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在追光而行的途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有长街长,有烟花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莫停留,一路向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最美的风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就在每一个不曾辜负的当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追光的人,终会光芒万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8px;">——题记</b></p> 行——如期赴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细雨蒙蒙,背起行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奔赴中牟,追光向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30日早上小岳同学打电话:“侠姐,北京有雨,咱俩穿凉鞋吧。”“好的。”七点二十分,我们准时从家里出发到牛河梁高铁站。坐上高铁,从河北平泉开始就一直下雨,所以在进京的路上我们很是担忧。庆幸的是,我们抵达北京时,雨没有那么大。我们看着导航,撑着雨伞,拎着皮箱开始转战到北京西站,车站的人超级多,堪比春运一样。我们找到空位,等待一个多小时后,顺利登上开往郑州的列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可是列车行驶大约二十多分钟后,突然停车了,这时听见广播里传来声音,各位旅客,你们好!现在是临时停车,请耐心等待。(我的内心很疑惑,因为天气预报北京有暴雨,是不是前方雨太大呢?)大概等待十几分钟后,列车开始继续前行,这下我们就放心啦!列车一路向南,大概傍晚五点多我们顺利抵达郑州市中牟县晨阳路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工作坊,所以内心充满着好奇与期待!</p> 听——触动心弦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专题讲座:</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31日这一天,我们在一楼报告厅集中听了郝晓东主任的专题讲座与优秀学员分享。风趣幽默的郝晓东主任讲到专业阅读如此重要,但是现实中却存在教师阅读面狭窄、欠缺深度、系统性不强、缺乏阅读动机等问题。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教师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大,没有精力去阅读;缺乏阅读环境与氛围、没有阅读兴趣和习惯等。针对这些内外因素,郝晓东也给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立志把教育当作事业甚至是志业;通过每天阅读1小时培养阅读习惯;加入阅读社群;创设阅读环境;学习阅读技巧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郝晓东主任给出了教师专业写作的一些策略: 要形成专业写作的正确观点——思考是本质,输入是关键,输出是结果。因此,要提升输入的质量,训练自己的思考能力,强化输出的能力。郝晓东主任还把自己的写作经历总结为七个观念:1.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2.成为作家需要天赋,成为高手需要训练。3.完成比完美更重要。4.要公开写作,可以在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写作。5.写作是在做中学会的。6.好文章是改出来的。7.写作不是成为作家,而是成为“写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学员分享:</b></p><p class="ql-block">▶️自认为是“后进生”的孙利娟老师,中考落榜去广东打工,每天周而复始的进行工作,让她产生了深度思考:我的人生就是这样了吗?有一天她看到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让她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她有了这样深问,毅然的辞了工作,启程回家继续读书。“人生虽然艰难,生命毕竟可贵。”孙老师用自身的蜕变来探讨基于生命追问的对话成长式专业阅读。</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生物老师的樊华岗老师,为了自己的儿子能够而阅读,为了所有遇到自己的学生而阅读。我在想,樊老师能做出如此大的改变,把自己的儿子带到健康阅读当中,同时把自己班级阅读做的有声有色。我们要相信阅读的力量,阅读能让樊老师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从倒数第一一路飙升到如今的第一名。樊老师是一个爸爸都能做出如此大的改变,我还在等待什么呢?我现在已经是两个娃娃的妈妈,难道不应该此时就开始做出改变吗?</p><p class="ql-block">▶️羞涩、文静的王婷婷老师,为了能够勇敢挑战自我,这次她自己带着两个女儿一起来到这里,我在心里莫名的有一种感动,钦佩。可想而知自己带两个孩子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她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她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并且能在讲台上为我们分享自己是如何从新网师开始阅读,达至远方的,阅读改变了她的生命底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朱永新教授曾说过: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阅读改变人的思想,甚至改变人生的命运。书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就有着它不同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未来一定加强专业阅读与写作,同时也要推动我的同事,带动我的学生一起加入阅读大军,用阅读去转变思想、用阅读去指导实践。</p> 学——曲径通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1日是培训学习的第二天,也是工作坊学习的第一天。我早早的来到七年2班,接下来的四天我就是这个班级的学生了。重新当回学生,内心充满着期待。当我走进教室的一瞬间,思绪被拉回二十年前的学生时代,映入眼帘的场景是那么的熟悉。有的同学在打扫卫生、有的同学在说笑着、有的同学在寻找自己的座位……其他学员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也微笑回应着她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我在最后一桌的位置坐了下来,同时其他人也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互相打招呼。我的同桌就是晨阳路学校这里的老师,(同桌自由选择真好)她们很热情,问我哪里来的?我说辽宁,她们好惊讶的表情,那么远!我笑着回答,为了给自己充电,一点也不远。就在这样愉快的聊天中,开启了第一天的工作坊学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坊在陈六一导师的带领下,开启了教师专业成长之旅。陈老师对本次学习希望我们做以下两件事:一是要完成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尝试完成一篇数与代数领悟的个性化教学设计;二是要做有意思的事情,我们要交到一、两个好朋友,也可以到邻近班级交往,探究其他的领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陈老师就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认识为例,对数学大单元教学进行讲解。在数学中的大单元可以理解为,在主题之下,自然单元之上。用这样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每一节课,就能真正的知道了单元教学呈现的核心素养具有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那么,可以从哪几个视角来解读数?如何学好数字“1”,这是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是从数学史的角度:老祖宗肯定是先认识1的:1头牛,1匹马,1个动物,某一天发现了它有共同的属性,抽象为“1”,然后又抽象出若干个“1个”就成了“几个”。从数学史出发,思考如何构建了整数,如何构建了十进位制,如何构建了数的符号,如何构建了更大的整数以及更小的数……沿着这条路梳理,这是一种视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是从教材分析的角度:一年级时,我们先认识10以内的数(不含10),再单独认识“10”;接下来认识20以内、100以内……直到万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大数的认识,随后再认识小数与分数。这里思考两个问题:再认识的起点在哪里?初步认识的终点在哪里?我们是沿着怎样的一条线走下去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是从本身学习论的角度:我们不一定按照数学史的发展逻辑,另辟蹊径。例如学完整数以后,先是学习小数好,还是先学分数好?怎样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小组以结构图的方式进行了梳理,争论不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教学中,我们总想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进行深度学习。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老师可能认为高效课堂和深度学习就是多做题、做难题、学习未来的知识,这样就能超越其他班级学生成绩,认为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的,深度学习的有效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不然,陈老师就这个问题向大家分享了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第一是前提老师自己理解数学,再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第二是用现在的能力做未来的题目;第三是思维的进阶。建议学员们做到真备课,真实践,而不是网上下载一个教学设计,再简单写一些文字做二备教案。真备课就是我们一定要读懂教材,吃透教材,了解知识的结构化,做到课堂的深度化。</p> 观——真实课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2日和3日这两天,我们共观摩了四节课。分别是:陈六一老师的《小数的意义》和《分数再认识》;贾文文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阮志茂老师的重构课《用字母表示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四节课都是数与代数领域,每节课呈现的都是真实的课堂数学。没有预设,直接以生活的情境为切入点进入教学,课件也只有简单的两三张图片。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领着陌生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陈老师在课前和学生们聊天,如果你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怎么办呢?学生说:可以自己思考,自己还解决不了,就找同桌,同桌也解决不了,就找前后桌同学一起解决,这里突显了陈老师的教学机智,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中,有学生真的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陈老师就提醒他说,你可以怎么做呢?那个孩子就回头找到了后边的同学,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们解决问题能力、推理思考能力、又让学生们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老师将分数的认识不但纳入数的认识框架,也纳入数的运算的推理路径。学生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中涵养了理性思维的习惯,有效培育了核心素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贾文文老师工作虽然刚刚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大概两三个月的时间,她却能勇敢的挑战自我,讲授了《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在课堂中,教态那么自然,思路那么清晰。在情境设置环节,她让学生写下自己想在这节课中解决的问题,然后出示在黑板上。这是我们平时一般是不敢挑战,因为我们会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怎么办?而她却敢于尝试,由此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虽然课程结束时,有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其他老师对此有一些质疑。她是这样说的:有的问题我不太确定如何解决,所以我没有在本节课解答。其实就像陈老师所说,我们数学老师要做孩子的天使,不能做孩子的魔鬼。是啊!我们不能为了自己是老师的原因,而去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比如阮志茂老师,他是我们新网师小学数学课程的助教老师。他的课堂中就以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阮老师这节课上,共有18名学生来上课,在课上他关注了全体学生,每次提问都会走到学生身边,面带微笑,语气温柔的与学生对话。他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不断的追问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能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充分尊重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利用生帮生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p> 评——各抒己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老师指导大家如何进行评课,主要提供以下五个维度:</p><p class="ql-block">1.观察者:观察教师教了什么?怎样教的?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p><p class="ql-block">2.参与者;作为听课教师你是怎么思考的?如果你是学生,你是如何思考的?</p><p class="ql-block">3.对比者:将这节课与以往听到的课相比,原来的课好在哪?缺陷在哪?今天的课是否有所改进?是否存在局限?</p><p class="ql-block">4.解构者:深度剖析执教者的设计意图是什么?</p><p class="ql-block">5.重构者:针对看到的问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对课时内容融入自身思考,进行重新架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根据陈老师讲的评课维度,对四节课进行了点评:</p><p class="ql-block">1.对比者角度:比如《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我们原来授课时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用正方形,三位小数用的正方体。而陈老师一直都用正方体。那么到底用哪个更合适呢?学生从面到体是疑惑的,用面平均分难度更大一些,所以选择了体。</p><p class="ql-block">2.参与者角度:以前都是告知学生这些概念,让学生背下来。通过上午这三位老师的授课,才知道我们应该带着学生们慢慢往前走,不应该一味的灌输。在课堂中,老师不断反复的追问,促使学生一直跟着思路进行思考。我们备课时进行预设情境,但是更需要教学机智,灵活应对课堂中的各种出现的各种问题。</p><p class="ql-block">3.观察者角度:欣赏教师们的讲课风格,教态自然,对于教材横向和纵向的把握非常准确。学生比较沉闷,教师能够做到观察比较细微,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能捕捉到孩子心里变化。比如文文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她亲近学生,因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唤醒了学生的已知知识经验。</p><p class="ql-block">4.重构者角度:陈老师的课都是一条线贯穿整堂课,不是零零碎碎的片段。我们应该做大单元教学,设置一个大情境任务,用这个情境贯穿这一类的知识。</p><p class="ql-block">5.解构者角度:一堂数学课应该向学生传达什么?我想最基本的是知识本身,其次是能力和素养。在精准把握核心概念的前提下,向学生传达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途径。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本质,自然流露思维的碰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畅所欲言的评课,面红耳赤的讨论。让我也不由得回顾了自己的数学课堂,不就是经常出现告知的情况嘛,而没有启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先思考。在我的不断追问下,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可是我经常为完成自己的一节课任务,课件播放完,学生能够按照我设计的思路走,把课程内容讲授完就觉得大功告成了。其实就应该像陈老师所说,每次课他说他也有一些遗憾,也有内容没有讲完,有些问题挖掘不够深入。但是,我们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们毕校长平时也经常说,一节课不能贪多、贪大,只要解决一个小问题或者一个点就可以了。而往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灌输,而不是建构一种数学思维。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样,教育不是“喂给”儿童过量的知识和印象,而是让他们学到的知识成为创作的工具。</p> 思——心之往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月4日这一天,也就是工作坊学习的最后一天。我作为班级所有人中最后一个发言的学生。当我站在讲台上时,虽然褪去了学生时代的青涩,但是心里还是激动不已的。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诉大家我的名字,杨侠的侠可是侠客的侠,不是彩霞的霞哦!大家哈哈大笑,觉得就像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导入一样,课堂氛围来了,这不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在和大家分享我的成长经历时,还是有些自愧不如!虽然我已经是一个拥有17年教龄的老师,却没有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文文老师那种的勇气和胆量,在陌生的学校里,站在陌生的学生面前授课。真的为她的勇气可嘉点①个大大的<b style="font-size: 22px;">👍</b>!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尝试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不惧怕失败,不惧怕嘲笑,就是在不断自我否定过程中超越自我。即使在这条路上荆棘丛生,困难重重,也不能轻言放弃!相信自己,相信岁月,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五天的工作坊学习中,我在这里结识了才华横溢、幽默风趣的陈六一老师;来自五湖四海潜心研究的学员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热情好客的晨阳路学校的老师们。</span>有幸遇见,不虚此行!因为尺码相同,我们不断拔节生长,沐光而行,方能遇见自己的诗与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