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族"扇帷堂"堂号由来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O年(民国九年)出版的湖北省应城县伍家山《黄氏宗谱》套红首页上,印有“江夏世家 黄氏宗谱 扇帷堂藏版”字样。</p> <p class="ql-block">由此知道了居住在伍家山一带和由此地出发、星散于全国各地及海外的、以黄秘泰为一世祖的这支黄姓人的堂号名称为“扇帷堂”。</p><p class="ql-block"> 在网上查了一下全国黄姓堂号,百度上找到了三个。黄会元2022年的《黄氏堂号大全》收集了438个(其中“扇枕堂”等重复),邹元福2018年的《黄氏最新堂号大全》收集了438;还有佚名2019年的《最新黄氏堂号集锦 黄家人必看》收集了416个。原来曾在网上搜索到一个资料显示,黄氏堂号有547个,现在网上找不到这个资料了。在这416个或者438个亦或547个堂号中,除了一个“扇枕堂”近似于“扇帷堂”外,都没有看到“扇帷堂”这个堂号。</p><p class="ql-block"> 伍家山黄姓人,为东汉二十四孝子之一黄香的后裔。具体到这支人的一世祖是黄秘泰。《黄氏宗谱》记载:“秘泰公于元季顺宗时避兵乱于麻城,俟大明洪武有位,越年庚戌迁来,爰踩择于应城县东三十里,名长寿乡伍家山而卜筑焉”。这个地方,依伍家山,傍漳河水,地利多多:“谓其依山也,而无妨于水,而更可以为樵、为牧养;谓其带河也,而无忧于干旱,而更可以为渔、为灌溉;谓其近祖庐也,而无虑失其宗,而更可以为子孙教以孝、教以忠。”</p><p class="ql-block"> 至今,经过60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开枝散叶,也人口众多,并广泛分布。其中尤以应城、云梦、安陆、随州(县)、枣阳为最,还星散于湖北其他地域和全国各地及海外。</p><p class="ql-block"> 人们为了记载本宗族人员的源流,历史,宗派,宗谱总纲和世系,区别族属,支派,以及村户、迁居的来龙去脉,牢记本族的郡望、彰显族内先贤的功德,告示子孙继承发扬祖先余烈,便有了宗(族)谱和堂号。这里说的这支黄姓人的宗谱,就是“江夏世家”之一的伍家山“黄氏宗谱”,这个堂号就是“扇帷堂”。</p><p class="ql-block"> 但“扇帷堂”几个字,仅见于一九二O年版《黄氏宗谱》首页。而其来历和寓意宗谱上没有提及,包括宗谱所载的历次修谱的“序”中,都没有记叙,所以,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关于“扇帷”二字,笔者查阅了包括《辞海》等许多典籍资料,均未找到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的词和解释。</p><p class="ql-block"> 将“扇帷”二字输入“百度”,有幸搜索到了有与“扇帷”二字相关的文字。其一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代董秀才却扇》;其二是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之舍三道》。其中,李商隐的《代董秀才却扇》这首诗中,倒是出现了“扇帷”二字,即“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的句子。但诗中所指是,让新娘不要把用来遮羞的画扇扬出帷帐外,扇子是用来遮掩你那尤如远山青黛的秀眉,和让新郎激动得原本上等的文才都停滞、难以用文字来形容你的容颜的。这,与“扇帷堂”没有半点联系。</p><p class="ql-block"> 至于苏东坡的《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之舍三首》中: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这首诗中,“扇惟”二字中用的是“惟”,而不是“帷”。此诗除了感叹变幻无定的荣华富贵外,与“扇帷堂”则风牛马不相及。</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经过反复查阅大量资料,深入思考和望文生义的感悟后,客观地认为,“扇帷”二字应是从东汉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黄香这个孝子的孝道事迹而来。</p><p class="ql-block"> 黄香(约68一122年)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后汉书 黄香传》: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始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p><p class="ql-block"> 宋代更定的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之一的《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元代郭据业撰《二十四孝诗选集》中的《全相二十四孝诗丛选》第十九篇《扇枕温衾》上说:汉,黄香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一意事父,夏天暑热,为其扇凉枕席;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褥。太守刘护表而异之。有诗为颂:冬月温衾暖,炎日扇枕凉;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p><p class="ql-block"> 《三字经》和郭据业相关诗集上的赞誉,使笔者联想到一九二O年版《黄氏宗谱》上的“黄香扇帷图”</p> <p class="ql-block"> 图上,少年的黄香站在父亲的床前,用扇子扇向蚊帐内。所以,幡然认为“扇帷堂”堂号中的“扇帷”二字,应该来源于“黄香扇帷”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这样说呢?联系几个方面分析:</p><p class="ql-block"> 从文字上来看:</p><p class="ql-block"> 扇,《说文解字》:扇,扉也。汉郑玄注: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汉语大字典》:扇,摇动生风的工具。在这里,扇指的是:1,扇子。2,给床上降温,用扇子将床上的枕席扇凉。3,用扇子从帷帐内驱赶蚊虫。</p><p class="ql-block"> 帷,《说文解字》:帷,在旁曰帷。汉郑玄注:在旁曰帷,在上曰幕。唐孔颖达疏:帷,障也。《释名 释牀帐》:帷,围也,所以自障围也。《说文解字》:障,隔也。《汉语大字典》:帷,帷幕,帐子。在这里,帷指的是帐子,蚊帐。用丝织物“张施于床上”,将床的周围及顶部罩起来的物体,用来隔挡蚊虫等。</p><p class="ql-block"> 帐,《说文解字》:帐,张也。《释名》:帐,张也,张施于牀上也。《玉篇 巾部》:帐,惟也。唐代李善注引张晏曰:帐,帐帷也。在这里,帐,指帐子,蚊帐。</p><p class="ql-block"> 从地理上来看:</p><p class="ql-block"> 《汉书 地理志》:汉分秦南郡为江夏郡,隶江夏郡。江夏郡辖汉水以东,基本上今天湖北的中部(见上图)。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安陆。当时的安陆很大,包括今天的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昌县、孝南区、黄陂区(属武汉市)、新州区(属武汉市)以及汉川市、大悟县、红安县的部分地方。为湖北省的中北部,江汉平原的东北部,也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这个地方冬有严寒,夏多酷热。冬天,由于北方的寒流从南(阳)襄(阳)盆地南下,因大洪山阻隔,一股沿汉江河谷南下江汉平原中西部;一股转向东南,沿随(州)枣(阳)走廊扑向江汉平原东南方向。而安陆正是随枣走廊的出口,是这股寒流的首当其冲之地。所以这里的冬天,从古至今都寒冷异常。</p><p class="ql-block"> 在寒冷的冬天里,少年的黄香为了使父亲睡好觉,就用自己不太成熟的身躯,将冰冷的枕席、被褥温暖后,再让父亲上床就寝。这,便是“香九龄,能温席”。</p><p class="ql-block"> 江汉平原和与之相连的洞庭湖平原(即两湖平原),被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荆山、武陵山、幕阜山等山脉所环峙,造成江汉平原地势相对低洼。由于周围较高的地势,使江汉平原夏天散热困难。更有甚者,入夏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期停滞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故而这里的夏季长,且湿热难耐。而且古云梦泽水网密布,水面多、湿度大,蚊虫遍地滋生。酷热和蚊叮虫咬,让人难以入睡。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了帐帷一一帐子。用帐子把床罩起来,隔离蚊虫与人的接触,防止蚊虫对人的侵扰。这个发明,至今都让人们受益无穷。</p><p class="ql-block"> 在这酷热的夏天里,少年的黄香,为了给父亲营造一个安稳的睡眠环境,便在驱赶帷帐里蚊虫的同时,一并将床上枕、席扇凉。这,便是“黄香扇帷”。</p><p class="ql-block"> 从望文生义上来说:</p><p class="ql-block"> "黄香扇帷图”这幅图画,刻画了黄香用扇子扇凉父亲床上的枕席,并驱赶帷帐内的蚊虫,如此维妙维俏的展现出“黄香扇帷”画面。根据这幅图画,笔者从中幡然悟出,这幅“黄香扇帷图”,生动反映出来的不就是“扇帷堂”堂号“扇帷”二字的出处吗?</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扇帷堂”这个堂号确实应该是从“黄香扇帷”而来。</p><p class="ql-block"> 这支黄姓人来自于东汉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黄香,而“扇帷堂”这个堂号,又紧紧地扣住了这个“孝"字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乙亥年(1695)年版“黄氏宗谱》序云:……踩择于应城县东三十里,名长寿乡伍家山……谓其近祖庐也,而无虑于失其宗,而更可以为子孙教以孝,教以忠。</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确近祖庐。伍家山离黄香的出生地一一祖庐,云梦黄土坡村直线距离仅10来华里。</p> <p class="ql-block">距离云梦义堂的黄孝村,黄香墓,包括近年修建的“中华黄香文化园”也近在咫尺,直线距离只有七、八公里之遥。</p> <p class="ql-block">住在伍家山,不会忘掉祖宗的发源地,不会失去根,更容易受到“孝”的熏陶,使“扇帷堂”这个堂号的寓意名副其实,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于伍家山黄姓人什么时候把自己的堂号取名为“扇帷堂”呢?没人知道。现有的只有《后汉书》、《三字经》、《全相二十四孝诗丛选》等典籍零星资料中的只言片语和一九二0年版《黄氏宗谱》。在阅读宗谱的过程中,捕捉到了一些时间上的蛛丝马迹。从伍家山黄姓人的历史和延续来看,一九二0年版《黄氏宗谱》是前一部宗谱的延续。前一部宗谱,是修编于清咸丰壬子年(1852年)的版本。在这之前,还有清道光丁酉年(1837年)、嘉庆己巳年(1809年)、乾隆丙子年(1756年)、康熙乙亥年(1695年)等版本,直到伍家山黄姓人的第一部宗谱。是不是第一部宗谱上就印有“江夏世家、黄氏宗谱、扇帷堂藏版”的字样呢?我想应该是的。一支人的开宗立派,建祠堂,打出自己的堂号,表明和确立自己的地位、自己的存在和向全体黄姓人亮出自己的旗帜,是这支黄姓人立于黄姓之林的历史必然。</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扇帷堂》,笔者从故纸堆中发现,并考证认定了它是伍家山黄姓人的堂号。但在本文提出前,没有见过自一九二O版宗谱后对此三个字的任何文字记述和声音,包括近期所编修的宗谱。而今笔者站出来,斗胆地为《扇帷堂》鼓与呼,确认它为伍家山黄姓人的堂号,请全体族人为之张扬。</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宗谱及堂号的出现,笔者认为应该在公元一五00年前后。因为,太早,人口未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财力积累不够;过迟,很多族内的事情就捡不起来,或捡不完整。因此,这个时候,这支黄姓人在伍家山已经定居了一百多年(1370一一1500年),也就是这支人在这里繁衍了四、五代的样子。人口也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在向周围开疆拓土的同时,由于土地面积对人口承载能力的限制,大概也有人向外迁徙定居了。再因发展到了四、五代,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家族里财富的积累,饱读诗书、愿为本族公益业出力的人渐多,而族内的一些重要的人和事,再也不能凭借记忆和口口相传、前传后教了。所以,宗谱和堂号就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 记载本支人的始祖源流,世系繁衍、支派、人口迁徙等基本情况和制定族规、明确宗派、祖祠、祖墓、居住范围、山界河图、家族文化、人物事件等等的宗谱就应运而生了。宗谱让一些因为时间久了,新生代的出生成长后,如果老人不说,新人不问,有些人和事就会逐渐被遗忘、被湮灭。掸去历史的尘埃,用纸和笔,记录下本地的开疆拓土、外面星罗棋布,是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比如第六世的黄兰芳,字大仪,号香岩。进士出身,知宜兴,后官至明兵部侍郎。清光绪《应城县志》有传,一九九二年版《应城县志》有记录,黄氏宗谱上有详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又如第七代黄鞠让,字汉凌。一九八一年版《湖北省应城县地名志》中,郎君桥概况说:……郎君桥,据《光绪应城县志》记载:…为邑人黄鞠让建。…黄鞠让广有家财,膝下无儿,因之出应城东门沿路修桥行善求生贵子,当桥修至此地时,其妻果生一儿郎,为纪念此子的降生,所以将此桥取名为郎君桥。也使得这个“野树人家一望微”的荒凉小村落,逐渐形成人口稠密的集镇。而今,成为了应城的著名一镇,镇政府所在地。他还修建了应城县小北门桥、三里双孔桥、小街口皇祠港桥、汉川新陂桥等桥,并均为他独建。</p> <p class="ql-block">再如伍家山檀树嘴、祖师殿等处的黄姓山场所栽松树,被“樵竖牧童”多方损害,黄晚香(字国賓)、黄晴岚等十八人联名上告县署,县知事张广义出示保护,侵害者“一经指禀定,即拘案重惩”。为应城的“八景"之一“伍岭樵歌”和今天的绿萌蔽日、郁郁葱葱有所贡献。</p><p class="ql-block"> 等等这些,都以宗谱的这种形式,将它记载下来了,并传承和流传下去,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所以,伍家山黄姓人的第一部宗谱,按以上推断,大概率地应该出现在公元一五00年前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此,黄氏家族中的“扇帷堂”堂号,出现也有500余年了,它在黄氏家中的数百个堂号中,应占有一定的地位,应该为天下黄姓人所熟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 咉 雪 </p><p class="ql-block"> 于 蒲阳(湖北应城)</p><p class="ql-block"> 2 0 2 3 年 8 月 1 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 1,几年前孩子从深圳打回电话问:别的黄姓人都有堂号,我们的怎么没有?宗谱上“扇帷堂藏版"中的“扇帷堂”是不是堂号?怎么一些平台上搜索不到“扇帷堂”?于是,为解此惑而写此文。</p><p class="ql-block"> 2,《三字经》上“香九龄,能温席”中的“席”,为古人使用的卧具,那时人们冬天床上垫席。此习俗沿续到现代,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湘西一带的农村,冬天床上还是垫着竹席过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