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伏茶是夏日温州大街小巷的最美风景线,所谓伏茶就是三伏天为解暑配置的草药煎炮的茶,最早是家庭使用的茶,后来有很多温州人就把茶放到公共场所提供给路人喝,慢慢地就形成了很多伏茶点,成为温州独特的爱心文化。本文是因温州电台邀请而写的,距今刚好10年。</p> <p class="ql-block">我与太祖母</p> <p class="ql-block"> 情系伏茶 </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心中永远回荡着一首激情昂扬的交响曲,那就是江南“夏之声”交响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南夏天来临的时候,树上的知了总是不知疲倦地吟唱着主旋律,树叶的沙沙声、麻雀的叽叽喳喳、老人亭里伏茶杯子的噼噼啪啪、摇着蒲扇的人们的欢声笑语,把每一个乐章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样的夏日,即便是烈日高照,人们的心里是亮堂的,是清凉的,因为大家都感到很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什么开始,温州七十二条水巷消失了、“东方威尼斯”消失了、“前间”“道坦”消失了、河边吱吱呀呀的舴艋的摇橹声消失了、榕树下的凉亭也渐渐消失……当人们疯狂地用一种陌生的语调赞美我的家乡时,我的心里感到怅然若失,多少个枕着月光的晚上我都梦游于少年的时光,于是对月感叹,愁肠百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命运之神总是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步入中年的我居然搬家到了我的小学附近。刹那间,儿时的回忆如泉水般涌入我的眼前。虽然平时也经常路过这里,但在此居住感觉总是不一样,我迫不及待地寻找封尘的记忆:依然破旧的小学,依然澄澈透明的井水、依然摇摇欲坠的木屋、依然摇着蒲扇的老人……而最令我惊喜的是,环城路对面----也就是原来环城河的对面华盖山麓,榕树依在、凉亭依在、伏茶依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发现令我兴奋不已。</p><p class="ql-block">经过旧城改建,华盖山麓已经变成了华盖广场,大榕树、樱花林、健步道、雕塑小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榕树下那一个简陋的亭子—东门红日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简陋的不能再简陋的亭子了,只有几根水泥柱子撑起几块五孔板而已。而正是这个“陋亭”满载着浓浓的爱,温暖着人们的心。40多年前,这里就是一个施茶点,每当三伏天的时候都有老人们自发煮茶,免费供应给过路的人们。最近几年,红日亭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广,老人们夏烧伏茶冬施粥,清明分清明饼,端午节分粽子,中秋节分月饼,冬至分汤圆,春节分年糕,还曾经为因雪灾滞留在车站的旅客送姜茶。红日亭坚持撒播爱心,被誉为全国道德标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亭子里,我又听到了那熟悉的交响曲,我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找到了我的家乡的灵魂所在---大爱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也经常带上一个水杯,到红日亭盛满伏茶,然后献上一点爱心款,与老人们天南海北地聊上几句话。亭子里的老人们在忙碌着,亭子的里里外外都摆满凳子,很多人坐在这里,摇着蒲扇,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似乎远离纷纷扰扰,多了一份恬静,少了几多浮躁。这一幕竟是如此的熟悉,它把我也带回到少儿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悠悠的小河、多情的榕树、那如水的月、如梦似幻的日日夜夜……我在河边一直生活了18年,河边美丽的故事就像一部部电影在我的心中回放。而幼小时跟着太祖母送茶的故事让我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河道是运输的主要通道,忙碌的舴艋舟就是运输船,而河边的路就是热闹非凡的货运码头。吆喝声、车轮声、帮运货物的嘈杂声往往与树上的知了声相呼应。当人力车夫与船夫一起把货物搬到船上,歇下活时,他们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炎热的夏日到处都散发着汗臭味,他们就用那发酸的毛巾擦着汗,摘下草帽找到树荫处扇着全身。这时我的太祖母把早已烧好的并已让风吹凉的茶水挨个送上,“老大(对船夫的尊称)快喝口茶,解解渴” 。“人客(温州话对过路人的尊称),歇歇脚,喝口茶” 。太祖母亲切地招呼着,就像招呼着远道而来的贵客。家里的大碗小碗都成了茶具,高高低低的凳子都搬了出来,各种各样的蒲扇都给大家共享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人一边大口大口地喝着茶,一边连说谢谢。慢慢地我家门口就成了一个茶亭,幼小的我就成了茶亭里的“小二”。每个夏日的午后,我和弟弟花几个小时从河里摇摇晃晃地抬来一桶桶水,把让太阳晒得滚烫的整个路面都洗得干干净净,下午运输高峰过后很多人就席地而坐。看着他们忙里偷闲的那种惬意,太祖母总是笑得很满意。太祖母一直活到102岁。到如今,我们的老邻居还经常会唠叨着太祖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温州自古以来,像我的太祖母这样为路人送茶的人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据温州地方志记载,“温州伏茶”可溯自清朝中叶,至今延绵数百年。作为优良的传统习俗,历史之久、受益之广、文化内涵之深,全国罕见。它是家乡人民的创造,也是慈善事业的壮举,又是中医文化内涵的发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我敬仰的是,家乡的人们默默地用自己的爱心奉献社会,从来不去追求深刻,不去张扬,不去标榜,是那样的淳朴、那样的无私,就像一幅淡淡的典雅而隽永的水墨画。</p><p class="ql-block">由于信息的发展,温州伏茶才被外人渐渐知晓。从而也才“公开”了当今温州伏茶之最:最年长的是三代烧伏茶数十年;最年长的义工88岁,最年幼的5岁;服务时间最长的一天13个小时;用水最好的是用万松山山水烧伏茶;用中草药最多的竟有13味中草药;茶具最原始用竹滚筒儿给人们喝伏茶;供应量最大的是红日亭,每日供应8000至10000公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么令人感叹的数据、多么令人钦佩的家乡人、多么值得令人讴歌的江南大地!现在,越来越多的温州人加盟了爱心的队伍。</p> <p class="ql-block">城市摄影师孙新尖跟踪红日亭拍摄了8年,《红日当下,亭暖人心》真实记录了红日亭的感人事迹;温州画家郑家清用6年的时间走访了近500个伏茶点,留下600多幅“伏茶素描”;每个伏茶点旁边捐款名单一天天在增加,金额从几块到几万块,署名的不是为了炫耀,没有署名的更不是为了炒作,大家都在默默地伸出爱的双手。</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把红日亭、温州伏茶作为给孩子们上课的教材,我告诉孩子们,这才是“温州精神”。我赞颂红日亭“斯是陋亭,红日德馨”。我坚持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我为社区献一杯伏茶”活动,目的就是希望爱的接力棒永远传递。</p><p class="ql-block">啊,我的家乡温州就是一首激情昂扬的交响曲,气势恢弘,感情细腻,每一个乐章都演绎着大爱的主旋律。我热爱我的家乡,热爱这片滋润着大爱的土地,热爱淳朴正直的温州人!</p><p class="ql-block"> 2013-8-9</p> <p class="ql-block">我连续多年带着学生作“我为社区献一杯伏茶”活动</p> <p class="ql-block">下面几张是我的涂鸦的“三代”红日亭,第三代就是现在的红日亭,只画了其中的一个角度,因为用铅笔画,拍起来看上去很淡。</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红日亭,建于解放初期,1975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第二代红日亭,2013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第三代红日亭,2013.5.23动工建设,2013.10.1落成</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红日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