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那月那日的延安,出现了一座日本人学校,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座改造日本战俘的特殊学校。它是世界学校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世界军史中一个伟大的创举!它是一件瓦解敌人斗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神秘武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2月2日一早,慕名登宝塔山,半山腰游人罕至之处有几排窑洞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游完宝塔山,特地来到这里仔细寻觅起来。这几排窑洞非同寻常,它在我党我军烽火硝烟的军史中,深藏着一段不同凡响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导引牌,来到了这排窑洞跟前,一块石碑上镌刻着“日本工农学校”的字样,还有关于这座学校的介绍。原来这里曾是“日本工农学校”遗址。看完介绍,我深深感到,这座学校有许多神奇的地方,脑海里涌现出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一座日本学校,会在抗战时期建在革命圣地延安?为什么一座日本学校,会建在宝塔山的半山腰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如饥似渴,急欲了解这座学校的历史背景。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前线开展对日作战。随着战事推进,我军俘获的日本战俘越来越多。如何对待这些战俘,并对其开展有效的教育感化,使之转化成为终结日寇侵略战争的一股反战力量,是我党我军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当时,战俘分散在八路军各部各个战场,这些日本士兵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较深,反动顽固,需要有一个安定的改造环境。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恰在此时,日本共产党领袖野坂参三(中国名字叫林哲)也来到了延安,他也提议能否在延安建立一所旨在改造日本战俘使之成为一股反战力量的学校?事实上,宽待俘虏、将普通日本士兵同军国主义者区分开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对日战略积极倡导的战略思想。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反复磋商,决定在1940年10月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在延安建立一所以日军战俘为主体的化敌为友的特殊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学校取什么名字呢?野坂参三与毛泽东、王稼祥进行了反复磋商。大家认为,日本战俘虽然受军国主义的毒害较深,但他们普遍出身于工农家庭,因此就定名为“延安日本工农学校”。这样的名字,还与日本军国主义划开了一个本质的界限,还和中国工农红军拉近了阶级感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后筹备人员着手寻找校址。当时在宝塔山中部有一所为东北地区培训干部的学校,面积大,且空闲。但有一个问题,这里是延安的中心,靠近宝塔山,因此这里也是日本飞机轰炸的参照目标。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经过再三观察,还是决定把学校设在这里。因为他们发现,日军轰炸活动,把宝塔作为搜寻延安的唯一标志性目标,正应了那句名言,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日本共产党领袖野坂参三受中共中央委托,担任了日本工农学校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0年10月开始上课时,有学员11名。1941年3月,山东抗日根据地有14名日本战俘辗转到达延安,使日本工农学校的学员增加到25人。1941年5月15日,在延安文化沟八路军大礼堂隆重举行了日本工农学校正式开学典礼。中央机关及延安各学校、团体两千余人参加祝贺。毛泽东亲笔为大会题词:“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根据毛泽东这个倡导,学校提出了十字校训:和平、正义、友爱、劳动、实践等口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除了强化课堂上的正面教育,还经常采用 “讨论和对比方式”的授课方式,发动学员进行广泛讨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校还通过举办 “二万五千里长征”报告会,“日军暴行座谈会”等形式,帮助学员提高认识。生活上,学校更是为学员们提供优待。日本工农学校学员的津贴标准相当于八路军团级干部的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管理上,充分尊重学员的人格和信仰。不体罚、打骂,以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式,逐渐清除法西斯思想,将其民族自尊心引向正确的方向。政治上,学校充分尊重学员的民主权利,不对学员进行歧视,学员有充分的言论自由和通信自由;1941年11月,学员森健和中小路静男还分别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市参议会的参议员,参与到了边区事务的管理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对侵略战争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逐步破除了神国观念和武士道精神,出现强烈的反战情绪,由“鬼子兵”逐渐蜕变成“日本八路”。很多初进校时满脑子充满着“圣战”思想的学员,最终喊着“中日人民团结起来,把日本军队从中国赶出去”,要求“到前线去,和八路军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主动申请降低生活标准,要求和延安其它学校的学生一样生活,免除优待,也要参加大生产运动。更让侵略者想不通的是,他们派过来搞破坏的特务,受到延安氛围的耳濡目染,居然选择了坦白自首!像泷川直亮等人,还彻底转变成为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英勇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日本工农学校学员学习场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山田一郎(佐藤猛夫)是日人反战同盟成员中学历最高的知识分子,被俘后一心想逃跑或速死。他经常利用早晚散步的机会,观察地形,偷看地图,学说汉语,准备问路,认定最近的日寇据点,筹划可能得到的武器,等待逃跑机会的到来。后来,一场大病使他高烧三天三夜,刘伯承司令员专程从河北涉县赶来看望他,并带给他一桶酱菜。从此,他打消了一年半之久的逃跑念头。1943年6月,山田一郎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10月26日晚,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在延安召开。与会者2000多人,其中出席大会的代表有日本、印度、菲律宾、马来亚、缅甸、泰国、安南、朝鲜等18个民族130余位代表。反战同盟延安支部有支部委员长大山广美、宣传部长松本敏夫、森健、原青志(女)等六位代表出席了大会。在大会上,延安支部和日本工农学校的35名日本同志集体宣誓参加八路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0月30日,毛泽东在蒙蒙细雨中出席大会。毛泽东在大会发言:“我想大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共同打倒法西斯。现在我们有三条统一战线,一条是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条是东方的ABCD(分别代表美、英、中、荷四国)阵线,一条是英美苏的联合行动,有这三条统一战线,法西斯一定会打倒的”。他还说:“今天全世界反法西斯,需要实际工作,研究问题,加紧学习,……甚至多种一点小米都是好的,不要夸夸其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40年到1945年,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先后培育出近500名反战同盟成员。有些还浴血奋战至前沿阵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光荣献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工农学校遗址的一角,还有一座小型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日本人反战同盟的战士们修建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一特殊时期,日本军部得到了我党在延安建立日本反战学校的情报后,更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捣乱破坏。他们假装战俘先后向该校派遣经过专门训练的特务,妄图窃取我军反战情况,煽动学员逃跑、对师生进行投毒或实施暗杀师生的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年日本工农学校的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日军战俘参加八路军的越来越多,这些“日本八路”商量建立一个由日本人组成的反战同盟组织。这一想法得到了八路军敌工部的支持,他们决定给这个组织起名“觉醒联盟”,并制订了纲领和章程。1939年11月7日,“觉醒联盟”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举行成立仪式,它是日本在中国的第一个反战组织。朱德总司令专门到“觉醒联盟”表示祝贺。“觉醒联盟”发展很快,到1942年已拥有山东、太行、冀南、冀鲁豫、太岳等5个支部,在新四军中也先后成立了“觉醒联盟”“反战同盟”组织,并在华中、苏北、苏中、淮南、淮北等地建立了支部。这些组织在抗战中尤其在瓦解敌军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工农学校旧址相邻的在华日本共产主义者同盟旧址所在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各种各样的反战宣传,日本士兵逐渐了解了反战同盟的性质及八路军的各项政策,向八路军主动投降的人数显著增加。据统计,1940年主动投降的日军人数占中共所收容日军俘虏总数的7%,1942年增至18%,1943年占48%,1944年则达到80%。反战同盟正是以这种无声无息的搏杀,不战而屈人之兵瓦解了日军的军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真正成为了一座培养在华日本人反战人才的一个摇篮。1944年春季后,我军相当一部分对日宣传工作都由这些学员担负起来了。他们与我军敌工组织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取得许多骄人成绩。成为一只不可替代的特殊力量。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大部分反战成员奔赴东北、华北、华中解放区,帮助我党我军接受日伪投降,完成了归国前最后的艰巨任务,甚至有些人一直留在了中国大地上,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了自己的终身体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6月9日,中外记者参观团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阻挠,到延安采访时,许多记者对这个学校很感兴趣,做了观察和采访。他们了解到,是学校的理论思想教育,使学员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他们听说连日本军部派来的特工都被改造过来后,更感到神奇,刨根问底地追问事情的真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日军某旅团一个名叫泷川直亮的士兵,被旅团长亲自召见,为他升职,送他到位于山西阳曲的日本特工学校进行了强化训练后,派他来到延安潜伏,妄想采用投毒、爆炸等手段暗杀野坂参三。但他打入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参加学习后,却悔悟了,向学校坦白了一切,并积极加入了"日本解放联盟"反战组织。后来,日军又煞费苦心,相继派遣六名特务。和泷川直亮一样,逐渐都反转为反战勇士。在这里,真正体验了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到延安后,也对日本工农学校发生了兴趣,他们也想看看中国共产党究竟用什么神奇的方法将日本侵华部队官兵,改造成与他们并肩战斗的战友的。他们参加了一次日本工农学校举行欢迎新学员的文艺晚会。晚会上,日本师生表演了有日本舞蹈《佐渡舞》、《野畸朝拜》,还有活报剧《收割的秋天》、话剧《应征事件》等。这些舞蹈和自编剧,反映了日本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日本发动的战争对老百姓的伤害,激起这些学员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4年10月,美军观察组约翰·埃默森等人又来到日本工农学校考察。在这之前,他们对我们党成功教育改造日军战俘均持怀疑态度。经过考察,他们真真切切的相信了我们党对日俘的教育改造是成功的,并对争取日俘的经验表示赞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个学校里,真理战胜了邪恶,进步战胜了落后,文明战胜了野蛮,一切蒙蔽、欺骗被戳穿、被抛弃,和平、友好的理论在现实中生根、发芽……”担任过日本工农学校副校长的外交家赵安博,曾撰文这样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吉善幸,日裔美国人,宋美龄和史迪威的好友。40年代初曾跟随美国的史迪威将军到中国来支援抗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军观察组明白了,是理论教育和日本发动的战争对日本和受害国带来的灾难,以及学校的和平、自由的生活,让他们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才让他们积极地参加反战组织,奋勇地走上了反战前线!反战同盟,化腐朽为神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是毛泽东抗战整体战略思想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军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与野坂参三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8年,陕西人民政府和延安地方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这座特殊的学校遗址进行了重点保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首创的新型战俘学校,它培育了一支反战力量,将日本法西斯奴化教育的顽固战俘,教育、改造成为反侵略的革命战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界名校何其多,这在世界建校史上堪称是一个奇迹;这在战争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是一个伟大创举。我深刻的感受到,毛主席抗战战略思想的神圣,共产党军队为何能不断壮大,蒋家王朝又为何走向衰落?这是由毛泽东战略格局所决定的。反观蒋家王朝,实行不得人心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待革命志士“宁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摧枯拉朽般,渡江、跨海把蒋介石赶到了那片孤岛。我又想起了毛主席在1931年1月5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段胜利预言。28年创建一个新的中国,艰苦卓绝的斗争,老一辈革命家相继去世,却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征文荣获《寻幽探密旅行家》圈子【恰同学少年】征文“恰正茂奖”荣誉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文编辑/陈年老酒</p><p class="ql-block"> 原创照片/陈年老酒</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日语国际歌</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5日于山东威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