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5年夏天第一次去袁家村,屈指一算,已经过去了18年了,那时候袁家村还没有现在这么出名,也没有多少人去参观游览,村道里的游人也是寥寥无几,北面那排低矮的门面房更是门可罗雀。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袁家村印象最深的是大门里的一尊雕塑,虽然不是很高大,但在关中农村能有这样的雕像确实极为罕见。过去,70年代末,大多塑像都被拆除了,记得2000年去河南南街村游览,是第一次看到农村竖立着一尊这样的塑像,甚为惊讶,还勾起很多小时候的回忆,曾经在市中心的广场上、火车站前也有同样的雕像都没有了,而在河南小农村,还依然存在,这就是一座丰碑、力量,一种思想、精神,更是一种坚持、道路。不一般的村庄肯定有着不一般的想法和做法。袁家村有,昭示着这是一种信念的力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袁家村的村史纪念馆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吧,几间小房子,述说大故事,布置简陋、简单,介绍了袁家村过去和现在以及带头人的故事,发黄掉色的珍贵照片和农产用具都给人以不一样的感受,在以艰苦奋斗为时代背景内容里切入了村领导在改革开放后带领全村兴办企业、发家致富的点点滴滴事迹,让人看到了农村经济能人的那一面:门路广、能吃苦、讲信用、有义气,村里人都信得过他,村民跟着他的奋斗史,确实是个致富能手、山乡巨变的领头人。那时还顺路去了一趟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昭陵那时还没有被圈起来,可以随便上山,发掘的长乐公主陪葬墓卖票参观,路边竖有昭陵六骏仿石雕塑,远处眺望昭陵,气势恢宏,高耸入云,实是风水宝地。 </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年过去后,今天又去了一次袁家村,变化之大,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两年,袁家村很红火,很多人都去过不止一次了,今天有空重游也是感慨颇深。到了袁家村,已经下午四点,真是吃不完的小吃,转不完的民宿,看不完的特色,这里竟然还有了酒吧、书屋、工艺品小店等很多城市元素。新建的回民街人不是很多,略显冷清,老街多一条小水渠,有道是:有水则灵,有山则茗。袁家村这地方就是风水好,背靠皇帝陵,不富都不行。袁家村已经不能说是原来那个原始村子了,周围新修了高大的村墙寨门,门口也有了公交车站,民宿倒是唱起了主角,乡村的模样正在质变,村民做起了店小二,只不过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俊男靓女把这里烘托的到是挺热闹的的。游玩要尽兴,而过度商业化又打击了勃勃兴致,吃了几个特色,就又来到雕像前,人很多,一个学校正在给教工进行研学教育活动,领导演讲,群众聆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逛了一个多小时,直接开车上九嵕山拜谒太宗,先斩后奏,不知是否打扰了皇上就寝。车行驶在马路上,一个横杆拦住,大妈问:几点进来的?答:一个小时吧,说:10元钱,付费放行,这一小时也够费钱的。看着周边大片耕地成了停车场,太可惜,不过这钱搞活了一方经济,只是不知这收费的算哪门子的拦路虎? </p><p class="ql-block"> 车上昭陵行驶到半山腰,突然看见一个牌子——昭陵墓园,刚开始以为是个保护性的,走近一看原来是新建的公墓,这地方真行,能在这儿办个墓园本事肯定不小。到了长乐公主墓那里下车眺望九嵕山顶,可以清晰的看到接近山顶的半山上有着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听说昭陵墓道一直没有发现,探索者众,盗墓贼多,但不知是否得逞,近几年,各路神仙不断以自媒体形式发布昭陵探密视频,寻找墓道口,故弄玄虚,很有精神头儿,但也给足了关注昭陵的人很多直观印象,只是这猜测具多、实证很少。站在眺望昭陵山顶的地方,昭陵六骏的仿石雕已经没有了,李世民的六匹战马也算国宝,不可随意仿制摆放。开车再向上,沿途绿化的松柏很多,过去来的时候,路边的山坡光秃秃的,没想到现在绿化这么好了,上山沿途已经被树木遮挡的啥也看不见了。来到山顶北面的神道前,这里已经大门紧闭,收取门票了,05年去的时候已经爬到过九嵕山顶了,那时里面也没有啥,这次一看还要门票,干脆就没进去,不知这昭陵神道里面增加了多少人造景观,李世民同意否? </p><p class="ql-block"> 对袁家村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市场经济成就了商业的发达,袁家村嫁接的商业模式,唐昭陵融合的市场化管理,都符合时代的要求。袁家村在资本的运作下,在各地进行极限扩张,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其实真正好的规划,并不是最科学、最完美的方案,而是大家最接受最认可的那一个。当乡村被城市快速的移花接木,那么就失去了真实的文化特色。袁家村不只是有着独特韵味的村庄,而是在一般人眼里是一个充满着乡愁的地方,当人们把美好的情感和依恋分享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中,去寻找过去的影子时候,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己的影子,那还有什么可以留恋和怀念的呢?对传统的尊重非常重要,这会给游客留下不一样的体验,因为,它承载了美好的回忆,寄托的是怀念。越是真实的景区,游客越喜欢,而且可能重游次数越多,因为有他们值得留恋的地方和念想。如果忽视自己固有的文化内涵,逐渐失去历史积淀的传承,就会走弯路,乡村文化旅游的底蕴和生命力就在于“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记得住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