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东同蹄 姚元生</p><p class="ql-block"> 在村子的东南方,前涝池侧伴,有一个小学校——东同蹄村初小。它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村里唯一一座完全的新型启蒙教育小学堂。</p><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来是村里的前庙群。里面有一南一北两座大殿,北边的一座为神殿,神台是分为三间,每间都塑有高大的神像。右边一尊是九郎(据说是掌管风雨的);中间一尊为娘娘(也就是九郎的母亲);左边一尊是关公,旁边站着拿大刀的周仓,威武吓人,小孩子一般是不敢进去的。</p><p class="ql-block"> 南边的一座叫献殿,空荡荡的,大概是在祭奠诸神时才用得上。献殿前边有一个空场子,与献殿相对的是一座大戏台。村里每年都会演大戏,这里是相当热闹的。</p><p class="ql-block"> 大概在1943年前后,由于上学的孩子逐渐增加,之前分散在村里的私塾学堂满足不了需要,于是村里人商议在前庙办一所小学校。利用献殿和戏台作教室,中间空场子作为孩子们早操活动的场地。但是,只是这一些房子还是不够的。之后,在管学理事何汉贞等人主持下,全村人捐钱捐粮捐物,在二门以内盖起了东西南北四座房,使村中小学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 学校所处的位置,虽然说不在村中的繁华地段,但也不失为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处于村边,相对的比较独立封闭。环境幽静,更适宜于学生们潜心学习。</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正门朝西,向西沿涝池南边可通往前巷中巷;向北沿涝池东边可通往姚家巷;向南出洞子通往村外;东边是沟坡地,直下黄河滩。</p><p class="ql-block"> 学校正门是两开的大门,正上方刻有“东同蹄村初小”的校名。门厅有一排屏风作玄关,沿屏风两侧可通往校内。门厅是一排南北向平房,门厅两侧是教师办公用房。平房南端接大戏台,北边接大献殿,恰好围出了一个小操场。</p><p class="ql-block"> 戏台的东边有一颗特大的皂角树,树冠所遮的阴凉足有六十多平方米,是夏天人们乘凉的好地方。戏台向南有一个砖砌的焚烧字纸炉,专供人们焚烧写过字的废纸。沿字纸炉向西,就是南洞子。洞子的上层是个小楼,里面有雕塑的神像。洞子与学校本不相干,也无台阶直通,中间还有一个小缝隙。但是,个别胆子大的大同学,竟然有办法跳过缝隙上到洞子里,并以此为荣在小同学中间炫耀。直到有一个孩子上洞子时跌了下来,学校这才严令禁止学生不准再上洞子了。</p><p class="ql-block"> 由皂角树向东,进了学校二门,就是新盖的校舍了。这是一个独立的院子。新建东西南北四座房,南北各一座大房,可作教室。东西两排房,隔出两间教室,两间宿舍,两间教师办公房。学校按照新的教育体制,初小分四个年级,还有一个幼稚班,共五个班。这个小院子里容纳了一二三年级和幼稚班共四个班。四年级教室设在前院的献殿里。幼稚班没有桌凳,孩子们都席地而坐。其它各年级都有桌凳,一二年级桌凳不足时,还需要学生从家里自带。</p><p class="ql-block"> 学校课程主要是语文、算术、写大字等。教室的黑板是一块大木板,用墨水刷上一层黑,老师就可以在上面写粉笔字了。到黑板该刷墨时,全班每个同学都会磨一砚台墨,倒在黑板上刷匀也就行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候会出现复试班教学。就是把三四年级放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个老师上课。这时候,老师会先给三年级布置作业,再给四年级上课。然后,给四年级布置作业,再给三年级上课。当然,这样上课老师是很辛苦的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没有取暖设备,教室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到处透风,冬天是不大好过的。学生们大多都从家里提上一个木炭火盆,一路奔跑,到学校时,炭火会烧的旺旺的。大家凑到一起,教室里倒是有些暖和了。但是,脚底下可还是很冷的。这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站起来原地踏步,活动活动,也是能抗寒的。</p><p class="ql-block"> 学校允许少量的大同学住校,两个小房间分为东西宿舍,可住十多个学生。床铺是用门板支起来的通铺,学生自带被褥。当然学校里还有住校的老师。晚上睡觉前,同学们往往还可以和老师围坐在操场里,看月亮星星聊天讲故事。这是大家都喜欢的事,也确实听到不少老师讲说有趣的故事呢。回到宿舍后,孩子们意犹未尽,还会自己找乐子排节目玩。有时候东西宿舍还对台比赛,看谁家的节目玩的精彩。记得那时候东宿舍何姓同学多,常以何常法领头;西宿舍姚姓同学多,多以姚福民领头。其他同学都是瞎哄哄呢。</p><p class="ql-block"> 农村的学校,必然要和农村的生活相适应。首先,学校的作息时间是要和农民的劳作时间相吻和的。清晨农民下地干活,学生上学,这叫早课。做早操,上自习朗读,上课,九点左右放学吃早饭。上午到校,上3—4节课,放学吃午饭。下午到校,再上自习,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时,孩子们都会聚集在操场上,踢毽子,滚铁环,玩皮球,顶鸡腿等,倒也自在快活。后来,村里拆掉的大稍门,给学校搞了一付门板,撑在戏台上,这就是学校第一付乒乓球台子了。没有球网,就支起个棍子。没有球拍,学生们在自家里找块木板,锯成一个拍型,能挡住球就行了。没有乒乓球,这倒是个难事。那时候要买乒乓球得去镇上或者县城,而且两角五分钱一个球,也确实是够贵的了。能有一个乒乓球,实在是很稀罕的事。所以,这项活动很难普及。</p><p class="ql-block"> 老师的吃饭问题,是必须要解决好的。本村的老师,自然是各回各家吃饭。外村的老师,是要学生家庭轮流管饭的。管学理事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该哪个学生管饭,放学时,这个学生就领着老师回家吃饭。东同蹄村崇尚教育是有光荣传统的,村人对老师都是很尊敬的,无论哪家,做的饭都是极好的。</p><p class="ql-block"> 学校除了寒暑假之外,夏收时节的“忙假”是必须要放的。收麦子的时节,龙口夺食啊!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得忙,老师学生也必须参与其中。农村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帮助家里干活,以至田间劳作,那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也有体育课、美术课和音乐课。虽然没有专业老师,也没有必要的设施和教具,然而老师也会尽其所能,教孩子们唱歌画画做早操。有一段时间兴起了吹笛子,老师给大家买了好多根小竹笛,两角钱一根,不算贵,不少同学都练了起来。大家课间吹,课外活动吹,还真吹出了不少调子来。</p><p class="ql-block"> 学校作为一个文化教育单位,自然也要结合国家形势,宣传各项政策。我们参加了几次大的活动。一次是宣传婚姻法,学生们排着队,到各条巷子敲着锣鼓,扭着秧歌,说着快板,好不热闹。还有一次是乡政府在王家洼开大会,宣讲抗美援朝,我们同学也上台说快板,表演节目。</p><p class="ql-block">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学校提前排练节目,走队形,打花棍,师生们都很认真。学校还要求学生们统一服装,穿一件银灰色的短袖架架。好像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家里用草木灰把白布染一下也就行了。六一这天,在临河学校开运动会,同蹄学校的学生无论走队形,打花棍,还是算术竞走答题,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同蹄学校的学生数多达120余名,居邻村学校之首。老师自然也不能少,除了本村教师之外,还陆陆续续调来了多名外村教师。这些外村老师,都得住在学校里,自然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就会多一些。印象比较深的老师有郝廷玉老师,王道义老师,聂炳钧老师等。</p><p class="ql-block"> 郝廷玉老师是白眉村人,他教学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是一位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王道义老师是百良陌西人,他性格豪放,知识丰富,喜欢说笑话,讲故事,学生们最喜欢听他讲述各种各样离奇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聂炳军老师是合阳县人,是个复员军人。第一次来同蹄学校,还穿着军装,背着行李,对学生们还行了个军礼。他爱好广泛,还会吹口琴。学生们最喜欢听他吹口琴了。</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本村老师还是外村老师,他们都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着。他们为孩子们的成长教育辛勤的付出着。作为学生,是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有幸遇到过的每一位启蒙老师的。</p> <p class="ql-block">七十多年过去了,往事虽然记忆不清,然而,启蒙母校的点点滴滴,却始终历历在目。“东同蹄村初小”,这个难以忘怀的故地。</p> <p class="ql-block"> 2023.7.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