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寿禧九仙山纪游(2023.7.24至7.25)

老璞

<p class="ql-block">山东日照市五莲县之九仙山群跨叩官、户部、松柏、街头4乡镇,九仙山东与五莲山并峙,西连卧象山,南抱牌孤山,向西南延伸为哑巴山、平山、长里崖。经卧象山西的高垛顶子与马耳山群相接,越主峰南面之大王口即为寨山群的铁骨山。</p><p class="ql-block">九仙山的美可以归纳为奇、秀、险、怪、幽、旷、奥七大特色,素以“奇如黄山,秀如泰山,险如华山”而著称。九仙山奇峰异石与洞窟泉瀑之多,与五莲山并称双绝,最大的特点是“地中山、地中潭、地中瀑”,华北罕见。以其突兀的山峰,苍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了游览观光的主体。从曲径通幽的山间秀色到晴空响雷的悬泉飞瀑,从韵脉神秘的自然景观到古老丰富的历史文化,无不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p><p class="ql-block">居仙卧龙,传神离奇。历史上许多隐士骚客,常会于此,吟诗论文,赞美九仙山胜境。战国孙膑马陵大捷之后,辞去齐国军师,浪迹山林,终选此地,修建茅舍,聚徒讲学,并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军事巨著《孙膑兵法》。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有“九仙今已压京东”的诗句。明代礼部侍郎翁正春赞为“真齐鲁间最圣地也”。明末清初,书画大家张侗与挚友结庐定居,见此山水俱奇,独具特色,自成一山,遂定名“卧象山”,并著《卧象山志》。</p> <p class="ql-block">丁家楼子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丁公石祠就坐落在村部的西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仰止坊,与石祠南北相对。石祠坐北朝南,共有三间,全部用花岗岩石料砌成,正门门楣之上刻有“柱史丁公祠”五个大字。祠内正屋有一龛台,正中悬挂丁惟宁的画像及楹联一幅,上联是“一部金瓶梅”,下联为“千古丁公祠”。北壁横刻“羲皇上人”四个字,据说是明朝书法家王稺登所书。东西两间墙壁上镶嵌有八方大理石刻的碑文,这些石碑应该是石祠建成以后嵌入的,有《柱史丁公石祠堂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记载了丁公石祠修建的经过,丁惟宁的诗作,地方官员和文人游览石祠的题咏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对研究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丁公石祠在九仙山前的叩官镇丁家楼子村前,系明代嘉靖进士惟宁于万历三十八年(</p><p class="ql-block">1610年)建造。有石祠三间,全部用石料砌成。东西长9.1米,南北宽5.13米,高4.73米。正中一间有龛台,北座横刻“羲皇上人”四个字。东西两间镶嵌9方小型大理石碑(现存8方,正中一方在战乱中被盗),刻有《柱史丁公石祠堂记》、《九仙山丁宪副先生祠堂歌》、《游览诸公留题》等,记载了当地风土人情,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石祠南10米处,有一石坊,宽335米,高578米,黄白色长方形花岗石条构成。前额镌有“仰止坊”,右书“赐进士中宪大夫湖广副使前巡按直隶监察御史丁惟宁字少滨主人题”,左署“万历三十八年孟冬吉旦男辉斗述”,背面镌有“山高水长”。石坊正面左、右正面左、右石柱丁惟宁题,丁辉斗书的楹联“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史籍记载,丁惟宁居官期间,曾受理白莲狱株连案,使千余蒙冤者得以宽释,受到百姓的爱戴。后遭扶臣李林诬陷,“遂拂衣归”。后敕受文林郎、诰授中宪大夫。</p> <p class="ql-block">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p><p class="ql-block">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p> <p class="ql-block">《金瓶梅》最早抄本的发源地是鲁东南,传阅抄本的邱志充本为诸城人。董其昌、王世贞、王稚登等与《金瓶梅》一书密切相关的明代著名文人,皆与诸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人均与明嘉靖乙丑进士、山东诸城人、曾长期隐居九仙山丁家楼子一带的文人丁惟宁友善深交。丁惟宁的德操气质、学识才华、家世生平与《金瓶梅》创作水平、创作素材大致相符,《金瓶梅》中的地名、风物、人物形象,方言特征等,都能在鲁东南或丁惟宁住过及接触过的人物中找到影子。从《金瓶梅》开篇诗句中,推出九仙山之阳的丁公石祠,曾是《金瓶梅》的创作地。大书法家王羲之会友人于浙江会稽山阴的“兰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此山名为“兰渚山”,俗称“东武里”。这些名字是根据《齐道里记》等文献所载,“兰渚山”是由东武的东武山(亦称龟山、“怪山”),“忽因三日昼昏,山移于会稽” ,后又“飞”回诸城(今五莲),成为“九仙山”。旷代词宗苏轼竟认为今五莲县会稽山阴的九仙山一带风光与浙江会稽山阴的兰渚山情景酷似,且与友人在此“修禊”,曲水流觞。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诸城籍文士王化贞、王华瞻、邱名西(邱志充之父)、张献之、孙信甫等游九仙山过“丁公(惟宁)石祠”,各留诗赞咏(其碑刻诗文均存于“丁公石祠”内壁),诗中有“曲涧引流觞”“兰亭称具美,还逊此风光”等句,将九仙山等同“兰渚山”。“笑笑生”,则根据丁惟宁在石室内题咏《山中即事》中“信步闲吟聊寄兴,拙夫翻笑苦推敲”句而得。认为这既是对世俗的嘲笑,予以“翻笑”,大有“笑天下可笑之人”的气概,又蕴含着作者即“笑笑生”之意。此外,为《金瓶梅》作序、题跋的“欣欣子”“东吴弄珠客”和“廿公”,经考证为丁惟宁的友人钟羽正、董其昌,董其昌在其书刊刻时又作了“跋”。该书成书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p> <p class="ql-block">张清吉先生提出的《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是历代金学研究诸说中唯一由地方史料和文物作证的。为研究此说,作者在多年资料积淀的基础上,又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大海捞针般地收集和查阅了大量地方文献资料和丁公石祠碑刻,从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从晦涩难懂的文言诗文中,终于找到可信赖的重要依据,形成了环环扣紧、无可辩驳的证据链条,增加了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此说一出,诸说黯然,引起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关注和认可,吸引了2000年第四届、2013年第九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均在日照市五莲县召开,来自国内外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五莲,以“丁惟宁说”为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实际参观考察五莲山、九仙山景区及丁公石祠。张清吉在两次会上均作了重点发言,阐述了其独特的观点和资料依据,受到许多与会学者赞同和认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金瓶梅〉奥秘探索》也在社会上争读,一时,一书难求,似有洛阳纸贵之势!此后,又陆续出现一些业余爱好者,对丁惟宁说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再研究,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在张清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其中五莲作者、丁惟宁后裔丁其伟为佐证张清吉提出的“丁惟宁说”,在2000年第四届国际金学会上亦做了学术交流发言,其发言稿随同张清吉稿被收入此次研究会会刊。其后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以丁公石祠碑文等文物资料为主要依据,撰写了数万字的论文《三降尘世之谜》,提出了祖孙三代完成《金瓶梅》一书之说,发表在《日照史话》2003年第一期上,在市内外学界引起强烈反响。</p> <p class="ql-block">龙潭大峡谷号称江北第一大峡谷,全长绵延达数公里,森林植被茂密,鸟类、动物品种繁多,清澈的泉水常年不断,清澈甘洌,常年不断,形成了16潭,18处瀑布。据当地人介绍,每逢大雨过后,云雾迷漫,水气上涌,下望一片烟云,如入仙景。龙潭大峡谷,峡谷两崖青翠如滴的绿色植物就如泼出去的绿彩,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或浓或淡的绿色光彩,一如童话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