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秋季心賍病高发?

tiandaochouqin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季节变换、天气转凉,心血管病人开始增多。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塞多发期有明显的季节特点,高峰期在秋冬两季。这是因为,气候是心血管功能的晴雨表,心血管疾病的发作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为何秋季心脏病高发?</p><p class="ql-block">首先,气温下降使人体耗氧量增加。为维持正常的体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脏的负担也就增加了。</p><p class="ql-block">其次,天气变冷使血流缓慢,从而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同时使血液粘稠度增高,易于形成血栓。空气寒冷还能诱发冠状动脉收缩甚至痉挛,直接影响心脏本身的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p><p class="ql-block">再次,温差的变化,可使人体免疫细胞倦怠,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呼吸道感染,影响肺部通气功能,使心肌相对缺氧,这也是诱发心脏疾病的常见因素。</p><p class="ql-block">另外,中医认为“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咽干、口干、鼻子干等,都是秋燥的表现。由于天气干燥,呼吸道处于失润状态,局部防御功能低下,因此秋季也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而许多呼吸系统的感染、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季心脏病患者应注意些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气候变换的多事之“秋”,心脏病患者应做到饮食有节、情绪有度、运动有道、起居有律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饮食有节:低脂饮食,少吃内脏、蛋黄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肉类宜选用鱼类及去皮家禽。炒菜时,多用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多吃糙米杂粮、绿叶蔬菜和水果。当然,低脂不是无脂,一点肉都不吃也是不科学的。从营养角度来说,脂肪层也是心脏的必要保护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要戒烟、限酒。烟里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壁细胞,造成动脉硬化。可适量饮用绿茶和红酒。应避免过度饱餐,吃得太饱,胃肠道大量吸收营养物质,如脂肪、胆固醇等,增加血液粘度,诱发心脏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情绪有度:入秋后,老人发生血管疾病特别多,这固然和天气有关,情绪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古人早就注意到人的情绪和健康的关系,认为养生中养神为首,“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失调。</p><p class="ql-block">有人对正在发脾气者的心脏进行过测试,发现这时他们心跳急剧加快,血压骤升,耗氧量倍增。心脏不太健康者在暴怒之时骤然停跳送了性命的报道并不少见。不仅如此,任何恶劣的情绪,如极度紧张、焦虑、悲痛或忧愁等,均会危及心脏的健康。所以,对于心脏病人,要学会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各种精神或环境的应激事件。保持平和心境,节制情绪变化,切忌大喜、大悲、大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运动有道:人体在运动时,全身各个器官都得到了锻炼,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心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增加肌肉与血管弹性,并能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下降。应因人而异来选择运动,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应当注意的是,心脏病人运动亦不能过量,否则会加重症状,应以没有疲乏、自我感觉良好为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起居有律:秋季变化无常,人体生物钟节奏易遭破坏,使生理功能失调。生物钟的准确性受到生活规律的影响,所以要按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活动有序,生活有节,以保证生物钟节奏正常运行,使生理活动处在最佳状态。通宵不睡或劳作无度,血管壁会一直处于收缩状态,渐渐就会僵化,失去弹性,容易动脉硬化。我们不妨把心脏保健比做“零存整取”:“零存”就是有规律的生活,“整取”则指心脏的健康;只有按时按量地“零存”,才能“整取”到心脏长久的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秋季心脏病应该如何防治?</span></p><p class="ql-block">虽然引发心脏病的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病史等危险因素难以改变,但是如果能控制危险因素,就能有效预防某些心脏病,心脏病患者应坚持服用药物,请定期复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