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 红旗漫卷 ——革命圣地井冈山

俊峰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座山它穿越历史、一座山它辉映未来、一座山它成就一个政党、一座山它拯救一个民族、一座山它缔造了一个新中国!这座山就是井冈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峰峦叠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是革命的摇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翻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孕育形成了宝贵的井冈山精神,也留下了一大批经典红色故事和100多处革命旧址。自此,中国共产党逐步走向成熟,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为党领导人民创造中国奇迹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当年9月11日,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五千余人。经转战和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于10月下旬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同志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与井冈山的部队在宁冈龙市成功会师。井冈山会师是党史上光辉的一页。这次会师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朱毛二人分别领导的两支部队汇合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创了井冈山斗争的全盛时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朱毛联手,开启了中国革命斗争的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法国的“巴黎公社”,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中心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盘踞在中心城市,农村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毛泽东毅然决定把主要战略方向首先指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是马泽东思想的伟大飞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是茨坪中心景区新辟的主要革命人文景观。它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岩峰上。陵园于1987年始建,同年10月建成并开放参观游览。1997年10月,由邓小平题字的“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落成剪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进门后,经过花坛园庭,顺山而上的宽阔平台台阶分为两组。第一组49级,象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组60级,寓意陵园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1]</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瞻仰大厅后为吊唁大厅。吊唁大厅四周墙面嵌刻的是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壮烈牺牲的烈士英名录。这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周边七个县市范围的烈士名录,共有15744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雕塑园坐落于陵园东侧山头,于1987年10月兴建。她是全国第一座以革命历史人物群像为题材的雕塑园。雕塑园园标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萧克上将题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园内塑造了十九尊井冈山斗争时期主要领导和著名人士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谭震林、陈正人、张子清、王尔琢、宛希先、李灿、何挺颖、王佐、袁文才、蔡协民、伍若兰、何长工、罗荣桓、滕代远、贺子珍等人的光辉形象。再现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一代先驱的英雄气概和战将风采,具有历史观瞻和雕塑艺术的双重价值,是难得观瞻到的雕塑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陵园的最上方。于1993年筹建,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它高达27米,意含1927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碑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状。它有着几层含义:远看像一团火焰,寓意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视如林立的钢枪,寓意“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碑座的碑名“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邓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亲笔为纪念井冈山革命烈士题写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碑前面的雕像是母亲和儿童的相拥。母亲代表的是党、怀抱、大地、祖国、人民……儿童代表的是党的未来、希望、接班人……儿童的手里紧握着一把梭标,代表的是毛泽东团结农民从梭标开始、到枪、到政权的掌握。而每一个登上了纪念碑的共产党员,要走过去紧握革命接班人手里的枪,向党表上你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小井红四军医院旧址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北小井村,小井红四军医院设有可容纳200多名伤病员的病房,是中国红军的第一所正规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9年1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第三次“会剿”。敌军在当地一游民的带领下,窜到了小井村。当时,正在医院里养伤的130多位重伤员因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抓捕,严刑拷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要想生存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说出红军主力的去向和指挥机关的地点,就可以活命。然而,始终没有人开口,没有人说出一个字。最后,这130多位手无寸铁的红军战士被就地枪杀,其中包括一个年仅14岁的小红军!</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由于红军医院被烧,花名册被毁,根据当年在医院工作过的人回忆,这130多位烈士只留下了18位的名字,其他烈士就永远地成了无名英雄。而这18位烈士,我们知道的也只是姓名而已,他们家在哪、生平有何事迹,我们一无所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属于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的战士毅然决然选择了死亡?打开封存已久的历史,翻开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我们从中找到了答案,那是1928年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印发的一本小册子,有一篇题为《共产主义者须知》的文献,里面明确写道:“共产主义者,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牺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现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江西宁冈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经常在八角楼居 住和办公。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八角楼的灯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时规定,即各连及其以上机关办公时用一盏油灯,可点3根灯芯;不办公时,应将油灯熄灭;连部留一盏油灯,供值班、查哨用,但只准点1根灯芯。在井冈山上,全军都严格地执行了这一规定。每到夜晚,随着熄灯号的响起,战士们就吹灭了油灯,只有连部的一盏油灯点燃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盏油灯陪伴着毛泽东,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正因此,井冈山的油灯成了革命的指明灯,它在茫茫的黑夜中,指引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深入开展土地革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井毛泽东旧居就座落在大井村中央,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村时,驻扎在大井新屋下“邹屋”中的农民自卫军首领王佐,便将他这幢兵营腾让出部分房间给工农革命军居住,毛泽东便居住在此屋的东厢房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9年2月,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大小五井,烧毁了大井的全部房屋。此屋仅存一堵残墙和屋前毛泽东平时读书看报时坐过的读书石以及屋后毛泽东常在树下观看红军练兵的两棵常青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井旧居的神奇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大井毛泽东旧居屋后有两棵特殊的树,一棵是海罗杉,一棵是凿树,当地人称它俩是"神奇树"。1949年,这两棵被战火烧得伤痕累累的大树突然抽枝发芽,长得枝繁茂。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故地重游。这两棵树竟第一次开出满树如雪似银的小白花。1976年,这两棵树又莫名其妙地枯萎了,这一年的9月10日,毛泽东逝世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有关领导请专家考察,发现许多害虫蛀蚀了树干,于是打药、捉虫、除草、松土。1978年以后,这两棵树枯木逢春,焕发了朝气,长得更加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当地人崇敬这两棵圣树,纷至沓来的游客虔诚地前去瞻仰这两棵奇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洋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当时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打退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保卫了井冈山。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以志庆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竖碑的前面有一个横碑,横碑高6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此处是井冈山的一处重要纪念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井冈山龙潭自然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井冈山龙潭坐落在井冈山北面,黄洋界南麓,距茨坪7公里。这是一个以群瀑集聚为显著特色的景区,素有“五潭十八瀑”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介绍四个井冈山特殊人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袁文才和王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袁文才,1898年生,江西宁冈县人。王佐,1898年生,江西遂川县人。袁文才、王佐都生长在井冈山地区,早年因反抗土豪劣绅的压迫,相继投身绿林,组织队伍,“杀富济贫、除暴安良”,在茅坪和茨坪遥相呼应,控制了整个井冈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能否对袁文才和王佐进行收编和改造,是毛泽东所带部队能否进驻和扎根井冈山的关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积极团结改造袁文才、王佐,他们也愿意向共产党靠拢,把毛泽东和起义部队接上井冈山,并率部接受改编,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建立红军队伍的艰苦斗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0年2月,袁文才、王佐在永新县含冤牺牲,二人都时年32岁。两人的含冤牺牲,是我党执行错误的路线和思想所致,对我党当时的局势造成极大损失,也对我党的声誉带来一定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50年,党和政府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士。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亲切地会见了他们的家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佐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袁文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袁文才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伍若兰(1906年3月 -1929年2月12日) ,女,革命烈士,湖南耒阳县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朱德的第四任妻子。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3月参加红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伍若兰能熟练地用左右开弓,双手打枪,被誉为“双枪女将”。战斗中骁勇善战,常常越出战壕,左右开弓射击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9年2月1日,为掩护朱德和毛泽东等领导安全撤退,伍若兰不幸腿部中弹负伤,趴在地上还继续狙击敌人,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敌人诱其同朱德脱离关系,自首投降,她威武不屈,怒斥敌人:“要我同朱德脱离,除非赣江水倒流!”铮铮话语,气壮山河,惊得敌人目瞪口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29年2月12日,年仅23岁的一代女英豪,被惨杀于赣州卫府里。更令人发指的是,敌人还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贺子珍(1909年9月28日-1984年4月19日),又名自珍,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是毛泽东的第三任妻子。贺子珍与毛泽东生三子三女,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贺子珍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杭州市妇联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5年,参加长征,并在长征途中负伤,1950年被定为三级甲等残疾,但终生没有领取残疾军人抚恤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7年冬去苏联治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48年回国,曾在沈阳财政厅任处长,1948年在哈尔滨参加全国劳动大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妇联主席,10月调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工作;1959年夏,贺子珍与毛泽东在庐山最后一次相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因身体不好,一直在上海医治。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在上海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最大的红色实景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为总导演、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为总策划,是中国最大的红色实景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整场演出共60分钟,由序幕《血》拉开帷幕,分《旗》、《灯》、《情》、《火》、《路》五个章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红旗、镰刀、斧头、红米饭、南瓜汤、八角楼以及黄洋界上的隆隆炮声在红军后代井冈山儿女的叙述中展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宁静的夜晚,被一声枪响打破,被押解的老百姓与革命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舞台中央,在一阵密集的枪声与频闪的灯光中倒下。4000多平方米的巨幅红绸演化成铺天盖地的血海,随着“国际歌”响起,红绸随风向空中飘扬,直向天际线飘落,直径30米的巨大的党徽呈现,向观众展现了1927年那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演出在《十送红军》优美的旋律中结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井冈山革命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是1958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投资兴建,1959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之际竣工开放的全国十大献礼工程之一。2005年9月29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动工建设,2007年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竣工开馆,并于同年11月5日对社会免费开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主要担负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陈列展览、宣传井冈山精神、管理保护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遗址等职责。荣获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有关井冈山的课本教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井冈翠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八角楼的灯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朱德的扁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朱德当年挑粮的小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