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 找 · 回 忆2023年重游青山厂

caoyangyu

<p class="ql-block">1970年4月中旬,我大学毕业二次分配,从部队农场分配到湖南省国防工办属下的湖南青山机械厂(代号国营9646厂),工作到1981年12月底,离它回城。大把青春的时光,最富活力的工作状态,都奉献给了这个工厂;同时,也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从周围的技术人员,工人师傅那儿学习到了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特别是令我一生受益的认真地工作态度。因为军工生产要求一丝不苟,就是在文革期间也没有乱,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人来说,是个很难得的工作环境。</p><p class="ql-block">退休后我就一直有个心愿,回到自己刚开始工作的地方看看,因为与这里的山水房屋和昔日同事还是有感情的,脑海里总有个挥之不去的向往。今年六月在老大夫妇的陪同下终于重游了青山厂。</p> <p class="ql-block">六月十四日早上,从东坪出发,经杨林到龙塘。一路观望,地名倒是熟悉,但风景就不一样。原来杨林有一栋屋,上面悬有一块巨石,风吹石头还有晃动,但就是掉不下来,现在已经不见此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整齐漂亮的楼房,甚至还有欧式风格的。</p><p class="ql-block">临近工厂了,因为修路,有一个比较大的坎,车停在这,前面就是连接厂区和生活区的青山桥了,见此景好激动啊!</p> <p class="ql-block">站在青山桥头朝厂区方向望去,这个曾经名满安化,扬名龙塘的军工厂,已经没有昔日的一丝模样。在我的记忆里,桥的对面有文化室,往上爬坡有一栋女单身宿舍,另一个方向下坡便是男生宿舍。再下坡后一块比较大的平地上,建有篮球灯光球场、职工食堂、职工浴室,后勤的办公楼也在此。顺着浴室旁的路前行,左边是大礼堂及露天电影场,走不到百米就是工厂后建的四生活区(唯一一栋自来水进家里的生活区)。礼堂后面有“五七工厂”及她们经营的豆腐坊,冰棒厂。食堂浴室都是用煤大户,所以在去四区路上右边有个大煤场。有的车间、办公室冬日取暖用煤也是在这拉。要问我咋记的这么细致?因为有一年我们办公室在拉煤的时候,由于下坡太急掌把手的人没控制好,我的脚踝被压伤过。</p><p class="ql-block">如今跃入眼帘的只有一所乳酸厂,原来的所有建筑物都被拆除。顺着乳酸厂门前的路前行,右边是劈的整齐山体(比较陡),脚下的路估计就是原来的行政楼,车库所在地了。</p><p class="ql-block">有趣地是,厂外已经找不到青山厂的半点影子,但我在百度《安化旅游景点大全地图》上却找到青山机械厂的标志。看来我们厂将以另一种形态存续!</p> <p class="ql-block">在进厂区之前,我把我们厂生产军品的这段历史做了一个小结,仅作为一个参考。下图为我厂生产产品的图片,是不是有种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湖南青山机械厂概述(仅包括生产军品时段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1964年开始立项选址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1965年开始土木建设,初步建成生产区和部分生活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1966年,1967年分别从西南仪器厂(356厂)、长沙衡阳部分机械工厂抽调生产骨干和年轻工人进厂。后又从湘中机械厂调人入厂,益阳地区的复员退伍军人应召入厂,这部分人成为工厂的核心队伍和军品生产的技术骨干。后续还有有多批大学毕业生进厂,也是厂干部队伍主要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1968年全面铺开批量生产定型试生产工作,到1971年上半年完成批量生产定型工作,正式投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直到1971年4月,长沙、煤炭坝、益阳的大批知识青年补充,我厂基本上从产品,产值和人员上达到设计规模。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年产56—1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1000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年工业生产总值1000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职工总人数1000人(包括学校医院职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1980年在全国三线工作调整的大方针指导下,开始停止军品生产,做一些收尾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依本人当时了解的基本情况归纳,如有错误属记性差,不作任何正式解读)</p> <p class="ql-block">进厂了,却看不到厂门,一条整齐的大路取代了去大茶的小路,路边小溪早无踪影。</p> <p class="ql-block">老的厂门,传达室,一车间已经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入厂门后左手边的一车间,也称机修车间,担负全厂机器设备和水电气设施的管理工作,包括购买、安装、运用、维修、报废一整套工作,还有些非标设备要自制。车间老主任周树凡后来是厂里的副总工程师,还有陈可仁工程师,张丽英技术员等把机电统管起来。车间里有八级和六级两位老师傅,这个车间的技术力量是很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原工厂招待所,是一栋L型建筑物,如今只剩下一半了。追溯这栋楼房历史,刚建厂时,它是一座二层楼的房子,只有挨着去大茶小路那边有。我来工厂报到时,就是在这找的政工组老吴。1971年因要接待阿尔巴尼亚的实习生,扩建成</p><p class="ql-block">后来L型三层楼房。1978年还接待了越南20多名实习生。除作为招待所外,三楼会议室作为厂部会议室使用,一楼几个房间作为一些零时性机构和后来设的部门作办公室用,我最后所在的“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就在这。</p> <p class="ql-block">这是质管办的全部人员。2014年我去江滨,临走时老谢一定要送一袋水果给我路上吃,虽然我们在一起工作时间不长,但相互之间还是很信任和支持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招待所的几位工作人员,她们的名字我都记得。除了孙师傅,其他几位分别后再也没有见过面。2014年在湘潭大学与其夫妇见过一面,2021年,我们到长沙后,孙师傅本要赶到长沙来见一面的,被我好心制止了,没想到不久她便离世了,令我十分遗憾。</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招待所的小花坛就是我们选择照相理想之地,用现在的话说,是网红打卡点。这是我在检验科工作时的搭档温科长和杨启钧书记。</p> <p class="ql-block">招待所旧址,一层已经埋在地下(路基填高所致)。</p> <p class="ql-block">沿路继续向前,看见右边这栋残存破旧的房子,应该是老检验科办公开会的地方。那时科长是谢和陵,书记是陆世栋,还有厂长夫人孙蓉是副职。这半老太太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刻,没一点架子,跟职工真正地打成一片,甚至一起闹着玩儿。</p> <p class="ql-block">我调到检验科后办公室已迁到技术科楼上。检验科有五个班组,一个计量室,一个理化室。班组成员是分到各车间,随车间工作进度进行产品检查工作。这张照片是检验科大部分职工的合影,地点是在礼堂一边大门口。</p> <p class="ql-block">检验科的几个女职工。技术员胡丽云,统计员佘玉安,她是个活跃份子,曾与陈鹏飞,谌云南一起演出过话剧“于无声处”。</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原来有一个桥,三栋房子。现在全部作为存放木材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三栋房子分别是劳保仓库,检验科理化室,技改办(科研室)。我刚来时就分配到这个办公室,当时是由蒋文谟领头,张玉鹏、王希培一起进行抢机框八字槽的电解切削加工攻关。在这里画图,加工零件,电解加工机床在技术科旁边(零时搭的棚子)。后来因为多种原因,停止攻关,还是用靠磨铣工艺加工八字槽。</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后面的房子就是理化室。化验室那边是李华运负责,带老黄和胡铁平,承担原材料和表面处理溶液等化学成分检查;另一边是何正科后来是盛凯文承担原材料的物理性能试验检查,热处理金相检查等。</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人,我还记得。这是我们厂第一届团委成员合影,书记是胡志成。</p> <p class="ql-block">来到厂区一个节点。</p><p class="ql-block">中间有生产指挥办公楼,右边进去是五车间,二车间;左边进去是四、三、六车间和五车间的表面处理车间。还有配电房、锅炉房、大小五金库都在这两条沟里,也是军品生产的核心地带。在这还建有一个厂区食堂,供应中、晚餐,有时还做加班的宵夜。</p> <p class="ql-block">这个池子原本是热处理车间的污水处理池,有二米多深,一直没有使用。就这么一个长满杂草的废旧池子,有时候也吸引那些工作不忙的工友,比一比,看谁的胆子大,就是直接往下跳,我不止一次地看到过他们的这种游戏,而采摘坡上种的南瓜在炉子里加热吃,也不是一回二回的事。这都是闲话了,只能说明那时生活过于单调,枯燥。</p><p class="ql-block">旁边的这座楼,就是我工作时间最长的技术科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生产技术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这栋楼原来是一层,当时的生产组就在这。这张照片是生产组及厂办部分人员在大礼堂门口合影。从照片中慢慢寻找,熟悉的面孔一一呈现。</p><p class="ql-block">生产组的大组长是军代表张振亚,还有李善义。计调组是彭万生负责,有张铁凡,刘正亚,后来马克倫调来负责标准件、工装等的外协,潘国义调来做调度;技术组郑工负责,人比较多,有刘安堂,曾桂周,胡正杰,谭菊坤,赵宁,何再纯,李进珍,杨经建,刘益金,王舜林等。我刚去的时候肖清香,齐国斌还在,后来调走了。吴国衡、李植锦、彭舜辉、王录华、胡代龙、邹先玉、刘水华,刘雪辉都是为了加强技术科工作先后调进来的。</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生产组还有包括劳资和财务室。上面这张照片就见有王道兰、谢长胜、谢亮梅、黄大中、李先珍等。劳资科的唐家刚,唐荣达,余自立没找到。</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是技术科胡正杰带着几个年轻人正在山坡上种菜。有刘益金,杨经建,谢三定等。</p><p class="ql-block">此照片为刘益金提供。</p> <p class="ql-block">挨着生产技术办公楼的这片空地,最早是六车间,后来因生产规模扩大,六车间移到这条沟的尽头去了,原厂房经过整修成了生产科属下的成品和半成品库。保管员杨大秀,成爱文。</p> <p class="ql-block">过了半成品库,挨着的就是四车间的冲压车间。这个车间承担产品冲压零件的生产,至今还能记得的如大、小杠杆,弹链,弹链盒组件……。胡兆娇是冲压件质量把关人,也是一个不辞辛劳总在一线的技术人员。</p><p class="ql-block">说到那棵树印象太深了。那时三线建设有蛮多提法,比如“靠山、隐蔽、分散、进洞”就是选址原则,还有“远看像村庄,近看是厂房,不进车间门,不知是工厂”这也是建设工厂要遵循的。所以我们厂的建设没有劈山平地,就是伴着山沟见缝插针盖起来的。而冲压车间的这颗树就拦在房子中间,只好保留。这符合“像村庄”的要求,但漏雨潮湿却困扰了后来的生产和半成品保存。弹链生锈就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四车间的机加车间,主要生产枪管和抢管上的一些零件,还有拨弹机构那一组零件,及枪上面很多小零件。车间主任何润也是全厂知名人物,抢管生产上,他就是大师傅和把关人,后来的老潘,老周都是他带出来的。李文光先是技术人员,后来是车间副主任。这个车间技术人员还有李远坤,鲁月寿(音没错,字恐有误)。</p><p class="ql-block">说到抢管生产,它有很多特殊工艺,来复线挤压成型和电镀都有很高的工艺要求,检验科的李偶英,李玲琪就是专门负责枪管各道工序的检验员,这在所有零件的生产中是唯一按零件配备的检验人员。(我后来学习企业管理,才知道这叫对象专业化)枪管制造出过一次大的质量事故,就是来复线阴线尺寸偏差太大。最后查到原因,竟然是量具对板(量具的量具)的问题,这就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曾经在技术人员中流传一句话“出了问题找样板”,这其实是概率很小的事故原因,但被国防工办丛景蒲来检查我厂质量工作中作为重点来说,所以被我们以笑谈的口吻接受了,并挂在嘴边。</p> <p class="ql-block">三车间也是零件加工车间,主要是机匣,抢机框,机芯,闭锁片,扳机座等体积大一些的零件加工,也称大件车间。老车间主任陈云龙,副主任陆启俊,后来是袁海涛,陆世栋负责。技术员有谈庚武,蒋文谟,余祝恩等。老蒋是北京工学院常规武器专业毕业的,专业对口,基本功扎实,只可惜英年早逝。谈庚武一直是车间的技术负责人,对产品工艺非常熟悉,还参加了机芯压光,抢机框喷砂等新工艺的设计试验。这个车间工艺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靠磨铣削加工,搬靠模既要力气也要手感(技术),很多操作工都是复员军人,完全靠干积累操作经验。</p><p class="ql-block">我曾经手处理过二起机匣的质量问题,起因都不在三车间,一桩是热处理后磁力探伤接触不好产生火花(相当于加热),使机匣局部硬度高;另一桩是六车间速压工艺执行不严格,造成与闭锁片接触面塌陷。后者可是重大质量事故,影响一个季度产品正常出厂。后来我在《机枪原理》的书中,找到一段文字,对这个接触面有极限尺寸叙述,根据这个理论依据,与军代表商议,郑工带队钳工精修机匣的这个部位,达到极限尺寸要求,又打了一条寿命枪,总算挽救了这批产品,正常出厂。</p> <p class="ql-block">机枪所有的钢制零件(除抢机框,机芯,撞针,闭锁片)都需进行表面处理,就是发蓝工艺。这是为了保护零件不生锈。表面处理车间在三车间旁边,里面的设备是各种水槽和配电柜等,承担所有产品零件和部分工装的发蓝和枪管镀鉻工作。由五车间副主任韩湧泉全面负责,殷步成任技术员。后来我们厂生产民品自行车,钢圈镀鉻还是按军品配方和镀层厚度(称硬鉻),质量保证大大高于镀装饰鉻。</p> <p class="ql-block">到了老伴的主场。几十年前的事渐渐回忆起来。有一起劳动的欢乐,有技术上的困扰,有与军代表的扯皮,但最令人难忘的是晚上被喇叭喊,跑步进车间赶产品那一回。那是援助越南的产品,长沙的火车皮等上车,供销科的车辆待命,六车间拼命赶,五车间,检验科,技术科,军代室全力配合。终于在第二天早上装车去长沙。</p><p class="ql-block">你看,说起木工房来劲了。过去木制件都是外协,是在批量生产定型后才建的木材烘干房和木制品的加工车间。</p> <p class="ql-block">六车间部分人员和六车间检验人员在原车间办公楼前合影。我现在还能叫出一小半人的名字。但没有看到肖功玉、宋永光、杨荣春,刘则钦,他们可是篮球场上的猛将。</p> <p class="ql-block">说起那时枪的存放,在六车间就是放在工作台上。成品枪在没有入库前,也是装在枪箱里存放于车间。子弹在车间也存放有一些,是在另一个房子里。工厂并没有专门的保卫人员看守这些枪支弹药,但厂保卫科在夜间还是安排人在厂区巡逻,车间只安排了一名射手晚上住在车间。如果那时候像后来改革开放环境,还不知会酿成什么大祸。</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车间当时的领导杨鼎,李瑞昌,龙页玉。</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一片废墟,来回寻找原来的模样,那时每个季度要打一挺寿命枪,打三天,一天打一二万发子弹。上十年呐,有多少子弹头!?我试图找几颗残留的弹头,竟像过了篩似的干净。但开满野花的山坡还是给这落寂的山坳带来一点生机。</p> <p class="ql-block">回到厂区节点,向二车间方向走去。这棵树见证了青山厂走过的路,我在工厂时,车间办公室外没有种树。这些树应该是后来迁厂后风吹果落地,自然长成的。</p> <p class="ql-block">二车间又称工具车间,承担产品加工工艺所需的刀、夹、量、模具的制造,即工装制造。由于产品的特殊性,我厂所需工装绝大部分要自己制造,品种肯定超过千种(已经不记得了),其生产技术要求和生产计划安排都是很复杂的。二车间的老主任许鸿章后调生产科,最后是副总师。继任马克伦也是烂熟各重点工装编号,运用及加工要求等。韩光华是技术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车间有经验丰富的苏云,付本忠等这样的老技师和一批从长沙衡阳调过来的年轻技术骨干,其技术力量也是很强的。</p> <p class="ql-block">说到二车间工人的技术水平,我一直记得这件事。有一次一位王姓工人拿着图纸来技术科找我,他一说,我就明白了,这是一幅模具,一个重要的尺寸误标。如果照图施工,模具就报废了。问题是描图员造成的,但我作为校对者对此负全责。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及时与我沟通避免了一起事故。处理完这事以后,我就给自己后来的校对工作立了个规矩。凡工装图纸重要的尺寸先校对,完事前再复核一遍。这件事也对我以后的工作敲了钟,凡事要小心小心再小心。</p> <p class="ql-block">二车间办公室旁边是检验科计量室,主任屠仕保,担负全厂工装的长度,几何图形计量工作。其他种类的计量工作在我的印象中比较少。</p><p class="ql-block">再往前是小五金库即标准工具库,路对面是大五金库,存放产品、工装生产的原材料,同时承担部分零件的下料工作。现在这些厂房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从二车间下来,这一排房子就是精密铸造车间。有炼钢班,涂料班和压腊班的工房。车间办公室在挡头的二楼。</p> <p class="ql-block">五车间是热处理,表面处理车间。后来有几个零件采用铸钢毛胚,就把精密铸造放在五车间。车间主任张光彦(大家喜欢称他为张天马),杨跃武,技术员李植锦,陈光东。整个精铸车间上马就是陈光东负责设计投产的。热处理有各种加热炉和仪器仪表,淬火槽。精密铸造分压腊,涂料,制模,炼钢,浇注,铸件清理等工艺,配有相关设备工具。当时精铸生产还是手工为主,工具也有限,这个主要与生产规模有关。</p> <p class="ql-block">昔日的污水处理池,现在成了鸭塘。旁边还有好些珍珠鸡。历史就是这样走过的,当时有多辉煌,现实就有多荒凉!</p> <p class="ql-block">走出厂区,准备探访原来我们所住的二生活区。去二区之前,又回顾一下原来厂文化室,这是一处供职工休息时间学习,娱乐的场所。在那个年代,晚上和星期天除了忙家务,没地可去,憋的慌,单身汉更是无聊,有这么个地方看看书报杂志,打打扑克和克朗球,也算是很好的娱乐。记得还办过夜校,可惜没有坚持下来。</p> <p class="ql-block">文化室原址已经成为一溜私人房屋。</p> <p class="ql-block">青山文化室原外观。后面那个人头上还可见到青山文化的字样。图中儿童现在已是四五十岁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文化室建成后,在这举办了一次质量管理的展览,把各车间出现的质量问题汇总,分类,实物展出,配合质管教育,以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保证产品质量。我和胡代龙负责编辑,何正科、谭振尧等制作,邓霞、周光玉,谌云南是讲解员。故人已去,往事依然风光。</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曾是青山厂的核心位置,上下班这儿最热闹。桥对面有基建办公室,周围有综合服务楼、商店、幼儿园。后来后勤在商店旁有个卖副食的房子,外面拉回来的西瓜,菜,骨头肉,在这都是抢手货。综合服务楼里啥都有,银行、粮店、裁缝铺、邮局……原来还卖煤球,后来兴自己在家做蜂窝煤,它才关张。</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张很珍贵的照片,地点是青山桥头。照片中的主角是湖南大学材料科学系的张教授,她带着几个人(有学生有教师)到我们厂推广气相包装。由于山区潮湿,小批量生产的量具,刀具往往存在库房就生锈了,可以煮油保存但也会受潮,而且使用前还要去油,很是麻烦。她们研究的这个厂品,就是一张气相纸,使用方便,防潮功能也挺好的。</p><p class="ql-block">这是她们临走时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在去二区之前,在溪对面先看了看三区的老房子,原来打算往岩门方向去找那个洞口,后来得知早已毁了,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三区的全貌。远看还行,近看就是废墟一片。</p> <p class="ql-block">这所房屋的挡头,当初职工自己设计,施工建了一座铁桥,一般气候条件下,三区的职工下班后都走这座桥回家。但有山洪水大时,还是要停用。</p> <p class="ql-block">搞不清楚为什么这条溪水为什么这么干涸?在我的记忆里,这个季节,下雨后应该是水满溪呀!</p> <p class="ql-block">正好一位岩门的村民从此经过,我上前询问了岩门石洞,他告知,早就炸了,新修了路。真可惜,如果有个稍微懂旅游,地理知识的人,把它当个景点保留,该多好!我又问了这条溪水的名字,他告诉我,原来叫“淤溪”,现在叫“渭溪”。我联想到,原来我曾查过湖南(或安化)地图,标明这条溪水为“汝溪”,湖南话汝唸雨,所以老百姓称“汝溪”为“淤溪”也就是一个读音上区别,本质上是一致的。说到水小,他也说是的,小多了,也可能上头用水多了。</p> <p class="ql-block">1971年11月下了一个月的雨,后来天晴了,阿尔巴尼亚的实习生,要求出去逛逛。当时老龙是负责陪他们实习的人员,就和几位领导带他们往岩门方向走走逛逛,当时照了几张相片,还有在岩门石洞口的。可惜时间久远,照片丢失了。这次写美篇,好不容易找出一张,应该是在去岩门路上照的。</p><p class="ql-block">照片前排:契曼里(实习工人) ???</p><p class="ql-block"> 二排:莱夫特尔(实习技术员)曾立安(翻译)何正科(摄影)</p><p class="ql-block"> 后排:李希湖 罗汉斌 龙页玉 辛玉堂</p> <p class="ql-block">沿原来商店旁边的路上坡,寻找二区的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是二区唯一一栋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房子外面修整过,没有住人,用一些杂物把一楼入口处档着。一楼的那颗杨梅树结满杨梅果,空地上有些杂物,似乎有人管,又没有人管。我们在看房子时,有几位村民与我们搭讪,还有一个拿出他制的杨梅请我们吃。与村民交谈中知道原来住二区最上面的那个叫“毛胡子”的村民已经在几年前过世。现在村民搬过来一些人,盖的民居都是楼房,装修也挺好的,完全不能与我们那时的房屋相提并论。</p> <p class="ql-block">这栋老房子还不错,因为有人住过(现在好像没有人在),保存下来了。从位置看,应该是与去一区路垂直的几栋房子(5~6排)中最前面那栋。其余的都推倒了,大部分种了菜。</p> <p class="ql-block">我们原来住二区的位置大概就在这😎。我们是最后一排。老邻居我大部分记得他们。隔壁是孟鸿贵,苏荣华(原来是陈汝衡),再过去是小马,龙再华,对面是唐记录,付本忠,周司机……2014年我们到江滨厂也见到过一些老邻居,倍感亲热。</p> <p class="ql-block">从二区下来,驱车走在去医院学校的路上,几十年前的往事又回忆起来,就在这条路边的石头缝里,孩子奶奶硬是刨出一些土,种瓜点豆,还真有收成。看见溪水,就想起当时洗被服,蚊帐等大件东西,都是在家搓了就顺着一处阶梯(现在已封)拿到河里去清洗,说也怪,这个溪里的水透(漂洗)的东西特别干净。而且我们在青山厂那么多年,烧水壶没有水垢,据说是因溪水有什么放射性元素的缘故。</p> <p class="ql-block">工厂医院,最早的院长熊寿之调到长沙后也是响当当的名医。在当时农村多为赤脚医生的对比下,我们职工医院拥有上十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护士还是很难得的。老伴和女儿都在医院住过院,目睹现在的老房子,还有特殊的感情。我则找到养老院的院长询问,如何入院?如何收费?院长正在抹牌,忙里偷闲回答了我。😀</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便到了原来的厂子弟学校(只有小学)。这里是原工厂建筑物保存扩建最好的一处。时逢学校午间休息关门了。经与门房工作人员商量,同意我们进去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从学校出来,还想找找一区的老房子,全无。我很多次做梦就是梦到过在一区房子间穿行,但眼前是一条整齐的道路,直通龙塘。道路中间在渭溪上又建了一座水泥桥 ,从龙塘到岩门就走这条桥更便捷。路边的民宅也比较整齐。有一家人家种了好多花,我一边与她们聊天,一边拍了几张花照。</p> <p class="ql-block">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天,总算完工了。这是一趟寻找之旅,寻找过去工作,生活过的每一个角落,建筑物没有了,找它存在的方位,连大概的位置都没有了,只好多瞄几眼,满足自己“找过了”的心理要求。这是一次回忆之旅,此时此地见此景,该有多少往事湧心头。不管是真记得,还是好像有这么回事,这一趟让我回忆起好多的人和事。那是一群为国家为革命作奉献的人,是一拨志同道合办事认真的人,他们干的也是值得后人称道的一番伟大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老曹 2023 07 31</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