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读书会

雨中的了悟

<p class="ql-block">山人说:落地之前,读书之中的充分互动,是一个优质读书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书谦虚没必要,实打实的深度阅读与观点互动,才是最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梅兰问: 想知道王老师为啥选择了《海风》?</p> <p class="ql-block">王月鹏:好多作家朋友都说特好,我没读过,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书薄。</p><p class="ql-block">梅兰:看来真是专业人士推荐的书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作家,陌生的书,真是好多年好多年不读短篇小说了。回家做功课去。不是谦虚,现在都读大书,猛地来本小书不会读了,回去做做功课,争取把它读厚。希望能通过跟大家讨论互动,得到它的好。</p><p class="ql-block">山人:主要是前段时间读的《追忆似水年华》《全球通史》,都是大部头。</p><p class="ql-block">王月鹏:以后有时间跟着你们读大书,很向往那种状态,这本小书算是调休一下。也不知这书是否经得住读。</p><p class="ql-block">如石:书薄,不表示它没有厚度,短小精干,有咂摸头儿,意犹未尽。短小说,短短小说,把故事说好了就更难。</p><p class="ql-block">王月鹏:我们把它读厚。</p><p class="ql-block">山人:都已经买了纸质版,有好多友,《海风》和《米格尔街》都早买了。听读一部分的第一印象是,这本书感觉似乎通了天地,不是为了写而去写的,是如真泉般的流淌。每个字都安放得恰到好处,浑然天成,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开始细读纸质版,进入文字境,可能就不是这种感受了。</p> <p class="ql-block">梅兰:了悟,在你读《卡夫卡》那个美篇里看到你读过《海风》,你是怎么选出这本书的?</p><p class="ql-block">了悟:梅兰姐,我记得应该是小欧提过海风这本书,2021年,咱们开始读卡夫卡时,对了,还有《回归故里》,正好那年元旦我去青岛,在海边的良友书店遇到这本书,就买回来了。我去追忆翻翻,都有记录。正好月鹏老师提议读海风,翻找一下记忆的箱子底吧,要不真忘了。</p><p class="ql-block">了悟:应该是从译者陈以侃开始的,我们读毛姆时,陈以侃翻译的《毛姆短篇小说集》先出版了三本,我买了没都读完,后来又出了第四本。小欧是看陈以侃翻译的《在别人的句子里》,又提到他翻译的《装腔作势》,我是喜欢他的文笔,翻译的非常美。《装腔作势》我也买了,但基本没看。我是这个版本,但山人提读海风时,一时没找到家里的书,就当当了一本蓝色封面的,个人感觉不如这一条线的装帧好。对了,还有《读懂阿列斯泰尔·麦克劳徳》的纪录片,当年也找了,但没找到片源。</p><p class="ql-block">梅兰:你可真是翻箱底呀,这么多,这么久还能找着,一一看过。</p> <p class="ql-block">了悟:昨天看通史里有关加拿大“新斯科舍”的建立,北美法属殖民地,后来又变成英属殖民地,还有印象,还有两幅画。</p> <p class="ql-block">了悟:昨天梅兰说争取把小书读厚…那就再读这本《布雷顿角的叹息》吧,麦克劳德唯一一篇长篇小说,原译《没什么大不了的》。另外还有他一部短篇小说集《当鸟儿带来太阳》。合集《岛屿》囊括了他的短篇小说。</p> <p class="ql-block">了悟:2021年3月,在上海有一场《布雷顿角的叹息》新书分享会。</p> <p class="ql-block">梅兰:我小书还没开始看,你都开始长篇了。你有空给分享分享作者情况哈。</p> <p class="ql-block">了悟:你不是说要把“小书读厚”吗?想了解作者和“海风”里的七个故事,不妨从布雷顿角苏格兰的移民历史开始,包括《全球通史》下册里有关法英的殖民地历史。译者陈以侃,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撒丁岛》等,他的随笔集《在别人的句子里》,我记得小欧读过,我也无妨一读。</p> <p class="ql-block">了悟:2021年4月11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北京“晓岛”图书馆举办以“写作·记忆·乡愁”为主题的新书分享放映会。(《布雷顿角的叹息》和纪录片《读懂阿列斯泰尔·麦克劳徳》)</p> <p class="ql-block">梅兰:先搜了下作者简介,真是惭愧,对加拿大的作家一点儿都不了解。今晚先从《海风》开始吧。</p><p class="ql-block">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Alistair MacLeod),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他生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北贝特尔福德市,但在十岁时随父母搬回世代居住的老家、位于加拿大东部省份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岛定居。他早年毕业于新斯科舍师范学院,成了一名学校教师,后来,他相继在新斯科舍省的圣方济各•沙勿略大学和新不伦瑞克大学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1968年在美国圣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年轻时为了维持学业,他做过伐木工、煤矿工人和渔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英语系执教三年之后,他回到加拿大,在安大略省的温莎大学教授英文和写作,直至退休。麦克劳德创作低产,一生只出版两部短篇小说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1976)、《当鸟儿带来太阳》(1986)和获得都柏林国际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没什么大不了的》(1999)。2000年,他的加拿大出版社将他早年两部短篇集加上两个新的短篇小说,出版短篇小说合集《岛屿》。2014年4月,麦克劳德在温莎病逝。</p> <p class="ql-block">山人:一直没找到完整版。更多的是各种书店及读书会的观影会预告,这个片子,能更到位了解这个老家伙。不着急读。应该先把他的来龙去脉整明白了,再读,会更到位。</p> <p class="ql-block">梅兰:我不,我读小说都是先从作品开始。</p><p class="ql-block">山人:中文小说可以这样,但译文不可以,因为隔了层译者。我们并不了解国外的民生,且译者有很多意译,误读基本占至三四成。不了解作者,必然误读居多。</p><p class="ql-block">梅兰:我就先从集子中的第3篇开始吧。读小说还有啥误读不误读啊,先看能不能吸引我啦。</p> <p class="ql-block">了悟:麦克劳德的经历相对简单,读他的海风时,尤其关于挖煤的情节,让我想起我们的路遥,路遥的《人生》,路遥的《平凡世界》,那个18岁离家出走的少年,犹如少平。读了小说,再去了解作者,会更能体会。我是2年前读过海风了,所以这次你们提议读书,于我就是再读了,也就多看了一本布雷顿角。</p> <p class="ql-block">王月鹏:大家晚上好!这样基本齐了,群内人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特邀的嘉宾老师,二是自由报名参与人员,三是读书会工作人员。定于七月下旬本期读书会落地,大家相聚一起讨论。一个月的读书时间,大家随时在群里交流。</p> <p class="ql-block">山人:那就正式开班。开启一个月的海风之旅,分享与拣拾彼此失落的心得与馈赠吧。希望在这一个月期间,通过大家现在进行的动态推进、阅读分享与观点互动,在落地前成为未曾谋面,期待见面的同好至友。</p> <p class="ql-block">了悟:“读书读多了,经常会发现,总有一本书可以解释另一本书。活的久了,也会发现,很少有一个人可以了解另一个人。但也会发现,总有一本书,比自己还懂自己。”</p><p class="ql-block">刚看到的一句话,也借此推荐詹姆斯·伍德的《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其中一篇《严肃的观察》,据说很适合作为《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的解读。</p> <p class="ql-block">了悟:山人常说,要跳出文字之外…小说,未必都遵循人之常情。詹姆斯·伍德这本书,据说被看做适合《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的解读,大家可以试着去读读。</p> <p class="ql-block">了悟:我是觉得,如果你想了解这本书,一定程度上,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还有他的风格,就书论书,多半会止步与作品本身的情节叙事,就如我们当学生时学一篇课文,老师讲解,学生理解。可惜我们不是小学生了。至于某些人纠结的那些细节,也真对不起,我好久没重读这本书了,真记不住。二年前我们读卡夫卡时,顺带读了《海边》,留存的一部分读书记录,没有后续整理。</p> <p class="ql-block">了悟:我说你们这些美丽的温柔女子</p><p class="ql-block">追求情郎可得留点心思</p><p class="ql-block">他们像夏日拂晓的星辰</p><p class="ql-block">才刚露面,转眼就要隐身</p><p class="ql-block">做一只麻雀多好,我常常想</p><p class="ql-block">我要有翅膀,我可以飞翔</p><p class="ql-block">飞去和我心上的人相会</p><p class="ql-block">他要的,我却一样也不给</p><p class="ql-block">可惜啊,做一只麻雀只是空想</p><p class="ql-block">我哪有翅膀,我也不能飞翔</p><p class="ql-block">天空中没有哀伤和忧郁</p><p class="ql-block">我却被绑在地上,直到死去</p> <p class="ql-block">了悟:就着北京的夜色,重读了你说的这个短篇《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建议董兄再读读这首诗,藏头诗没有,但这首歌包含了许多作者没有写出的故事与情感,包括门后黑暗里放盐的鸡蛋…</p> <p class="ql-block">山人:因为老头是在海边这座孤零零的房子里,靠时间来磨出这本书的。他的写作态,让我想起了沈从文。</p> <p class="ql-block">王月鹏:一直很钦佩了悟老师和她的那帮朋友们的读书力度,特邀大家参与这期八角湾读书会,也是对这种读书精神的致敬!昨天读了第一篇《秋》,感觉确实是好!争取这几天读完全书,再说具体的体会。 直觉这本小书是值得读厚的。</p> <p class="ql-block">了悟:过奖了,我们几个就是随意读愿意说,跟你们专业学者不一样,论读书的深度与广度,还有看问题的角度,还是你们厉害。</p> <p class="ql-block">了悟:在许多朋友没入群前,梅兰说争取把“小书读厚”,呵呵,当时看她这句话我就笑了,如何读厚?怕只有延伸阅读了,单单海风这七个故事,不够厚,但如果结合那个年代,作者的经历,还有我们这个年代人自己的切身感受,怕就会越读越厚。这本书1976年出版。正好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面临家庭、社会,尤其关于贫困、贫穷,都有相似之处,毕竟1976年,我们国家还更落后,历经文革,百废待兴。</p> <p class="ql-block">山人:梅兰说的把小书读厚,可能只是把《海风》这本小书慢读,精读,重读。</p><p class="ql-block">了悟:两层意思吧,第一,确实以前读的都是大部头,动辄八九百页、甚至好几册的书,一下子给个小书轻飘飘的,半天就能读完,那就认真读吧,精读慢品方为上。第二,延伸阅读,围绕海风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都了解一下,加拿大的历史,差不多就是“红头发卡隆”的移民史,追溯200年,就是动荡的加拿大文化版图。读了一半的《布雷顿角的叹息》再重读海风,感觉又会不同。</p> <p class="ql-block">董:汪广松讲过:理智与情感,是个老问题,我愿意用海德格尔提到的“诗—思”来说。诗与思之间要有一短杠“—”,这样就把诗与思之间的力量都张开了,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同时张开。抒情与叙事都是手段,重要的是:它是否真诚?是否动人?如果说麦克劳德小说的“抒情性”有点不合时宜,应该去找找时代原因。</p><p class="ql-block">董:您说读这个小说要结合作者的背景和时代去分析,想请教老师,小说中很多的抒情,是什么原因?小说不是很忌讳抒情,甚至形容词吗?都使用的小心翼翼,那么什么样的背景使得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抒情? 另外有一种观点说,不仅书法有传承,文学也有,那么麦克劳德的小说,继承了哪些先辈的小说技巧?</p><p class="ql-block">了悟:我觉得您这些问题,需要语文老师来解答,最好是中学语文老师。当然这不是贬低语文老师,回答这些问题,确实需要语文老师那样的人来解析,从写作技巧到段落大意,从修辞手法到主题思想…</p> <p class="ql-block">如石:读书多为这样几个方向,一求知(求生)阅读;二思想(增智)阅读;三工具书阅读;四休闲阅读。阅读需求不同,从同一本书里得到的东西也有所不同。</p> <p class="ql-block">了悟:汪曾祺曾在一篇谈小说的短文中,说结构的原则是:随便。他不喜欢结构痕迹太露的小说,倾向“为文无法”,向往苏轼所说的:“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只能说,早过了为写字而读书的年龄了,所以文章的结构也罢,修辞也罢,都不是阅读的重点了。</p> <p class="ql-block">王月鹏: 你的理解有误,小说的第三人称叙事通常是全知视角的。请多读文本吧,所谓技巧,所谓知识,倘若不能与自身的思考与情感甚至阅历发生反应,是无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山人:@董金利 董兄是学修辞学的可能。可这是文学。应该分析其文字气场。心气流贯,一气呵成,情有所寄,终凝聚为一个好东西的莫名气场。你这些问题,即使问白头发老头本人,估计他也会一头雾水。</p> <p class="ql-block">了悟:如果我们能一辈子做个小学生,有老师教、有同学陪,活到老、学到老,也是一种幸福</p> <p class="ql-block">王月鹏:这篇小说的叙事视角和时态多有切换,前面还有“你”的叙事视角。从“想见”二字来看,应该是依据经验的想象,有过去将来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山人:美,就是美。大家要美美与共,成全其美。另外,这个群里,不存在师生关系。每个人都是平等、自信而成熟的个体。交流的语境应该是直接发表自我分析判断后的个性观点。</p> <p class="ql-block">了悟:执念也是痴念,可能作者想往一个他自认为有趣的写作或者读书方向钻时,我们只能任他执着的走下去,哪怕是个死胡同。所以有时,我们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或者停下来,只是欣赏一些美的东西,而不必分析它为什么这么美。读书犹如摄影,角度不同,呈现的美也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了悟:有时,即便角度相同,曝光度不同,呈现的美也有所不同,就如这夜色里的桥,桥是固定不变的。</p> <p class="ql-block">山人:美无定法,万美归宗。是美非美,非美亦美。</p> <p class="ql-block">了悟:想起山人说开始月鹏老师挑了《海风》和《米格尔街》两本书,让大家选择,最后定了海风。《米格尔街》这本书我有但没看,正好刚刚看到陈以侃写纳博科夫的文字,说“有些名家,就是越嚼学咽不下去,没有办法,比如奈保尔”</p> <p class="ql-block">了悟:他还说:金斯利不喜欢儿子写的东西,恨的就是马丁趣味里的那个纳博科夫;而我无法消受奈保尔,一定是他文学里的那份“反纳博科夫”倒了我的胃口。奈保尔曾叫嚣:纳博科夫那算什么风格?都是假的,把注意力都吸引在语言上,美国人就爱这样。那么些个好看的句子,有什么用。他一生气就把美国人都罩进去了,忘了纳博科夫其实是俄国人。</p> <p class="ql-block">了悟:所以陈以侃用一句话“回应奈爵士如此不开窍的质询”————搭一套审美的脚手架,让我对纳博科夫的牵念能在里面建成个可居住的房子。</p><p class="ql-block">难怪陈以侃会有这样的翻译文字,有老纳的影响。反正奈保尔的书我都没看过。对了,他还说纳博科夫的风格叫“喜不自胜”,奈保尔老师是不是很难想象?正好看到有关奈保尔的文字,借来用用,如果下期想读《米格尔街》,难免先入为主了。读过《文学讲稿》,纳博科夫就是个细节控。</p> <p class="ql-block">山人:还没读过,期待。被质疑,就是某种自营主义的成功与幸福。</p><p class="ql-block">了悟:期待什么?是奈保尔质疑纳博科夫,如果你喜欢纳博科夫,估计读奈保尔也是越嚼越咽不下去吧。</p><p class="ql-block">山人:艺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做出前无古人的自我创造,就是艺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石: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读过。很好读啊。刚又下单了他的成名作《大河湾》。说他与石黑一雄齐名,石黑的作品选读了一本可真是一般。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集刚到手,还未读。</p> <p class="ql-block">山人:这就是为什么说作品,尤其是国外作品,存有“隔"的问题。</p><p class="ql-block">不了解文本的作者及时代,直接切入文本,误读居多。</p><p class="ql-block">应该读前先摸清周边,尽量贴近作者环境及语境,让他的在场写作与你的在场阅读平行互动起来,得到的东西会更多一点,当然,哲思性启发性的写作无关时代,直接切入即可,越误读,开口越大。任何文本,只是一个延展阅读者思想心绪的载体,读法多多,目的都是启智增维的,但千万别有单纯的学艺心态。个人的小体会,不正确,不可取,从不迷信文本。武林高手们的读书状态,一般是不服。心想,先看看再说,他能弄出来,先看看自己能不能弄出来。然后再看看如何再能捣鼓得比他的好。</p> <p class="ql-block">梅兰:让山人和董同学讨论得我都不会读了。想听听山人举个栗子说说嫩从《海风》的哪篇小说中读出了什么?最好从《秋》或《海风中遗失的血色馈赠》,我暂时只读了这两篇,我对照下看看自己有没有误读?</p> <p class="ql-block">山人:我的初步感受,有两个: 一是真情实感。二是源自本能。真正以文字贯通了这个小镇的自己,家庭,还有所有的人们。他们就在那里,本色,可爱,而真实。文字,退居幕后,人间,走上前台。</p><p class="ql-block">梅兰:好高级,看不大懂。</p> <p class="ql-block">山人:我不知是这个老头写出这么好的东西,是真正他的本能写作,还是在那个海边小木屋里施展武林绝技,通了天地所成。</p><p class="ql-block">梅兰:我直接切入了《海风》中的第三篇小说文本,非常喜欢,感觉了不了解作者,摸不摸清周边,似乎没什么要紧。</p><p class="ql-block">山人:还是了解了解好,看看这个老头的状态如何。但还没正式走入文本之前,也想学姚明,不查任何资料,先听读下感觉,感觉这个老头,偏本能写作。感觉应该前后连贯着读。很多细节,只是为了充盈作者意欲达到的某种气场而已。就会吹气球一样,他会想怎么以最省劲的力道,在很短时间内吹起一个气球。因为感觉他的文字,应该与希区柯克的推理小说不是一个路数。</p><p class="ql-block">了悟:匆匆一看,个人感觉山人太虚,董兄太实,把本来只是简单谈一下读后的感受这件事,弄得似是而非。对了,我昨天刚从小宝那里找到一本希区柯克的书。读书如果像小学生那样抠字眼,很无趣的,除非是练习写作。</p> <p class="ql-block">了悟:看梅兰问山人从《秋》和《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里读到了什么,趁着我还没睡,先来说说。</p><p class="ql-block">《秋》,就是我们常说的卖马,父亲养了许多年的一匹马老了,除了浪费粮草,再不能干活,而家太穷,还有六个孩子,母亲很坚决的要把马卖掉,打工回来的父亲不舍得,喏喏的想留下,但他知道家里的日子困难,也拗不过妻子,纠结也罢,不舍也罢,最后还是在雨中把不肯上车的马牵上去卖了……那一刻,天地之间的雨仿佛眼泪,哗啦啦的流着。情感与现实,无言的泪与有声的雨,只有过过苦日子的人才能体会到。</p> <p class="ql-block">了悟:母亲是现实的,她熟知父亲和马共患难的故事,但为了生活和六个孩子,很坚决的要把不能干活的老马卖掉,她和父亲说的话虽短,却不容置疑。父亲是感性的,他不舍得卖马,可他知道家里的情况,贫穷让他没有选择。最有戏份的是买马的人,作者把他刻画得颇为生动,也足够粗野。马是通人性的,它相信男主为它所做的一切,哪怕牵它上车[可怜]。如果说前面都是各种被压制的感情,隐忍、无奈、不舍、悲凉,那么爆发点就在拉马的车走后,家里的弟弟在鸡棚里轮着斧头的疯狂杀戮,那种目睹成年人无情抛弃后绝望的反叛,让人瞬间泪崩。</p> <p class="ql-block">了悟:秋的故事是沉重的,作者以长子的视角叙述父母在卖不卖马过程中的争论以及父亲与老马的感情,家里的窘境,母亲看似无情的坚决,在鸡棚杀戮后突然塌陷,她散开头发与父亲相拥的画面看似无声,却是百转千肠…麦克劳德善于讲故事,他不渲染气氛但随着情节的推动故事就如流动的水,自然而然的出来了。而穷人的生活啊,逼得你容不下患难与共的老马。</p> <p class="ql-block">了悟:麦克劳德在《普雷斯顿的叹息》里,还有红头发卡隆家狗的故事,忠诚的狗。还有,因为他自己有六个孩子,所以在他的故事里,总给不同的家庭放上六个孩子。《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有点像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原著《夏日终曲》),故事其实很简单,假期到渔村考察的大学生住在海边的人家里,喜欢上了他家的最小的红头发女孩,夜里门后放盐的鸡蛋表明女孩也喜欢他,自然也会在夜里放他进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生离开,女孩怀孕生子,大学生一去不返,女孩最终嫁人,小男孩2岁时被送去母亲家,老人想孩子想的厉害,最终邻居帮着把孩子送回来,那是个大雾天,孩子坐飞机回来了,老人的女儿女婿却在从机场返家的雾里突发车祸死掉了。</p><p class="ql-block">12年后,人到中年的大学生回来了,他很踌躇,很犹豫,甚至几次想掉头走开……但他最终还是留下了,并遇到钓鱼的小男孩,也就是老人的外孙,他的独子。</p> <p class="ql-block">了悟:老人自然认出他来了,老太太充满敌意的眼睛不说话,他们现在只有这个孩子了,她们不想他带走他。故事在饭后老人陪他喝酒的过程中徐徐展开,而之前两个老人弹琴伴唱的那首歌,我记得前几天说过,似乎就是他们对死去的女儿说的话。</p> <p class="ql-block">了悟:海风中失落红色馈赠,为什么叫红色,我想两个原因吧,一个是红头发女孩,看过麦克劳德的小说就知道,他是苏格兰移民,“红头发卡隆家的”,红头发是家族的特征,(虽然后代不都是红头发)。老人家里有两张相片,都是合影,其中一个女孩就是红头发,我想大学生爱上的应该是她。红色馈赠,儿子难道不是红头发女孩馈赠给他的吗?而且是他的独子。</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原因,红色也是血的颜色,血脉亲情如果有颜色,就该是红色,亲情是麦克劳德《布雷顿角的叹息》小说里的主线,也是他所有写布雷顿角的有关家庭故事的主线。上天赐予他的骨肉是不是可以理解为红色的馈赠?</p><p class="ql-block">但他最终没有从老人身边带走他的孩子,他未必真爱红头发女孩,就如他自己说过“失落的,并未赋予深情的爱”。但老人是真爱这个孩子,他在海风中失落的红色馈赠,对两个老人而言,就是上天最好的馈赠,无论他长大是出色的渔民还是别的什么,他都是老人最好的安慰。</p> <p class="ql-block">了悟:那首有关麻雀的歌、老人夜里讲的话,都藏了许多细节与故事,如果我们不是去抠字眼而是在作者有意无意的字里行间去体会,那么,我们会更懂这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我说你们这些美丽的温柔女子</p><p class="ql-block">追求情郎可得留点心思</p><p class="ql-block">他们像夏日拂晓的星辰</p><p class="ql-block">才刚露面,转眼就要隐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做一只麻雀多好,我常常想</p><p class="ql-block">我要有翅膀,我可以飞翔</p><p class="ql-block">飞去和我心上的人相会</p><p class="ql-block">他要的,我却一样也不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惜啊,做一只麻雀只是空想</p><p class="ql-block">我哪有翅膀,我也不能飞翔</p><p class="ql-block">天空中没有哀伤和忧郁</p><p class="ql-block">我却被绑在地上,直到死去</p> <p class="ql-block">了悟:很悲伤的一个故事,有关爱情、亲情、遗弃、死亡~~而岁月绵长,所有的爱与羁绊,最终都会散入海风</p> <p class="ql-block">了悟:麦克劳德写书很慢,他耐心推敲每一个句子,一旦写成,就很少修改。他讲述的故事都在一些细节里隐着,看似轻描淡写,却耐人寻味。他写的短篇和长篇,都以布雷顿角为视角,那是他成长的地方,家贫,挖煤、出海,这些活他都干过。长篇里那个红头发卡隆家的狗,几代前和几代后的,也跟家人一样,都倾注了感情。</p><p class="ql-block">山人:花一辈子去做自己厌烦的事,比永远自私地追逐梦想,随心所欲,要勇敢地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