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用吟诵的方式来重新感受和认识李白的《静夜思》。</p><p class="ql-block">这首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触的唐诗,现在的我们真的就感受到并且读懂诗里面的文字之美,情感之美,精神之美,文化之美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可能忍不住表示深深的质疑——不就是一首简单到近似大白话的诗吗?有那么丰富的东西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怪不得他们会质疑。</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语文教学教的常常是文字表面的意思,诗还要用白话翻译。“ 床前明月光”——床前的那片明月的光,“疑是地上霜”——好像是地上的霜,“举头望明月”——抬起头来看明月,“低头思故乡”——低下头思念故乡。</p><p class="ql-block">如果四句话仅是这样的意思,那李白又何必作诗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仅是普通的“思乡”的情感,又有什么特别感人的地方呢?又怎么能感动古今往来这么多人,一直被传诵至今呢?</p><p class="ql-block">谁不会思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有言外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网上有很多人画“杜甫很忙”,有人说,这不能怪学生,这要怪老师,没有把杜甫诗真正的魅力讲出来,学生不知道。在学生眼里,李白、杜甫就是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人,自然不会尊重他们。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地去读这些诗,只把它当成是大白话,是平常的五个字放在那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诗要用吟诵的方式,方能感受和体会古人字里行间的细腻情感与精神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这首《静夜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吟诵有一个规矩,叫做“入短韵长”。就是所有的入声字都要读短,而韵字要读长。</p><p class="ql-block">韵字就是押韵的字。</p><p class="ql-block">汉诗基本都是押尾韵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押韵,叫韵字。韵字要读长音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押韵呢?我们现在经常认为诗歌押韵是为了琅琅上口,这么说当然是对的,但是还不够深入。押韵不仅仅是为了好听,而且是有含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回到《静夜思》这首诗。</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押的是古代的阳韵ang。</p><p class="ql-block">阳韵是个什么韵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来看这个“a”,是古代的麻韵。</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麻”(ma)字是什么意思?麻类植物都是根部紧束,向上散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汉字,是音形义一体的一个东西。</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亲自张开嘴巴,来感受a这个读音。</p><p class="ql-block">它是开口的,是汉语当中开口度最大的一个元音。</p><p class="ql-block">读的时候,嘴巴张开,一种心情开朗,逐渐开阔起来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来看麻韵的字,都有哪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是什么样?花是打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夏“的“华”,同“花”,就是美丽的意思。“夏”,就是大的意思。所以大(da)的韵母也是开口的 a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霞”,无论是早霞还是晚霞,都是张开的一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无论是沙滩还是沙漠,都是一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叉”,是张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牙”,当你说"牙"的时候,要开口很大才能让人看到你的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夸”,古代是大的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划”,这个动作也是打开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麻韵的字基本上都有"打开"的含意,因为" a "这个音是汉语元音中开口度最大的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来读一下闭口的“i”,来对比一下这个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读“闭”“抑”,感受这个发音,是不是有种心情低沉受阻,不得开阔舒畅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的汉字美妙就妙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这个音,本身就自带感情的。</p><p class="ql-block">而只有用我们古人最传统的读诗的方式,就是吟诵的方式,才最能直觉上便能感受到诗人要传达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周汝昌曾说,中国诗词一半多的生命在发音。不懂吟诵,就难懂中国诗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从“吟诵”的角度,再来看《静夜思》的“音”承载着的情感之美与思想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押的是古代的阳韵 ang 。</p><p class="ql-block">阳韵是一个什么样的韵呢?</p><p class="ql-block">首先它拥有汉语当中开口度最大的元音 a ,然后接一个后鼻音。后鼻音的特点是不改变口型,开始是什么口型,延续还是什么口型,只是把发音部位向上提了。所以 ang 这个音,一直是开着口的,相当于是 a 的延续,所以 ang 韵是汉语所有的韵母中开口度最大、延伸时间较长的一个韵。那么它的意思就应该是——开阔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看看这个韵有哪些字,是不是都有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这个韵里有“杨树”的“杨”(杨树是很高大的树)。</p><p class="ql-block">“ 飞扬”的“扬”,还有香、阳光的光、昌大的昌、堂(殿堂)、王(古代地位最高的人),还有长、江、泱(泱泱大国)、皇、湘、望、郎、 、狂,坚强的强、健康的康、冈、苍、匡等,看到这些字就很容易知道 ang 韵是什么意思了,就是开阔、有力量、向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数一数《静夜思》这首诗用了多少个 ang 韵的字?六个,分别是床、光、上、霜、望、乡。整首诗一共才二十个字,却用了六个 ang 韵的字。不觉得诗人是在强调 ang 这个声音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六个字里,四个是平声字,其中包括押韵的光、霜、乡,另外还有第一个字床,以及望字。"望"在古代是平去两读的,所以戴学忱先生吟诵这首诗的时候把"望"读为平声。这样六个字中五个是平声,就只剩下一个"上"是去声,而"上"最早的时候是三声,后来变为四声了。所以总的来说,古代的时候读这首诗,大概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时间都在发 ang 这个音,这首诗以 ang 音开始,以 ang 音结束,押的是 ang 韵,每句都有 ang 韵的字。所以这首诗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开阔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吟诵要入短韵长,入声字要读短,《静夜思》这首诗里入声字只有月亮的"月"字;韵字要读长,光、霜、乡三个字要读长,这是这首诗的读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句:床前明月光。韵字"光"要读多长?五言诗的韵字长度应该是整句的二分之一,是前面四个字加起来的长度总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今天我们朗诵诗歌是不拖长韵字的,我们可以朗诵一下,感受一下。“床前明月光”,朗诵完了,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床前的地方开阔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再按照吟诵的读法来正确地读:“床前——明一月光——”,</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拖长那个“光”,是不是马上感到差别了,就是直观感觉上床前是不是有一种很开阔的感觉?所以读法对于我们理解含意是有影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韵的诗都有这种开阔感。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什么意思啊?</p><p class="ql-block">是说主人公和那个姑娘之间的距离太阔远了,阔远得遥不可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单是在吟诵过程中,诗中的那种感发兴动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苏轼《江城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什么意思?是苏东坡感慨与已故妻子离得太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静夜思》中描述的这么开阔的一个空间里有什么呢?有“疑是地上霜”的月光(比月光比喻成“霜”,有着“寒冷”的质地)。</p><p class="ql-block">还有什么?还有李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么开阔的一个空间里,只有月光和李白,所以李白很孤独。这句诗其实是说自己很孤独。我们现在经常说这首诗是写思乡之情的,这是当然的,“低头思故乡”说得很清楚。可是思乡和思乡的情感体验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思乡体验?就是广大的天地间,只有月光和“我”,空间越大我就越感孤独,离故乡就越遥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只有用吟诵,才能“读出”诗人这样细腻这样真切鲜活的情感!</p><p class="ql-block">用现代朗诵,可能就只能读出一个简单粗暴的感觉——“思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诗,不是要读出一个大体“概念”“印象”的,要读出最细微的情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孤独大体有两种吧。一种叫爱别离。为什么孤独?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开了就会孤独。还有一种叫怨憎会:一个人在一群不能理解他的人中间,也是一种孤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孤独是文学中的一个母题,在西方文学中也是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学史上,最早感受到孤独的人是亚当。《圣经》中的亚当,上帝创造了他,他的第一个感受就是孤独,所以孤独也是西方文学的一个母题。从《圣经》开始,到但丁,到莎士比亚 ,一直到当代,到卡夫卡,到《百年孤独》,主题都是孤独。西方的孤独一般是哪一种孤独?是爱别离还是怨憎会?当然两种都会有,但西方文学更多的孤独是怨憎会,就是隔阂、不理解,他人不理解自己的一种孤独。萨特说过:“他人就是地狱。”说的就是孤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说道,为什么那个家族那么孤独?因为骄傲,骄傲就是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理解别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中国的孤独则比较多的是“爱别离”。李白这里便是“爱别离”。因为他心爱的故乡离他太远了。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回家呢?这样痛苦和孤独,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白还有一首诗:“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p><p class="ql-block">这种思乡的痛苦是那么强烈,那么深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因为什么?</p><p class="ql-block">不是因为战火,他大部分活动的时间都是在“安史之乱”之前,李白也不像是没有回家的盘缠的人,他也不是官员,回家不用请假。可是他24岁离开四川,一生再也没有回去过。他一直很想念家乡,可是为什么不回去?这是这首诗的大背景,必须要搞清楚。搞不清楚,我们便难以真正读懂《静夜思》背后的精神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离开家乡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安土重迁,一般的人一辈子也不会离开家乡。古代经常会离开家乡的只有几种人:一种是军人,我们读到了太多的这种边塞的情愁;还有商人,商人要出去做买卖,需要流动;还有就是文人。这三种人经常会离开家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人为什么离开家乡?</p><p class="ql-block">要去打仗、服役。</p><p class="ql-block">比如《诗经》里的《我徂东山》《采薇》《陟岵》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人为什么离开家乡?</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琵琶行》说的“商人重利轻别离”,为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人为什么离开家乡?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文人是为了做官,为了考科举,或者按今天的说法叫实现自我价值。但我们不要拿今天的情况去想古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为什么要去做官?难道是为了做贪官?虽然也有贪官,但那是少数。大多数的文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他进入学馆的第一天就向孔子行过礼,他打开《论语》的时候,他已经接受了一个使命,就是做儒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语》里,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p><p class="ql-block">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p><p class="ql-block">还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孔子的生命格局里,是“志于道”,而不是“志于仕”,“仕”只不过是一个实现“道”的比较具体的途径,工具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儒家里,是“志于道”,是要“治国平天下”的。所以杜甫有诗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儒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脊梁,是支撑社会的力量。他们的目标是要治国平天下,这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文人是为了义,为了行道于天下,所以才离开家乡的。离开家乡后,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有这么几个事实:</p><p class="ql-block">第一,诀别父母。大多数的文人从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不管是去做官,还是读书,还是考试,还是做幕僚,总之从那一刻起,就别离了家里的亲人。从那一刻开始,很多人一辈子再也见不到他们的父母,只有在听到父母的死讯之后才回家,守丧三年。</p><p class="ql-block">第二,抛妻弃子。今天的官员,妻子孩子大部分都在身边的。古代不太可能,因为官是流官,必须在家乡以外的地方为官,还要经常调来调去,家眷常常跟不上调动的速度,所以大多数的官吏要把家眷安置在老家,身边是没有家眷的,自己过漂泊的日子。</p><p class="ql-block">第三,怀才不遇。古代的文人,有多少能做大官?有多少能做上官?大多数人还是沉沦下僚,志不得伸。更不用说官场险恶,小人当道,所以怀才不遇是自然的事情。</p><p class="ql-block">第四,客死他乡。古代的退休年龄是70岁,要想退休还得先申请,不一定批准。贺知章就是85岁才得到批准的。要想衣锦还乡,希望不大。大多数人会死在任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绝大多数儒士的人生就是如此,这是他们的命运。尽管如此,但还是有很多人来做儒士。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这个命运吗?他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这不是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能欺骗得了的。而且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富二代,如不做儒士,可以回家安安稳稳做个少爷。可是他们十年寒窗,一生坎坷,这是为什么?他们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是为</p><p class="ql-block">了那个使命:济世安民。</p> <p class="ql-block">李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李白是儒士的代表,是儒士人格的象征,可不是醉汉的象征。现在,李白的形象是什么样?一出场肯定是手里拿着酒杯,走路摇摇晃晃。那是李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实的李白是什么样?李白一辈子没有真正做过官,他只是一个努力要做官的人。努力要做官的人可不是一个努力去挣钱的人。安旗先生说这首诗作于李白在湖北安陆时期新婚的第二年。就在那段时期,他作过一篇文章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在那篇文章里说了自己的理想,就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设计。他说要"一举卿相",他要一下子就当上宰相。这就是李白,非常的自信。然后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就是把整个唐朝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然后呢?然后就功成身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去也。这就是他的理想——济世安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一辈子都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他24岁离开四川,一直到死都没回去,不是不思乡,是因为理想还没有实现,这里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被永王李璘请去做幕僚,他很高兴,以为是去讨伐安禄山,结果朝廷认为李璘是造反,李白就成了从犯,被当作叛党一并抓起来,差点判了死刑。后来好不容易改判为流放,走到巫山的时候遇到天下大赦,被释放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多么高兴啊,赶紧回去,回到了江陵。这个时候他已经差不多60岁了,还只是一个特赦的流放犯。皇帝不喜欢他,认为他是叛党。社会怎么看他?杜甫有诗说“世人皆欲杀”,都误解他,恨不得杀他。而他已经60岁了,你说他还能怎么办?杜甫那首诗的最后就说:“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杜甫也觉得他该回家了,他已经尽力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李光弼在淮南招兵。李光弼是唐代名将,“安史之乱”主要是靠李光弼从东南方向,郭子仪在西北方向夹击,最后给平定的。但是中间有曲折,李光弼这次征兵是在相州兵败,退守淮南以后,队伍都打散了,才举义旗招兵买马,招募勇士。李白听说后,虽在千里之外,仍以花甲之年、嫌犯之身,日夜兼程去投李光弼,要上战场做一名战士!可惜半路病倒,未能到达。后来就死在了当涂。这才是李白。他是一名儒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要知道古代儒士的精神,才知道怎么读这样的一首诗。古人读到这首诗都明白,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这种忠孝不能两全是所有儒士的一个共同的矛盾,难以解决,所以才有大量的这种羁旅情愁的诗。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思亲也不能回去,不是为了那份俸禄,而是为了那个承诺、那份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道了 ang 韵的那种开阔,才知道反衬的孤独。这种和故乡远离,永远不能相见的痛苦,背后有那么强大的力量,那是对理想的执着,这才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如果这种精神老师们不能够讲出来,不能够传下去,那么学这首诗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说思乡,有多少意义?现在我为了生计离开家乡也思乡,为了追名逐利离开家乡也思乡,思乡虽然好,但不够高尚,不够有力量,不是中华文化精神之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吟诵是打开理解的一扇门,吟诵是可以深化理解的。如果你不去正确地读诗,不能感受到那种声音,你就不能感受到那种心情,从而不能够去探究诗背后的那种精神、那种心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