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里看萤火

听泉 【人在旅途,共享生活百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农历六月初一晚九点,新月隐身,风清气爽。走在苏北某地的乡间小路上,突然发现许多许多的萤火虫。驻足细看,它们有的飞舞在浅水的稻田上空,有的闪烁在小河沟的水面上,有的泯灭在沟渠两旁的草丛中。这是一片没有灯光的偏僻空间,没有居民,植物生长得非常茂盛,占地不多的庄稼也是近乎自然地生长。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品味着弥漫在空气中的植物的香,泥土的香,还有腐草的特殊气味。</p><p class="ql-block"> 尽管高速公路在它的上空穿行而过,但村里多年前留下来的墓地还保留着。也许是各种因素的巧合,家乡人在不经意间保护了这片生态环境。这一刻让我想起了童年的一个场景。队里的打谷场,一个又一个的草垛中间,萤火虫肆意地飞舞着。我拿着一个玻璃瓶,追赶着萤火虫跑。跑着跑着,“噗通”一声掉进了场边的池塘里。</p><p class="ql-block"> 最喜欢看萤火虫贴着水面飞,荧光倒映在水里,恰似两个紧紧尾随着的鬼怪精灵。如果是一对萤火虫忽从天降,水上水下就能看到四个亮光在立体的编队飞行。即使是后来我们看到的航空表演,其美感也难与之媲美。水边的高草和芦苇上常常停留着萤火虫,它们发着黄绿色的光,把周边的碧草映照得如诗如幻,生动而又鲜活。</p><p class="ql-block"> 打谷场上亮着一盏很稀有的电灯,许多的飞蛾和蚂蚱蝼蚁等昆虫喜欢围着电灯转。灯罩的屁股后面是半边黑场,萤火虫就在黑场上空飞。它们飞得不高,很容易被我们捕捉到。那时候不懂事,总是把荧火虫踩死,然后用鞋底踏出一道荧光,几个毛孩子一边踏,一边在嘴里喊着“麦穗!麦穗!”然后看着荧光渐渐地熄灭。野性的女孩,会拉直自己长长的头发,然后去刮荧火虫闪光的屁股。只见荧光四溅,如放焰火一般,孩子们发出一片欢呼声。女孩的发梢上残留下星星点点的荧光。</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试着把萤火虫装在透气的瓶中带回家。发现它们在瓶子里发出来的光远不如在野外的明亮。瓶子里的荧火虫到第二天白天还活着,但屁股不发光了。原来它们就是一种黑黑的头角,黄黄的肚皮,看上去和其它普通的虫子没啥区别的昆虫。</p><p class="ql-block"> 萤火虫怕光,最喜欢植物茂密的地方,更喜欢秸秆堆积和腐草覆盖的水边。人迹罕至的墓地是它们的天堂。小时候,大人们怕我们晚上乱跑,就说这些荒地里有鬼火。每当夏夜,不得已走过荒地的时候,萤火虫忽明忽暗的光亮,常常使我们胆颤心惊,不敢正视。大人们总警告孩子:不要去捉萤火虫,说这些虫子会钻到人的鼻孔里,然后一直跑到脑子里去。可至今,我们也没听说过有这种事儿发生。</p><p class="ql-block">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原来是它的身上携带了荧光素和荧光素酶(ATP三磷酸腺苷)。荧光素是一种磷化物,是主要的发光物质。当萤火虫通过生物能调动荧光素酶激发荧光素时,这个小虫就发光了。令人称奇的是,这种光能转换效率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使得小虫不发热,是一种真正的“冷光源”。萤火虫每晚只能点亮两到三个小时,它需要不断地补充能量(充电)。最主要的是能够从周边的环境中获取磷。因此它对周边生长的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只能在天然且没有污染的水域附近生活。因为适应能力差,萤火虫的寿命只有七天左右,也有活到二十天左右的。陆生萤火虫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加之各种生态环境的破坏,萤火虫几乎陷入灭绝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科学家通过萤火虫发光的原理,发明了荧光灯(日光灯)。他们利用低气压的汞蒸气通电后释放紫外线,使荧光粉发出可见光。这是萤火虫对人类的一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其实萤火虫发光,是一种求偶的表示。雌雄萤火虫通过荧光互相寻找对方并且互相打探。一旦靠近了,彼此满意就会关了大灯,进人甜蜜的二人世界。也有研究表明,萤火虫发光,也是一种警示,它的身上含有毒素,让别的生物远离它们。看来,无论是什么发光的生物,发光一方面是求偶的表示,也是一种警示或者是一种迷惑。</p><p class="ql-block"> 远古及今,人们对萤火虫的喜爱非常之深。诗词歌赋无不表达出对这个小小昆虫的喜爱与赞美。李白在《咏萤火》中吟道:“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把微小的个体比作宏观世界的星斗,足见其对萤火虫的高看。泰戈尔《萤火虫集》里是这样写的:My fancies are fireflies,--speeks of living light , twinkling in the dark (我的想象是一群飞舞的萤虫,涌动着赋有生机的火花,在黑夜里闪烁跳跃。)他把萤火虫的光亮比喻充满生机的想象的翅膀。这是因为萤火虫的光亮确实萌动于我们童年和少年的梦幻中,从此使我们拥有了无限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韦应物《玩萤火》这样写到:“时节变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敛,绕竹光复留。”全诗没一个字明写萤火虫,但整篇一气呵成写了萤火虫的前世今生。诗中特别提到衰草,是萤火虫的诞生地,根据现在的科学研究看,萤火虫发光的原材料就来自这些衰草,当然还有天然的没有污染的水。无独有偶,杜甫的《萤火》也点明了该虫的出处。“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诗圣杜甫心怀悲悯。既不屑于权贵,又对飘零沦落之人给予深深的同情。使人不由得想起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 class="ql-block"> 歌曲《荷塘月色》里的歌词这样写到:“萤火虫点亮了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把美妙的荷香,皎白的月光,痴情的鱼儿与萤火的梦幻之光交融在一起,田田的荷叶下水流暗动,使这首歌唤醒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无限遐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并没有关于萤火虫的描写,而歌曲词作者却把萤火虫的小小光芒折射在歌曲中,使这幅美丽的图画有了动感和灵感,一如作曲中应用的水滴声。</p><p class="ql-block"> 文章写到此处,似乎有点离题。其实,我要说的是:感谢造物主给了我们珍奇无比的生灵。也许它们来自火星,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它们肯定带有先人对我们后人的某种警示。大自然的给予是极其有限的,而许许多多的生物都与我们共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我们与它们包括植物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及外层空间,都要求我们去无限珍惜。</p><p class="ql-block"> 萤火虫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水要好,空气要好,无污染(包括无光污染),有良好的植被。只有这样,它们才能生长繁衍。萤火虫的回归表明,我们的生态环境已经开始好转了。让我们回到儿时的画卷吧:在满天的星光下,萤火虫漫天飞舞,点缀着瓦蓝瓦蓝的夜空。它们自由自在地飞在稻田上,飞在芦苇间,飞在小河边上,飞在山谷里,飞在美丽的乡村,飞在绿色的城市,飞在我们幸福的梦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