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仲春时节,桃李待开,良乡医院一如生命的港湾:病患中有伤痛,也有悲戚;医护中有眷顾,也有救扶。这是一段疗伤之路,如清泉奔涌,润泽身心,涓涓致远。</p> <p class="ql-block"> 急诊大厅人来人往,一位耄耋老人坐着轮椅,在儿女的护送下匆匆而进。他们携着病痛,惴惴不安,在隐忍中咨询、挂 号、候诊,怀满了期待。</p><p class="ql-block"> 这位老人就是我的母亲。她一生节俭,内心向善,待人真诚;她病魔缠身,举步维艰,对生活却充满希望。眼下,母亲下肢出现了难抑的浮肿,后患堪忧,目不忍视,于是便来此求医。</p><p class="ql-block"> 接诊的是一位张医生,她态度平和,脸上却透出几分忧虑,待仔细询问、察看之后,即刻开单。初检结果一出,她又带着疑惑,拨通电话,请来骨科、皮肤科医生前来会诊,商议病情和转治科室。看得出,张医生别无杂念,心中唯有患者。</p><p class="ql-block"> 夜幕低垂,病房人满为患。医生最终决定在急诊留观,翌日入住普外(二)科室。</p> <p class="ql-block"> 早有耳闻,普外(二)科有一支优秀的医护团队。在于主任的带领下,大家秉持“服务”理念,依赖技术支撑,团结协作,医心为民,创造了便捷、高效、舒适的医疗质量,深得民意。</p><p class="ql-block"> 王晓爽是科里的护士长,她年轻干练,管理有方,照护有法。眼下,得知母亲的病情和家属的诉求,又听说来自百余里外的大山深处,她立即通知科室,调配床位,当晚便安排母亲登记入住。这一天是3月21日。</p><p class="ql-block"> 将母亲安顿妥当,我们的心也平静下来。此后的时日便是医护人员来去匆匆,忙不迭失。他们或处理疮面,输液换药;或导尿吸氧,拍片化验;或查房巡视,现场交流;或监测体温、血压,定时雾化;或测量血糖,皮下注射。一张张脸庞露着微笑,虽然陌生却很亲切;一身身白衣书写着“责任”,让人远离了惶恐,贴近了安宁。</p> <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前,母亲就患上了心肺病、肾衰竭、糖尿病;入院CT显示,右腿粗隆间骨折术后松动,股骨头坏死已接近三期;最揪心的是下肢肿胀,皮肤破溃,积液浸淌。母亲平卧着,“护工阿姨”日夜守护着。疼痛、难眠、气喘、燥热、干渴,不停地侵扰着母亲,一阵阵喊叫、一声声吟叹,让病友烦忧,让旁人无奈,也让我们感到歉疚与不安。</p><p class="ql-block"> 然而,病房里却没有嗔怪,没有怨尤,有的是他人的体谅,是医生的叮嘱,是护士的宽慰。“没关系、好些吗、勤翻身、我帮您”。这话虽简短,情则深长,传递着的是真诚,也是温暖。为了让老人多一份舒适,护士长总是忙中偷闲,问长问短,热则送扇,疼则送药,沏药送杯,还帮着翻身、铺床、换房间。这事虽平凡,意则珍贵,彰显着的是慈爱,也是馨德。</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主管医生叫王浩。这是一位年轻的医师,谨言而慎思,成熟而沉稳。从办公室到病床前,王医生反复对照检查结果,认真察看患者病情,及时与科主任沟通、交流,商议治疗方案。他们认为,老人体弱多病,是目前科里最重的一位患者,需要更多的关照。</p><p class="ql-block"> 病势有缓有急,症状有藏有露。因人而异,依病择法,标本兼顾,一向是王医生的治病原则。他认为,基础病症,属于慢性,维持用药,防止剧变即可;内钉松动,股骨头坏死,虽说难挨,却不会危及生命,故内服外抹,止痛为先;而下肢暴肿,积液横流,才是病中之重,才是施治之急。</p><p class="ql-block"> 施治这“病中之急”的是一位专业医师。他叫张涛,外科学硕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师从台湾及国内知名专家,擅长烧伤整形修复与压疮、溃疡等难愈性创面的诊断与治疗。他医术精湛,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有“疗伤一帜”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张涛 烧伤与溃疡科主治医师 </b></p><p class="ql-block"> 母亲入院,张医生第一时间走进病房,他施治的重点是去肿消炎,避免感染,治愈疮面。然而,当肿胀消退,初见疗效的时候,最担心的问题暴露了:左小腿多处破溃,皮肤局部继发红肿。张医生凭着经验判断,这是渗透感染,于是立即针刺皮肉,探查内情,据此制定方案,实施手术。</p><p class="ql-block"> 张医生介绍说,手术治疗愈合较快,需要先清创后植皮,分步实施。初期手术主要是去除腐肌、切开皮肉、引出浓血,最后使用VSD引流,每日排放积液。</p><p class="ql-block"> 手术开始了,我们在楼道里静候着,虽然紧张却并无担忧。半个多时辰,母亲神色安然,被送进病房。张医生坦然地说:“手术顺利,请您放心!”</p><p class="ql-block"> 一周后安排二次手术,依然是清创与排浓。不料,下肢麻醉完毕,手术刚刚开始,母亲突然出现了意外:胸憋气喘,呼吸困难,脉搏减弱。张医生的第一反应是,老人心衰,立刻抢救。于是,改变体位,静注强心、足量输氧、心电监测……常规操作迅速而有序的进行,手术室里只有紧张而没有慌乱。待母亲恢复过来,张医生的心放松了许多,然后表示,暂无大碍,继续手术。</p><p class="ql-block"> 手术终于完成了,张医生向我们讲述了这惊险的一幕。然后说,老人体弱,经不住再次“伤害”,我已通知科室,安排老人进ICU继续观察,以防意外。为确保生命安全,张医生毅然决定,取消后期手术,实施保守治疗。</p><p class="ql-block"> 治疗一波三折,手术有惊有险,张医生沉着应对,处变不惊,准确判断着病势,及时调整着方案,彰显了一位疗伤之师的自信、勇气与才智。</p> <p class="ql-block"> 母亲被送进了lCU,我在门外等候着。医生拿来一份《知情同意书》,要我过目,一页页签字。他看我心绪不宁,说道:“这里是最安全的,老人体症还好,如有不测我们会及时救治的。”</p><p class="ql-block"> 签完字,只听有人在叫:“老师,我是隗颖。”惊喜之余,我们便小叙一番。</p><p class="ql-block"> 隗颖,是这里的护士长,我们是师生,又是同乡。她一向勤奋好学,业务出色,是医院的优秀人才。她介绍说,lCU主要是重症监护和加强护理,里面条件好,设备全,医护人员更细心,也更负责。老人的事我们会安排好的,不用担心。</p><p class="ql-block"> 到了傍晚,母亲开始焦燥不安,拒不配合,喊着要走。我正赶来送饭,值班护士破例应允,让我进去探视。这是一个偌大的厅室,患者悲吟,空气凝重。护士一边喂药一边安抚道:“护工不在,这里还有医生,夜里我们一块儿照顾您。”母亲看我站在身边,又是一番劝慰,情绪渐渐稳定下来。</p> <p class="ql-block"> 两个昼夜后,母亲便回到了普外科,一切如常。</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张医生依时将伤口的引流管取出,待包扎完毕,便将我叫到医生办公室。他温和而平静地说,我已和王医生沟通,老人伤势平稳,无需再特别医护,观察两天,可以出院疗伤,在家护理。这样既方便舒适,又避免更多的消费。</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张医生来病房换药,让我站在床边亲自看着。他动作闲熟,步骤清晰,一边操作一边告诉我要注意什么。第二天再来换药,张医生自己站在旁边,让我亲自动手,一步步完成整个过程。他告诉我,老人的腿创面较大,不再植皮,但需要每天换药,四个月后能长满新肉,基本愈合。我们加个微信,如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床边操作着、静听着。原来这都是张医生用心安排的,是对母亲最周到、最贴心的服务。 这种服务,医生喜欢说它是责任,而它昭示的却是医者仁心。</p><p class="ql-block"> 出院那天是4月13日,阳光明媚,桃李芬芳,暖意融融。在离开病房的那一刻,母亲听到的是一句句嘱托,回答的是一声声“谢谢”。我们将母亲送上了车,一起走上了回家的路,路上带着行囊,带着药品,也带着那一缕缕真爱。</p> <p class="ql-block"> 迎着四月春风,走过一路风景,母亲平安到家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安置好母亲,心也宽松了许多;然而,摆在母亲面前的又是一段疗伤之路,家庭医护也让儿女负重前行。</p><p class="ql-block"> 在前行的路上,我和妹妹身兼“数职”,轮流服侍。先做护工,日夜守护,负责母亲的吃喝拉撒洗与睡。又当护士,按时测量体温、血糖,一日三餐给药,四次胰岛素注射。再学医师,观察伤势,每日定时换药——清理疮面,涂抹湿润伤膏,贴附功能辅料,再用绵布包扎。</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张医生始终关注母亲的伤势,时时与我微信交流,远程指导…… </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日复一日,母亲的疮面渐渐平复了;从春到夏,母亲的伤口慢慢愈合了。 有一天,我们忽然收到一份来自医院的惊喜:科室领导决定,<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3日这天派人下乡,要</span>来看望母亲了。听到这个消息,母亲的眼前亮了许多,她坐了起来,说:“医院忙,别让他们来啦!”</p> <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7月31日,一场特大洪灾从天而降,桥梁冲断了,道路冲毁了,田园淹没了,村镇失联了。两岸满目创伤,令人痛心不已。</p><p class="ql-block"> 伫立村前,看着一路路抢险队伍开进大山,目睹这一个个救灾场景,我又忽然发现:洪水断了医院的行程,却断不了那一缕缕真爱,断不了两岸人民的疗伤之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 止稿于 2023年8月6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注:母亲于1938年10月9日,出生于六渡村;2023年8月14日凌晨,因突发心衰,不幸离世,享年86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18px;">文章曾转发《京西纪事》平台</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