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殷墟妇好墓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室,位于商都城安阳殷墟宫殿附近,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此墓虽然整体不大,但保存完好,且随葬品极为丰富,出土不同质地文物达1928件,出土青铜器468件,主要以礼器和武器为主,其中礼器类别较全,占有铭文的铜器达190件,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完全体现了殷墟时期的青铜器发展水平。当中的个别青铜器更是首次问世,今天介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也是首次问世青铜器之一<br><br><br><br>对饮食文化有独特见解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食物采用了烤、煎、炸、蒸、煮等等多手段的烹制方式。有科学研究表明,食物采用蒸的方法不但最易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还最有利于食物的营养成分保存。据考古资料介绍,我国古人在7000年前就采用了蒸的方法来加工食品,这种用蒸气来蒸熟食物的器物称为:“甗”,是我国古人早期用来蒸熟食物的厨具,后来也有作为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br><br> 甗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上部用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的底部会有孔,利于蒸汽流通;下部称为鬲,用来煮水,连接鬲的足下用来烧火加热。<br><br><br> 大多数甗为联体单个一次铸成,即一甑一鬲为一体。但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甗,甑鬲分体,且鬲体为长方案形,分六只方足,鬲上分置三个甑,为一件长方形鬲和三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甑组成,称为三联甗。而这种独特造型的铜甗到现在为止仅此一例。<br><br><br><br>没看过实物的藏友凭图片可能觉得三联甗太小,但它的形体巨大,下部的长方形鬲的长度达103.7cm,宽44.5cn,上部的甑高26cm。实物看上去有如长条桌上放置了三口蒸锅。此物除了造型别致,做工也精致,表面还铸有精美的纹饰,甗的口部是两组由夔龙组成的饕饕纹,夔龙长身卷尾,张口吐舌,颇显神威。夔身周边有一些圆涡纹。甑的内壁和双耳的下方均有铭文“妇好”二字。目前此物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br><br> 文章来自中历收藏品鉴定中心为我国合法第三方专业鉴定平台。专注于:瓷器、铜器,钱币,陨石、玉器、石类等各类收藏品鉴定服务。过程公开透明,藏家可全程参与。采用传统眼学鉴定或物品成分分析辅助眼学综合鉴定方式。鉴定结果客观公正得到了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瓷器鉴定可咨询,文章转载请说明。</h3> <h3>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属炭河里遗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br><br><br><br> 四羊方尊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br><br><br><br> 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h3> <h3>鸮,也作鸱鸮、鸱枭,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它给先民们一种勇猛、威严之印象,人们对它极强的战斗性加以崇拜,有躲避兵器伤害和防避兵灾的神秘力量,《韩非子》中有写:“博者贵枭,胜者必杀枭”。<br><br><br><br>“妇好”鸮尊,商代晚期青铜器,通高46.3厘米,重16千克。1975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br><br><br>鸮尊整体为一昂首挺胸鸮形,鸮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鸮颈后有鋬,头部后面开了一个四分之一圆形的口,上面有盖,盖前端有一站立状的鸟,鸟后有一龙。<br><br><br>鸮尊器身饰有繁缛纹饰,喙的表面和胸部饰蝉纹,颈两侧各饰一身两头的怪夔一条,两翅前端各有盘蛇一条,颈后部、盖面饰饕餮纹,鋬下、尾上有鸱鸮一只。妇好鸮尊器口下内壁有铭文“妇好”二字。<br><br><br>“妇好”鸮尊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作器者把丰富的想象与合理的夸张相结合,巧妙地以动物为题材,塑造成实用礼器,既有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有艺术地概括处理。鸮尊生动的造型、繁缛的纹饰,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罕见的艺术品。<br><br></h3> <h3>妇好墓器物铭文中,有带“亚”字的铭文,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亚其”“亚弜”“亚启(啓)”。“亚”是一种武职官名,地位颇高,相当于外地“军区”将领。因为有很多“军区”,所以卜辞中有“多亚”。<br> “亚启(啓)”也是“氏族徽号”:“启”是其名,“亚”是武职官名。这位“亚启”不是别人,而是武丁之子。武丁有三个“法定配偶”,“司母辛”(妇好)只是其中之一。“亚启”是哪一位配偶的儿子?不好说,但是武丁之子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武丁卜辞中有“子启”。古代的氏族中,有声望的男子可以单独成立新的氏族。亚启的地位很高:他送给妇好的礼物有铜钺。铜钺是军中仪仗之器,是地位颇高的证据。此钺原本为亚启所有,后来赠送给妇好。妇好是亚启的母辈,地位自然在亚启之上,亚启将这样的重器赠送给妇好,自然在情理之中。随同一起赠送的还有一件方彝,足见亚启也是一位“非凡之辈”。这个“启(啓)”字的构成也很有意思:左边是扇“门”,右边是“手”,用“手”去开门,这就是“启”字,这种辞意一直保留到今天。这是汉字的传承,也是汉字文化的魅力</h3> <h3>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br>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h3> <h3>一九七六年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墓出土<br><br>通高60、长88.2、器高41厘米<br><br>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br><br>口部呈长方形,方唇,长边两面分别有七个方形槽和七个尖形槽,有肩,长方形腹,下部略内收,底近平,长方形圈足,两端有对称的附耳。器体四面中部、四角和圈足的相应部位都有扉棱,圈足四面中部各开一缺口。<br><br>器体、足满布瑰丽多姿的复层花纹。口下长边两面中部各有一个突起的兽头,兽头两侧饰以乌纹,方形槽一面为六鸟,每侧三鸟,尖形槽一面则为四鸟,每侧二鸟,鸟头都朝向兽头。两长边腹中部各饰一个大兽面纹,在兽面口部两侧有龙、鸟各一。两端又分别饰一作站立状的大形龙纹。圈足两长边的两端各有一条大型的龙纹,龙口向下,中部又有二龙,龙头相对,尾作蛇头形,较奇特。<br><br>短边两面附耳之上各铸一立体象头,象头两侧各有一鸟,之下各饰一个大兽面纹。圈足短边两面各饰对称 的龙纹,方槽面部饰阴线小兽面纹,尖槽面部则为阴线小龙方。底内中部有铭文二字。<br><br>图片<br>盖以四阿式屋顶,两端有对称的四阿式柱钮。盖面中脊,四坡角和四面中部都有扉棱,长边一面有七个方形小盖,另一面则为七个尖形小盖,恰与器口上的小槽口相合。<br><br>盖面满布精细的复层花纹。两边长中部有一突起的鸮面,鸮面两侧各饰一鸟,在鸟的上下又分别饰以龙纹。短边两面各饰倒立的龙纹两条,短柱周壁饰三角形纹和人字形纹,盖面下短边两端有长条形子口,与器口相合。<br><br>鸮面两侧之鸟纹<br><br>此器凝重华丽,独具特色,整器宛如一座殿堂,设计者可能 是模仿当时的大型宫殿的形状精心铸造,这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的一件商代大型貯酒器,也是殷墟青铜礼器中的佼佼者。<br><br><br><br><br><br></h3> <h3>嵌绿松石象牙杯出土于1976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不仅能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还经常主持朝廷的各种祭祀活动,因此深受民众爱戴。她去世后,武丁悲痛欲绝,追谥为“辛”,后人则称她为“母辛”。<br>妇好墓中出土的陪葬物多达千余件,其中的3件象牙杯尤其引人注目,嵌绿松石象牙杯便是其中之一。<br>在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是王室专用饮酒器,杯的主体为象牙的根部,腰腹中空,手柄同样由象牙制成。象牙杯上部较宽,敞口极薄,中部略有回收,底部安有圆形底座,比口部稍细。在象牙杯的一侧,钻有两个小圆孔,以镶入榫,使杯体与把手相连。<br><br>杯身有雕刻精细的花纹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为四段,第一段为饕餮纹三组,两侧有身有尾,眼、眉、鼻镶嵌绿松石。<br>第二段是杯身纹饰的上体部分,二组饕餮纹面部结构清晰,兽口下面为一个大三角纹,三角纹两侧有对称的夔纹,头朝下尾向上。饕餮的口、眼、鼻及三角纹都镶嵌绿松石。<br>第三段刻三个变形夔纹,眼部镶嵌绿松石,第三、第四段是用三道绿松石带相隔。第四段的三组饕餮纹眼鼻同样是镶嵌绿松石。一、二、四段都是饰以三组饕餮纹,但形态却各异。<br><br>象牙杯的手柄同样复杂,呈夔形,上部为头、下部为尾。在神话传说中,夔的主要形态近似于蛇,有一角、一足、张口、卷尾,因此经常当作各种器物的手柄样式。而这件象牙杯的手柄不仅将夔雕刻得十分精细,还在夔形上雕刻有神鸟,并嵌有大量绿松石,可谓匠心独运。<br><br>这件象牙杯,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02年1月18日,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br>根据资料显示,妇好墓是目前已知唯一能与甲骨文字互相印证,能断定墓主人明确身份与墓葬相对年代,且并未被盗掘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的陪葬物十分丰富,发现了几千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近7000枚的贝壳货币。我们今天所介绍的这件嵌绿松石象牙杯,就是出自妇好墓最具代表性的藏品。<br></h3> <h3><br>这尊“纪念碑”式的大立人雕像,双目突出,两耳招风,鼻子高挺,嘴唇细长,双手一高一低,环抱在胸前,手部呈虚握状。其相貌与中原人差别很大,究竟象征什么身份呢?这还有待考究。如今,学术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青铜大立人是一代蜀王形象,既是政治君王同时又是群巫之长;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古蜀神权政治领袖形象。<br><br><br><br>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其形象酷似汉语古文字中“尸”字的字形,应将其解读为“立尸”。这种观点所提到的“尸”,大体来说,具有主持祭神仪式的主祭者和作为神灵象征的受祭者的双重身份。与之相对的观点则认为该人像与古文献中所谓“立尸”或“坐尸”的内涵截然不同。<br><br><br><br>我们倾向于认为,他是三星堆古蜀国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之象征。人像身佩的方格纹带饰,当具有表征权威的“法带”性质。其衣服上的几组龙纹装饰似有与神灵交感互渗的意义,其所穿之衣很可能是巫师的法衣。<br><br><br>他手中是否原本持(抱)有某种法器?有人认为是琮,有人认为是权杖,有人认为是大象牙,还有人认为是类似彝族毕摩(祭司)的神筒或签筒,也有人认为他是在空手挥舞,表现的是是祭祀时的一种特定姿态。<br><br><br>古蜀历史早已偃旗息鼓,无言的文物抛给人们的是难解的文化之谜……<br><br></h3> <h3>西周小臣单觯[zhì]为西周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高13.8厘米,口纵长9.3厘米,口横长11.6厘米,底纵长8.1厘米,底横长10.3厘米,重 750克。收藏于上海博物馆。<br> 该器的内底铸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载武王继灭殷纣王后的又一次克商活动(二次克商,即三监叛乱)。成王、周公率师东征平灭武庚叛乱。器主“小臣单”是参与平叛的一名将领,参与了这次战争。大军驻在成周的时候,周公为了奖励他的军功。赏他十串贝而制作此器。<br> 椭扁体,侈口,束颈,鼓腹。颈饰一周首尾相连的龙纹与凤鸟纹,装饰简朴。腹内底铸铭二十二字,记成王平定武夷叛乱之史事,铭辞所记与史籍相符,是一件记载周初史料的重要实物例证。<br><br><br><br><br>文物铭文<br>铭文<br>“王后黜克商,在成师,周公赐小臣单贝十朋,用作宝尊彝。”<br>大意<br>后黜克商”:即第二次克商,对武王克商而言。成师:即后之成周。由该器铭文得知,周公随成王出征。<br>觯是一种饮酒器。据记载,武王灭商后,把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在殷,以笼络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并封了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在那里监抚。武王死后,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说他有野心。武庚乘机串通管、蔡叛乱,影响所及周的东方和南方,西周的局势岌岌可危。于是周公受命东征,平定叛乱,经过三年时间才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该器的内底铸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说明小臣单参与了这次战争。大军驻在成周的时候,周公为了奖励他的军功。赏他十串贝。<br><br><br></h3> <h3>2000年,在山西天马曲村晋侯墓地M113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猪形尊,器物造型逼真,体态自然生动,制作及其精良,为已知的西周时期惟一一件以猪为造型的青铜容器。<br><br><br><br>这件猪尊环眼横睁,双耳斜立,四足平踏,头部略微向上翘,嘴部两侧均有明显的獠牙,背部也有粗壮浓密的鬃毛,腰身圆滚,小尾上卷,是一只非常写实的幼猪形<br><br>这是一件合范铸造的铜器,背上有圆形口,口上有盖,盖有圈形提手。腹部中<br><br>空,颈部与腹部有阻隔,器的内外有使用性的磨损痕迹。器盖和器腹有相同的铭文“晋侯乍旅飤”,而“飤”通“食”, 一般只在食器中出现,也有可能晋国人当时是将猪尊作为食器而不是酒器。<br><br><br><br>但是整个器物只有进口,没有出口,似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发现这件猪尊的晋侯墓地M113号墓的墓主人遗骸经考古学鉴定为女性,与同时发掘的另一墓葬M114异穴并葬于晋侯墓地中排的最东侧,埋葬年代约为西周早中期。在M114号墓中,出土了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一件回首状的凤鸟尊,其器盖内铭文为:“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明确是为宗庙祭祀而作的礼器,因此这件猪形尊应该也是一件宗庙祭祀时用的礼器。<br><br><br><br><br>据推论,M114为晋侯燮父墓,M113为晋侯燮父的夫人墓。晋侯燮是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西周诸侯国晋国第二任国君。晋国在晋侯燮前称唐国,晋侯燮即位前后才改国号为晋。<br><br><br><br>晋国的国号一直沿用六百余年,直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烈侯赵籍、韩景侯韩虔、魏文侯魏斯为诸侯,晋国才被取而代之。这也就是很多史书中用以区分春秋和战国的时间跨越的著名事件“三家分晋”。<br><br><br><br>而今天,关于晋国的故事,在考古发掘中逐渐清晰,曲村天马遗址位于山西省的曲沃、翼城两县境内的曲村天马遗址,是西周时期晋国的早期晋侯墓地,年代为距今2800~3000年。<br><br><br><br>目前遗址内已发现8组17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出土有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万余件。<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