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位于河南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为中国第一古剎,世界著名珈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白马寺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它与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连在一起:中国第一座古剎是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古塔是白马寺内的齐云塔;中国第一座比丘尼道场是白马寺内的齐云塔院;最早来华的印度僧人禅居于白马寺;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收藏于白马寺;中国的第一个汉人和尚在这里受戒......</p> <p class="ql-block"> 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关于白马寺名称的由来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是“白马驮经”说: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境内)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欶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大门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建,为牌坊式拱劵三门洞,中门洞高3.08米,宽2.35米,深3.6米,两侧门洞较小。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上,故寺院的大门又有“山门”之称。“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愿门”的“三解脱门”。</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大门正面镶嵌的“白马寺”匾,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作为千年古剎,香火一直鼎盛。在以往的印象中,来寺庙烧香拜佛的大多是一些中老年人,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年轻人已逐渐成为烧香拜佛的主流人群了。在白马寺的香客中,具有大量的年轻人虔诚的烧香拜佛,点香、跪拜的仪式和流程,他们毫不含糊,严谨程度完全不亚于一个“专业”的香客。</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钟楼的大钟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7年),高1.65米,重2500斤。据史料记载: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经久不息。更妙的是,此钟可与远在25里外的洛阳城上的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故“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东楼悬钟,西楼架鼓。白马寺在钟楼修建后不久,又于山门内西南角修建了与其东西相望的鼓楼。钟楼和鼓楼均为两层,底部长宽各7.3米。“释源鼓音”雄浑厚重,犹如雷鸣,震耳发聩,仿佛阵前敲响的战鼓,催人奋进。晨曦初露时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晨钟暮鼓”乃寺院号令。提醒僧众精进修行的同时,也播撒着吉祥和如意。</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重大殿,因供奉四大天王而得名。天王殿顶作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塑龙头,两端饰鸱尾。脊正面字为“风调雨顺”,背面字为“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天王殿内正中摆放着明代夹纻弥勒像,两侧是四大天王,背面站立着韦驮。</p> <p class="ql-block"> 清凉台是一座砖砌的高台,长43米,宽33米,高5米,在寺中是最高的位置,被誉为白马寺六景之首。清凉台雄辉古朴,蔚为壮观,原是东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之处,后为印度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在此禅居、译经、传教之所,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翻译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卧玉佛殿内,供奉着身长5米、重8吨的缅甸玉卧佛一尊。卧玉佛是释迦牟尼的涅槃像,身体右侧而卧,右臂弯曲,二目微闭,左手放在左腿上,左腿稍曲压在右腿上,卧姿自然,安详自在。</p> <p class="ql-block">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供奉三尊佛像,主佛为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即“大日如来”(女皇武则天自诩为大日如来佛,其《大云经》最受推崇),“毗卢遮那”意思为“光明普照”。毗卢佛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p><p class="ql-block"> 毗卢阁左右各有一株古柏,为明代所植。右古柏有一颗凌霄树,攀沿古柏。夏季凌霄花开喇叭状橙红色,点缀葱绿翠柏,被称为“白马寺凌霄缠柏”。</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法宝阁(侧面)。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p> <p class="ql-block"> 洛阳白马寺藏经阁,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此外,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接引殿内须弥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为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光”、“无量寿”。像高约3.5米,他右手向前伸,作接引众生状,左手指向西方“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 阿弥陀佛左侧为其协侍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右侧为其协侍大势至菩萨,手持莲花。</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东汉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官办佛寺,故有“释源”、“祖庭”之称。白马寺佛教文化研究会经过精心准备,将白马寺藏经阁一楼闲置多年的房屋清理出来,创办了面积500平方米的释源美术馆。该美术馆经常性地展出与佛教文化相关的美术、书法作品,为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开辟了一扇窗口。</p> <p class="ql-block">来白马寺游学的比丘尼们在小憩中......</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内的牡丹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牡丹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它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是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艳。牡丹花开时节(四月初至五月中旬),洛阳城花海人潮,竞睹牡丹倩姿芳容。</p> <p class="ql-block"> 洛阳白马寺在印度、泰国、缅甸等国享有很高的声誉,吸引了那里的华人信徒,捐资在白马寺古建筑群西侧,修建了很多异域风格的寺庙,形成了白马寺的国际佛殿园。</p> <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白马寺是世界上唯一拥有中、印、缅、泰、日等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使之成为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p> <p class="ql-block"> 缅甸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这里的四道主门和围墙完全按照贡榜王朝曼德勒皇宫样式建造,主体建筑参考缅甸国家象征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原塔高112米,此塔高32.92米,塔的外形很像一个倒置的巨钟,也被称为“瑞光大金塔”。</p> <p class="ql-block"> 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先生来白马寺,曾经在此修建一尊镀金大佛和三重檐泰国佛殿。2010年,泰国出资翻修了本国的佛殿苑,浓缩曼谷大皇宫和金山寺的泰式建筑精华,新建起大门、围墙、舍利塔、藏经阁、钟鼓楼等,成为白马寺国际佛殿园中面积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印度佛殿苑。2003年6月,印度总理访问洛阳,提出共同建设印度风格佛殿的设想。2010年,印度佛殿苑完工,外观模仿印度桑奇大塔,包括大佛殿、回廊、牌楼等建筑。这里的石材都来自印度,工匠也是来自印度的技师,整个过程由印度政府参与督造。</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国际佛殿园中随拍。</p><p class="ql-block"> 花落花开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p><p class="ql-block"> 牡丹最贵惟春晚,芍药虽繁只夏初。</p><p class="ql-block"> 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