<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带有中山精神烙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安阳博爱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高红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博爱村,即今安阳市北关区柏庄镇长青屯村。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该村开明乡绅张庆云积极倡导下,定村名为博爱村,寓意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思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该村在历史上三易其名,而每次易名的背后都与当时重大的历史变革相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话说明朝洪武年间,张轩一家随着山西移民潮来到安阳城北20里,安家落户,垦荒屯田。因为安阳古称邺,所以该村形成后定名为邺北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清朝中期,经村民们世代辛勤劳作,和谐相处,邺北屯已发展到有张姓、田姓等上百户人家。当时官府对村庄的编制管理实行里甲制,每里10甲,每甲10户。里相当于现在的村,甲相当于现在的村民小组。邺北屯村田氏家族中有一人,德高望重,主事公道,被公推为里长,人们尊称其田里长。后来邺北屯就渐渐叫成了田里长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帝逊位,民国肇立。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倡导民族、民权、民生及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新生的民国政府废除旧里甲制,实施地方村政自治制度,开展新农村建设,倡导新生活运动。在该村开明乡绅张庆云积极倡导下,田里长屯更名为博爱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庆云,字景堂,别号老庆。他思想开明,见多识广,公道正派,心系民众,是当时颇具声望的地方名绅。他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历任安阳县仓管理委员会委员、安阳县整理田赋委员会主任、安阳县清理财政委员会委员、安阳县临时地方公款清理处委员等职。在张庆云等人的带领下,揭露并解决了地方财政淤积的不少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件,就是揪出了贪官县长周鹏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元月4日,以安阳县清理财政委员会委员张庆云、安阳县农会干事长史作民、安阳县第十区区长索子佩、国民党安阳县党部执行委员韩冰如为首的社会各界贤达,开展了“反周”和“反公债”斗争。此事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史称“元四事件”。该事件的四位主要人物张庆云、史作民、韩冰如、索子佩,被誉为“四君子”。此外,张庆云还参与编撰过民国二十二年版《续安阳县志》,编印过《张氏家谱》,留下不少珍贵的民国史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庆云之子张绍华,也是当时的名人。张绍华,字从虞,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毕业于河南省训政学院地方自治训练班。之后,被安阳县政府委任为县自治筹备处筹备员,指导培训村镇自治训练班学员。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任安阳县教育局学校教育科主任,随后升任教育局局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张绍华被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任命为安阳县县长,带领流亡县政府一班人驻扎在岭头村(今属龙安区马家乡),达7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国十八年(1929年),为弘扬孙中山先生的博爱思想,由张庆云向安阳县政府提出申请,报经县长陈信批准和民政部门备案,将该村正式更名为博爱村。与此同时,还将邻村路家庄更名为新民村,将邻村东苏度村更名为猛醒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立四新”红色风暴席卷全国城乡。大量古建筑、古器物、古字画、旧家谱被破坏,许多带有封建思想或资产阶级色彩的地名被更换。“博爱”村名被批判为是不分阶级的“广泛多爱”,与当时的“阶级立场要坚定,爱憎要分明”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经村中有识之士倡议,将博爱村易名为“长青屯”,寓意“社会主义万年长青”。长青屯一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00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