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青工朋友大家好:</b></p><p class="ql-block"><b>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打开山海关站分界口之门——赓续站史文脉。我们一起走进百年老站浏览站史,品读企业文化、欣赏故事的精彩魅力、感悟企业文化精神内涵、汲取奋进力量。赓续站史文脉,就是传承站史文化、弘扬企业精神,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让站史文化不断延续和发扬光大。</b></p> <p class="ql-block"> <b>众所周知,山海关位于河北省与辽宁省交界处,是连接东北与华北铁路的交通要道,现已形成铁路、海陆、航空和管道运输为一体的交通网,山海关站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方便快捷,是关城一颗璀璨之星,其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山海关是中国铁路发展中最早的城市之一,是最早设立铁路局的城市。1891年,清朝政府在山海关北洋官(原清道台署衙门,大约始建于1865年)设立铁路局,隶属于清朝政府总理衙门,负责修建山海关火车站和机车房,掌管天津至山海关铁路事宜,1894年,北洋官改为北洋铁路官学堂。</b></p><p class="ql-block"><b> 1893年5月5日,关内铁路修建至山海关境内,津山铁路是由唐胥铁路延伸而来。从而,山海关有了铁路。</b></p><p class="ql-block"><b> 1894年6月,建成山海关火车站,并通车开始办理客货业务,形成了津山铁路。</b></p> <p class="ql-block"> <b>在漫长的苦难年代,中国国衰民穷、连年战争、铁路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但依然修建铁路,其中大部分铁路的修建与帝国主义侵略者霸占掠夺中国财富有关,赚取中国人的钱。山海关火车站成了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交通工具。铭记历史、勿忘国耻。</b></p> <p class="ql-block"><b> 新中国成立后,勤劳的山站人,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开始抢修建设自己的车站,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把一个基础设施差、设备底子薄、遭受战争创伤的旧车站,发展为现代化车站,成为全路主要的分界口,为中国铁路发展写下了浓重的一笔。</b></p> <p class="ql-block"><b> 这一笔写的很难很重,长期困扰的“瓶颈”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打通山海关太难了,需要自信和毅力。此时,全局都在关注山海关站分界口畅通问题。</b></p><p class="ql-block"><b> 所谓“瓶颈”,一般是指整体中的关键限制(或者说卡脖子)因素,“瓶颈”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就铁路运输而言,“瓶颈”问题主要产生在枢纽站,运输繁忙的编组站,以及分界口等车站。主要是限制车流方向,包括延长作业流程、质量低、车流积压、保留车等问题。把一个技术作业流程最慢的环节或者说最卡脖子的环节,叫做“瓶颈”。</b></p><p class="ql-block"><b> 广义地讲,“瓶颈”是运输生产中能力小于或等于运输负荷的资源。就拿山海关站来讲,既是路网性编组站,又是局间分界口,还是出入关交通要道,畅通和解决“瓶颈”问题太重要了。当时,客场咽喉道岔通过能力、上下行改编能力、机车运用能力、机车换挂等,都产生过“瓶颈”问题。</b></p><p class="ql-block"><b> 由于“瓶颈”的制约,出入关车流受到一定影响,山站人眼巴巴看着货物积压、车排不出去干着急,是山站人软,没有能力吗?不是。山站人敢于拼搏,用智慧弥补设备上的不足,用付出克服诸多困难,多接多排,保证一条运行线,就是保证一条生命线。我们一起共勉【战国】荀子的一句名言: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可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意思说:前进的路虽很遥远,只有坚持下去,一定会到达目的地。万事开头难,只有努力去做,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一定会成功。</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山海关站始终把分界口畅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满足运输需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规律,突破“瓶颈”制约、思维界限,优化运输组织,精准对接市场、释放劳动力资源。</b></p><p class="ql-block"><b> 解决好“瓶颈”(卡脖子)问题不是简单的事情,不是短期工程。必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攻关解决设备核心问题,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循渐进。当然了,随着国民经济发展、设备变化、车流方向等调整,也会产生新的“瓶颈”问题。所以,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敢于探索的勇气,无私奉献精神。“瓶颈”问题在复杂在顽固,也能迎刃而解。</b></p><p class="ql-block"><b> 1983年春至1985年12月15日,因京秦铁路电气化引入山海关站,运转场、客场全面开始改造工程,新建站房、下行直通场,对下行北场、上行到达场等改建扩建,上下行实现机械化驼峰调车控制。对客场咽喉道岔进行改造,提高列车通过能力,这是解决“瓶颈”问题迈出的重要一步。</b></p><p class="ql-block"><b> 1989年以后,山海关站开始实行半自动化驼峰调车控制系统,提高了改编能力。</b></p><p class="ql-block"><b> 1994年以来,国家投资继续对客场咽喉道岔、运转场、交接场等进行改建扩建,这是解决“瓶颈”问题迈出的关键一步。</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至2007年间,山海关站经历了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特别是2002年以来,拆除了东西货场、山海关煤厂等,改建扩建客场、运转场等处所。2004年以后,客场与运转场间下行进行了客货分线改造,减少了客货列车干扰,提高了安全系数,提高了下行接车能力,从此,在全站实行了“双线接车、双口排车”的先进行车组织作业办法,结束了客场与运转场间下行办理接发客货列车同一条进路的历史,提高了山海关站分界口通过能力,这是解决“瓶颈”问题的成功一步。</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2010年初,山海关站优化运输组织、调整生产结构,行车系统和综合自动化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启动。山海关站作为沈阳局打造四个精品站之一,全年累计施工100多次,其中一级施工6次,为了必保施工有序进行,山站人承受了巨大的运输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有位老者说:“过去咱站通道窄,只有沈山、津山上下行,确保了出入关畅通,铁路人做到了”。是的,山站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险的艰苦奋斗精神融入了企业文化。有一位领导刘XX主管施工,一年到现场走坏了三双鞋,他去鞋店买鞋老板都认识了他,山站人参加施工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永不忘却的印迹。车站在全局率先实行调度集中指挥体制改革的车务单位,为全局其他车务单位起到了示范和引领。</b></p><p class="ql-block"><b> 漫漫长路,必见曙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山海关站运输能力的提高,是山站人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在安全上,研判安全风险点、制定控制措施,组织攻关,解决安全隐患问题;在作业上,采取“联控、互控、他控”的作业方法,专业技术人员跟班写实,排查安全、设备、作业流程中存在的隐患及管理漏洞等;在人员素质培训上,开展“学标对标达标”活动,培养一批思想过硬、技术过硬、素质过硬的职工队伍。等等,前辈为铁路事业积蓄了优秀企业文化,雄厚的企业文化底蕴滋养了青工健康成长。企业精神是企业灵魂,一个企业没有灵魂,就没有希望。赓续站史文脉,是文化之传承,是精神之传承。</b></p><p class="ql-block"><b> 当前,正值暑运高峰期,高温多雨时刻危及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铭记于心,安全重于泰山、责任重在防范。思想松懈、作业麻痹、揣测行事是安全最危险的根源。只有在思想上重视安全,在行动上敬畏安全、敬畏规章、敬畏责任,才能有骨气、有底气守住安全。青工朋友,有一句名言讲给你们听,我国著名诗人汪国真,有一首诗叫《热爱生命》,诗中这样写的,“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道出了生命价值的真谛,作为半军事化企业的青年人,要有家国情怀,热爱生命、怀抱梦想,融入现实,继承铁路光荣传统,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谱写山海关站分界口畅通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撰稿人:郑胜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山海关站关工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3年7月3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