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一所与周围民居极不相称的学校

车行千里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丈夫小时候就读的小学。它早已不再是学校了,几十年来一直闲置在这山沟里,经受着岁月风雨的摧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第一次到丈夫家看到这所学校起我就纳闷,在粤北这么个偏僻、落后、又贫穷的小山沟里,怎么会有这样一所建筑风格独特,外形考究的上等学校呢?你看那校门,走廊的通风口,还有墙体花砖,颜色搭配十分和谐,完完全全是一幢欧式风格的建筑。遗憾的是几十年风雨飘摇,无人问津,门窗破损,无人修复,鸡鸭鹅狗随意践踏。尽管这样,可从外表上看,仍不失它的高贵和典雅。究竟是哪一位仁人志士在百年前的穷山沟里就有这等眼光,这等设想?如今已没有人再去考证这所学校修建于哪个年代,是谁的设计,又是什么人筹建的。只是听丈夫说这小学原名叫《富强小学》,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因为早已过百岁诞辰的家公小时候也是就读于这所小学。都说客家人注重教育,有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我想这所学校便足以证明客家先辈们对文化教育的尊崇、追求和向往吧!</p><p class="ql-block">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丈夫是粤北贫困山区里的农家子弟,从小家境贫寒,在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后,生活的重担甩给了母亲,为了儿子母亲咬牙挺着,盖起来三间新房,终于积劳成疾走了,留下年迈的祖母和兄弟俩,那年他15岁。为了照顾祖母,他不得不停止学业,回家务农。祖母是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但客家人尊崇文化的美德在祖母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她从不玷污和践踏带字的纸,看见带字的纸,就集中归拢起来烧掉。是祖母把最简朴的真理传授给他,那就是只要好好读书,就不担心前途。是学校的老师和前辈们让他懂得要改变命运只有读书!有了知识才有出路!于是辍学两年后他又重新走进学校。他的中学读的极其艰难,每每想起我都想流泪。高中毕业,他步行七个小时,到县城考场参加高考,不枉此行,他考取了北京航空学院。为筹集路费,他不得不卖掉一间祖屋,他说,宁可卖祖屋也不能不读书。在大学他享受着国家给的助学金,学习、食宿都有了最基本的保证。由于奋发努力,五年后优秀地完成学业,并自愿到大西北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立志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才智。二十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一次。他说他从心底里感谢这所学校,感谢给予他的文化启蒙和人生启蒙,感谢学校的所有老师!也感谢祖母的言传身教!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丈夫对这所学校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每次回粤北老家我们都会去“拜访”它,为它拍照留念,同时也会对筹建它的客家先祖表达最崇高的敬意!一百多年了,这所与周围低矮残破的民居极不协调的小学校舍,之所以还留在这山峦中,咀嚼着岁月的风风雨雨,我想它是在告诫人们“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吧。向这所学校的筹建者致敬!向山区教育的先行者致敬!</p> <p class="ql-block">丈夫和女儿在校舍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与丈夫在祖屋前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