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闲

建建

<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大多忙忙碌碌,山一程,水一程,行行重行行。若能“偷得浮生半日闲”,不觉已到了“闲时立黄昏”的时候。闲与忙是相对的范畴,有着各自不同生命阶段的底色。忙有忙的理由,闲有闲的说法。为稻粱谋的忙,是我们生命中不得不承受之重。然而,突然到来的无所适从的闲之轻,我们承受得了吗?我们的余生准备好了吗?</p><p class="ql-block">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就预言:“有史以来,人类将首次面对一个真正永恒的问题—如何利用工作以外的自由与闲暇过快乐智慧的美好生活”。如何从思想和行为层面上回答这一凯恩斯之问?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无疑,没有了工作重压和功利目标的退休之闲是轻松的,轻浮的。那种轻轻的,没有重量,没有锚定的轻飘飘的自由,你能掌控吗?闲之轻并不虚无而生绚烂。于是,怎么样去安顿,支配这种自由空间和时间,同样是回答生命意义的问题。</p> 闲读与闲写 <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读书应该始于识字而伴其终身。作为一个所谓的“教书匠”更是须臾离不开读书,“书到用时方恨少”。然而,读书大致分为专业书和闲杂书等,或者说是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闲读,顾名思义即是漫无计划,信手拈来,任其所好,开卷有益耳。少了敲门砖似的“寒窗苦读”,或者自限专业不及其余的“攻读”,才能真正体会“半卷闲书一壶茶,人间至味是清欢”。我的闲读不外乎旧藏书重读和新购书初读,随心所欲,不无所获。当然,朋友所赠之书也是不能不读的。有时还会到附近社区阅览室浏览一些报刊杂志。其涉猎范围文史哲经,诗词随笔,无所不包。以丰富的精神食粮充实内心世界,自得其乐。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网络化时代,刷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碎片化阅读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虽然,每天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网络热点也无时不在,但不得不承认,触屏有时比纸质工具更有时效。网文中也有不少“干货”,特别是朋友圈中转发的时评文章和有些期刊电子版,我是每天必看的。信息过剩社会,不免让我们无所适从而止于表面化,快闪化。但只要有所选择,各取所需,刷屏与思想实时连接而引发思考,阅读还是可以有质量。</p><p class="ql-block">写作对我来说,是从小学时就养成的偏好和偏科,至今未渝。在职时因专业需要,写了不少史学论文或编写教材,但这是迫于工作压力和考核要求,并不一定是本人兴趣所在。退休之后,自然适合无拘无束的闲写,书斋随笔,直抒胸臆。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还是散文体裁。那是儿时的作文基础,如今终于回到原初,犹如从树根长出的地方,重新寻找阳光和空间。“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 我在网络空间找到了发表的自由与乐趣。我写的散文《器物说话》,《玩石》,《难以忘怀的海陆空之旅》,《台湾散记》等均在手机上以笔记形式完成,然后发到朋友圈。经推荐这些文章先后在“裸故事”,“园丁园地”,“汇石融通”等公众号发表。《玩石》一文还分两次刊发于新民晚报“夜光杯”版面,受到一定的关注度。后来,我发现“美篇”不仅以图像取胜,也适合文字撰写。于是采用“美篇”形式,写出了一系列游记作品。如《风光极南行》,《夏天北疆行》,《又见河南》,《直道陕蒙行》,《千年窖火景德镇》,《行摄霞浦》,《好客山东》,《桂林自由行》等,在美友圈发表,较受欢迎,有的文章阅读量超万人次。我还把历年来即兴写就的不一定符合格律的诗词,分成交游,觉悟,石道,伤情等篇记之,冠名《昔拾偶寄诗钞》在网络上发表。当今人们步入网络世界之际,何其幸矣!吾老矣,岁晚何托,惟笔尖吐露云尔。闲写而成篇什,省却了过去投稿发表的门槛,照样流转于云上。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数据永存,网络不灭。不求“星斗其文”,但愿过客留痕。</p> 闲游与闲玩 <p class="ql-block">在大众旅游与国民休闲时代,“要么宅到家,要么走天涯”已经成为人们的新常态和生活必需品,这尤其是退休人士追求美好生活的刚需或首选。不知谁说过,“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信哉,斯言!我过去在职时商务旅游偏多,虽去过不少地方,但因任务在身,游玩并不尽兴。闲下来这些年,我首先选择出国游,到过北欧,中东欧,西班牙,葡萄牙,埃及,斯里兰卡,巴厘岛,日本,泰国,越南等地。国内自由行有柳州赏石,桂林观光,腾冲泡汤,版纳度假,阜新访问,黄山登光明顶,黄河观壶口瀑布,莫干山住民宿,齐云山揽胜,景德镇瓷都行,大兴安岭怀旧,三亚海岛游,延安红色游,遵义红色游,泸州酒城游,宜宾山乡游,榆林老城游,包头钢城游,呼和浩特首府游,胶州半岛游,佳木斯地区游等等。行程最北到达漠河,最南抵近西沙群岛。自驾游曾与家人一起甘肃河西走廊行,颇为兴奋。较刺激的是曾参与年轻人组织的爱驾川贵线路演和穿越红河谷车队巡游,过了一把激情与速度之瘾。更多的是与朋友们一起休闲游,大多选择比较舒适,行程不赶的江浙赣闽线路。最舒适休闲的旅游方式,莫过于邮轮旅游。我至少乘过五次国际邮轮,并把它视为另类的旅游目的地。</p><p class="ql-block">旅游就是一种非惯常环境下的“遇见”,遇见陌生的人与地,遇见别样的情景与风景,遇见修行中更好的自己。“旅游直抵远方与内心”,我深以为然!旅游的最高境界,其实是“外察诸物,返求诸己”。孟子曰:“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到了年老的时候,所有的游历岂不是已经化为人生宝贵的阅历了吗?</p><p class="ql-block">退休后,作为有闲一族,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如何打发掉?如何体验日常中可居可游的精神世界?闲居不是无所事事,百无聊赖。最值得去做的是闲玩。汪曾祺曾说,“生活是很好玩儿的”,不是吗?有一种人生境界叫活得有趣,在有趣的事情上多浪费些时光,不要让无聊湮没了生命的美好。经济学家于光远在晚年致力于玩的学术研究,他说:“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当我们正处于普遍有闲的生命阶段时,难道不应该更加好好玩一把吗?“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p><p class="ql-block">我的闲玩大约始于玩石。曾几何时,我爱石,玩石,乃至于藏石,大致经历了游玩,赏玩,亵玩几个阶段。(详见《玩石》一文)更有甚者,及至退休,竟然一路玩到了上海赏石协会,跻身于所谓“知石分子”之列。在玩石的过程中,我结识了一些各地石友,大家互相切磋邀约,专研赏石之道。我参加传统赏石鉴藏家研修班,赴苏州太湖石产地与安徽灵璧渔沟观摩请益,拜访了诸多当代藏石名家,大开了眼界与见识。通过观展,读书,听讲座,实地调研,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审美境界。石令人古,石令人敬,石实为我之雅好而痴情不改!</p><p class="ql-block">在收藏的种类中,我也从观赏石扩展至玉石,玛瑙和水晶,或各种文玩杂项。这些小巧玲珑的宝物,或手串,或饰品挂件,时刻伴肉身,给我以能量。“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随玉而安。这些奇石美玉之珍,“由我得之,由我遣之”,不亦乐乎!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闲情偶寄,安闲娱老,基于自己本能的爱好而去度过自己的闲暇,适意而已。</p> 闲的形而上学 <p class="ql-block">上述种种闲事,其实有它发生的必然。“凡是存在的,必是合理的”,“理在事上”(冯友兰),便指向了闲的形而上学。我们在思想上如何理解闲暇呢?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休闲理论就初露端倪。亚理思多得最早最系统地将休闲与教育,美德,知识,快乐,幸福等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他认为,“求知出于闲暇与惊奇”,休闲优越于劳动,休闲是终身的。“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耕耘了心灵,精神和个性”。苏格拉底称赞“闲暇是最美好的财物”。他们认为休闲正是真善美一个组成部分,智慧,美德和休闲被人们作为目的所追求。甚至马克思也认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这关系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直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创造财富的高效率使休闲伦理受到空前的挑战。由于资本主义破坏了人的工作与休闲的平衡关系,人们才又提出补偿理论,认为休闲是工作的派生物,休闲和工作是一种互生关系。休闲提供的是一条回归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到了现代社会,新时期的休闲伦理重新得到重视。美国学者阿得勒指出,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其实,我国古代圣贤也深谙休闲之妙。如苏轼“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好古嗟生晚,偷闲厌久劳”。其他如“愿以闲适之事,尽遣有生之涯”,“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等等说法,无不阐发了闲之意义。清代文人李漁的《闲情偶寄》,沈复的《浮生六记》可称作中国休闲论著的鼻祖。</p><p class="ql-block">休闲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新旧价值观的更替迟早会发生,这包括效率价值观和休闲价值观的冲突或互补。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休闲价值观的深刻认识,所谓的人类文明史观将是不完整的。</p><p class="ql-block">也许,无论忙与闲,生命意义的重与轻都是难以承受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