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认识我妈妈的人都知道她在家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单位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同事,从不与人冲突。她的温文尔雅和在与人为善方面的极大包容性,埋没了她的很多其他优点。很少有人知道,妈妈年轻时是一个热爱运动的文体活跃分子,更少有人提及她在教学方面的成绩,除了上过她的课的学生。看这张她抱着我拍的照片,那就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妇救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 妈妈从16岁中师毕业就开始当老师,到60岁退休,当了一辈子的老师,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女性。但在我们兄弟姐妹的眼里,她天天忙忙碌碌都一直是操持琐碎家务,我对妈妈最深的印象就是做衣服。妈妈不仅要负责全家5口人春夏秋冬的全套内外衣服,还经常义务为学校的女老师和家属大院的女邻居当裁缝。每天我深夜醒来,都能听到缝纫机的哒哒声。有一次她熬夜为邻居蒋老师裁衣服,不小心把领口开错了地方,只好连夜找到相同的布把剪错的地方修补好,然后第二天还要向邻居赔礼道歉。就这样柴米油盐琐琐碎碎的母亲,我们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她还是一个受学生爱戴的高中语文教师。</p> <p class="ql-block"> 母亲工作的焦作一中,本是市里唯一的高中学校。我上中学时恰好碰上教育革命,一中增加了初中部,我就作为初中生也进了这所中学。记得她当时恰好送走了前面的毕业班,到我们这个年级教语文,不过不教我们这个班,我们班的语文老师是姬长禄老师。</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语文课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或者说基本上就是另一门政治课。课文多数是毛主席语录和毛选中的选篇、报纸上的大批判文章等,最具文学色彩的也只是毛泽东的诗词。老师在课堂上也基本上是读课文和讲解课文,写作文大多都是抄报纸。尽管有些内容很经典,甚至颇有风采,但这些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读了背了上百遍,早已是耳熟能详。说句不太恭敬的话,那时的语文课和政治课差不多,都是非常枯燥无味的。我上课时一般都是低着头偷偷看那些违禁小说,很少认真听课。</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60-70年代初中语文课本的封面和目录)</font></h5>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姬老师不知有什么事不能上课,要找人代课,看到来代课的老师正是我母亲时,真把我给吓坏了。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家里常听父亲调侃母亲,说她每次上课都要花很长时间备课,就算是上过很多次课也是这样。调侃得多了,留给我的印象就是母亲的上课水平很一般。如果她在我们班上课上砸了,我的脸该往哪里搁啊?</p><p class="ql-block"> 出乎意料的是,母亲那天的语文课上的非常生动,让全班同学都耳目一新。上课时全班鸦雀无声,下课后班里的同学纷纷对着我称赞。我提着的心放了下来,大大松了口气,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次讲的是写作课,大致是举例分析写作中的一些常用方法。具体内容记不完整了,但有几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一个是讲到写作中常用的夸张手法时,告诉我们,如果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蕴含了美好想象的夸张。但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是败笔。母亲还调侃地用一首唐代的诗,介绍了以物喻景的写作方法。记得那是一首打油诗,写雪景却没有一个雪字的:“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p><p class="ql-block"> 这些内容对现在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对我们这些几乎是浸泡在语录歌和背诵老三篇长大的少年来说,却足以令人惊叹。而且,那个年代讲这些内容,也需要一点勇气,这让我对母亲有些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 这节课过后,妈妈一如以往还是象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那样操持家务,但她的教师本色也会在需要的时候显露出来。七七年恢复高考,是我人生的一次转折机会。能否告别日复一日的田间劳作,高考成绩是关键。说实在话中学的数理化我都不怕,最怕的就是现场写作文。妈妈为了帮助我,根据她整理的几个作文思路,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那时没有网络,妈妈收集的资料都是报纸书籍上的,找到后她把那些她认为有价值的文字一个个写在纸上拿给我。凭借着妈妈对高考作文题目的预估以及她收集的文字资料,我选择了最贴近的题目,高考作文得了92分。高考完这篇作文还成了焦作市教育局的高考范文,让我在很多年后又看到了此文,并抄录了下来。</p> 就这样,我以焦作市高考第一名的成绩结束了我的知青生涯,也走出了那个河南的小山城,成了中山大学计算机系的第一届本科生,也是后来计算机系第一个博士毕业生。报考中山大学,还是我妈妈的愿望。她是广东人,在她心里中山大学就是最好的大学。我的第一志愿,就是这所她理想中的大学。当然,如果不是妈妈的坚持,我的大学就是清华北大了,人生或许全部改写。<h5> <font color="#333333">(下图左:拿到录取书时全家到市人民公园合影,这是我们全家的第二张合影,第一张是在我下乡前;右图:大学毕业后的照片。)</font></h5> <p class="ql-block"> 妈妈退休后依然忙于操持家务照顾子女孙辈。每次去看父母,妈妈都亲自买菜下厨,端上我最喜欢的饭菜。虽然不需要缝制衣服了,但依然经常重操旧技,帮我们修改买的衣服。下图就是她帮我改衣服时我拍的照片。</p> 除此之外,妈妈还自学了木兰剑和太极舞蹈,我去看她时就叫我一起学。她还把早年在师范学校学过的音乐捡了起来,70多岁又开始学钢琴。80岁那年我去深圳时,妈妈眼睛不好,就摸索着给我弹了她新学的《春江花月夜》,我就用一个小相机给她录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记忆,终身学习也是她留给我们的财富。 然而,最能体现妈妈教师本色的,是退休前后她和我父亲一道出版了十几本古诗词研究和古诗词教学的书,总结了他们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出版这些书对他们而言和名利职称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只是希望能帮助年轻的中学老师,减少在语文教学中出错的机率。父母拿到的稿费,也全部买成了书送给了偏远地区的学校。记得听到他们捐赠了3万元的书籍时,我还挺心疼的,父母的退休工资并不高。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8月1日是妈妈90岁的生日,她离开我们也已经有两年了。我不知道该如何纪念她90岁的生辰?既然妈妈一辈子都是教师,我也几乎当了一辈子的教师,就把这篇断断续续写了近三年的文章送给妈妈吧,我想她会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妈妈和爸爸合作出版的著作,也联系好准备捐赠给一个师范大学的图书馆,以此告慰一个辛勤了一辈子的老师,恐怕也是我们能够给与妈妈最好的生日礼物了。</p> 2023年8月1日凌晨于美国西布莱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