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子路与孔子</p><p class="ql-block"> 子路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他最忠实于孔子。在孔子门徒中以个性独特而著称,一生陪伴孔子的时间很长,和老师孔子的关系非常密切。</p><p class="ql-block"> 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对子路的介绍非常简短。“仲由,弁人,字子路,有勇力才艺,从政事著名。”大意是:仲由是汴城人,字为子路,有勇力,有才能,以政绩著名于世。这段文字对子路的武力、才智给予了肯定,特别强调了他从政方面的能力。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事迹的《论语》中,对子路的记载有四十一次之多,是被提及次数最多的弟子,可见子路的重要性和影响之大。</p> <p class="ql-block"> 子路从小家里贫穷,自己吃野菜,却要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米给父母吃,不论寒暑,从不间断。后父母去世,子路南下楚国,楚王聘他做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有很多马车跟随,吃的是山珍海味,他并没有因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经常感叹,要是现在父母在多好啊,他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子路背米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孝》,成为中国历史上孝敬父母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子路第一次见孔子是这样的穿戴:头上戴着武士帽,帽上插着雄鸡毛,腰间佩着一把长剑,剑柄上还包着一层猪皮。子路看见孔子,双眼直视,毫无礼貌。孔子并没有责怪子路。只是说,你穿成这样来拜师,态度还蛮横无礼,难怪没有人敢给你指出缺点。子路听了孔子的话语,觉得有道理。回家换了朴素的衣衫,戴正了帽子,重新拜见孔子。这次神态举止稳重多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家语》是这样记载的: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p><p class="ql-block"> 子路曰:“学岂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p><p class="ql-block">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真,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日:“敬而受教。”</p><p class="ql-block"> 翻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时,孔子问他:“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是说凭着你的才能再进一步学习,别人哪里能够赶得上?”子路问:学习也有好处吗?"孔子说:“好的国君,如果没有肯于诤谏的大臣就会犯错误。一般做官的人,如果没有说教自己的好友也会犯错误。驾御狂奔乱跳的马,不能丢了鞭子,操弓射箭,不能离开校正器。木头有墨绳画就能不能矩直,人接受劝谏才能明智。好学爱问,什么事不能成功。诋毁别人就接近刑罚,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用揉制自然端直,砍来用作箭杆,可以射穿犀牛皮。由此说来有什么必要学习呢?”孔子说:“箭尾加上羽毛,箭头磨锋利,它不可以射得更深吗?子路拜了两次说:“我一定接受您的教导。”</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子路入了孔子的师门,开始了认真的学习,并且对自己的一言一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用老师的标准来对照自己,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成为三千多弟子中的贤人,孔门十哲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子路是孔子弟子中善于政事的弟子,有治国安邦的能力。他自己在言志时说过,给自己一个处于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自己三年可以让百姓英勇善战,并且知道礼仪。早年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有被人认可的政治才能。为了实现用儒学治国的政治理想,子路后来辞去了官职,去陪孔子周游列国,为了坚守道义,死于卫国的一场动乱之中。</p><p class="ql-block"> 子路是孔子最信任的学生。孔子在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的时候,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此事见《论语.公冶长第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意思是:“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个木筏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可见孔子和子路师徒两人的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子路是批评孔子最多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说,看卫灵公的样子,非常重视老师,假如有一天他真让你主政,把政权交给你,老师你为政之道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孔子回答说,如果真要有这样的事,我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正名”。子路一听急了,张口就说,“有是哉,子之于迂也”,有这个必要吗?你真是太迂腐了,名不正有什么关系呢?子路是直性子的人,有啥说啥,学生中真没人敢这样批评孔子。也因为这次对话,引出了千古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p><p class="ql-block"> 孔子希望在卫国谋得一个官职,于是跟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走得比较近,并且去见了南子。子路对此事很不满,因为南子夫人名声不好,喜欢卖弄风骚。孔子见子路不满,便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假若有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孔子这样急于表白自己,可见其对子路误解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鲁国的公山不狃作乱反叛,占据了费市(今山东临沂费县)。想借孔子名望造声势,多次邀请孔子去帮他“治国平天下”。孔子见公山不狃器重他,准备去投奔公山不狃。子路却坚决反对,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对孔子说,咱们没有地方去就算了,为什么要去公山不狃那里呢?由于子路的多次劝阻,孔子也认为与公山不狃这样的乱臣贼子为伍于礼法不符,最终孔子没有与公山不狃合作。</p><p class="ql-block"> 不过,孔子就是喜欢这个爱提意见的子路。虽然对于子路的批评,孔子也有反批评,但这种批评总是在一种平等的气氛中进行的,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和信任。</p><p class="ql-block"> 在颜回离开人世之后,子路也悲惨地离开自己最敬畏的老师孔子。他十九岁来到孔子身边,四十余年跟随孔子,接受老师的教导,护卫老师的安全,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子路也毫不畏惧,只可惜春秋那样的社会环境,让他们的政治理想处处踫壁,我不得不说孔子和他的弟子是超过时代旷野的悲剧英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