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邻居老头,你是谁?

漁夫

<div><br></div>一个瘦高的老头,经常身穿一袭浅色长衫或西装夹克,头戴一顶考克帽,一副金丝边墨镜,左手一把折扇,右手一根Stick,早出晚归,从不与任何邻居交谈、打招呼,在我家贴隔壁的楼上居住了起码30年,直到其70年代中期去世,我都不知他的身世,他曾经的职业和经历。<br><br>不光是我,其它曾经居住同一弄堂的数百家居民,至今大多不知晓。与老爷子同住的儿子、媳妇,以及我从小的玩伴、老人的两个孙子,只要提到老人的职业,都缄口不言。<br><br>越是神神叨叨,越是引发我的兴趣,因为我从小就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即便现在变成退休老头,还老想着去解开那位早已往生的老爷子深藏的秘密。<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假山石桥的秘密花园</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远路899弄也叫“华纺宿舍”,上世纪20年代初期由国棉六厂、七厂的前身——日商日华纺织株式会社建造,供自家日本职员与家属租住,里面大多是砖木结构的“和洋混合”样式的连体2、3层楼住房,地面可铺榻榻米,大部分有煤卫,朝南有个小花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弄内建筑的容积率很低,较大的公共花园绿地就有四处,各家50~70平米的小花园竟有70个。1946年抗战结束,纺织厂收归国有,宿舍就供几家国有纺织厂职员及家属长租。解放后的5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拆迁,弄内景况总体变化不太大。</p><p class="ql-block"><br></p> <h5>【 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安远路899弄华纺宿舍,现在还剩下东侧蓝灰色的四栋楼未拆。(笔者根据卫星图重新绘制)】</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魔都市区长租一个附带不少于50平米小花园的住房,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我父亲就为此放弃了单位分给他的南京西路大光明附近的钢窗腊地的一套欧式公寓房,住在这里直到往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眼里,父亲的花园里各种鲜花盛开,还不时赠送给邻居,园内用大酱缸养着不少的金鱼,算是打理得相当不错的了,但比起一篱之隔的老爷子家的花园,依然黯然失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全弄堂约70个用枪篱笆围起的私家花园里,除了我家隔壁老爷子的花园,没有人敢称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家园内距篱笆1米处,有条50厘米宽的水泥小路,可围绕“园中园”转一圈。观赏路两边栽种的黄杨、侧柏、丁香、栀子、十大功劳、美人蕉、芭蕉、箭竹、月季、绣球花等各色奇花异草灌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园中园”中央是一株三角枫和低矮的其它花木,树下有一瓷质圆桌,四周放置着四枚瓷质圆凳。即使夏天中午坐在那里,三角枫的枝叶也如帷盖般遮住了烈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院子西侧正中位置,有一砖砌抹上水泥的、高出地面40厘米的立体鱼池,池中养着数尾鹤顶红、水泡眼等金鱼。池后堆砌了一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假山后种了一株老紫藤,用木架撑着,每到春季,紫色的花束一串串垂下来,美轮美奂,香气四溢。到了夏季,茂密的紫藤枝叶又为鱼池遮了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园子东南角是一株高达2楼屋檐的旱柳,枝叶茂盛,春、夏、秋季,树上的知了和白头鹎、柳莺等各种小鸟鸣唱不绝。</p><p class="ql-block"><br></p> <h5>【 根据记忆复原的盛家小花园大致模样。(笔者制作)】</h5> <div><br></div>最绝的是,园中小路上还有个模仿苏州网师园 “引静桥”、用水泥砌了个仅仅一步可跨的更迷你的小(旱)桥。使小园更具苏州园林的韵味,老爷子莫非想在此处排演《西厢记》 ?<br><br>小园的篱笆墙高而密,东南角上还开设了一个篱笆门,但从未开启过。贴近篱笆处是一排一人多高的冬青绿篱,外面经过看不清院内景致。弄内绝大部分小孩也都无缘进入这个花园,即使60年代末停课逍遥时期,小孩也无法进去捉蟋蟀。不仅篱笆绵密,还因为楼上老爷子看着,小孩见到都怕他。问了很多小学同学,都不知院内景色,我称它是老爷子的“秘密花园”。<br><br>当然,我家是例外,不仅从二楼南窗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我也进去过几次。<br><div><br></div> <h5>【 苏州网师园里的“引静桥”。老爷子院子里也依此仿制了一个更加迷你的石桥。(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脸谱高悬的幽密居室</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50~70年代,弄内邻居各家大门都不上锁,熊孩子随便串门;但是老爷子家大门却很少打开,他家小孩若开门不关上,会被他呵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忆尤深的是,当年邮递员给弄内居民送信和报刊,都是从门缝里塞进来的。唯独隔壁老爷子家,木制的大门上镶嵌着一个精致的信箱,扁圆的黄铜投递口里有扇可以向内翻动的铜页片,邮件投入后就进入门后暗藏的邮箱,只能在屋内取,无法再从门外取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老爷子潜山隐市,他的名字我却早已知晓。因为那位姓张的老邮递员来他家投递信件,常会吼一声:“盛少鸣——挂号信——图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0年代,盛老爷子住二楼朝南大间,朝北小间由女儿和外孙居住,楼下一间儿子一家居住,有孙子小牛、三牛和两个孙女。室内铺着榻榻米,六口人过着日式生活,晚上全家人都在榻榻米上打地铺。这可能是全弄堂里唯一的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爷子太太50年代中期往生;女婿一解放就送黑龙江劳改,59年建国十周年大赦,女婿特释留在黑龙江农场,女儿、外孙也一起搬迁到黑龙江。此后三、五年里,二楼就住老爷子一人。</p><p class="ql-block"><br></p> <h5>【 安远路899弄老建筑示意图。(老邻居萧钢绘制)】</h5> <div><br></div>因为住在老爷子家隔壁,我家二楼南窗与老爷子家就一墙间距,小时候忍不住好奇,曾经探出头朝他家屋里窥探,每次尝试,都会被我爸严厉呵斥:“不许看人家房间”。为此还“吃”了我爸的“麻栗子”,以后再不敢往他家窥探。<br><br>大约50年代后期的某一天,老爷子正好有事外出,楼下儿子去上班,媳妇外出买菜,家里一时没有大人,他孙子小牛、三牛兴冲冲地告诉我,要不要到我家楼上参观参观,爷爷好玩的东西好多好多……。于是,我便在他两个熊孩子的带领下,偷偷地进入到老爷子的房间。得以一窥盛老爷子与众不同的“秘密居室”。<br><div><br></div> <h5>【 京剧脸谱。(网络图片)】</h5> <div><br></div>吓我一大跳的,是屋里四壁挂着很多京剧脸谱,都是大花脸的那种,比我们小时候过年戴着玩的京剧“野糊脸”要精致得多,也大了一圈,似乎用石膏制作、油彩涂抹。<br><br>近南窗高高的茶几上,放着一只带喇叭的老式留声机,一边是厚厚的一叠京剧黑胶唱片。三牛炫耀地说,只要把唱针放到唱片上,留声机就会发声唱戏了,要不要试试?我连忙说,这个我知道的,你不要把它弄坏了,被你爷爷揍。<br><div><br></div> <h5>【 盛老爷子家里有这款。(网络图片)】</h5> <div><br></div>茶几一侧,放着一张白色帆布蒙着的木质躺椅,椅背可调节为坐、躺、睡不同姿势。那年代见到的多数是藤、竹躺椅,木条的也不多见,帆布的还是第一次见到。<div><br></div> <h5>【 老爷子家的帆布躺椅与此图同款。(网络图片)】</h5> <div><br></div>特别令我难忘的,是桌上一只精致的大木匣子——八音盒。三牛掀开木盖,只见里面安装着一个神奇的机械,约莫尺把宽,比一般玩具八音盒大出许多,三牛自豪地表演给我看,只见他扭紧发条,然后松手,那八音盒中的金属滚轴就转动起来,滚轴上是无数的金属凸起,滚轴下方是固定在盒子上的一排金属弹簧片,随着滚轴的旋转,簧片有序地击打着凹凸不平的滚轴,就发出了清脆悦耳的音乐。<div><br></div> <h5>【 盛老爷子收藏的这种八音盒还是满高级的。(网络图片)】</h5> <div><br></div>正在左看右看、琢磨它如何发声时,跑到楼下放哨的大哥小牛叫起来了,“姆妈快回来了!”我俩吓得赶快一溜烟跑下楼。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浙江美院的神秘才子</font></b></h1><br>约莫1963年前后,隔壁二楼又有了人气。盛老爷子续了弦——一位约莫50多岁的女子带着她20来岁的儿子,嫁给了年近七旬的盛老爷子。<br><br>女子身形单薄,个子不高,衣着整洁朴素,走路从不走路的正中,都是沿着一侧的墙、低着头快速行走,如影子飘过一般。在与邻居无法躲避而面对时,会莞尔一笑,点头用苏州话轻声问一句“饭吃过伐?”之类的应酬话,然后加快脚步离开,再不会搭讪第二句。<br><br>那年头二婚是件稀罕事,邻里街坊众说纷纭,有说此女是青楼出来的,也有说她老底子是唱花旦的。但她却又有一个考进国内顶尖艺术大学——浙江美术学院(即“中国美术学院”)的儿子;而这个儿子画得一手好画,却又不知受了啥刺激,染上了精神病,随母嫁入盛家时,已退学在家养病。<br><br>一个画家来到我家隔壁,而且还是个精神病人——这是梵高再现吗?<div><br>这下,盛家的沉寂一下子就打破了。<br><div><br></div></div> <h5>【 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自画像。梵高生前作品乏人问津,深陷于精神疾病和贫困中,最后导致他在37岁那年自杀。(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梵高在院子里架起画架,帮他全家人一一画了速写,还拿给邻居小朋友看,确实寥寥数笔,画得栩栩如生,听到众人夸奖,他又拿出他的风景水粉画,让邻家小伙伴再次惊叹不已,果然是梵高再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这是他身体正常情况下的状态。我也因羡慕他的画技而与他多次隔着篱笆聊天。但是,一旦受到盛老爷子的责骂、呵斥,他就会歇斯底里发作,如动物园里被惹火的大猩猩一般手舞足蹈、大吵大闹,引来左邻右舍围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母子与盛老爷子三人同住二楼南、北居室,楼下六口一家、“偏居一室”的儿子、儿媳对这个与他们年纪相仿、出身低微的“后妈”颇有怨言。老爷子便叫小梵高住到三层阁楼上,二楼朝北的房间腾出给楼下儿孙居住。估计老爷子也想为自己图个清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三层阁楼,按照日本人原设计是存放物件的地方,虽然朝北有窗,但不通风,尤其夏天热不可耐,并不宜住人。室内南壁设有一小木门,入内就是整栋房屋连贯东、西的三角形屋顶梁架空间,仅供房管所人员进入检查白蚁用。每户三层阁都有这扇小门,但居民平时都不会去开启。因为平时不开启,一般也就弄个简单的搭扣搭上,或用纸糊上,多数人家都未装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小梵高入住三层阁楼的第二年,一个炎热难熬的三伏天的下午四点钟光景,我家三层阁楼楼梯突然“嗵、嗵、嗵……”响起,我当时在二楼,一看,小梵高一丝不挂,从他家三层阁楼小门钻入,又从我家三层阁楼小门钻出,“哈哈、哈哈”狂笑着,沿着我家扶梯直往楼下冲去,把我全家都吓了一大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邻居闻讯都议论纷纷。我见他母亲跑来我家门口,一把眼泪一把鼻涕、不停地用苏州话跟我祖母和邻居打招呼,“我去打伊、我去打伊,下次一定勿会了,对不起倷了,对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当时惊愕无比,但回过头想想,这女子也好可怜,孩子他爹没了(去世、离异还是吃官司不得而知),儿子好不容易抚养成人、进了人人羡慕的大学,却得了精神病,如今母子又寄人篱下……这真是以泪洗面度日啊!</p><p class="ql-block"><br></p> <h5>【 孙悟空是那个年代孩子最喜欢的神话人物。(网络图片)】</h5> <div><br></div>据老邻居回忆,那段时期,小梵高一发病就满弄堂跑,小孩跟在后面追,围观起哄。“我们经常递给他一支粉笔,叫他画画,只见他拿着粉笔,寥寥几笔,就把一个孙悟空画在墙上,弄内很多墙壁都让他涂鸦了……”一位老邻居回忆道。“他画得真赞,有次跟他说,孙悟空一只脚是搁在另一只脚上的,你画得还不像,他立马在一边画了一个金鸡独立的孙悟空,大家齐声叫好。”<br><br>到我上山下乡回沪时,小梵高已经30左右了,身体已见康复,我俩隔着篱笆打了招呼。又过了几年,他开心地告诉我,他已在安亭汽车城工作,领导和同事都待他不错,很重视他。<br><br>另一位老邻居告诉我,他曾经在70年代后期的农展馆的一次绘画展上见到过他,小梵高带这位邻居观赏了他创作的一幅巨幅油画,并作了有声有色的讲解。他母亲往生后,他也成了家,晚年生活应该不错。<br><br>回想当初,盛老爷子娶了这样的一对母子来家,邻里都很不理解,衣食不愁的盛老爷子若想找个老伴,完全可以有更好的选择。<br><br>现在再想想,他是明明知晓此女带着一个患病的儿子,明明知晓她日子极其难过,仍执意娶她来家,毫不计较给自己晚年生活平添了这么多的麻烦,这里定有人所不知的隐情。他要有多大的包容、多大的决心、多大的隐忍、多大的爱意、多大的付出……才能走出常人极难走出的这一步!<br><br>这个老爷子不简单。<br><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小牛三牛的秘辛生涯</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我记事时起,只知道盛老爷子的儿子在我弄堂隔壁的均泰里(今泰州路)余姚路口的萬和酱园做营业员。他矮胖黑,满脸横肉,长相、气质与盛老爷子差了不是一点点,邻居小朋友都称他“胡汉山”。他走起路来有点跌跌撞撞,老没睡醒的样子,从未见他挺胸抬头过。据说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叫他“盛家爸爸”时,他会颇觉意外随即便开心地咧嘴一笑。但我祖母则尊称他“大先生”,多次称赞:“盛家大先生是个老实人,大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先生屋内有绘图板丁字尺圆规等绘图工具,似乎是个专业搞设计的。我猜他精神萎靡,除了工作因素和高血压病,生的2儿2女,似乎也不太争气。小牛、三牛两个儿子幼时患有先天性遗尿症;三牛和大女儿都读不进书,留过级。大女儿文革前去了新疆建设兵团,文革结束后,听说嫁到了无锡。三牛上山下乡时去了黑龙江兵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50年代,两个儿子是我的童年玩伴。大哥属牛,小名小牛,长我一岁;三牛属兔,小我一岁,在家排行老三,因有牛脾气,邻里小孩就叫他三牛。</p><p class="ql-block"><br></p> <h5>【 扳手腕,上海话叫“拗手劲”。(网络图片)】</h5> <div><br></div>老大小牛长得尚属秀气,智力也正常,考入静安区建东中学念了高一。三牛个子粗壮,相貌、行为、举止颇像其父。因动作反应常慢半拍,加上行止粗鄙,弄堂里同学都叫他“戆三牛”,几次留级,没少受过欺负。<div><br></div><div>但据我观察,他虽然读书读不进,人并不愚蠢,至少属于上海人称的“戆进勿戆出”一族。<br><br>小时候他兄弟俩最喜欢与我玩扳手腕,大哥小牛力气大,也懂技巧,我常常输给他;三牛有蛮劲,但技巧差,常常被我扳倒,他又不服输,发急了会两只手同时用上。</div><div><br></div><div>玩军棋,小牛下棋中规中矩,较易预判;三牛下棋起来往往出其不意,令我措手不及。例如,我用旅长吃它,被他反吃,猜想他是师长,便调来军长吃它,不料又被他吃掉,原来他竟不顾风险,用司令打头阵,让我折损了两员大将……。你说他“戆”还是“不戆”?<br><div><br></div></div> <h5>【 小时候每逢暑假,男孩子最爱玩的游戏之一是下军棋。(网络图片)】</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待到文革后期,小牛顶替父亲,进了父亲工作过的萬和酱园,为居民打酱油。后来成了家,育有一儿。不料父亲退休没几年,突然中风走了,隔了一年,小牛竟也因胃出血,突然亡故。50岁都没活到,令人扼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此,在黑龙江下乡的三牛得以回沪。因没有文化和技能,自卑的他回沪后的下半生,就在街道里踏黄鱼车(三轮运货车)帮人送货,自食其力。</p><p class="ql-block"><br></p> <h5>【 老一代的上海男人大都会踏黄鱼车。(根据网络图片加工)】</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7年10月,已退休的小学同班同学相约在红仔鸡饭店聚会,有同学特别提起,一定要把“戆三牛”请来聚聚。据那天在场的同学回忆,三牛坐上饭桌,激动无比,第一句话就是:“我这一生,还是第一次受到邀请来酒店聚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7年10月11日,小学老同学热情地邀请三牛盛国新(右)一起聚餐。(老同学、老邻居于海平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小学同班同学再次邀请三牛来知味馆饭店餐聚。酒至半酣,他说起了让大家目瞪口呆的故事:“我班同学xxx在黑龙江农场谈朋友生儿子的事你们知道吧?——他们每次约会,都是我在门口替他们看门的!”有同学望见,三牛讲到激动处,吃的面条都从鼻子里喷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见到同龄的同学们两次邀请他、都不嫌弃他这个留了两次级的留级生,三牛那天激动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结果喝得酩酊大醉,身子都扒到酒桌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走告别时,三牛几次说:“我退休了,现在有钞票了,下次我来请大家吃……”。然而,那次聚会隔了没几年,就传来他往生的讯息。可怜的三牛,至死都是单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二次应邀参加聚会,三牛喝得酩汀大醉,趴在桌上。(老同学老邻居于海平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盛老爷第三代的早衰,邻里有传说是近亲结婚所致。孩子的母亲、“盛家姆妈”是盛家唯一一个能干要强的人,她一直在里弄托儿所做。老邻居、当年的居委会领导徐家康回忆说,“她是个能人,五十年代末曾担任过托儿所大班老师,教小朋友唱歌跳舞。” 丈夫早逝,她把自家四个难弄的小孩拉扯大,也真难为她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许为了排遣生活压力,她有抽烟习惯。三牛同学俞寿山回忆,“记得老师安排我与三牛‘一帮一’结对子,我们在他家楼上朝北小间做功课,她母亲抽着烟说,你们做好功课我教你们一句‘日本闲话’。功课做好后,她就用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了一句日本话‘太白果兴交兴交’(大意是抽香烟的样子)。这是我知晓的第一句日语,不知她的日语哪里学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祖母与她关系颇好,三年自然灾害时,常把粮票、油票、洋籼米悄悄地塞给她。她家包了碱水粽,也不忘给我祖母尝尝。</p><p class="ql-block"><br></p> <h5>【 碱水粽子别有风味。(网络图片)】</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盛老爷子的惊世秘珍</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无前例的文蛤来到了。盛家大门上,贴上了“打到老流氓盛少鸣!”的粗黑大字报,小花园里的瓷桌、瓷凳都被砸得粉碎,鱼池、假山也扒了……原来他家就不常开的大门,更加密闭了。老爷子不见出门,小孩也都躲在家里不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见到大字报,问父母,问邻居,这年逾古稀的盛老爷子,怎么就成了“老流氓”?他之前早出晚归,难道是去干流氓事情吗?虽然看起来打扮蛮像旧社会的“白相人”,但毕竟是个古稀老人了,我无法将老人与“打、砸、抢”“调戏妇女”的“流氓”挂上号。只能想,可能是老爷子解放前的“不良经历”被人挖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字报贴了之后不久,盛老爷子就去世了。他的“老流氓”的事在弄内也再没人提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晃50多年过去,退休后与几位老邻居聊起弄堂老底子的故事,我又情不自禁地问起我这位神秘的隔壁邻居盛老爷子的来历——盛家无人从事纺织业,怎么会在解放前就住进了899弄华纺宿舍?大家也都觉得蹊跷,却又都说不出个所以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弄内老一代居民大多往生,我开始求助资料,有次偶然在港人撰写的《杜月笙传》一书的附录“杜月笙的机构组织名单”里,赫然看见 “旅游组副组长 盛少鸣”字样!——斯人已去,无法核对,但此资料与文蛤中的大字报“老流氓”称呼,倒是可以印证。或许盛老爷子当年就是杜月笙的麾下。</p><p class="ql-block"><br></p> <h5>【 已成为历史人物的杜月笙,他的传记出了不少。(网络图片)】</h5> <div><br></div>杜月笙与纺织业有关吗?关系密切着呢!<br><br>据史料记载,杜月笙作为旧上海著名青帮头目,他的势力范围涉及到包括纺织业在内的许多行业,其中与日资纺织业,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br><br>杜月笙曾经投资经营过一些日资纺织企业,曾经是日资上海大康纱厂的股东之一;杜月笙通过自己的关系和影响力,为一些日资纺织企业提供借贷融资,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他利用在旧上海黑白两道的人脉和影响力,为一些日资纺织企业提供保护;还利用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为一些日资纺织企业招募包身工,从中获利,也曾出面调解过一些劳资纠纷,帮日资纺织企业维持秩序……<br><br>如此看来,作为杜月笙麾下的旅游组副组长,盛老爷子有可能参与过日资纺织业的某些事务,不过到战后日资撤走就没戏了,尽管他人已经搬入日资纺织厂的宿舍。<br><br>我把这惊人的发现告诉了几位小学老同学、899弄老邻居。<br><br>之后有一天,老邻居萧钢问我,“盛少鸣是不是你家隔壁的那位老先生?”我说是呀,三牛的爷爷就叫盛少鸣。他随即传给我两张他翻拍于上海党史纪念馆和上海社科院举办的两次爱国主题展览中展出的同一张大幅照片。其中一张照片左下方赫然用黑色广告笔写着:“安远路899弄盛少鸣交来”几个字。<br><br>安远路899弄就是华纺宿舍,盛少鸣就是我隔壁邻居盛老爷子,一点不错!而且我一眼就看到,前排右三就是盛老爷子,尽管当年他还年轻。<br><div><br></div> <h5>【 上海国际救济会全体成员与会长饶家驹的合影。(安远路899弄老邻居萧钢拍摄)】</h5> <div><br></div>展出的照片说明是《上海国际救济会全体成员与会长饶家驹的合影》,这是迄今国内仅存的一张“上海国际救济会”全体成员的合影,极具历史价值。<br><br>饶家驹(集体照前排正中长胡子者)是法国神父,1914年在徐汇公学制造烟火时不慎炸断了右臂,从此变成了“独臂神父”。他曾冒着生命危险救护中国伤兵、难民,发起组织了“上海国际救济会”等民间组织,在上海、汉口等地设立“难民收容所”,救援中国难民数十万人。被称为“上海拉贝”、“中国辛德勒”。值得中国人民永远纪念、感恩。<br><div><br></div> <h5>【 上海党史纪念馆和上海社科院近年举办的有关“饶家驹与上海国际救济会”的爱国主题展览。(安远路899弄老邻居萧钢拍摄)】</h5> <div><br></div>那么,在这满满正能量的上海国际救济会全体成员中,怎么会“混进”了我的隔壁邻居、杜月笙的麾下盛老爷子呢?<br><br>查“上海国际救济会”介绍,得知上海国际救济会是1937年8月13日由“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红十字会总会”、“世界红十字会”、“中国佛教会”、“上海华洋义赈会”等在上海成立的。而1934年11月,杜月笙就担任了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副会长,并主持红会日常工作。<div><br></div><div>作为其麾下的盛少鸣,极有可能作为红十字会总会委派人员,参加了上海国际救济会的工作,并成为上海国际救济会的成员之一。</div><div><br></div><div>在那个民族危亡时期,杜月笙组织红十字会总会开展的救助灾民、支援抗战活动,也是载入史册,受到正面肯定的。<br><div><br></div></div> <h5>【 设在上海交大的“上海国际救济会第五难民收容所”。(历史资料图片)】</h5> <div><br></div>在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上,写的“安远路899弄盛少鸣交来”几个字。究竟是文蛤中抄家获得,还是盛主动捐出,已经无法查证。目前由上海社科院收藏。<br><br>唯一可以推测的是,盛少鸣老爷子一直珍藏着这幅图片。显然,他以自己曾经是“上海国际救济会”的一名成员,曾在二战中亲自参与救助中国同胞的义举而自豪。<br><div><br></div> <h5>【 1937-1938年,中日战争期间,红十字车辆在上海运送受害者。(历史资料照片)】</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盛老爷子曾干过哪些“伤天害理”的“流氓”事,仅从这件事来说,他没有做错。并且这件事也让我对他的晚年再婚有了一些新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想,假如老爷子再多活十几年,他肚子里的故事或许能写出一本书,而请他去作报告的邀请函,或许会让他接到手软……</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尾声</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1950年代春夏秋季的早晨与傍晚,我从自家二楼窗户看到,盛老爷子每天都会默默无声地在他家的“秘密小花园”里缓缓转上几圈,用花洒依次给花草木浇上水。除非老天下雨。</p><p class="ql-block"><br></p> <h5>【 每天早晚两次的浇花,是老爷子不变的爱好。(网络图片)】</h5> <div><br></div>夏夜晚饭后,伴随着阵阵蚊香从各家邻里窗口溢出,声声悠扬清脆、但又不惊动邻里的京胡声,也从盛老爷子正对着花园的二楼居室窗口飘出……<br><br>“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你休要胡思乱想心不定,你就来、来、来,请上城楼,司马你听我抚琴……”。<br><br>那是老爷子家留声机里黑胶唱片放出的声音,我早已知晓。<br><br>此时的老先生身着薄绸长衫,手摇着鹅毛扇端坐在窗前,犹如孔明再现。<br><br>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现在总算清楚了点。<br><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全文完 )</h3><div><br></div> <h5><br></h5><h5>俞远明<div><br></div><div>2023年 7月31日 原创</div><div>上海</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