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撰 文:馬 仲 喜</p><p class="ql-block">审 核:徐 文 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资料:作者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李 运 洋</p> <p class="ql-block">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主席的親自缔造下,人民军队走过了九十六周年的光辉历程。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伴随着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p> <p class="ql-block"> 每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响起的时候,人们的脑海中就闪现出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无坚不摧的形象。激昂澎湃、雄浑壮美的军歌总能唤起军人的热血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代军人不怕牺牲、奋勇向前。这首歌的词作者,正是著名诗人公木。</p> <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家公木。公木本名张松如,把“松”字拆解为“木”和“公”,再用传统的“秋千格”来猜,得到的谜底就是先生的笔名——公木。</p> <p class="ql-block"> 公木先生的原名,不仅仅是叫张松如,还叫张永年、张松甫。1910年6月生于直隶省束鹿县(今河北省辛集市)。1928年,公木先后在辅仁大学与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在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和河北正定中学教书。1937年,抗日战争的烽火传遍全国后,公木先生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参加敌后抗日游击队。1938年,公木先生前往延安,开始了他的革命诗人生涯。</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身后第三人是公木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公木作为八路军军直政治部文艺室主任,受邀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他见到了毛泽东,周扬向毛泽东介绍说,这是《八路军进行曲》的词作者。毛泽东握着公木先生的手说:“好,写得好啊!写兵好、唱兵好、要写八路,要唱八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文武两个战线”的概念,认为要战胜敌人,不能只靠拿枪的军队,还需要文化的军队,在延安两支军队在此会师。公木既是军队的战士,又是文艺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灵感之火把创作的激情点燃,越烧越旺,终于凝结成火一般的诗行,弹奏出发自肺腑的乐章。公木一气呵成,从命题构思,到谋篇造句,反映了中国人民军队的性质、任务、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展现出坚毅豪迈,热情奔放,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塑造了人民军队肩负的历史重托,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战的英雄形象。军歌形象鲜明,旋律流畅,音调坚实,节拍规整,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迈雄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战斗风格和摧枯拉朽的强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著名作曲家郑律成先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夏秋之际,公木和郑律成在延安合作创作了《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是大合唱中的一首歌。 1940年夏,《八路军进行曲》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刊载后,便在抗日军民中广泛传唱。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进行曲》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p> <p class="ql-block"> 公木对教育的重视与奉献令人感佩。曾有一位中学生在聆听了公木的教导后,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时光可以流失,记忆却难泯灭,留在心底的爱,漂浮出依恋的烟渺,唱着一位平凡而高大的老人。他,送给了我燃烧起诗情的第一次握手;他留给了我一晕生活的明媚阳光。”</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公木调到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即使不在军队,他也一直坚持深入人民群众进行创作,从人民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1945年抗战胜利,公木随文艺工作团前往东北,任本溪市委宣传部部长。1946年,公木任东北公学党委书记、教育长。1947年,任东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服务于教育事业,并出版了多部诗集。</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初,时任鞍钢教育处处长张松如(公木)的工作证</p> <p class="ql-block">革命伉俪,公木与吴翔1950年2月于长春东北大学结婚。</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家合影,中间右坐者为公木。</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代中期,公木(左)与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合影。</p> <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公木(右二)与巴金(左一)、冰心(前左二)、草明(前左三)等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部队士兵们给公木先生献花</p> <p class="ql-block">1986年12月,公木(右)及夫人吴翔与郑律成夫人丁雪松(中)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和战马在一起的公木先生。</p> <p class="ql-block">1955年于文讲所教室前(前排左三为公木先生)。</p> <p class="ql-block">公木在20世纪70年代末公木先生在创作。</p> <p class="ql-block"> 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p> <p class="ql-block">公木先生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作者证书。</p> <p class="ql-block">1983年5月,公木与艾青(左)冯志(右)谈诗。</p> <p class="ql-block">1993年,公木给吉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解答问题。</p> <p class="ql-block">1975年,公木先生和夫人吴翔及子女合影。</p> <p class="ql-block"> 70年来,他以生命为诗,以战士为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主旋律相共鸣,创作了数百首题材广泛,思想深邃,风格各异,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形成了“公木诗风”。</p> <p class="ql-block"> 公木不仅在革命战争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在新中国成立后仍然笔耕不辍,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英雄赞歌》的歌词。 1963年,电影《英雄儿女》的导演武兆堤、作曲家刘炽、演员田方,他们希望公木为电影的插曲作词。公木在延安时期与他们就是老战友,他们都一致认为《英雄儿女》的歌词非公木莫属。</p> <p class="ql-block"> 1979年之后公木一直在吉林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教授。1998年10月30日,公木病逝于吉林长春,终年88岁。</p> <p class="ql-block"> 公木先生的葬礼播放的不是哀乐,而是雄壮激越、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有诗者说:“ 这不是葬礼是出征,一曲军歌为战士送行”。</p> <p class="ql-block"> 公木先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走过了八十八年的人生道路,始终未改那颗拳拳滚烫的赤子之心。公木先生一生追逐理想、一生追求真理;一生投身革命洪流、一生为祖国繁荣和民族解放奋斗;是“不以诗篇为生命,而以生命作诗篇”、为人民群众奉献文艺精品的一生。公木先生就像一部高深莫测厚厚的书,需要诠释和体味一个来自冀中平原淳朴真诚的知识分子波澜壮阔、百转千折的生命历程,感受公木先生的伟大和高尚的灵魂!</p><p class="ql-block">“莫道公翁乘鹤去,行间字里见斯人。”</p> <p class="ql-block">著名军中词赋作家马仲喜教授戎装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吉林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公木老师是系主任,给我们讲授过《诗经》。他不仅以崇高的歌诗盛名和坎坷经历赢得我们的崇敬,而且还热心为我们自办的壁报题诗勉励,为每个登门求教的学子耐心细致地答疑解惑,其高尚师德和人伦风范,有口皆碑。有感于先生的卓绝人生,谨以此赋敬献英灵。</p> <p class="ql-block">骋怀惟曲,嘉木有松。大块载物,斯人独灵。滹沱河边,奔来从戎学子;宝塔山下,蕴育励志精英。慷慨悲歌,史称燕赵多士;民族危难,时系家国真情。大道之行,文武兼济;希望之地,歌诗必兴。于时也,战云飞卷,朝日初升。炽热熔炉,沸沸然缭红乱紫;革命圣地,巍巍也含绿藏青。下士礼贤,毛泽东之请柬[i];醒心开目,座谈会之聆听。满腔激情大中国,一根灯芯小油灯[ii]。思风发于意会,言奔涌于情浓。问苦访贫,寒窑捕捉诗句;爬山越岭,挎包装载民风。黄河浪中,遥闻震天号子;八路军里,喜看遍地英雄。难平息于万感,不可遏于一鸣。乃有作词公木,配曲律成。光风霁月,鬼斧神工。“脚踏着祖国大地”,心雄千里万里;“背负着民族希望”,面对列祖列宗。大合唱八歌组成,新风开代;进行曲一支谱就,大军创形[iii]。曲由词而达旨,词因曲而飞腾。凤下云瑶之苑,龙出水晶之宫。熊醒眠窟之树,虎啸藏迹之荆。奋起物态,摇荡心旌。契风云之际会,发民族之宏声。</p> <p class="ql-block">是故感物寄意,应时赋声。抒久蓄之愤懑,发坚忍之砰訇。痛沦亡之大耻,向解放之云程。歌助正义之旅,曲奏光明之行。初闻铿锵,步随节而踏踏;再聆旋律,心作鼓而咚咚。浓如云涛,携雷聚电;疾似霹雳,裂地划空。冠冲起而怒发,眦裂张而喷睛。忽而潜行,月夜衔枚而急走;倏尔跃起,弹雨扑面而前冲。藉狂飙而涤荡,驱魑魅而轰鸣。势能排山倒海,迅可逐电追风。乘势则高歌猛进,处逆则盘马弯弓。澎湃则涛声万里,激越则弦响千筝。雄壮则五岳并立,豪放则大江趋东。铁流为之滚滚,烈焰因之熊熊。一杆血色旌旗,直飘飘而赴远;三军沙场将士,尽赳赳而竞雄。</p> <p class="ql-block">若乃行遵使命,足踏征程。高擎旗帜,唤起工农。白发老娘,送爱子而忍啜;红妆新妇,挽征人而叮咛。望关山之邈邈,惜田畴之青青。离亲慈而黯黯,怀正义而铮铮。势浩荡而气壮,神凌厉而威生。雄词化成铠甲,斗志结作长城。歌声与战云共卷,弹火与热血同红。自信正义之师,必得道而多助;料得侵略之虏,终瓦解而土崩。至若国逢庆典,军值阅兵。呼号响而魍魉惧,步伐震而鬼神惊。风云随其定向,雨雾为之放晴。波涛意在冲决,万难拦阻;纵横志在绾结,未可斜倾。军歌喷出丹唇,字字嘹亮;战鼓落作虎步,句句敲铿。枪刺森森,三军行进方阵;沉雷滚滚,一座移动长城。于是屈子嫌《国殇》之喑哑,应瑒羞《撰征》之晦冥。曹植觉《幽思》失之零乱,李华知《战》过于冷清。</p> <p class="ql-block">呜呼!生年九秩[iv],歌诗一生。凝思悠远,探寻邈冥。界诗章之两用[v],说自然之三重[vi]。荣辱不惊,开心目之廖朗;死生淡定,践归路之从容。贬谪权当小憩,辞世化为出征。殡仪独作军歌起,魂魄犹伴兵车行。大海杨波,试问风骚谁领?青山侧耳,先生歌诗摩空。究彼吟咏之风,似感才华之异;察其生命之迹,因知历练之功。“肉烂依然锅里煮,船翻犹在岸边行。”(公木诗句)矻矻不竭,仁爱滋润情致;谦谦自守,磨难锻铸忠诚[vii]。烽烟滚滚,生命谱就诗句;光芒烁烁,形骸化作金星。无怨无悔兮,英灵随军歌远去;弗远弗届兮,高名伴时空永生。 </p> <p class="ql-block">原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汪培元将军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汪培元将军感言:拜读仲喜為公木先生軍歌写的赋,缅怀先生之成就,颂其文壇之地位,其字字嘹亮,句句敲铿,為軍歌樹立范式,可敬可佩。仲喜此赋,用情之深,考据之详,实為文情并茂之大作,一读再读,仍有新意!</p> <p class="ql-block">原沈阳军区后勤部第四分部部长赵兴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赵兴汉感言: 读仲喜大作,十分之感佩!没有对大师道德文章的领悟和钦服,是写不出来的!公木是语言大师!平平常常的文字,经过他的调遣,铺排,立马变得不同凡响。据说,当初軍歌第一句是“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他和作曲家郑律成都觉得气势不夠雄壮。几经推敲,公木在前边加了六个字:向前,向前,向前!把字的音调拉長一些,韵律就出来了。“向前”重复了三次,呈现了浩浩荡荡、排山倒海的声浪,从此,軍歌有了强大的震撼力和生命力,令人叹服啊!</p> <p class="ql-block"> 谢谢各位领导和战友的关注鼓励。谢谢兴汉。看来你对公木很有研究,这些轶事,说明公木先生确实是大学者,大诗人。我们崇敬他,不仅因为他歌诗的盛名,还因为他的道德风范。他被打成右派,坐过牢,但对伟大祖国,对人民军队始终赤胆忠心,毫不动摇。他的诗说自己“肉乱也是锅里煮,船翻犹在岸边行”,虽受到不公正对待,也对党和国家不离不弃。他衣着朴素,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头。但却是满腹经纶,有师者之德,有長者之风。记得我们刚入学时,要办一个壁报,起名叫“初航”,初次航行于学海的意思,想请先生题词。他热情受请,很快题了一首诗。其诗曰:</p><p class="ql-block">“浩歌解缆索,踊跃试初航。</p><p class="ql-block">生活弥大海,知识泛重洋。</p><p class="ql-block">起点从沙岸,目标向太阳。</p><p class="ql-block">南针依马列,舵手有中央。</p><p class="ql-block">鱼龙破浪逐,鸥燕乘风翔。</p><p class="ql-block">扶摇九万里,鹏翼耀群芳。”</p><p class="ql-block"> 初航两个字,先生一首诗。非常恰切地表达了指导和鼓励的意思,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令人叹服钦佩。这首诗我们班人人会背,直到现在仍然不忘。虽然,令人爱戴的老师公木先生不在了,但他的学生遍布党政军高层,名人不少,其德行文事皆有模样,这就是师德的作用。我有幸受教于先生,唯有谨慎行文,不敢有辱师名。</p><p class="ql-block"> 在建军九十六周年即将到来,时闻军歌之声,将此文发到《薪火传》群,以示纪念公木先生并与各位领导、战友共勉!</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军歌之父的公木和郑律成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他们创作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却一直在解放军队列中嘹亮地唱响着,军歌像火一样炽热,流淌在祖国亿万人民的血脉中,温暖着人们的心房,是我们伟大时代的颂歌。几十年来,军歌伴随着人民军队的成长壮大;军歌由陕北高原传唱到太行山麓、江淮河汉、东海之岸、黄海之滨。军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投身军旅,报效祖国,永远向前!</p><p class="ql-block">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p> <p class="ql-block">馬仲喜教授简介: </p><p class="ql-block"> 1963年考入吉林大学中文系,1968年毕业后赴北大荒某部队农场锻炼,一年后入伍,携笔从戎40年。现为中华辞赋社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赋学会会员。已创作辞赋百余篇,多篇作品刊登于《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中国诗赋》等刊物,多篇赋作被镌刻于沈阳、抚顺、深圳、佳木斯等地楼堂展馆和风景区。《中华抗日英烈赋》获全国赛事一等奖,《壮族赋》获全国56个民族赋一等奖。《公木作军歌赋》被收入《中国当代辞赋名家作品精选》。《黄河小浪底工程赋》被收入《中国共产党百年百事赋》一书。《北大营赋》被“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收藏并镌刻于“北大营旧址陈列馆”壁上。《雷锋赋》镌刻于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营区壁上,手稿被“沈阳雷锋文化陈列馆”收藏。2020年被《中华辞赋》杂志评为“诗赋人物”。有《快然斋赋稿》、《七绝题咏》、《快然吟草》等诗赋著作出版。曾供职于沈阳军区后勤史馆(现为东北军事后勤史馆),为特聘馆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