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路漫漫,诗词为伴,夏日炎炎,且祝君安!你好,我是飞花君。</p><p class="ql-block">今天分享十首古诗词,每一首都会给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读懂了,一生受益。</p><p class="ql-block">《八至》唐·李冶</p><p class="ql-block">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p><p class="ql-block">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名为《八至》,作者是唐朝的女诗人李冶。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这首诗的核心主题是“至近”与“至远”的相对性以及夫妻关系的微妙性。</p><p class="ql-block">首句“至近至远东西”描绘了一个常见的自然现象,即东西方向的距离既是最近的也是最远的。诗人通过这句诗意指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表达了夫妻关系的亲近与疏远之间的微妙平衡。</p><p class="ql-block">次句“至深至浅清溪”,以溪水为喻,寓意夫妻关系可以很深,也可以很浅。这里强调了夫妻关系的深度和广度。</p><p class="ql-block">第三句“至高至明日月”,诗人借日月的比喻表达了夫妻关系的光明磊落。在这里,诗人强调夫妻关系要真诚坦荡。</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至亲至疏夫妻”,表达了夫妻关系的特殊性。诗人指出夫妻关系既可以是最亲近的人,也可以是最疏远的人。这一表述揭示了夫妻关系的复杂性。</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述自然现象和夫妻关系的多重关系,传递了一种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夫妻间的缘分,同时也要保持情感的真诚和坦荡。</p><p class="ql-block">《小松》唐·杜荀鹤</p><p class="ql-block">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p><p class="ql-block">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以小松树为比喻,通过松树生长的过程,展现了一个人应该积极向上、坚韧不拔、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首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形象地描绘了小松树初生时的形态,刺头,即松树的小芽,生长在深草里,表面上看起来毫不起眼。这句话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一个人不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就轻易地放弃自己,即使是在困境中,也要勇敢地坚持下去,努力地奋斗。</p><p class="ql-block">接着,“而今渐觉出蓬蒿”,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松树逐渐成长,破土而出,逐渐超越周围的蓬蒿,最终脱颖而出的过程。这里,作者用“出蓬蒿”来比喻一个人从平庸中脱颖而出,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p><p class="ql-block">最后两句“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具有远大抱负和才能的人才,直到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才开始称赞他们的才能。这句话提醒人们要有远见,不要被一时的表象所蒙蔽,要看到一个人的潜力和未来。</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描述小松树的成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人才的关注。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在年轻时就努力奋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有远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这样才能让社会发展得更加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上堂开示颂》唐·黄櫱禅师</p><p class="ql-block">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p><p class="ql-block">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p> <p class="ql-block">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通过描绘梅花傲雪而立的形象,表达出佛教中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进而启示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不惧挑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p><p class="ql-block">诗中,“尘劳迥脱事非常”意思是说要超脱尘世的繁琐和烦恼并非易事,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紧把绳头做一场”的奋斗中。“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意味着梅花能在寒冷的冬日中绽放,是因为它经历了严寒的考验,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品质。</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只有经历过重重困难和考验,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这种精神鼓励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挑战,不要因为畏惧困难而选择放弃。</p><p class="ql-block">黄蘖禅师的《上堂开示颂》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激励人心的诗歌,它告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答章孝标》唐·李绅</p><p class="ql-block">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p><p class="ql-block">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p> <p class="ql-block">《答章孝标》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章孝标的劝勉,表达了李绅对真才实学的肯定和对虚有其表的轻蔑。</p><p class="ql-block">首句“假金方用真金镀”,诗人将章孝标比作假金,暗示章孝标虽然才学过人,但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去完善自己。诗人强调,真正的才华应该经过不断的磨炼和提升,而非只是虚有其表。</p><p class="ql-block">次句“若是真金不镀金”,诗人以“真金”来喻指具有真才实学的人。这句话表达了真才实学的人不需要通过外在的装饰来证明自己,他们的才华足以让自己在众人中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三、四两句“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诗人借用章孝标的名字,以鼓励他脚踏实地地努力学习,勤奋进取,而不是好高骛远、空有虚名。“十载长安得一第”是说章孝标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在长安取得了功名。“何须空腹用高心”则是告诫章孝标,不要因为取得了一些成就就沾沾自喜,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努力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才干。</p><p class="ql-block">整首诗通过对章孝标的劝勉,表达了诗人对真才实学的肯定和对虚有其表的轻蔑。这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对于当时的年轻人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登飞来峰》宋·王安石</p><p class="ql-block">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p><p class="ql-block">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p> <p class="ql-block">《登飞来峰》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王安石登上飞来峰,欣赏朝阳升起的美景,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的信心。下面是这首诗的赏析:</p><p class="ql-block">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王安石以飞来峰上的千寻塔作为背景,强调登峰的艰难。这里的“飞来”二字,暗示着这个地方与众不同。千寻塔的高度使得王安石在观看日出时能够有更高的视野。</p><p class="ql-block">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借助传说,表明自己听说过在鸡鸣时分,可以看到朝阳升起。这一传说使得诗意更为深远。</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表示自己不怕被浮云遮住视线,这里的“浮云”暗指官场上的纷扰与是非。王安石以坚定的信念表达出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展现出他的胸怀壮志。</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通过描绘自己身处的位置,表达了他的政治立场和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在这里,“最高层”象征着王安石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寓意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p><p class="ql-block">《登飞来峰》这首诗通过对飞来峰美景的描绘,表达了王安石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对国家前途的信心。这首诗意境优美,寓意深远,给人以鼓舞与激励。</p><p class="ql-block">《蝉》唐·虞世南</p><p class="ql-block">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p><p class="ql-block">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p> <p class="ql-block">《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通过对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p><p class="ql-block">首句“垂緌饮清露”,形象地描绘了蝉的生活习性,它们高挂在枝叶间,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垂下,吸取露水。清露象征着高洁和纯净,与蝉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诗人对蝉的喜爱。</p><p class="ql-block">次句“流响出疏桐”,描述了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上传来。梧桐是一种高贵的树种,诗人用疏桐这一意象,既表现了蝉鸣的优美,又表达了诗人对蝉的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居高声自远”,诗人借蝉来表达一种哲理:只有站得高,声音才能传播得远。这里的“高”与首句的“垂緌”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p><p class="ql-block">末句“非是藉秋风”,诗人否定了世俗对蝉鸣高远的理解,认为蝉鸣之所以能够传播得远,并非借助秋风之力,而是它本身的特点。这里的“秋风”暗示了一种社会现实,即人们往往会借助外部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忽略了自身的努力。</p><p class="ql-block">《蝉》这首诗通过对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追求高洁品质、勇攀高峰、不畏艰难的精神。同时,诗人借助蝉鸣这一自然现象,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p><p class="ql-block">《乐游原》唐·李商隐</p><p class="ql-block">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p><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p> <p class="ql-block">《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绝句,描述了诗人傍晚时分登上乐游原,看到夕阳西下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心中的不快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p><p class="ql-block">全诗以“向晚意不适”开篇,点明了诗人在傍晚时分心情不佳,这也为后面的登山望远作了铺垫。接着,诗人“驱车登古原”,驱车前往乐游原,以一种积极的行动来表达自己想要摆脱不适的心情。</p><p class="ql-block">“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用“夕阳无限好”来形容夕阳的美丽,但又通过“只是近黄昏”表达了夕阳即将消失的悲凉。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更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乐游原》是一首描绘诗人在傍晚时分登山望远,通过美景表达心中感慨的诗歌。诗人通过对夕阳美景的描绘,将自己的悲凉心情传递给读者,让人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p><p class="ql-block">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p><p class="ql-block">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 <p class="ql-block">《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诗的题目意味着作者在冬天的夜晚读书并教导他的儿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学习观和教育观。</p><p class="ql-block">首句“古人学问无遗力”,作者赞扬了古人对学问的全力以赴。这里的“无遗力”表示古人用尽所有的力量、精力去学习。这里的“古人”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学者,他们为了获取知识,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体现出他们的专注和执着。</p><p class="ql-block">次句“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是说学习要趁早,年轻时打下的基础对未来的成就至关重要。“少壮工夫”指的是年轻时期的勤奋努力,而“老始成”则表示学问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才能有所成就。这句话鼓励人们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第三句“纸上得来终觉浅”,意思是说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总是浅薄的,要想真正理解学问,还需要通过实践去体会。这句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知识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还需要通过亲身实践去理解和运用。</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句“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要真正掌握学问,必须亲自去实践。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p><p class="ql-block">这首诗通过赞扬古人的学问态度,强调了学问的积累需要时间和努力,以及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首诗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很高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时光,努力实践,不断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观书有感》【宋】朱熹</p><p class="ql-block">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 <p class="ql-block">《观书有感》是宋朝诗人朱熹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对知识、学习和探索的热爱和追求。诗中描绘了一个半亩大的方形池塘,池塘上有如镜子般明亮的水面,反射出天空和云彩的倒影。诗人问,为什么池塘如此清澈呢?原因是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流进来。</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寓意深刻,旨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和智慧的源泉。诗人将池塘比作学习的过程,明亮的水面代表着丰富的知识,天空和云彩的倒影象征着探索的过程和不断的思考。通过这首诗,朱熹表达了学习和探索是源源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地思考,才能让人的思想不断地更新,达到清澈如镜的境地。</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富有诗意,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题西林壁》【宋】苏轼</p><p class="ql-block">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 <p class="ql-block">《题西林壁》是宋代文人苏轼的一首著名的写景诗。这首诗以庐山为主题,通过对庐山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首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的壮观景象。诗人用“横”和“侧”来比喻庐山的姿态,展现了其千变万化、奇特多姿的景色。诗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会有所差异,这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人生百态和社会的丰富性。</p><p class="ql-block">中间两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全诗的核心。诗人通过庐山的景象来暗喻人生哲理,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这句诗意指,人们往往难以看清事物的本质,因为自己置身其中,受到了种种局限和干扰。这里的“真面目”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本质和真相。</p><p class="ql-block">最后一联“只缘身在此山中。”寓意着我们需要跳出自己所处的环境,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这个世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诗人鼓励人们要有开阔的胸怀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题西林壁》是一首寓教于景的哲理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传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深刻理解。这首诗充满了哲理,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得到心灵上的启迪。</p><p class="ql-block">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儿,希望这十首诗带给你更多人生的启迪。</p><p class="ql-block">图片和文字转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