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迎新春联欢会》</p> <p class="ql-block">修缮后的当年新兵连宿舍</p> <p class="ql-block">新场古镇老照片(下载图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转眼春节快到了。“指导员”在晚点名时宣布,今年的迎新春联欢会既是欢送老兵光荣退伍,也是欢迎新兵光荣入伍的联欢会。院党委指示,新兵连要准备数套节目,由政治处挑选,参加镇上的拥军爱民迎新春联欢会。</p><p class="ql-block"> 为了拿出有代表性的节目,院里将政治学习时间都用以节目的编排和反复操练。雷厉风行的男新兵们,在第二天下午就开始了排练,他们是个个热情高涨,天井里响彻了跑了调的歌唱声,有的还带着浓烈的家乡音调,只听见有人高声嚷着,走音了,走音了,你那个家乡音等回老家了再唱。天井里的热闹引得二楼的女兵都扒在了走廊的栏杆上,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嘻笑声都盖过了楼下的唱歌声。这时“连长”往天井里一站,所有女兵霎然止住了笑声,都乖乖的回宿舍排练去了。</p><p class="ql-block"> 女兵几乎都是城市兵,有不少人在学校时就是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说要排节目,有了展示才艺的机会,想着可以在男兵们面前露一把,让男兵们好好见识一下什么是文艺表演,杀一杀他们瞧不起我们女兵干活比不上他们的威风,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多土。</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我参加了好几个节目的排练,我们班一位从黑龙江建设兵团来当兵的林大个,她不仅个子高大,且嗓门沙哑,平时的一举一动就像男孩,大家极力推荐她演京戏沙家浜中的“指导员”,我酷爱唱样板戏,大家要求我演沙奶奶,我欣然答应,都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同时排练的还有舞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和歌舞“这朵大红花”。“这朵大红花”的歌词还是我们现编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几天的排练,我们终于登上“送老迎新”的联欢会,医院简陋的大会堂里不时暴发出阵阵笑声,连不露笑脸的“连长”那天都笑个不停。在演出“这朵大红花”时,当歌词唱到“把第一朵大红花送给‘指导员’”时,全体新兵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我们唱到“第二朵大红花送给退伍的老战士”时,全场掌声响起,老战士们含泪而立,以示敬意,那场面我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联欢会结束后,政治处通知我们,“这朵大红花”被选中参加镇上的拥军爱民迎新春联欢会,要求歌词体现军民联欢,我们将歌词进行了修改,重新排练,大红花就送给新场镇的工人、农民们了。</p><p class="ql-block"> 军民新春联欢会是在镇上的大礼堂里召开。那天,大礼堂里座无虚席,人人兴高采烈的。面对这样的场面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心里很忐忑,紧张得满脸通红,就像画了妆一样。其实,这个节目只有我和另一个女兵李平一起演,她只有14岁。当报幕员报到演出单位是698医院时,掌声、喝彩声不断,因为,部队的节目我们是第一个。我和李平一手拿着大红花,一手牵着,蹦蹦跳跳地上场了,台下黑压压的一片,“连长”和“指导员”站在大幕边为我们压阵,我们边唱边跳,这时,台下发出一片哄笑声,还有人站起来指指点点的,我余光看见李平的棉帽跳歪了,急得她不停地用手去扶正棉帽,台下的笑声不断,好在帽子始终没有掉下来。</p><p class="ql-block"> 新年来临,新兵连的生活快结束了,每个新兵都期盼着走上工作岗位。男兵大多数都分配去了炊事班、洗衣班、通信班和小药厂。女兵只有一小部分分配去了通信班,其余的全部留下待命。春节后,我们待命的新兵全部到医院组织的卫训班报到了。</p> <p class="ql-block">庆祝八一建军节,回顾绿色军营,青春梦想的地方。(旧文重发)</p><p class="ql-block">祝福曾经的老领导,老战友幸福安康!建军节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