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国道返程之旅(三)西藏昌都——四川德格

闫如冰

<p class="ql-block">  1号从昌都出发,目的地德格,意味着要离开西藏,到达四川境。</p><p class="ql-block"> 上一篇的317国道记录中,提到品尝藏族朋友牦牛肉,了解他们的饮食与服饰文化,有朋友说,要能看看他们的家就更好了,这也是我们一直的心愿,没想到,今天还真实现了,我进到了他们牧区的黑帐篷。</p> <p class="ql-block">  路途遇到一大片牦牛,停下来,看看,老李试放无人机,豆罗跑下车,两个小男孩凑过来,找斗罗玩儿,我则把目光集中在一个给牦牛挤奶的藏装女人身上。一会儿,一个壮实的大汉走过来看老李的无人机。壮汉会普通话,可以交流,大片的牦牛有他家的,他说一个黑帐篷就是一家。我姐说尝尝牦牛奶好喝不?我找了个水杯,心想要点,不行就给钱。然后在牛粪中和对牦牛的防备中小心翼翼走到挤奶的女人跟前,表达我的意思,不想,女人不会普通话,冲着我直指不远处的帐篷,我说帐篷有?她点点头。</p> <p class="ql-block">  哈,终于有光明正大的理由看看他们的家了,又一次小心翼翼绕过遍地牛粪,掀开帘子,好大的帐篷。靠着帐篷边围了多半圈的是铺盖,睡觉的地方。那边一少部分有工具,有牛粪,靠门口有张桌子,有牛奶,还有啥看不过来了。这个帐篷内很潮湿,应该说整个牧场都是潮乎乎的,我想他们的被褥晚上该怎么睡,也许习惯了,帐篷居然中间部分露天,这地方可是经常下雨啊,忙问,下雨咋办?大女孩指了指右边地上的一大块兰防雨布。不过他们放牧时期在牧区,冬天就回到村里住了。</p> <p class="ql-block">  正中间是半堵墙样的灶火,很像在河南陕西交界的地坑村看到的那种办席垒的灶火,但没那种长,有三个灶,有一个上面一口忒大锅,锅里煮着就像豆腐渣一样的东西,其中最大的女孩会说普通话,告诉我叫秋日拉(藏语大概音,查网上说叫曲拉),做糌粑时用的,我以为是奶渣,原来不是。</p> <p class="ql-block">  环顾一圈,帐篷内大大小小四个女孩和一个奶奶,只有大女孩可以和我交流,她18了,也该到昌都念高中了。令我不解的是,问他家几个小孩,她竟然回答我不知道,几个妹妹的年龄她也不是很清楚,别的问题倒是回答清楚明白。</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牦牛奶吧,奶奶给我灌了一水杯,大概半斤多吧,我问女孩有手机扫码吗?女孩问我没有零钱?她家只有阿爸有可以扫码,说话间,那个壮汉就进来了,我问多少钱,大汉说随便给,我琢磨五块差不多吧,然后大汉说不要了,一听我感觉嫌少了,忙问女孩,别人给多少,女孩不好意思了,然后隐约听大汉说30,忙问女孩你阿爸说30?女孩点点头,随即又低下头。我赶忙给付了30,真够贵的,这个大汉没有昨天邀请我们吃饭的那一家子朴实,估计他紧挨着公路,学精明了。不过还是很开心,觉得30块钱实现了我一直想知道的藏民们的屋内是什么样子。</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很为那个挤奶阿妈感到伤感,不会汉语,对外面的世界肯定不了解。那么多的牦牛,每天肯定需要不停的挤奶,没有别的时间,也终于明白理解牧民大人小孩黑黑的脸,不干净的衣服,阿妈是没有时间去顾及收拾的,不过庆幸的是,她的四个女儿都会读书,会有更广阔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  晚上如期到达四川德格,跨过金沙江大桥,就是四川领地了,今晚晚饭包饺子,原材料很有意义,西藏昌都丁青的牛肉,云南买的白面,就着家乡的大蒜,格外香,特殊的是我们装备中没有擀面杖,恰巧在云南片马村时,锯了一节竹子,老李说擀皮特得劲儿。其实这顿饺子原计划是在昌都吃得,结果路上堵车,到达昌都太晚了,没吃成。</p> <p class="ql-block">  饺子面多了,包完剩的一块面,2号早上老李又做了刀削面片,一点没浪费。2号准备参观德格的印经院。了解藏族经书的印刷过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