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幸福的教师
——读朱永新《致教师》有感
水村小学 郑彩霞
翻开朱永新的《致教师》这本书,一下子就被书的前言所吸引,它是一首诗:“教师,不是园丁,教师本身应该是一朵花儿,教育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蜡烛,教师不能已化为灰烬作代价,一次去照亮学生;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故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教师,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谁的灵魂是机器,能用某种工艺任意修理完成;教师就是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赖的生命,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穿行;我是教师,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我这里形成,让人如履薄冰;我是教师,心底里喜怒哀乐翻滚,黑板上天高地远开阔,脚板下三尺讲台扎根;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志业;我是教师,这是一份职责,更是一种使命;我是教师,缓缓显形,终见此生天命;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这短小的诗句把我多年对教师职业的困惑剖析得淋漓尽致。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做学校骄傲的老师,实属不易,你不在学校的时候,学生想你,同事领导念你,这样的老师一定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到极致的人,这样的老师令人敬佩!当然,做到这一点的老师也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永远保持一颗学习的心很重要。第四种老师,是于人于己都会创造故事和传奇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历史上有,当下也有,未来也有可能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旮旯处出现。
教师如何享受职业生涯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觉?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幸福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幸福之中。”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拉美特利说:“有研究的兴味的人是幸福的!能够通过研究使自己的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幸福。”.....历史名人对幸福的解读很多,总归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幸福应该是在服务中的;幸福应该是在研究中的,幸福应该是与别人分享中的。同理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创造、服务、研究和与人分享。
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朱老师通过《致教师》告诉我们:相信自己,自己的胸怀、眼界、努力、思考、学习决定未来,说大一点就是决定未来的教育,决定未来的孩子。他真诚地期望,教师学会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大事情,为培养祖国的脊梁而奋斗。
最后,我想引用朱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我想,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寻,对教师而言也不例外。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理解幸福的缘由。” 在阅读中我收获了一把“醒脑梳”
下伏完小教师 李新艳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应教研室张老师要求:小语工作室成员暑期每人阅读两本书。虽然平时我也有阅读,但回想起来只是零零碎碎的泛在了解,是草根学习,碎片化阅读,鲜有整本的细致咀嚼。和大家一起参与读书活动,却也有种无形的动力。我选读的是朱永新主编的《教育有悔》和《萧红精品集》。在细读慢品之后,我的心潮不禁泛起涟漪层层,尤其是阅读《教育有悔》带给我对身边教育的反思。
人们常说:教育无悔。是的,这是每一个为人师者都期望达到的理想境界。但只要有实践,有行动,就有“试误”的可能。
反思是提炼智慧的极好途径。扪心自问:“你的教育有什么问题和困惑吗?”比如:A学生逃课打架小偷小摸?B学生出口成脏,与其他伙伴格格不入?C学生排斥某学科厌学不做作业?D学生自闭不言?E学生早恋?……点滴的忽略与不经意累积起来,竟然也呈现出多多少少的“悔”和“愧”。
《教育有悔》就是一本反思之作,坦率地说,它传递给我们的是面对挫折、遭遇失败的教训。但这并不代表不能从中汲取理性的智慧和营养。
书中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案例,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
有的教师好心办坏事,或有意抖落学生心灵的“露珠”,或无意揭开学生结痂的“伤疤”,而与学生错失心灵的交汇。让我们反思:教育不能打着爱的旗号而过度、过分、过激,有些伤害破碎则不可弥补。
有的故事中老师本能地宠爱气弱力薄,成绩优异,长相姣好,或者有特长的一类学生,无意中滋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惯,贻误了孩子成长。反思我们的教育:这并不是个案,甚至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与高考作文《说尺子》中暴露的问题,又有何异?教育的尺子如果有了弹性,带了偏见,无疑会催生出恶果,留下无尽的遗憾。
有的教师唯成绩至上,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使得孩子们少年老成,甚至老气横秋,残酷地摒弃了孩子们本该有的快乐活泼的“原生态”品质。反思我们的教学:扔了孩子们快乐的例子又岂在少数?更为可悲的是,我们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把这样的现象视作尽职尽责的表现哪!
有的老师勤勤恳恳地辅导,兢兢业业地付出,事无巨细地帮助,生怕学生偏离“正道”,却曾想教育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点燃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不仅需要有成长的土壤、阳光、空气、水分的滋养,也需要有风雨来历练、有干旱来提升其扎根的技能本领呀!
……
毋庸讳言,这些实践得来的教训,告诫我们“此路不通,绕道而行”;这些教育提炼的经验提神醒脑,让我们在今后教育生涯能有所借鉴,再面对类似问题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也就能更加无限地接近“无悔”的教育境地。
教育是有悔的,这份愧悔,体现的是者可贵的责任感和进取意识。正因为愧悔,教育更需要清醒地呼唤那种直抵肺腑的、拷问灵魂的自律与反思。一言以蔽之,阅读此书,我们收获的是一把极好的“醒脑梳”!
2016.8.10 关于“你是哪国人”的思考
——读《亲爱的安德烈》碎思
寺头乡中心学校 孔鹏鹏
如果有人问我你是哪国人,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的语气中应该带着几分豪迈与骄傲,因为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着高度爱国热情的中国人。所以在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读到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在《为谁加油》中为国而耻,竟然要逃避国家,不能肯定的回答“我是中国人”的时候,我的心中满是鄙夷:你,怎么可以不爱国?作为公众关心的人物,还要如此光明正大地表达自己不爱国?但随着阅读的渐渐深入,我似乎对大作家的国家意识,有了几分理解。
记得读到妈妈写给安德烈的《孩子,你喝哪瓶奶》时,我的心似乎柔软了。妈妈告诉安德烈,自己是穿着印有“中美合作”图案的面粉袋制成的衣服,在流离迁徙的难民家庭不断接受人们奇异的眼光中长大,永远是“插班生”,刚刚交到的朋友马上又变成陌生人。尤其是在《你是哪国人》中对“难民”和“逃民”的解读,流露着龙教授对国家和归属的渴望,她渴望和安德烈一样,和我们一样,希望自己心中可以驻下一个永远的小镇,但这样一个小镇对她来说,简直是奢望。
你是哪国人,对于我们这些在大陆出生、大陆成长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轻而易举、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但是对于在不断流离失所的香港人或者台湾人来说,也可能的确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记得一个香港读者写信给龙教授说,九七年香港回归之前,说我是中国人,但香港属于英国,你说我是哪国人?我只好说自己是香港人。读到这儿,我似乎觉得自己从前对龙教授关于国家的认识有些片面。
尤记龙教授写给安德烈的信《你是哪国人》中的柔和,长得像印度人,但是他是香港的原住民,已经有好几代的家族出生在香港,比满街的香港中国人要香港的多。你说他是哪国人?说他是中国人吧,他没有和我们一样的黄皮肤黑眼睛;说他是印度人吧,他却手持英国护照。看来对于很多人来说,回答“你是哪国人”,不简简单单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还是一个比较复杂历史和环境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许多国际友人来说,或许真的要如龙教授所言,要逐渐地抛弃每一个人属于一个国家的概念,而对我而言,只期望台湾问题早日和平解决,让几度失散的台湾人早日挺起胸膛,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生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孔鹏鹏
窗外的哀乐袅袅地钻入耳朵,似乎在告诉我老太太去了,去了,去了……
邻居赵老太是在两个月前被查出食道癌晚期的。前两天,我和婆婆去看望老太太,已是滴水不进,骨瘦如柴,说话有气无力了。望着昔日风风火火、一辈子要强好胜的老太太,食不能咽,等待着死神的宣判,我的心里隐隐作痛。都说生如夏花绚烂,死如秋叶静美,可这样忍饥挨饿的死,怎能如秋叶般静美?
世上又有多少人的死能如秋叶般静美呢?
此刻,于娟又浮现在了我的眼前。33岁,留学博士,大学教授,在应该收获硕果的美好年华,却患上了乳腺癌,虽不惧切掉胸前四两肉,大方地说“拿去拿去”,可死神还是不肯放过她,乳腺癌转移成骨癌,周身的疼,锥心的痛,终无力的闭上了双眼。
我的嫂子,年仅31岁,去年也因肺癌驾鹤西去。嫂子也和于娟一样,苦苦地和癌魔抗争,1米65的大个子,临终只剩下了70多斤。
一个个或年轻,或年老的生命,在我的眼前一晃而过,一别从此不得再见,让我不得不去思考生死这个沉重的话题。
白岩松说,人生是一条单行线,谁又能抗拒死亡?是的,我惧怕死亡,但是与其思考怎样死的静美,不如思考如何活的绚烂。
记得和女儿一起读《长大做个好爷爷》时,爷爷告诉小孙子,生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那我们就珍惜上天赐予我们的这份厚礼,努力拓宽生命的厚度,好好地活,好好地活吧! 暑日读书有得
炎炎夏日,燥热难耐,好在书香阵阵,重寻心之宁静。
菊花浅香 傲骨凌霜
——莫言 《蛙》
好书简介: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读书有得:
捧起莫言老师的作品,只看了几行,就舍不得放下。文章字字入心,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活到让我不禁把自己假想其中……
姑姑,文中的第一大主角,妇科医生,她的一生可以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等大词儿来形容。她无限忠诚于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的事业,失去了所有,晚年又为了自己的一生无限哀叹,自评不出错与对,可怜又可敬!
姑姑的形象,让我不禁联想到了工作中的自己,那一点点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拼一下的的感觉,有点像那同样为了事业拼搏的她。
谁的生命中能没有一丝执著,在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上,加油!
小蝌蚪,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为了所谓的事业,所谓的面子,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和孩子,而在暮年却放下了所有的尊严,用“借腹生子”这样的形式,喜得贵子。把当代知识分子自认为高雅的“灵魂”,赤裸裸的摆在了世人面前,可悲又可叹!
我们也算是小知识分子吧,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真的有时把自己的灵魂涤的过分干净。嘲笑老妇们坐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鄙视她们标志性的“哈哈大笑”……
可其实若没有“知识分子”这样的“外壳”,我们的内心不渴望这样的“放肆人生”吗?
茉莉清香 纯净高雅
——龙应台 《孩子,你慢慢来》
好书简介: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野火集》。34岁第一次做母亲,“人生三书”,即《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读书有得:
遇好书如遇挚友,龙应台的作品如茉莉花香,沁入心田,所思所感如泉涌……
读前语:
我是一个母亲,有一个12岁的大女儿,可正如书中所言:“当你还没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时,她已经长大了……”。品读龙应台的作品,寻找一种最舒服的与孩子接触的方式……
读中言:
读着龙应台与孩子的甜蜜,不禁回望自己12岁的可爱女儿。沉思、回忆她的成长……竟想不出与她相处的若干可爱瞬间……唉!唉!唉!走得太快、走得太粗……错过了太多的幸福!!!
读后感:
“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莽莽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
读完了作品,沉醉又无比不舍……我的孩子是上天最完美的赐予,过去的日子我已没有珍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分外珍惜。珍惜每一次与孩子的相处,珍惜她一天天慢慢的成长!!!
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
——弥尔顿
与书为友,书香溢心田。
亲爱的,今日你读书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