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27日,曾在丹中初63级就读并毕业的同学一行九人,相约齐聚丹巴。在中路里燃龙寺内(丹中旧校址)举行毕业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当同学们踏 入里燃龙寺大门时,立即勾起了大家对60年前的回忆。师生住的是"扎康”,"牛圈”作教室,吃的是玉米面与二季豆混蒸的馍馍,喝的是清茶和玉米汤汤。厨房烧的柴火是同学们及校友从山上和河边捡来的,吃的元根菜也是师生们从周边乡村山上背回的,就连学校基建用的砖都是师生们从县城一趟一趟背回里燃龙寺的,……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大家坚持了两年多时间,终于迎来了初中毕业,踏上了更加广阔的人生道路……。 此次返丹同学们食美食,观美景,遇美人,既饱口福,又饱眼福,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大家怀着感恩之心,感谢故乡钟灵毓秀的山水孕育了我们的身躯,感谢故乡善良的人民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感谢多年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更感谢家乡的亲朋好友的热情接待……。我们现虽已到了耄耋之寿,但“雄心”犹在,相约有"80后”再回故乡,相信到那时,家乡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人更美,情更浓……。</p><p class="ql-block"> 李禄华(8月1日)</p><p class="ql-block"> 致敬丹中初六三级六十周年庆典隆重聚会在母校(中路喇嘛寺),莅临到达的九位同学代表初六三同学献上对母校厚重的尊敬和感恩的崇敬之情;曾记否,清静的佛堂变成朗朗读书的学校,陳旧居室成了学子求知的学堂;寒暑六百天记录着老师的辛勤耕耘同学苦读寒窗 ;这里的艰苦条件难以想象:简陋课桌昏暗的教室还常伴有烛光的光亮,这里没有交通,11号就成了唯一 ,这里的一切全靠师生们的努力,上山砍柴几乎把山林剃光,但,这里没有怨恨,没有退让,坚持勤学成了这代人的动力和希望;走出来了,他(她)们成了祖国的栋梁,今虽年老退休,但从来没有忘记母校的培养,今天重聚母校就成了他(她)们共同愿望,这里又留下他们不在轻快的步伐,这步伐,这心愿却是如此洁净和崇高,因为他(她)们没有给母校丢脸而是用自己的成绩向母校汇报。</p><p class="ql-block"> 石文清(7月30日)</p> <p class="ql-block">60周年前我们曾就读初中的母校旧址一一丹巴中路里燃龙寺。</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里燃龙寺新貌是经维修改造后的。</p> <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六十周年,我们相聚母校。</p> <p class="ql-block">60年前的我们帅气又美丽,充满朝气。</p> <p class="ql-block">而今的我们,脸上虽然都是岁月的痕迹,但风彩依旧。</p> <p class="ql-block">我们九位丹中初六三级同学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乘车前往曾经学习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围站在寺庙草坪中,听原校学生会主席李禄华同学追叙我们当年的学习生活情况。</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述说我们学生时代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走上二楼一一寻找曾经上课的教室及寝室位置。</p> <p class="ql-block">现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原我班的教室大门。</p> <p class="ql-block">兴致勃勃地在草坪中唱啊,跳啊!那高兴劲简直无法形容,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p> <p class="ql-block">我们背面的二楼正中间是寺庙大殿,原我们仨就住在大殿的上方房间。</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在原寝室,教室等处拍照摄像,留下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祝同学们更加健康,美丽,幸福!</p> <p class="ql-block">美篇作者在这里感谢李禄华和石文清同学为美篇《心灵呼唤 春漾年华》书写精彩的前言,同时也感谢石文清,骆耀平,李柏荣,郎素琼等同学为美篇提供佳照及视频,为美篇添光增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