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运河走神</p><p class="ql-block"> 水易</p><p class="ql-block"> 2023.7.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神”是扬州话,说的是思想开小差。</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大暑”这一天没有在家避暑,而是应“市诗协”之邀,从“东关古渡”乘上“运河名城7号”游船“诗咏古运河”,一水向南直驰瓜洲古渡,虽有烈日相随,却一路清水凉风相伴,暑意顿消。</p><p class="ql-block"> 还没有到点,诗协会长和副会长、秘书长及诸位诗协老师们,都早早来到东关古渡码头。大家都很期待“诗咏古运河”之旅。</p><p class="ql-block"> 10点整,游船在东关古渡码头起锚启航,碧清的运河水拍打着船舷,不知不觉有了几分浪漫。瞬间,游船即穿过解放桥,左岸“普哈丁墓”园、右岸“吴道台宅第”相继移过眼帘,左顾右盼,目不睱接。柳叶桥、徐凝门桥、渡江桥近在咫尺,连成串、贴着眼,右岸前方己没有一点痕迹的当年“福运门”轮船客运码头转眼掠过。1960年代初,与祖母从这儿乘客船沿古运河而达古镇瓜洲进入长江,溯江而上抵达南京下关码头的情景,自然又浮现在眼面前。坐在游船上,眼前不断掠过高高的块石驳岸和花岗石栏,虽是杨柳依依,却仍然挡不住我印象中古运河的过往模样。</p><p class="ql-block"> 扬州是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可是在扬州当地人所见或心目当中,有两条叫运河的河道。一条自环绕湾头古镇的“里运河”向南13公里,笔直一线直达六圩入江口,这是1959年国家治理淮河开挖打通的引淮入江通道,“控江挹淮”以解古城扬州水涝之患,官方民间都称他为“京杭大运河”;另一条也是从湾头古镇“里运河”顺直向西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后,经黄金埧、五台山南折,傍古城东面经东关古渡、右拐向西经城南福运门、南门,左拐再向南抵文峰寺宝塔湾,右拐向西再左拐向南过“三湾”,向南直抵扬子津古渡口遗址并千年古刹“高旻寺”的“三叉河”口,这是扬州人心目中的“古运河”。</p><p class="ql-block"> 古运河在“三叉河”再向西,民国时还叫“古运河”,现在叫“仪扬河”,西行过“朴席”古镇再向西入江。“三叉河”南行叫“伊娄河”,一路南行数里直抵瓜洲古渡。如今所称古运河,则为湾头“里运河”抵瓜洲“伊娄河”入江段。可“老扬州”人的心目中,古运河则更认为是北自里运河、南至“三叉河”环古城而绕的运河,至少我是这样认知的。</p><p class="ql-block"> 扬州古运河是扬州人的“母亲河”,她养育了这块土地上的扬州人。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古城墙拆去,墙外古运河直面城里人,城墙对面河边空白之地成为新中国早年民族“工业化”的首选之地。看着岸边早已“拆并进园”的诸多工厂不见踪影,自然想起40年前这里的火热景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上船的东关古渡左岸向北,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挖京杭大运河起,在“里运河”边合并扬泰两厂新建扬州专区造船厂,后来成长为省大型造船集团,一路向西沿河先后排开水泥制品厂、电机厂、化肥厂、陶瓷厂、玻璃厂,直至五台山下的“荣军医院”,一路向南即市航运企业的轮船保养厂和与“东关古渡”对面的民国时扬州“两爿半”厂之“半爿”的“蛋厂”,即后来的扬州食品厂,左岸再往南过解放桥近跃进桥即油脂化学厂也是后来的合成化工厂,过跃进桥便有了扬州人的“肉担子”肉联厂,再往前过“大水湾”西拐,即进入古运河老城区工业“核心带”,依次排开扬州水利机械厂、扬州“五交化”、“花纱布”仓库,还有当年的“命脉”企业省汽车运输公司总部。过了渡江桥沿河即盐业仓储和扬州农机厂即后来的柴油机厂、汽车配件厂;过了通扬桥就进入粮库和苏北机米厂即后来改制的啤酒厂;再向南经文峰寺,过扬州人俗称的古运河“宝塔湾”向西再向南,就到了运河“三湾”,这里左近聚集着扬州农药厂即后来的扬农集团、制药厂、皮革厂、染化厂等化工企业和中药厂、农配二厂即后来的水箱厂,就像现在的工业园区。如今沿河左岸自渡江桥西行南转,塔吊林立,一派土木大兴的景像,只是沿河岸边还有十来座当年仓储的塔吊还散立在那里,有的已无塔身仅剩塔基,顽强地诉说着那时码头上的繁忙。</p><p class="ql-block"> 扬州古运河右岸也是从湾头镇“里运河”向西,处于已被船厂船坞切断的“十字水口”右岸的首家企业,是1958年城内迁建的电厂,一路向西无多企业,与化肥厂隔河相望的是一家国家某部级单位的901仓库,左近于1970年代初兴建一座“扬州闸”,以控淮水进城,再向西即扬州机床厂、水泥厂,南拐进入便益门外街,沿右岸便是古城“两爿半”厂的一爿“扬州麦粉厂”,过了便益门街跨过北护城河就进入了泰州路。</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代初古城墙拆除后,在原城墙基脚上修建了环城马路,东南西北四条路依次称为泰州路、南通路、淮海路和盐阜路。泰州路外侧紧临古运河,多为水上人家的栖息地,一路向南的右岸均为“水上人家”几无企业,仅在路的北端有家规模不大的针织厂,直至“大水湾”古运河和路一并拐弯西向进入南通路。</p><p class="ql-block"> 在南通路南侧、古运河右岸有了一家情系民生“火”了40多年的“扬州媒球厂”,再往西逼近“福运门客运码头”,就紧靠渡江桥了。1960年代初渡江桥提升改造,北桥头两侧还兴建了假山花园,当年是我们同学放学后经常玩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过了渡江桥右岸有了稍规整的岸上人家,南通路西行拐弯处有运输公司起重队和交通机械厂,再向西过小秦淮河与古运河相交的河口,就是古城墙外平缓的河滩。河滩与南通路之间,是扬州“两爿半厂”最早的一爿厂“振扬电灯公司”发电厂,河滩经南门(安江门)向南拐弯跨过“响水桥”,一路背依南门外街到了通扬桥,这段河滩很阔也很平缓,河下经常停满货船下货。过了通扬桥右岸小码头街有当年从兴化芦苇荡中搬过来的新四军被服厂“大华棉织厂”,与对岸“苏北机米厂”隔河相望。再向南,古运河顺着“宝塔湾”向西奔“三湾”而去,1958年这儿有一家政府新建的船厂,与左岸的农药厂隔河相望,1960年代初搬迁到古运河的北端湾头古镇与泰州搬迁过来的船厂合并了。一条“古运河”,民国时期“两爿半”厂沿岸而建,新中国50年企业群兴盛,宝塔湾下还有鉴真大和尚当年渡海造船的工场遗址,它们穿越千年诠释了“古运河”滋养了扬州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生灵,是一条“生于斯、养于斯”的生命河,幸福河!</p><p class="ql-block"> 船舱里,诗人们在亲切交流“古运吟诵”,与来自国内外的同舱游客一道欣赏着扬州弹词曲艺节目。我忽然感觉,自己“走神”了,连忙出舱顺着舷梯上了露台,“享受”烈日阳光、迎立飒飒河风,举目四顾,一派新气象。</p><p class="ql-block"> 古运河进入“三湾”就进入田园景像。过了“开发路”古运河大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船形”馆体与钢结构+玻璃墙构成的“大运塔”映入眼帘。“三湾”造型别致、色彩鲜艳的“兰花干”红桥和“抛物线”白桥景随船移。游船一路直抵扬子津古渡遗址过“某某省道古运河大桥”向西拐弯,沿途两岸现代化楼盘鳞次栉比,顺岸步道绿植荫荫,与古城内河段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船过“三汊河”千年古刹“高旻寺”,浪花拍打着古运河边的山门,天中塔高耸岸边,让人抬头仰望才能看到它的塔尖。瞬间,一道类似工程辅桥的钢结构架横跨河上,心中不免一惊。船过回望,原来也是一座桥,怎么看也觉得与古运河、与高旻寺、与天中塔有些“不搭”。其实“三湾”向南一路行来,古运河之上一道道几无造型、桥名单一的桥梁,诸如“某某国道古运河大桥”,让人感觉似乎与这座古城、与这条古运河、与古运河的传说,少了些亲和。</p><p class="ql-block"> 游船露台上也是热闹的去处,有摄影家与爱好者端着“大炮”、举着手机随行抓拍岸边的美景。我左顾右盼,竟从他们交谈的“乡音”中,感觉到他们来自新疆、来自大西北,还有相貌与我们迴异的异域友人。诗人们登上露台,以运河与河边远方的塔为景合照留影。</p><p class="ql-block"> 很快,远处已隐隐可见江南青山。过了最后一道“某某道古运河大桥”,瓜洲古镇雄伟的“彤云阁”和润扬大桥映入眼帘,“古运河”在这里“一分为二”入江,阁的左侧河道,耸立着直面长江的“瓜洲节制闸”,据说国家在这里投资数亿,打造了古城扬州的安全屏障;阁的右侧则是“瓜洲船闸”,以保全古运河的江河直达通航功能。迎面的“彤云阁”背依江南青山,还真的有一些“远山来与此阁平”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运河名城”游船将古城东关古渡到瓜洲古渡“一线牵”,全程行程90分钟。其实,“古运河游览线”目前只是它全程的三分之二,从东关古渡向北再向东,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当天的活动,原为头一天安排,感谢组织者因雨改期,却意外撞上了我的“档期”,到了瓜洲古渡我即登岸,因下午的事而急乘16路公交车返程,留下没有能与诗家随船返程、欣赏大家诗咏古运河的遗憾。好在,同行好友、老友新伯老师文采飞扬地记叙了“诗咏古运河”全程,让我“神交”了回程诗诵雅集的盛况。只是,回程的路上,我仍然交结游船上“古运河”所见、所思,禁不住还是记下备忘。</p><p class="ql-block"> ——“古运河”古城区段两岸曾经的企业群应树碑勒石,永记历史。古运河古城区段养育了古城几代人,功不可没,功可垂史。近20年企业搬迁改造,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的象征,是时代的进步、民众的幸甚。只是,改造新建之时,还是要记住母亲河曾经的奉献。可否在原重要企业的恰当位置,或立碑刻石、或兴建小品,说明这里曾是“某某某”企业或仓储,并标记上“某某年代”?甚至也可请诗协诗家创作诗词,或把眼光投向1950到1980年代扬州新诗诗人当年创作的、具有时代气息、反映企业火热生活的新诗、叙事诗,记下这段后人不一定了解的“半个世纪”的历史,就像古运河右岸景观带上为唐诗宋词咏扬州“勒石”那样,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领略古运河滋养“绿杨城廓”曾经的“工业化”风采,把“信史”留给时空,留给子孙。</p><p class="ql-block"> ——“古运河”三湾以南河段桥梁可雅集桥名,彰显文化。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古运河上从北向南依次新建了解放桥、跃进桥,改造了渡江桥、通扬桥;“改开”前后又新建了五台山大桥、徐凝门桥还有柳叶人行桥,方便古运河两侧的市民交通,桥名也留下了时代印记、人文色彩。反观古运河“三湾”以南的桥梁,大多以“某某道古运河大桥”直陈,既少文采、又易搞混。扬州是“唐诗”之城,瓜洲是“唐诗”重镇,可不可以请我们的诗人们,对古运河上的“路与桥”和吟颂扬州的唐诗宋词,作些深入的稽考研磨,字甄句酌地“推”与“敲”,结合每一座桥的“点”,比如扬子津古渡的考证遗址,选配“般配”的文采“桥名”以冠之,在桥的横跨脊梁上、在桥头边,立诗碑、树桥名,让古运河上的桥充满“文”气,让扬州的“诗”桥之名,随车流船往传递华夏、远播四方。</p><p class="ql-block"> 我想,扬州的诗人们完全有足够的能力这样做,也一定会做得非常出色!就是不知道管理这座古城、经营这段“古运河”的人,赞不赞同这样的“奇思异想”?</p><p class="ql-block"> 诗咏古运河,到底因为我的不懂诗、不唸诗、更不写诗,而让自已走了“神”。</p><p class="ql-block"> 谨记下“古运河走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记忆(30)</p><p class="ql-block">4199</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5、28、29作于邗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