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败美帝野心狼

海鸥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记抗美援朝中我的前辈我的团 </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祁苏闽</b></font></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7月27日,是《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署70周年纪念日。这一协定的签署,宣告了两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这是不可一世的美国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也正告一切列强:“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惹翻了是不好办的!”“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 就可覇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国的立国之战。当美国不顾我国严厉警告,纠集所谓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燃烧到中朝边境时,毛主席、党中央一声令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于1950年10月25日英勇地打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入伍时所在的12军36师106团,入朝参战时的番号为12军 31师91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91团不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却是打得最勇敢、最坚决、战果最辉煌的团队之一。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3月,91团在12军的编成内,从祖国的大西南奉调入朝,随即参加第五次战役。5月21日,志愿军总部根据敌情变化和后勤补给的困难,在基本达成战役目标后,命令部队后撤休整。由于撤退比较仓促,一些攻击较前的部队被敌军阻断退路,有一个师损失惨重。而有一个团比这个师穿插更前,这就是我的前辈我的团。此时,91团已经攻击前进至三七线附近的三巨里,孤军深入到下珍富里以东的兄弟峰,是向南穿插最远的部队。因师部电台被敌机炸坏,他们未能及时接到后撤的命令。当师里派出的侦察科副科长枫亭突破重重封锁找到91团时,团领导正在研究突袭下珍富里以南的南朝鲜第3军团部,听了枫亭副科长传达的后撤命令并介绍当前敌我态势后,团感到了形势的严峻:南朝鲜第4、第6师已窜至下珍富里,美军步兵第3师也正向此地聚拢,敌我兵力30比1;而团队所处的位置是3条公路的交叉点,敌机械化部队很容易扑上来;志愿军大部队已经后撤,团队孤悬敌后,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援或接应,要靠一己之力突出重围,简直势比登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困难再大,也要带领团队突出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团领导清楚,这不仅关乎1千多名指战员的生命,而且关乎志愿军的荣誉。因为这是一支起源于黄麻起义,与人民军队同庚的老红军队伍,团部、3个营部、12个连队都是红军单位,是全军保存最完好的红军团之一,若是有失,影响巨大。团领导知道,此时各级首长一定密切关注着91团,期待着91团归来。师长赵兰田,军长曾绍山、副军长李德生,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洪学智,都是这个团里走出去的老前辈。尤其是王近山代司令员、李德生副军长、赵兰田师长,先后在团里任过团长,更是对91团有着特殊的感情。情况确实如此,师、军和兵团都在想方设法与91团联系,积极做着接应91团突围的部暑和准备。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联合国军”踌躇满志。因为 91团穿插最深,他们对其位置十分清楚,也知道这支部队兵力不大。他们在北面布置了重重阻击,又从两翼包围过来。以3个师聚歼这支小部队,万无一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如意算盘注定要落空。他们不知道,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91团在红军时期是红四方面军红4军第10师,以能攻善守著称,曾获得“以一胜百”的奖旗。抗战时期整编为八路军129师769团,在陈锡联团长指挥下,夜袭阳明堡,炸毁日寇飞机24架,歼敌百余名;在徐向前副师长指挥下,与771团一起伏击响堂铺,炸毁日寇汽车181辆,歼敌400余名;先后参加了黄崖洞保卫战、神头岭伏击战、百团大战,都取得重大战果;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总部和中共北方局及许多直属单位,被日寇重重包围在河北涉县南艾铺村十字岭一带,在附近无兵可调的情况下,正好转移至此的769团1营临危受命,在李德生营长指挥下,以1营加上总部警卫团1个连的兵力,依托地形地物,从黎明血战至黄昏,使日寇上万人的兵力始终未能实现合围,掩护八路军总部、中共北方局及直属单位8千余人撤入了冀南根据地。抗战时期,769团是国共两军闻名全国的“四大名团”之一,被徐向前誉为“太行山的拳头”、“主力部队中的主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战争中,769团改番号为二野3纵7旅19团,参加上党、邯郸、平汉、陇海、定陶、羊山等一系列恶战,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攻必克,守必固,屡建奇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今率领这支英雄团队的李长林团长,1933年参加红军,身经百战,智勇双全,在解放战争中曾创造率领两个营,利用有利地形,全歼国民党军第28师并活捉其师长的传奇战例,7个月前,参加了首届全国战斗英雄表彰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全团指战员对自己的团长十分信赖,李长林团长对团队也极具信心。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全团上下没有惊慌和恐惧,坚信一定能突出重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不我待,突围需要紧张,更需要冷静。怎么突?向哪突?李长林团长召集团领导进行研究。有的提出,从来路向北突,路径熟,走直线,可尽快与师主力汇合;有的提出,敌人肯定在北边布置了重兵堵截,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向北突凶多吉少。李长林团长权衡利弊,当机立断,向东南迂回,寻隙钻到南朝鲜军身后,绕到东海岸,找敌人的薄弱环节跳出包围圈。他说:“现在我军主力在北撤,离我们越来越远,即使没有阻击,也不可能很快追上去;联合国军一定认为我们只会向北突围,肯定布下口袋等我们了,我们要撤,就撤他出其不意!接着,他打开地图向营连干部布置具体路线:涉南汉江,经1235高地南麓、元卜洞、盘鞍洞,越过公路到广川以北地区,伺机向师部靠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是这条撤退路线,撤出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这确实是敌人万万想不到的。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撤退紧张而有序。91团没有化整为零,也没有破坏电台,一直在想方设法与师部联系。更可贵的是,他们带上了所有的伤病员,一个也不放弃。这是团里的老传统,长征途中,三过草地时,3连担任后卫,他们把 28名伤员收拢起来,成立临时党支部,坚定信仰,团结互助,全部走出了草地,获得红四方面军总部授予的“模范党支部”奖旗。国庆70周年阅兵时,这面旗帜飘扬在战旗方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放弃一个伤病号,也让全团指战员更加信赖组织,更增強了凝聚力和斗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长林团长走在队伍前头。他下达了3条命令 :一、尖兵排换装,穿上缴获的敌人军装,行军时队列齐整,大摇大摆;二、天黑出发,天亮隐蔽,静肃行军,严禁烟火;三、遇到大股敌人不理会,小股敌人如贴近队伍,就捂嘴、下枪、搂着走。同时,把全团会说朝语的同志分派到各营,由他们负责与敌军答话。按照这样的周密部署,全团向着第一个撤退点南汉江疾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到达南汉江后,侦察班选择了一处岸滩平坦河面狭窄的渡口,李长林团长亲自试探水深后,组织部队按序快速涉渡。过了南汉江,全团迅速进入深山密林隐蔽起来。傍晚,李长林团长率领全团继续向东迂回转移。大雨如注,指战员们忍着饥饿,踏着泥泞,穿插于敌军腹 中,一路险象环生。有几次与美军坦克不期而遇,甚至还与南朝鲜第 11师平行开进。指战员们精神抖擞,倨傲的姿态让南朝鲜11师还以为并行的是他们的首都师,都没敢搭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番有惊无险后,91团到达第二个撤退点元卜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元卜洞是个小山村。尖兵排发现村口有几名南朝鲜士兵,立即猛虎扑食俘虏过来。经过审讯,俘虏交待,“联合国军”的 3个师曾在三巨里对91团的原驻地进行了狂轰滥炸,当他们攻上去时,却发现扑了个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91团涉渡南汉江毕竟规模不小,“联合国军”立即捕捉到了踪迹,紧急下令南朝鲜首都师和美军步兵3师,快速开往元卜洞附近的900高地,实施堵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900高地的垭口,是91团撤退的必经之路,如果敌人抢先到达构筑起工事,后果不堪设想。绝不能让敌人抢得先机。李长林团长立即下令:放弃休息,不顾疲劳,趁敌尚未到达,1营带伤病员火速通过,2营殿后,同时派出1个连队在侧翼担任警戒阻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91团的行军速度让机械化开进的敌军望尘莫及。很快,全团抢先通过了900 高地垭口,还击毙俘虏了一些南朝鲜士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全团越过广川,进入间坪里以南地区时,突然,从岔路上走出一股南朝鲜军。正当李长林团长率领战士疾步上前要捂嘴下枪时,对方带队军官大喊“老李!老李!”李长林团长仔细一看,原来是在太行山一道抗日的朝鲜同志,抗战胜利后回了朝鲜。问他为何这样着装, 他说是化妆向前侦察敌情。这位战友告知,五台山设有人民军阻击阵地,完成任务后就撤退,让李长林团长赶紧撤往五台山。说完,两位战友握手告别。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希望在前,李长林团长舒了一口气。急行军中,突然出现了意外,殿后的2营失联了。李长林团长命令大部队原地休息,警戒待命,派出侦察股长杨水保带领侦察排回去寻找2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因大雨滂沱,2营行进至一岔路口时,已看不见石灰粉打的路标,走到另一条路上了。当行进至剑山地区时,他们与一小股南朝鲜军迎头相撞,一场小规模战斗随即展开,营以卓越的战斗力,不损一兵,歼灭南朝鲜军一个排。但附近的南朝鲜军闻讯赶来。作为先锋的6连与一群南朝鲜军遭遇。6连立即抢占有利地形,一通猛烈射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一会功夫,就歼敌数十人,俘虏60余人。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通密集的枪声引起了李长林团长的注意,他断定那是2营在战斗。立即带领大部队向着枪声方向搜索前进,接应2营。22日黄昏,杨水保股长终于找到了2营。1天后,2营与团主力会合,不仅带来 60多名俘虏,还带回缴获的一件宝贝,一块对空联络板,敌机来了,只要把它撑开,敌机就会认作自己人。这减去了许多麻烦。</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英雄团长李长林</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全团会合,来不及欢庆,李长林团长打开地图,手指一个地方,那是五台山,朝鲜人民军的阻击阵地设在这里。也来不及休息,部队继续前进。当91团扎进海拔1000多米的铁甲山时,敌人的机械化部队已经完全失去了优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连续的强行军,得不到一点补给,干粮早吃完了,指战员们挖野菜、草根充饥;困顿得睁不开眼,就后头拉着前头的衣服走,有时一个跌倒牵扯着倒下一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长林团长率领全团在山里行军,靠着过硬的侦察和铁一般的行军纪律,硬是从敌人的防线空隙中钻了出来。5月25日,在翻过两座高山,穿越层层密林,躲过敌机盘旋轰炸后,91团终于抵达五台山,见到了朝鲜人民军第3军团的阻击部队。人民军官兵难以置信,就这千把人,是怎么从敌人3个师的包围中突出来的,而且还消灭俘虏了许多敌人,赞叹不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91团向人民军移交119名俘虏,短暂休息后,带着人民军支援的少量补给向北开进。他们翻过道路崎岖的雪岳山,一边避开敌人堵截,一边打听师部的位置。4天后,终于在文登里与师主力会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三巨里到文登里,300多公里,没有联系,没有支援,有的只是瞬息万变的敌情和随时发生的遭遇战,孤军突围,跋山涉水,风雨兼程,91团未失一人一枪,还歼敌 100多,俘敌119名,真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兵团和志愿军总部给予高度赞扬。彭德怀司令员在第五次战役总结大会上表扬:“12军31师有个团脱离大部队100多公里,孤军深入,比180师更靠南,为什么这个团能完整撤回来?就是干部是不是坚强有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91团的突围战,被编入教材,作为典型案例,供全军学习研究。 李长林这位传奇英雄在朝鲜战场上被提升为副师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大校军衔,先后担任27军79师师长、20军60师师长、12军副军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1年11月7日,91团奉命进入金城地区,担任上上里、官岱里、中山、碳甘里地段的防御任务。他们构筑以坑道为骨干,与野战工事相结合的防御体系,运用小兵群战术,守得顽強,反击勇猛。在历时9个月的防御作战中,打出了许多“神仙仗”,消灭了大量敌人,巩固并扩大了阵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直木里位于团防御地域中部,是一处地势平坦的谷地,有公路穿过,便于敌使用集群坦克向我防御纵深实施穿插分割。粉碎敌集群坦克进攻,是防御稳定性的关键。团里广泛发扬军事民主,集中群众智慧,研究确定了反坦克的战术技术:一是构筑纵横交错、便于机动 兵力、便于相互支援、便于射击的反坦克网状阵地;二是纵深、梯次配备兵力;三是打近不打远,打侧不打前;四是依托网状防御阵地,发扬独立作战精神,与敌打“游击战“;五是充分利用侧射、斜射火力,结合运用爆破筒、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等打坦克,歼灭伴随步兵。同时,在阵地前和阵地内,广泛设置了雷区、陷阱、反坦克壕沟,并集中了8门无后座力炮和10具火箭筒,在网状阵地内构成三线配置的火力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6月13日,在南朝鲜第6师连续两天对2连坚守的官岱西里以西的无名高地多轮攻击无果后,下午15时,美军出动24辆新式巴顿式 M46型坦克,在炮火和飞机的掩护下,向古直木里侵犯,企图迂回到 2连阵地侧后。当进至阵地前时,先头1辆坦克触雷炸毁,使得美军坦克不敢随意展开,只能以一路纵队沿着公路缓慢推进。15时45分,91团命令各反坦克分队迅速进入网状阵地,作好射击准备。美先头3辆坦克越过第一道反坦克壕向我阵地接近时,为了关门打狗,2连火箭筒班将敌第1辆坦克放过去,以第1战斗小组尾随追击 ;第2战斗小组在汪明山组长带领下,将敌第2辆坦克放至 30米距离才突然向其侧面开火,首发就将其击毁。敌第3辆坦克乘汪明山小组未及转移即猛压过来,汪明山带着小组成员利用堑壕机智地闪到这辆坦克侧后,一举将其击毁。放过去的敌第1辆坦克见势不妙掉头逃跑,被尾追的第1战斗小组和团属无后座力炮连1排前后夹击,当即摧毁。损失4辆坦克后,其余坦克以猛烈的炮火进行报复性轰击,随后再次发起进攻。各反坦克分队在胜利的鼓舞下,充分发扬英勇顽强、连续战斗、近战歼敌的作风,火箭筒距坦克50米、无后座力炮距坦克200米才开始射击,又击伤了美军1辆坦克,并俘获弃车逃跑 乘员。美军 5辆坦克冲过来,企图拖回被击毁击伤的坦克,结果又有两辆坦克被击毁。战至17时,美军其余坦克施放烟幕掩护狼狈逃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次战斗,91团以轻伤2人,消耗火箭筒弹9发、无后座力炮弹10发的微小代价,获得击毁美军坦 6辆,击伤缴 1辆,击毙坦克乘员6名,俘虏副连长以下乘员4名的辉煌战果。2连火箭班2小组组长汪明山,以5发火箭筒弹,击毁美军坦克3辆,击伤1辆,被荣记一等功。这辆击伤缴获的坦克,被运回国内,几十年来一直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场以劣势装备战胜美军新式坦克的作战经验,被编入我军的军事教材,作为“三打三防”的经典战例供全军学习借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军曾有许多单位来团里学习取经。美军对此战例也进行了研究,但他们永远搞不懂,也永远学不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中,91团依托坑道工事小兵群作战,减少了伤亡,却取得了大的战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防御官岱里右侧31号阵地的是2连1班和7班。1952年6月 12日凌晨,美军以 1个营的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向31号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在副排长重伤、1班长牺牲,无法与连队联系的情况下,7班长李经盛主动担负起指挥重任。他果断命令14名战士退守坑道,至 21日,共在坑道坚守10昼夜,打退敌人上百次对坑道的进攻和破坏,利用夜间袭扰被敌占领的表面阵地,以 7人牺牲、5人负伤的代价,共歼敌500余名。21日,当大部队反击开始时,李经盛不顾腿伤,把坚守坑道未受伤和轻伤人员分成两个小组,出敌不意率先跃出坑道,以短促的火力分别消灭了坑道左侧和顶部的敌两个重机枪火力点,为夺取战斗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当他被抬下阵地时,曾绍山军长亲自迎接他,紧握着他的手说:“整整10天10夜啊,这是怎么做到的!”这位勇敢淳朴的山西汉子,负伤时没掉泪,断粮时没掉泪,坑道中空气污浊令人窒息没掉泪,艰难坚守10昼夜没掉泪,听到军长这句话,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他的勇敢与坚守震撼了整个志愿军,也载入了军史的篇章。战后,李经盛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6连2班长扆志忠以同样的战法,带领全班战士以坑道为依托,坚守防御阵地突出部,在缺水断粮的4个昼夜里,粉碎敌人轮番进攻和对坑道的破坏,先后消灭了170多名敌人,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6月10日,8连6班长张像山带领配备了1门60炮、1挺重机枪的1个加強班,坚守 290高地,连续3天,打退敌人两个营的轮番攻击,歼敌 610人,阵地岿然不动,荣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入伍时,李经盛、扆志忠两位老前辈分别担任我们团的副政委和副团长,张像山老前辈调任福建省军区罗源县人武部部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金城防御作战胜利结束后,91团征衣未洗,被紧急调往上甘岭,投入上甘岭战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开始,至11月25日结束,历时45天。这是抗美援朝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敌人对志愿军坚守的 597.9高地和537.7两个高地,共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了190余万发炮弹、5000余枚航弹,阵地被削低了两米,随手抓起一把浮土,都能找出几块弹片。91团从11月1日接过兄弟部队的防务,在老团长、时任副军长李德生指挥下,坚守597.9主峰阵地,直至25日战役结束完整地把阵地移交给兄弟部队。在25天血战中,以伤亡600多人的代价,取得歼敌4700余名的战绩。</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抗美援朝,志愿军打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靠的是什么?伟大统帅毛主席用诗意语言总结了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甘岭战役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敌人打的是钢铁,志愿军打的是英雄气,打的是勇敢和智慧。</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许多舍身杀敌的壮举,涌现出许多一夫当关、群寇难犯的孤胆英雄,涌现出许多为了更有效地杀敌,使用现有武器装备的小发明、小创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甘岭597.9高地的石崖上,可以看到这样一行字:“英雄的朱有光、王万成烈士永垂不朽!”这是朝鲜停战后,朝鲜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镌刻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朱有光、王万成是91团 8连两名战士。1952年11月2日清晨,美军第7师以两个团的兵力,向8连坚守的597.9高地发起轮番进攻,战至下午16时,8连已连续打退敌人10多次冲锋,但敌人的攻势仍未停息。阵地上伤亡不断增加,连队的预备兵力只有朱有光、王万成等6名战士。他们突然发现,黑压压一群敌军正往1号阵地冲,但阵地上的枪声却稀疏了,估计坚守1号阵地的战友大都已伤亡。朱有光、王万成立即向指导员刘怀珍请求前往增援。得到批准后,他俩抓起自动枪,并各拿了两根爆破筒,火速冲向 1号阵地。还没冲到跟前,就看到不少敌人已经上了阵地,立即一阵扫射,把立足未稳的敌人打了下去。待他们冲上阵地,看到退下去的敌人在督战队的威逼下又在向阵地冲来。他俩一会用枪扫射,一会扔手榴弹,虽然敌人一片片倒下,但毕竟力量悬殊,大批敌人还是冲得越来越近。突然,朱有光倒下了,他受伤了。王万成急着向朱有光跑过来。朱有光拼出最后的力气喊道:“不要管我,快消灭敌人,守住阵地!”敌人越来越多、越来越近,只见朱有光猛地站起来,拉响两根爆破筒冲进了敌群。另一股敌人哇啦哇啦地叫着向王万成围过来。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也要守住阵地!王万成高喊一声“冲啊!”也拉响爆破筒迎头冲了上去。几声巨响,敌人死的死伤的伤,没死的吓得连滚带爬逃下了山。他们没见过这样不要命的兵,他们吓破了胆。刘怀珍指导员在指挥所看到这一幕,眼睛模糊了。20岁的朱有光、19岁的王万成用年轻的生命守住了阵地。战后,志愿军总部给朱有光、王万成追记特等功。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壮举让人热血沸腾,两位英雄就是原型之一。</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上甘岭战役中与敌同归于尽的</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38名烈士名单</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志愿军总部的许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件事,上甘岭战役还在进行中,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看到一份战报,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把这份战报重重地拍在桌子上,怒不可遏地说道:“我打了一辈子仗,就没见过这么夸张的战绩!打回去重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这份战报讲的是91团5连入伍不久的新兵胡修道,孤身坚守阵地,1天内打退敌人40多次冲锋,歼敌283名。这可能吗?存疑的何止杜平主任。但经过各级认真核查,情况完全属实,大家信服了。杜平主任感慨:这样的战士,只会在我军出现,这样的战争奇迹,只有我军战士能创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11月1日,胡修道和另外两名战友坚守597.9高地3号阵地,在两名战友负伤被抬下阵地的情况下,他独自沉着应战,坚守阵地。在战斗间隙,他在阵地多个位置摆上枪支子弹和手榴弹,敌人从哪个方向上来了,他就赶快移动过去,远的用枪打,近的扔手榴弹。一天里,他几乎不停地移动位置,不停地射击投弹。当增援部队赶到时,只见阵地前敌军尸横遍野,而胡修道只说了一句话:“我守住了。”战后,志愿军总部给他荣记特等功,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这是志愿军的最高荣誉。获得这一称号的整个志愿军只有包括杨根思、黄继光在内的12人。</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特等功、一级战斗英雄胡修道</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修道孤身歼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因为阵地上只剩他一个人。这正如毛主席所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91团就是这样的队伍,我的前辈都是这样的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入伍时,这位传奇英雄是我们师副师长,后任12军副参谋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91团血战上甘岭,惊天地泣鬼神。战役结束后,他们把阵地移交兄弟部队,随即开赴东海岸筑垒防登陆。这时,宣传上甘岭战役的报道铺天盖地,镁光灯不停在597.9高地上闪烁,而这里很少有12军以及91团的影子。有些干部战士不服气。但是老团长、指挥上甘岭战役后半段的12军副军长李德生教育大家:功劳不争跑不掉,反正都是志愿军打的。我的前辈我的团牢记老团长的这句话,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有的甚至埋名数十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0年的一天,一位老者在子女陪伴下来到咸阳市退役军人登记处进行有关信息登记。当他递上 一张泛黄的纸张时,整个登记处轰动了。原来这是1953年1月志愿军第3兵团的记功命令。这位老者87岁,叫蔡兴海,被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黃继光、邱少云记功、授称号也在同一张命令上。问他为什么从不对外人讲起,老英雄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们活着的人有什么值得炫耀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兴海抗美援朝回国后,被选送军校学习。毕业时主动要求分配到西藏部队,1982年从部队转业到咸阳市工作。他永远忘不了一个日子,11月2日。他本是 1931年3月出生,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他将出生改为11月2日。但无论在军队还是转业地方,他从不向人提起这段往事,整整埋名60多年。如果不是按规定进行信息登记,他还不会对人讲。但团史里记载着他,志愿军的战史里记载着他。</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志愿军三兵团给黄继光、</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邱少云、蔡兴海等</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记功、授称号的命令</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 11月2日,时任91团 8连4班副班长的蔡兴海,奉命带领全班坚守上甘岭597.9高地9号阵地。战前,他向战士们传授了自己的绝招“打空爆”,就是根据手榴弹拉弦后3至5秒爆炸的特点,投弹拉弦后停一两秒钟再出手,这样就能在敌人头顶爆炸,增大杀伤力。敌人上来后,他又给大家做示范,使全班都掌握了这一技术。在1天战斗中,他带领全班打退了敌人从1个班到1个连的7次冲锋,以轻伤 3人的代价,歼敌400多名。蔡兴海用他的“打空爆”告诉美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勇于牺牲,运用智慧,寻常武器也能发挥不寻常的威力。这就是钢少气多能打败钢多气少的真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兴海也用他60多年的坚守告诉人们,惟真英雄能显本色!他的事迹被报道后,轰动了咸阳城,也传向全国。</span></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老英雄蔡兴海</b></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上甘岭战役和整个抗美援朝中,我的前辈我的团靠勇敢、靠智慧,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此战以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不得不老老实实坐到谈判桌前,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三八线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前辈我的团用血性与豪情谱写了壮丽诗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他们前仆后继,英雄辈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授衔,从这个团走出去的开国将军109名,其中大将1名,上将10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前辈我的团在抗美援朝中创造的一个个战争奇迹,永远彪炳史册!落后不一定挨打,敢战方能言和。这是从入伍开始,我的前辈我的团用他们的战斗实践告诉我们的道理。</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作者系八一电影制片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原政治部主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