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东昇-姑苏往事知多少

今天摄影

顾东昇,摄影家,1932出生,上海市人。1950年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苏州报》美术编辑、摄影组组长,苏州市文联摄影小组组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江苏省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作品《春苗》、《钟山湖畔》、《鱼乐花香》、《大叶君子兰》等均入选全国摄影展览。2006年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奖”,2014年荣获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的“江苏省艺术贡献奖”,2022年荣获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的“终身成就摄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这里结集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照片,是顾东昇老师年轻时在苏州期间拍摄并保存的珍贵历史见证。这些老照片中作者新闻报道的职业修养和摄影艺术的深厚功力一目了然,我们既可以欣赏到黑白照片的魅力,又可以了解那个年代过往的陈年往事,更可以温故而知新...<div> <b>姑苏往事知多少</b><br></div> 《待航》苏州平门桥河边,长长的竹筏正在编排等待出航,薄云遮日,竹筏在柔和的晨光下层次分明,形成剪影几位放筏工正在紧张工作,这是五十多年前水乡古城风貌的真实纪录和艺术再现。 《繁忙的古运河》五十多年前苏州南门,古运河上舟楫往返繁忙,远帆点点。一艘艘船驶离码头时泛起层层波浪,闪烁着柔和的波光。 《花香满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州的虎丘、长青人民公社都种植白兰、茉莉、玳玳、珠兰、米兰等花卉,采摘下的筐筐鲜花及时装船,摇进山塘河,过普济桥上杨安浜码头,送进苏州茶厂窨花车间加工。 《横塘普福桥》是明代万历年间修造,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建,俗称亭子桥。桥上亭子中沿南北窗下设长木条凳,可供来往行人凭窗远眺运河及远处山景。亭中还挂有"横塘古渡"一匾。1969年因运河拓宽,这座历史名桥被拆。 《新谷登场笑声飞》拍摄于横塘人民公社新郭大队。五十多年前的一个深秋下午,蔚蓝晴空上白云朵朵,谷场上十来个青年女社员在忙着稻谷脱粒,机器轰鸣声和丰收的欢歌笑语声交织一起,飞向晴空。逆光下勾勒出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姿。 《西山一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西山。那时岛上出行全靠步行。在山畔果林茶园中穿过、在太湖边芦苇旁乘舟、在山泉、小涧中汲水涉步,一路都是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天堂,任你自由呼吸,任你随意徜徉。<br> 《秋收时节》拍摄于市郊友联大队,丰收的打谷场高高稻垛上,坐满生产队男女老少社员,在听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深入村村队队作宣讲、演出。这是反映苏州市农村特定时期的珍贵历史写真。 《对私改造取得伟大胜利》1954年全国上下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大小私营企业都要公私合营,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苏州最大的苏纶纺织厂锣鼓喧天,厂门口的牌楼挂上新厂牌。2.小小的私营裁缝铺也赶时髦成立了合作社。3.观前街上庆祝、报喜游行队伍不断。4.全市在新建的体育场,隆重召开万人庆祝苏州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成功大会。 《山村晨炊》摄于太湖之滨洞庭东山。清晨,山间鸟语花香、泉水淙淙,家家户户清晨做饭,烟囱中不时冒出缕缕白烟,诗情画意,一幅水墨画跃然眼前。 《钢铁元帅升帐》六十年前的"大跃进"时期,全国上下以钢为纲,轰轰烈烈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天天是烧得烟雾缭绕,天天是烧得满天通红。家家工矿企业、户户百姓家庭都捐献铁栅栏门、铁窗栏、铁床、甚至铁锅,一切都为了"钢铁元帅升帐"。这是当时苏州土法炼焦的热气腾腾场面。 《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州市郊横山、上方山、穹隆山等都还是座座荒山,在市级机关带动下、驻苏部队、工矿企业、大中学校、商业系统等单位都积极响应绿化苏州、美化苏州的口号。大家分批分次自带干粮上山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现在这些地方都成了森林公园。 《苏州火车站》一九五九年国庆节。当时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作为苏州的北大门,火车站前的广场进行了修整拓宽和绿化,火车站主楼顶上搭建了巨大的红五星彩灯,主楼正面的"庆祝建国十周年"环形大标语上安装了灯光,主楼轮廓上也装了一大圈彩灯,晚上灯光闪烁十分壮丽漂亮! 《苏灯》,自古以来苏州彩灯做工精巧、设计别致,无论绘画、刻纸图案都能做到雅俗共赏,富贵吉祥。一出出戏文典故,一幅幅花鸟山水都在造型优美的走马灯中一幕幕转动。孔雀灯、莲花灯、双龙戏珠灯、鲤鱼跳龙门灯等更是琳琅满目,大放异彩。 《苏扇》这幅照片五十多年前拍摄于苏州檀香扇厂绘画车间。苏州的扇子闻名全球华界,尤其是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苏州在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中,工艺美术行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 ,苏州就建有檀香扇厂、绢宫扇厂、折扇厂及纸团扇厂。 《苏裱》我国裱画的主要派别之一。古城苏州闻名国内外的装裱字画的技艺,一般祖传为多,也有夫妻同业的,一日学艺,就成终身职业。技艺高超的裱画师傅不只是一般的托托裱裱,还能补残接笔,丝毫不露破绽。家中还藏有古纸、古绫、古墨及颜料,能仿名家笔法、设色,真是绝了!图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裱画工作室的两位师傅正在切磋技艺。 《苏席》吴县浒墅关农村妇女利用农闲时间编织草席。当年浒野关的草席是我市的名优产品,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每年立夏节气刚过,古城的大街小巷就多了一种嗲嗲的吴侬软语叫卖声"阿要哎,阿要买关浪格双料席哎...!","阿要买席哎!”。 《苏锅》苏州民丰锅厂,质量检验工人对生产的铁锅一一进行认真的检验,对着亮光,看看有没有"沙眼"。以保证民丰锅厂生产的铁锅只只质量一流,让广大消费者买到质量有保证的各种规格铁锅。苏州铁锅闻名全国,是大名鼎鼎被封为"苏"字号头衔的名特优产品,外地人都以自家有一口"苏锅"为自豪。 《苏绣》上世纪的1966年9月,一幅轰动全国的《在毛泽东思想光芒照耀下前进!》巨幅刺绣作品(3.37米X5米)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艺人们手中精心绣出。苏州刺绣研究所拥有金静芬、顾文霞、李娥英、任慧娴等闻名中外的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代表作如双面绣和双面异色绣的《白孔雀》《芦雁》、《大地回春》等。乱针绣的如《毛主席去安源》《周恩来总理》《伊丽莎白女王》《西哈努克亲王》等更是享誉世界。 《苏作》苏州市金属工艺美术厂主要从事外贸的金银饰品和仿古铜器的研发和生产。自古以来苏州银楼师傅心灵手巧、精致创新,深得人们喜爱。全世界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华珍宝银器,不少就是"苏作"。照片以户外的自然光为主光源,在聚精会神、精心刻制的老师傅右侧加了灯,把人物刻画得更加全神贯注、一丝不苟。<br> 《除四害》一九五八年初,为了积极响应国家除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的伟大号召,苏州城乡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行动起来赶麻雀,全民手持各种发响器具(锣鼓、面盆、铁桶、水吊子、铁皮畚箕、铝锅、高音喇叭),站在屋顶阳台、爬上树梢,齐声高喊、齐声敲打让麻雀吓得无处可停,无处可藏。 《花鸟画大师陈之佛》陈之佛(1896.9-1962.1), 浙江余姚人。现代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家、画家。先后在上海艺术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授、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图为在省文代会上版画家周伟民拜见著名花鸟画大师陈之佛先生。 《报人种田》上世纪五十年代未全国性特大"自然灾害",为了度荒,报社向上申请开垦荒地办农场。在天平山南震,报社抽调一部分干部、职工垦荒、种山芋、南瓜等瓜果菜蔬补充供应不足,以度灾荒。这是刚刚开垦荒地时拍的照片!当时,开垦、种植后,秋收丰产,报社每人都分得山芋、南瓜暂缓解决了缺粮的大问题。 《晒伞》江南水乡雨水多,每到梅雨季节,天天下雨,一连下多少天,时儿出太阳,时儿又下雨,故而家家雨伞都备有几把,最常见有油纸伞、油布伞、黑阳伞,其中以油纸伞、油布伞最普遍,一把伞有的人家破了补,再破再补。小巷深处时时有"有阳伞修伐?有油纸伞修伐?有油布伞修伐?"的叫喊声。图为制伞合作社的职工正在为一把把新伞上油晒干。 《大炼钢铁土法上马》一九五八年,全国上下大炼钢铁,有条件、没有条件都得上。各条战线都得支援"钢铁元帅"升帐。当时我市从上到下大办土法炼焦炭、土法造小高炉炼铁炼钢。各层领导都日夜深入基层和工人打成一片,商讨大炼钢铁之计。<br> 《人间天堂,鱼米之乡》苏州古城四周湖泊众多,河道水网交错。解放后建立许多水产养殖场、鱼苗育种场,苏州就是人间的天堂,鱼米之乡。1.是吴江平望渔民在网箱育苗。2.3.是白洋湾黄花泾养殖场的职工,摇着小船去给鱼儿喂食和捕捞时的丰收喜悦。4.是金鸡湖214渔业大队的渔船待发出港捕捞。<br> 《人民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所摄。第一幅左边是当时的新聚丰莱馆,位置应在蒲林巷口。第二幅照片上更为珍贵的是北寺塔前雄伟的大雄宝殿还未被拆。 《围垦造湖田群力村》六十年代初,黄天荡群力村共有6000多人,是人多地少的一个孤岛,人们大都种植江南的"水八仙"。围垦造湖田出一千多亩种植水稻,是苏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先进典型。随着社会发展,群力大队也发生巨大变化。2009年6000多村民住进60座高楼,成了工业园区的群力社区、群星苑等五个小区,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江南水乡》五十多年前的初秋下午,在人民桥上向吴门桥方向拍摄的。当时天空飘着薄云,一艘刚从南门轮船码头驶向洞庭东山的客轮穿过人民桥向西驶去,天公作美,一片薄云正巧遮住太阳,光线柔和,河面上波光象绸缎一般地柔软。被船头犁开的水波向船后分散而去。远远的古城墙后面耸立着历经千年沧桑、破败而不朽不倒的瑞光古塔,正在向过往的船只倾诉着这古城翻天复地的变迁。 《观前街》这是五十多年前的观前街正山门向东拍的照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观前街还铺着方块石子路。正山门口竖立着宣传立柱,上面书写着当时最鼓舞人心的口号: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当时正值酷暑盛夏,街两旁的法桐才种没多久,还不能绿树成荫。 《雪中送菜天寒情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了保证我市居民的寒冬蔬菜供应,娄葑公社南园大队二十一生产队的社员们冒着刺骨寒风在大雪纷飞中,从田里起菜,挑着担担新鲜甜糯可口的小塘菜送往菜场上市供应。 《远眺虎丘山》这是以苏州名胜古迹虎丘山为远景的美丽田园风光。沿虎丘山麓向北通往白洋湾方向,河中舟楫来往,白帆点点。虎丘山下幢幢玻璃花房一一排列,那时虎丘、长青公社花农颇多,都是世世代代相传以种花为生。白兰、茉莉、玳玳、玫瑰、月季、珠兰、米兰、白玉兰、辛夷、绣球、牡丹、海棠等品种,但以窨茶的花为主,兼种其他。 《水乡之晨》苏州古城,四周河网密布。水乡人们的交通运输全依靠各种船只,农村进城积肥、送粮、送柴、送菜、运输建筑材料等也全得靠船。1.晨曦中,停泊在河边的船只上炊烟袅袅、热气腾腾。人们在船上忙碌,开始了新的一天生活!2.晨曦中的河道上,进城的农船船橹声咿呀,划出河面层层柔柔的波汶!<br> 《山水画家余彤甫》余彤甫(1897-1973)别署彤父、昌炜,字彤甫。当代山水大家,名山水画家樊少云入室弟子。江苏省画院首批聘任画师之一,历任省画院正画师。苏州美协副主席、市文联执委、市文管会委员、市政协委员。<br> 《火红岁月》摄于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年代,苏州钢铁厂热火朝天,人们激情昂扬、你追我赶、日以继夜、大放卫星的忘我战斗的火红岁月。苏州钢铁厂是苏州大名鼎鼎且值得自豪的工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激励人们努力奋进!<br> 《微服下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苏州市委书记吴仲邨在民丰锅厂和工人商量一法上马炼铁的情景。身穿圆领汗衫,短裤,脚穿圆口布鞋短袜。朴实得就像位老大哥,唯一不同的就是在领子口上别了支钢笔。<br> 《评弹名家杨乃珍》六十多年前苏州评弹名家杨乃珍年轻时在演出。当时在古城苏州已经家喻户晓,深受广大评弹迷及普通百姓的追崇和爱戴。后调至江苏省评弹团,随之影响更大,全国都享有声誉。她的搭档曹啸君也是评弹名家,他们演出的书目极受人们的欢迎!<br> 《娄葑女民兵》这是六十多年前,娄葑公社群力大队女基干民兵操练照片。那个年代在毛主席的为女民兵题照的"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宣传鼓舞下,各级领导和人武部门都十分重视女民兵的组织建设和训练。 《畅游苏州古城河》1971年夏,当时的苏州革命委员会为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五周年,举行盛大的畅游苏州古城河活动。组织驻苏部队、各系统、各大单位的几十个方队,从葑门下水,向北游过相门桥到振亚丝织厂码头上岸。<br> 《古觅渡桥》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州市滄浪造漆厂在京杭大运河边觅渡桥旁的厂区内建造个水塔,爬上搭建的脚手架拍摄古觅渡桥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是在建水塔的脚手架上拍的:1.一群雪白的北京鸭穿过觅渡桥桥洞照片,2.穿过觅渡桥桥洞的船队。 《放学回家》六十多年前,在洞庭东山的龙头山。放学回家的山村儿童,每人背了一筐家中山羊吃的草走在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鱼池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荷塘。后来以粮为纲,向湖要粮!将大片太湖筑堤抽水改造成农田和渔池。 《满担赶早市,空筐回家门》六十多年前,苏州当时还没有室内大型菜场。百姓大都到居家不远的露天菜市场上去买菜。这些菜市场大都在河边桥旁的小巷口,农村来的船只便于停靠。市郊和南园、北园的菜农都是天还沒亮时挑起新鲜蔬菜的担子赶往各自常去的地方摆摊,有的则挑进小巷子,用吴侬软语高声喊出了"阿要哎!新鲜碧绿生青格小塘菜哎!"...<br> 《科学种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娄葑公社在古城内的北园大队、南园大队,菜农们为做好市民的蔬菜供应工作,积极开展科研试验,请种菜能手利用温室育苗,保证蔬菜的秧苗培育取得优良品种,开展了经验交流及学先进工作,努力做到北、南园千余亩的蔬菜丰收的珍贵照片。 《深入群众贴近人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解放初期,苏州市领导干部们保持着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积极参加公益性劳动等革命优良传统。1.是市委书记焦康寿在街道参加扫雪。2.是市长李芸华在苏钢厂劳动。3.是市委副书记吴迪人慰问上方山果园青年建设者。4.是副市长茅于一在和代表们交谈。 《刺绣艺术家金静芬》这是金静芬老人在绣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画面,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金静芬(1885.8-1970.11)是苏州刺绣界的老前辈,著名刺绣艺术家。生于苏州,自幼学习刺绣,她的作品有花鸟、山水、人物,尤以人物见长。作品有《水墨苍松》《猫戏图》等。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巽先》周巽先(1913.11~1998)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丹阳人。自幼随母学习刺绣,从事刺绣艺术六十多年,擅长乱针绣。其优秀代表作品有《毛主席像》、《冬宫》、《狼牙山五壮士》、《松鹤》等。她不断进行理论研究、总结经验、研究刺绣针法,曾合作编写出版了《乱针绣法》专著。她还认真指导、培养后继人才,为推动我市的刺绣艺术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 《送文化下乡》上世纪的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苏州市农村文化工作队的演员们深入农村基层,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演出革命内容的文艺节目。每到一处都受到广大贫下中农、革命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民服务,送货下乡》苏州的商业、供销系统的职工,认真学习和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活动,主动送生活、生产用品下农村,送到村头、田头。六十年代初期送货下乡、送医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开展得火火热热,真正受到广大农民欢迎! 《为了早日喝上自来水》在大跃进火红的岁月中,苏州铁工厂的工人发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日以继夜,革命加拚命生产大量铸铁管。以保障我市人民早日喝上干净、卫生、清洁的自来水。 《缂丝名家沈金水》沈金水(1883-1967),是苏州著名缂丝老艺人。吴县蠡口乡人,15岁时从其宗叔学习缂丝技艺,20岁时就能独立缂织各类图案,常为织造府缂织宫廷定制差货,还为宣统皇帝溥仪登基赶制两件龙袍。1954年,沈金水受聘市文联民间艺术组,后转入苏州刺绣合作社,虽年逾古稀,仍一边缂织艺术精品,一边悉心辅导艺徒,一直到1964年81岁高龄时才回归故里。图为苏州刺绣研究所缂丝车间,年高德劭八十多岁高龄的沈金水老师傅正在悉心指导女工。 《劳动模范潘文娟》是六十年代苏州四大绸厂之一的新苏丝织厂力织车间的青年丝织女工。丝织厂都是三班制,停人不停机,故而四大绸厂的女工都是好几千人。在一九五八年全国人民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的高潮中,当时,能够当一名丝织女工既辛苦又觉得自豪和光荣! 《采花姑娘》虎丘山周边生产茶花的生产队,清晨采花姑娘正在采摘带着露水含苞未放的茉莉花。生产队集中装船、收购站收购、摇船从山塘河送货去苏州茶厂窨花车间。苏州当时的虎丘、长青人民公社都有专门生产茶花的专业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登上虎丘山的致爽阁远眺,可以见到一片片一幢幢的玻璃屋顶的花房整齐地排列在田间、河边。 《茶馆》洞庭东山南街近响水涧的一家茶馆。这家老虎灶兼茶馆,执掌经营招呼待客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脑子灵活,待人热情。深受乡镇、村民、居民的尊敬!每天一清早天尚未大亮时,四乡八村的老年茶客都从山村小道上赶来相聚喝茶聊天,从国内外新闻到当地农事以及村中张家长李家短,无话不谈。 《鹅鸭饲养场》苏州城乡周边河道密布,纵横交错。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农村人民公社逐渐恢复发展副业生产,纷纷利用河道旁空地开辟饲养场,培育饲养麻鸭和太湖白鹅。在市郊及各县的河道旁,经常能够看到帆影点点,鹅鸭成群的画面。 《评弹小徐王》苏州人民评弹团一对女双挡,徐碧英(1929-2011)和王月香(1933-2011)在书场登台表演。她们俩多年来以"梁祝"、"孟丽君"等书目,享誉书坛。深受广大评弹爱好者和"书谜"们的欢迎!俩人均是苏州评弹界的佼佼者、前辈。<br> 《九姑娘生产队》上世纪六十年代横塘公社新郭大队有一个九姑娘生产队,独当一面搞农业生产,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 《农技推广到田头》这是六十年代初,吴县农村。农技推广人员走出课堂,走向田间,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真本领。 《小憩》市郊茭白塘大队的女社员,在辛苦的劳动间隙,稍作小憩。当时的农村生产劳动中,婦女真能顶半边天!头包花毛巾是我市近郊娄公社、横塘公社女社员的特色,价廉物美又方便实用。 《送医下乡》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市各大、区级医院的医务人员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精神,把医、药送到农村去,解决农民的缺医少药的困境(图一)。还分批次培训农村公社医院的医务人员,培养各村、队的"赤脚医生"。第二人民医院院长钱大椿在农村田头为农民治病(图二)。 《龙桥大队辉煌的明天》这幅照片上的人物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七十年代初期,苏州赫赫有名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模范单位,苏州长桥公社龙桥大队党支部书记沈根男。当时在龙桥大队的规划兰图前,沈书记在向去参观的人们自豪地介绍龙桥大队今后辉煌的明天! 《支部书记》这是当年干群亲蜜无间,苏州某化工厂党支部书记叶裕衡经常走访工人家庭,与老人们交谈甚欢,亲如一家。 《竹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和百姓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竹、草手工制品。现在有的已经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有的仍在继续使用,有的己非常稀奇,有的现代年轻人己认不出是什么玩意儿。这里六幅照片九种产品,1.中是挑菜上市用拆(音)篮、扁担竹畚箕、粪桶竹夹。2.是竹筐。3.是蒸笼。4.是草帽。5.是热水瓶的竹壳子。6.是淘米箩、竹帘子。 《桃花坞木刻年画》是苏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枝奇葩。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每逢年过节,均喜爱购买张贴家中,以祈多福多寿、喜庆吉祥、家和兴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也紧跟新时代的发展,除保留部分传统题材外,积极创作新时代新内容的新作品,以满足广大城乡群众的需求。 《工人阶级主人翁-汤银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全市轰轰烈烈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人人争当工人阶级主人翁。汤银珠,1947年在苏纶纺织厂当布机织车工,全国先进生产者。她多年如一日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熟练地掌握了"五三织布法"和省操作能手的各项操作标准,成为全厂"学、赶、超"的榜样。担任干部后,依然保持和发扬先进模范的优秀品质,多次被评为"五好干部"。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上山下乡干革命》一九六九年,苏州市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下山下乡干革命的群众运动,许多大街上拉起了"到苏北去,到盐城去安家落户干革命!"大红横幅,市财贸系统走在全市最前头,当年秋天就召开万人欢送大会,会后还游行送至平门轮船码头。此后,全市各系统也紧跟动员、批准、欢送,把苏州下放苏北盐城安家落户干革命的运动推向了高潮。<br> 《田头农家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农忙时趁着休息,农民们在田头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人们都自告奋勇积极参加,以解乏放松身心! 《挑灯夜战》秋收丰产,新稻登场。为保证颗粒归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吴县龙桥大队,组织社员们挑灯夜战,新收稻子连夜脱粒归仓。这是一九七一年秋收季节拍的。当时吴县龙桥大队是先进红旗单位,是学习的榜样。 《学大寨先进单位-龙桥大队》六十多年前,苏州长桥公社龙桥大队是学习大寨的先进单位。蓝天上白云朵朵,远处村舍映衬在绿树丛中,五、六条农船正在罱河泥积肥,好一副江南水乡特色的画面,<br> 《油菜籽丰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市郊茭白塘大队,油菜籽收割后,在场上脱粒,一捆捆的菜籽杆堆在场边上。跨河的灌溉水渠中水在流动,收割后的田地正在翻耕引灌,准备插秧种植晚稻,这是农村夏收夏种的一个场景! 《抗美援越》上纪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国人民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开展了轰轰烈烈抗美援越的各项工作以及宣传活动。苏州人民也都积极参加,除了开展各种文艺宣传外,还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强烈抗议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全力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 《胜利必将属于英雄的越南人民》上世界六十年代初,美国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和号召下,全国各条战线都投入到抗美援越的战斗中去,苏州各剧团也都赶排活报剧走上街头巷尾,配合宣传援越抗美的活动。这是苏州歌舞团演出的话报剧《胜利必将属于英雄的越南人民》。 《水稻种植专家陈永康》全国劳动模范、著名水稻种植专家陈永康(1907.4~1985.3),对水稻的栽培、育苗、田间管理、土壤改良、施肥、防止病虫害,尤其是晚稻的高产看苗判断、水稻灌溉等专门研究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完整理论指导建树颇丰。他在农科所培训了大批的农业骨干,不仅在当时对我国南方的水稻高产种植起到了很大推广作用,对当今的农业发展水稻高产种植仍然起到指导作用。 《苏州蜜饯》苏州土特产闻名于世,除了苏式糖果、苏式月饼、苏式糕点等还有苏式蜜饯。苏式蜜饯如金丝蜜枣、奶油话梅、白糖金桔、玫瑰橄榄、拷扁橄榄、蜜汁青梅、甜咸支萝卜、白糖冬瓜条、白糖桂花、白糖玫瑰寻、山楂片、白糖藕片,柿饼、梅饼、密制陈皮、红丝、绿丝等,数不尽数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照片上是厂内职工在翻晒蜜饯产品。 《寒山寺的枫桥夜泊》唐.张继一首《枫桥夜泊》享誉海内外,千年传颂,几乎人人都能背诵。此碑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所书。凡是游览寒山寺的游客或者进寺拜佛烧香的香客,都要循碑廊来此碑前观赏摄影留念。 《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人们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全国上下都在学习雷锋、王杰、刘英俊等先进模范人物,生产生活、社会治安日益好转。家家户户都充满信心和希望,高兴、愉快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这是娄葑公社群力大队社员张金媛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自家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苏州的水上运输》苏州古城,外城有河环绕,城内有内河流通。五、六十年前的水上运输船队、竹木筏都要绕着外城河驶向各地。南可通杭州,北可抵京津。因为水路很方便,苏州阊门也是繁华之地,商贾云集,尤其从阊门上塘街到枫桥镇沿上津河两岸更是商行林立,门庭若市。随着岁月流逝,多年前苏州古城河及周边河道上水上运输停航至逐渐衰落。 《革命化的婚礼》五十多年前,苏州市郊虎丘公社某生产队的青年社员马老虎、张桂芳举行婚礼。婚礼是在大队部举办的,出席婚礼的除了两家的亲戚之外,队里青年们也参加了。主持人为大队妇女主任,唱毛主席语录歌、读毛主席语录、向毛主席鞠躬。办了一个革命化的婚礼,参加婚礼的人喜糖二粒,不办喜酒。婚礼既简单、节约、朴素又隆重、热闹、喜庆。 《青年女子炼钢队》一九五八年,全国上下进入到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时代,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口号的号召下,全国上下处处造小高炉大炼钢铁、炼焦碳,苏州纺织机械厂就有一支青年女子炼钢队,奋勇战斗在炼钢的高炉前。 《捕鱼能手鸬鹚》水乡古城苏州,城内外河道纵横,湖泊环绕。从事捕渔者众多,其中专门有支轻骑兵就是用一艘小船,船两侧各站立着四、六只捕鱼能手的鱼鹰(鸬鹚),到一河段,捕鱼者竹篙一敲船邦,只只鱼鹰嗖的一声钻入河中,隔一会儿,捕鱼者用竹篙拍击水面,鱼鹰口叼鱼儿就钻出水面,站立篙头回到船上,把捕获的大鱼儿吐进船舱(颈处有线扎住),小鱼儿就吞下。<div><br></div> 《开荒垦地办农场》在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新苏州报》社领导为解决报社员工的供应困难问题,向上申请获批灵岩山和天平山之间的一块荒地作为报社农场。报社组织员工去开荒垦地,种上山芋、南瓜等能吃饱肚子的农作物。秋收后,全报社上下人人都分到了一份,真正是皆大欢喜!图为农场员工一天劳作下来在水塘边洗脚休息。 《现场技术观摩交流会》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时代,全国各条战线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各工矿企业组织职工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人人争当先进!全厂职工及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各族人民都进入了一个红旗飘扬、歌声嘹亮、捷报频传的火红年代。 《火红的年代》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州机械系统的工厂,在翻砂车间浇铸另部件的火红场景。当时不少机械另部件都出自工厂翻砂车间工人师傅之手,工作十分劳累辛苦,又累又脏,天再热也得穿上厚厚的石棉防护服和又厚又重的大头皮靴,头戴安全帽手戴厚厚的石棉防火手套。一炉铁水出炉时连续浇铸模具内的铸件,一刻也不能停,高温热浪袭人,从头到脚浑身汗水直淌。整个车间就是一个大火炉,嗡嗡响声震耳的几台大排风扇,吹出来的也是阵阵热浪。 《吴门桥》位于苏州古盘门外横跨原京杭大运河,是全省最大最高的单孔石拱桥,全桥都是用的苏州优质金山石建造,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后经元、明、清朝的历次修缮至今保护完好。现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吴门桥是桥南工厂区与盘门内居民住宅区的唯一交通要道,每天早晚上下班的人流、车流过桥汇集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 《诸葛亮碰头会》苏州光福古镇太湖之滨的潭山,有个国营潭山硫铁矿。潭山硫铁矿从1958年开始生产到2000年关停,生产了42年。图为作者六十年代初到潭山硫铁矿采访,深入矿井里拍摄矿工在开"诸葛亮碰头会",解决生产的问题。 《工地临时广播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娄葑公社群力大队,平均每人只有半亩地,人多地少影响了社员们生活。1966年2月1日,经市委研究同意向黄天荡围垦要田。群力大队的社员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轰轰烈烈掀起了围湖筑堤,向湖底要田的革命群众运动。群力人没花国家一分钱,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做到了·当年围湖造田748亩,当年亩产收稻400公斤的奇跡。这是围垦造田时,正在现场播报的工地临时广播站。<div><br></div>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初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似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华大地纷纷组织起来。这幅照片是娄葑公社群力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女队员们,手捧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牌走村穿户地进行宣传, 《全国山河一片红》在史无前列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岁月里,毛主席语录是红宝书,人人都要认真地读,全国上下一片红,处处都是红海洋。唱毛主席语录歌、跳忠舞,早请示、晚汇报,一时遍传中华大地,深入家家户户,商场店铺,工厂车间,农村地头。各地也不断涌现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照片拍摄于市郊农村地头,农民们围坐田头手捧红宝书认真学习。<br> 《知识青年戚泰运》1968年毛主席亲自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伟大号召。全国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革命的伟大运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初中、高中毕业生都潮水般地一批批下农村、下农场去劳动锻练。照片是六十年代的昆山县淀东公社,苏州知青戚泰运在民办小学当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农村少年! 《金鸡湖冬捕》1970年冬,迎接新年元旦、春节前的大捕捞,场面很大,人很多,分了几处人在湖边拉网,除了当地的渔民之外,还有几批各系统所谓的"四类分子"也在寒风中拉网劳动。冬捕,鱼出水跳跃不大,没有理想中鱼儿纷纷跳跃的场景,等拉网逐渐收笼,鱼儿集中在网箱里,捞鱼出水一网有上万斤,可以供应节日市场。 《优种优育试验田》苏州地区的农村是我国著名优质水稻种植区之一。每年对水稻品种的择优改良工作是重中之重。农业科技研究院所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农们都会深入探讨研究,试种实验田,从中挑选优质稻种,进行不断的改良、保质、保量、防虫害。这幅照片是农业科研人员和生产队有经验的老农冒雨到田间查看培育秧苗的试验田生长情况。 《石湖采菱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苏州城西南的石湖、上方山周边还是一派江南水乡农村风光,从太湖而来的白帆点点,湖鸥翔,石湖西岸上方山的楞枷塔影倒映湖中。每年中秋节前后,是石湖盛产的水红菱采摘上市之时,湖面上采菱之人坐在特制的菱桶里,拨开铺满湖面的翠绿菱叶,采摘新鲜的一个个红菱。<br> 《苏州新龙桥》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的新龙桥,为讨口彩亦俗称兴隆桥,相传小孩满月,结婚喜庆的日子都要走过桥绕着圈子兜一圈,以求日后兴隆发达。新龙桥也同样用的苏州金山浜优质花岗石建造的单孔拱桥,苏州古代造的单孔石拱桥,造型都十分飘逸、灵巧、优美,桥孔成半圆形,夏季水位上升时,桥洞和水中倒影就成了一个整园形。 《枕河人家》苏州城内外河道纵横,河两岸皆是枕河而居的人家,一座座灵巧精致可爱的小桥横跨河上。家家户户临河的后门口都有石级伸向河边,可供家人上河滩洗涤衣物,淘米洗菜,百姓人家隔河相望,隔河问好交谈。由远而近的橹声、叫卖声时不时响起,"阿要唉!亦甜亦脆格包拍格西瓜唉!"... 《观前街上》这幅照片是六十年代初,一批市六中、市七中的学生们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锻练长跑。他们正通过观前街正山门。<br> 《苏州城隍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古雍熙寺寺基,相传三国时期周瑜宅址,自古以来也是屡建屡毁,后经明、清历朝历代至同治十二年又一次重修。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成了工厂厂房,不少殿宇遭到破坏。这幅照片是六十年前冬天,景德路城隍庙前,建于明代的石柱木结构四柱三层牌楼,也是当时雕刻精美的牌楼之一,毁于了1966年。<br> 《毛主席的革命歌曲群众歌咏比赛》1970年苏州市革命委员会、苏州市文化局革命委员会根据上级精神,着手在全市各系统及直属单位发动组织文艺创作,以迎接197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五十周年和1972年5月23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了》八十年代初,中国大地改革开放的号角嘹亮吹响,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江南农村雨后春笋般地办起了乡办企业、村办企业乃至个体企业,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人们口袋里有了钱,就想钱有保障、人要平安,于是出门烧香拜佛顺便游玩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一批批好婆阿姨们去杭州灵隐寺、岳王庙烧香拜佛,顺便再游玩西湖和苏州园林。图为头上包着花毛巾、扎着苏州东乡农村的包头布的好婆阿姨们从杭州岳王庙烧香拜佛游玩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