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武威,天梯山石窟全景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武威:大佛涅槃</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表现西汉与匈奴大战的绘画(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血脉贲张的时代、是汉王朝由委琐畏葸走向自信开放的时代;那也是一个“大风”飚扬的时代,是青年才俊崭露头角、建功立业的时代。——说得更明确一些,那是汉武帝的时代、是卫青、霍去病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表现西汉与匈奴大战的绘画(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过去了,没有了万马嘶鸣的惊悚,没有了顰鼓动地的震撼。唯一能够引起人们对那段历史产生遐想的,也许就是这个地名——“武威”,和这座城市中巍峨的城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甘肃省·武威市 “凉州”城楼(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是的,到了武威,到了这个因霍去病的赫赫战功而得名的历史古城,我竟然没有一丁点儿要寻访汉武遗踪的意愿。因为我知道:那不是我的时代,那是帝王将相的武功,黎民黔首的血海!我仰慕武威,是因为,它处于河西走廊到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因为它有厚重的历史、辉煌的文化,它自带光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国宝文物 (汉)青铜雕塑“马踏飞燕” 中国甘肃武威出土(图片采自甘肃省博物馆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武威”古称“凉州”。说到“凉州”,人们会想到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想到王之涣、想到孟浩然,想到“羌笛胡笳”、想到“葡萄美酒”,甚至,想到“西凉营中受苦刑”的薛平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铜骑吏” 中国甘肃武威出土(图片采自甘肃省博物馆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真实的“凉州”,远比一般人的认知更深邃、更久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彩绘木轺车” 中国甘肃武威出土(图片采自甘肃省博物馆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据考古证明,远在5000多年前,凉州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战国以前,这里是“西戎”部落的驻牧地。战国时期,凉州地区为“月氏”占据。秦汉之际,“月氏”被匈奴打败,凉州地区又成为了匈奴的领地。直到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陇西,击败匈奴,凉州地区才纳入西汉版图。六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15年,汉王朝为纪念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在这里设置了“武威郡”,“武威”,从此走上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甘肃·武威 天梯山石窟外之黄羊河水库风光(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距武威城南约50公里,有一处幽深僻静的山坳,重峦叠嶂中,隐藏着一座声名显赫的佛窟——天梯山石窟。据有关史料记载:这个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下令,西域高僧昙曜主持、于公元412年至439年之间开凿的,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甘肃·武威 天梯山石窟13窟大全景(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虽然,从开凿的时间看,天梯山石窟比莫高窟晚了一点点,但是,从“开窟建寺”的时间,“中心柱建造形制”,以及对云冈、龙门等石窟的影响,和对佛教东传的贡献看,天梯山石窟都远胜于莫高窟。所以,天梯山石窟又被称为“中国石窟鼻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甘肃·武威 天梯山石窟13窟大佛特写(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可与敦煌莫高窟媲美的、修建于唐代的、天梯山第13号窟大佛。佛像面相雍容典雅,含笑脉脉深沉,表现出对有情众生的无限慈悲。整个佛窟,采用了“一佛两弟子两菩萨两天王”的建制。主佛释迦牟尼通高28米、宽10米。左右两侧,陪侍着六尊21米高的菩萨。从里向外,分别是他的弟子阿难、迦叶;他的胁侍菩萨文殊、普贤;以及两位护法神、北方多闻天王和西方广目天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这是迄今为止 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全景照片 拍摄时间不详 作者不详(图片采自敦煌研究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天梯山石窟最先是一处庞大的建筑群。然而,历经千年的战乱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特别是1927年5月23日的古浪八级大地震,对天梯山石窟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大佛窟外的九层贯楼和大部分洞窟顷刻间震毁,幸存下来的比较完整的洞窟仅存8间。大佛坐像虽整体安好,但部分肢体和头部仍遭到了严重损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上世纪五十年代 天梯山石窟残破状况之一瞥(图片采自敦煌研究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更令人遗憾的是,也因为这一次大地震,使天梯山石窟从人们的视野中又消失了几十年!直到1954年,原敦煌研究所研究员、美术史专家史岩先生从武威经过,冒险坠绳进入天梯山峭壁中的洞窟,才确认了这就是沮渠蒙逊下令建造的皇家佛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1958年 天梯山石窟搬迁前之测绘现场(图片采自敦煌博物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还没有等到佛像们重获新生,新的厄运又降临到菩萨面前。1958年,有关方面决定,要在天梯山石窟区域内修建黄羊河水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1958年 天梯山石窟搬迁前之考察现场(图片采自敦煌博物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代,甘肃省政府为了解决黄羊河流域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决定在石窟附近修建水库。据当时的测算, 水库蓄水后,将淹没窟群下部第1、2层计10个洞窟。为了挽救石窟文物,甘肃省政府抽调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文物搬迁工作队,对天梯山石窟内的部分文物予以了保护搬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1958年 天梯山石窟搬迁前之测绘现场(图片采自敦煌博物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唐诗,也许可以作为天梯山菩萨们生离死别的譬喻:“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搬迁走的菩萨及壁画躲过了灭顶之灾,而遗留此处的大佛就没有那么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天梯山石窟佛像搬迁现场(图片采自敦煌博物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1998年,天梯山石窟大佛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人们才惊讶地发现:13号窟主尊大佛的胸部以下,弟子、菩萨、天王的脖子以下,都在水中浸泡了几十年,且大部分表皮泥层都已剥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大国工匠” 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复大师李云鹤先生在工作现场(图片采自敦煌研究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难题,再一次留给了已经退休的“大国工匠”、敦煌研究院修复大师李云鹤先生。这是一次异常艰巨的修复任务:其一、大佛背山面水,体量巨大,没有足够的退步空间,纵览全貌;其二、供作参考的“图纸”,仅有几张50年代拍摄的黑白照片,尺幅很小,且背景模糊。怎么办?李云鹤先生反复思考,最后,终于想出了放大照片,根据照片比例,再比对塑像尺寸比例的方法,终于比较完满地完成了这次修复工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年青时代的李云鹤先生 在洞窟内潜心研习古代造像技艺(图片采自敦煌博物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会指责我吝于笔墨,仅仅用了“比较圆满”四个字来评价这一项艰巨的修复工程。是的,十分坦率地说:就技术而言,被修复的大佛,也可谓“形神兼备”、无容挑剔。但是,因为缺少了历史的积淀,缺失了岁月的“包浆”,所以,它终究没有了历史的沧桑感,它的文化价值,也就多半消溶于这一汪碧水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天梯山石窟勘察搬迁工作队部分成员在13号窟大佛前合影 后排站立者 左一为段文杰 左四为常书鸿(图片采自敦煌博物院官网)</span></p> <p class="ql-block">从历史照片中,我看到有两位泰斗级的文保专家参与了1958年的保护搬迁工作。一位是常书鸿先生、一位是段文杰先生。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他们先后担任了敦煌研究院(所)的院(所)长职务。我不知道,当年,面对搬迁、面对大佛将要被淹的命运,他们,可曾像梁思成先生那样,发出过声嘶力竭的呼喊?又或者,他们的内心是否也隐痛了几十年?一一可是,回头一想,我又对二位大师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因为,在那个将“宗教”视为“鸦片”的时代、在现实的饥饿和往生的富足面前,牺牲几位菩萨,实在是理所当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甘肃·武威 天梯山石窟外之黄羊河水库风光(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徜徉于黄羊河水库湖畔,我心事重重如天空之阴霾、思绪翩翩如湖水之涟涟。因为我的心中还压着一个巨大的问号未解:我知道,早在“五代”时期,这里就是重教兴学的礼仪之邦,甚至一度是中国北方的儒学兴盛之地!我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武威,但我又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武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甘肃·武威 天梯山石窟13窟小全景(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千古风流事,后人谁评说?转眼间,一个甲子过去了。站在今天的立场看,天梯山石窟因为这一次“保护搬迁”,永远失去了历史风貌!这样的作为,是耶?非耶?得耶?失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敦煌254号窟《摩诃萨埵以身饲虎图》(摹本)(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敦煌254号窟《摩诃萨埵以身饲虎图》(摹本 局部)“发心救虎”(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敦煌莫高窟第254窟,有一幅壁画,描述了释迦牟尼佛前世轮回的修行故事,这就是《摩诃萨埵以身饲虎图》。这故事讲的是印度宝典国的三个太子,同到山中打猎,看见一只母虎带着几只小虎饥饿难忍,母虎因此想把小虎吃掉。三太子萨埵见状,支走了两个哥哥,来到山间,睡在母虎旁边。但是,即便这样,饿虎也无力吃他。于是,萨埵又爬上山岗,用尖利的木头刺伤身体,然后跳下山崖,让母虎舔他的血!母虎嗜血以后,恢复了力气,然后与小虎们一起吃尽了萨埵的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敦煌254号窟《摩诃萨埵以身饲虎图》(摹本 局部)“刺颈跳崖”(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敦煌254号窟《摩诃萨埵以身饲虎图》(摹本 局部)“虎食萨埵”(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不信佛,但我相信菩萨信佛,更相信佛的感应、佛的智慧。所以,我又设想:也许,天梯山大佛遭受的种种劫难,正是佛祖开示“下愚”的一种方式,也借此成就了大佛的又一次涅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甘肃·武威 天梯山石窟13窟大佛特写(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鸣谢:</p><p class="ql-block">本篇图片,有多幅采自甘肃省博物馆官网、敦煌博物院官网及网络。谨此向以上两单位及原作者、转发者致以真诚的谢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删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 </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2日于成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甘肃·武威 天梯山石窟13窟大全景(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