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青春一脉承一一纪念少共国际师成立90周年

曾晨英

<p class="ql-block">  晨光熹微,朝暾初露,凉风拂面,夏日的清晨,我来到位于宁都县城西北处的大校场,感怀一段曾经发生于此的荣光岁月。</p><p class="ql-block"> 大校场,古时多为练兵、跑马、比武、检阅之地,听其名,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辽阔、威武。但历经数百年沧桑巨变,大校场今日,早已是旧貌换新颜,高楼林立,绿树成荫,鸟鸣啾啾,怡然自得的晨练人群,空气中弥散着的是幸福和谐气息。 </p><p class="ql-block"> 漫步其间,树林中一组白色纪念雕像,特别醒目——在艺术家的精心雕塑下,雄伟的红军队伍列队授旗,英勇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形象光辉,栩栩如生,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这首萧华《忆少共国际师》诗镌刻其间,字里行间再现了少共国际师的光辉历程,述说着90年前,一支红军史上最年轻的部队就诞生在这片土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少共国际师雕塑 摄影:万华麟</span></p> <p class="ql-block">  历史记录了这光荣的一刻。1933年8月22日,《红色中华》报这样描写当时少共国际师壮伟的授旗典礼:“那是八月五号的拂晓,东方鱼肚色的天空正被一片片的微薄的红霞笼罩着,晨光刚刚开始散射出它闪耀光线的当儿,博生西北郊外的旷野的疆场上,四围飘扬着无数光耀的红旗,壮丽无比!静悄悄的疆场上一刻儿就热闹起来,一排排一连连的新战士整着旗鼓由四方的田畔涌进来,各饰着整整齐齐的光荣的红军军衣,活活泼泼地行进到阅兵台的南端很严静的列成一直线,肃立着期待检阅!这就是不久以后将成为红军主力军的少共国际师的英勇的新战士。成立的礼炮声,军乐号音激昂地鸣响着,阅兵进行曲开始奏响起来了......” </p><p class="ql-block"> 透过这些文字,我依然能感受到脚下的这片土地,当年少共国际师授旗成立时的那片火热、青春、壮观。这支部队,一万余名战士全部由热血青少年组成,平均年龄不到18岁,甚至有的人还没枪高,在猎猎军旗映照下,他们英姿勃发,整齐列队,迎着初升的旭日,授旗、检阅,口号声、礼炮声、军乐声,响彻云霄。正如《红色中华》报所写“战斗的热忱逼着四周的巍峨的高山,草木,以及一切的一切都振荡起来,帝国主义国民党在我们面前发抖。”那是一代青年为国家、为革命最炽热情怀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3年8月22日《红色中华》报</span></p> <p class="ql-block">  青年,从来都是革命的先锋力量。苏区时期,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党和苏维埃政府发出“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少共苏区中央局也为此作出创立“少共国际师”决定,一大批青少年勇立潮头,“扩红”运动如火如荼,当年的《红色中华》报连续20多期,期期对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密集报道,他们“一大队、一区队、一县队的加入到少共国际师。”苏区处处涌现父送子,母送儿,兄弟争相当红军动人场景。</p><p class="ql-block"> 少共国际师成立不到一个月,9月3日这天,大校场涌动着青春的热潮,一万多名血性男儿在这里整装集结,他们高举少共国际师旗帜,从宁都(时称博生县)大校场誓师出征,奔赴前线,为苏维埃革命的胜利贡献青春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区时期少共国际师的宣传画</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些被称为“红小鬼”的战士,人小志气高,初生牛犊不怕虎。1933年10月,他们在广昌完成军政训练后,奉命开赴东线作战,配合红三、五军团抗击国民党军。少共国际师出征后的第一仗,是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周至群旅先头部队的遭遇战。战斗打得很激烈,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冲入敌阵,与敌展开肉搏战,杀得敌人鬼哭狼嚎,尸横遍野。不到两个钟头将敌全歼,随后挥师渡过闽江,歼敌300多人。朱德、周恩来、杨尚昆特电报祝贺少共国际师“铁拳初试”。首战告捷,全军上下士气高涨。</p><p class="ql-block"> 此后,他们一路征战,在战场上书写了壮丽的青春篇章。团村战斗、邱家隘战斗、广昌保卫战、大脑寨战斗、驿前防御战、石城保卫战,仗仗打得英勇顽强,战功卓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剪纸《少共国际师》 作者:曾晓梅</span></p> <p class="ql-block">  1933年12月,团村一仗,异常壮烈。战斗从早晨7点一直战至黄昏,敌军轮番向红军阵地发起猛攻,战场上烟尘滚滚,师长吴高群和政委萧华冒着敌人炮火,深入前线指挥,不幸的是师长吴高群遭敌机轰炸,身负重伤,后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临终前,他紧紧握着政委萧华的手,使尽全身气力,断断续续地说:“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同志们完成,请同志们为我们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吴高群,这位青年指挥员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将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年轻的23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高群烈士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决定实行战略转移。少共国际师奉命掩护红三军团主力转移,在石城大脑寨一带与敌展开激战,敌人对红军阵地猖狂进攻,战士们毫不畏惧,勇猛地扑向敌人,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连续战斗的伤亡,使原一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只剩5000余人。许多战士牺牲时,有的还保持向前冲杀的姿态,有的双手还深深地掐住敌人的脖子,有一位排长牺牲前,用尽最后气力说:“同志们要坚守住阵地,要把红旗插遍全中国.....”红军总政治部红星报编辑的《火线上的一年》专辑中,一篇题为《少共国际师在大脑寨》,文中高度赞扬了“少共国际师”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p> <p class="ql-block">  青年战士们,不仅英勇,更有机智。缺少弹药就用木头雕刻成子弹模型,把胸前的子弹袋装得鼓蹦蹦的,来迷惑敌人。没有武器,便就地取材,发明土武器“竹尖桩”,挖上深深的外壕,壕堑外敷设竹尖桩、鹿砦等防御,当敌人踏上红军前沿阵地时,瞬间,一个个踮脚蹦跳起来,一片惨叫声,再加上从头上飞过来的巨石、木段,顿时令敌军左奔右突,狼狈不堪。战士们与敌人斗智斗勇,凭借着土装备一次次击退敌人凶猛的进攻,坚决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作战任务。 </p><p class="ql-block"> 战火中淬炼,战火中成长,青年战士愈加的坚强勇敢。长征开始,少共国际师担任最为艰险的殿后任务,掩护军委纵队转移,红军冲破敌人三道封锁线的胜利,令蒋介石急调重兵,对红军前阻后截,企图趁红军渡湘江之际,一举消灭红军。一场大战在即,少共国际师迎来了成立以来的最严峻考验。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之战。天上有敌人飞机狂轰扫射,地面有敌人围追堵截,整整五个昼夜,少共国际师战士们以更加顽强的英勇斗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抗击,誓死保卫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给他们的后卫任务。湘江一战,少共国际师仅剩2000余人,许多年轻的战士,将生命永远地镌刻在了共和国的奠基石上。</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19日,遵义会议后,中央军委决定对全军进行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神圣光荣使命。</p><p class="ql-block"> 少共国际师虽然只有短暂的532天战斗历程,经过战争的洗礼、锤炼,从这支部队走出了25名开国将军,他们在战火中谱写了一曲不朽的青春之歌,他们在中国青年革命运动史上书写了灿烂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国画《少共国际师》 作者:邬江</span></p> <p class="ql-block">  90年光辉历史,时代各有不同,青青一脉相承。今日之中国,深深融入红色血脉基因的青年依旧是建设强大祖国的主力军、生力军,他们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无论在国家高端科技领域,还是在平凡的各行业各战线,无论在国家战略工程现场,还是在突如其来的险情现场,无论在保家卫国的边疆,还是在乡村振兴的一线,“青年突击队”“青年攻坚组”“青年先锋号”的旗帜处处飘扬,他们的青春和祖国的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他们是祖国大地上最亮丽的风景线,他们书写了无愧新时代的青春华章。</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青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