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也的美篇

李也

<p class="ql-block">游記.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穿越百年话西湖</p><p class="ql-block">诗书画印说西泠</p> <p class="ql-block">“涛声听东淅,印学话西泠。”叶铭题西泠印社。堪称“天下第一名社”的西泠印社,是近代中国印学的核心,是天下印人的精神家园。在印学界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独享尊荣。</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印学核心地位和巨大社会影响,是历经百年,由印社和数代社员艺术、学术成就以及文化贡献、社会效应的累积、叠加和聚合而形成的。其创建、发展、繁盛的历史,几乎可以等同近代篆刻社团史乃至近代篆刻史。</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话百年:一</p><p class="ql-block">1904年夏季的暑热中,杭州西湖迎来几位文人雅客,避暑于湖上孤山一带。</p><p class="ql-block">來自绍兴和杭州的几位篆刻家,叶为铭、丁仁、王禔、吴隐、吴潮等人,如后人所记述“小住人倚楼,相与硏究印学”。对于印学这一深具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形式,他们倾心不已,醉心其中,均觉有传承和发扬的必要,于是起意集合各地印人创立学术团体,硏究发展金石篆刻艺术。</p><p class="ql-block">至1913年,社团正式成立,书画篆刻艺术大师吴昌硕被公推为首任社长。因社址邻近西泠桥,以地名社,称西泠印社。</p> <p class="ql-block">篆刻艺术,自先秦、汉魏便己盛行,且有很高艺术成就。元代以前印章大多采用铜银金或牙角、水晶等制作。元代以后大量使用石质,取材更为便捷,流行更广,文人当中开始盛行篆刻之风,众多流派,淅、皖两派各领风骚。</p> <p class="ql-block">汉三老石室西泠印社的创立,标志着印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印社创立后近一个世纪,先后发展过100多位国内外社友。</p> <p class="ql-block">印社吸收社员极为慎重,并由老社友推荐,在印社成立每十周年的纪念日,经到场各位社友的认许才能入社。历任社长张宗祥、沙孟海、趙朴初、启功等,更都是书画双绝,德高望重的大家。</p> <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重阳两节,社友各自携作品和藏品前来,探讨篆刻技艺,赏鉴印学艺术,印社还定期举行金石书画展览,出版印谱、碑帖和书画。百年以来,力踐“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宗旨。西泠桥畔的社址成为印社同仁们雅集的场所,西湖边也从此多了一处独特的交织着人文、自然之美的园林胜景。</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北宋初年,这里是杭州一位关姓官员的湖上别业,自清代辟为蒋公祠。印社诸友选址此地,确实眼光独到。</p><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的正门在孤山路北侧,面对西湖烟波,园林顺着孤山缓坡延展,从高处可揽尽湖上美景,山顶上有石塔统领园林布局,出印社北门下山便是孤山后山麓。整个园林面积不过5亩有余,但营建布局曲折幽邃,颇显意趣。园内多古木修竹,枝叶繁茂,藤萝缠绕,绿意盎然,几十处楼阁、亭台、廊榭就着山势分布,相互穿插,错落有致,由石径上下相连,而人工挖小尤泓洞建的洞穴、泉池不露斧凿,宛自天开,再加上大量摩崖石刻、雕塑造像点缀园间,山林氛围中透露出浓重的文化韵味。</p> <p class="ql-block">李悠摄影</p> <p class="ql-block">李也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