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久很久没有游泳了,特别是在海里游泳。</p><p class="ql-block"> 今年暑假,机缘巧合,我们一家在渤海湾度假避暑,所以有了每天去海边游泳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海水很清澈,记忆中比厦门的鼓浪屿的海水要清,地处东海的舟山更没法跟这里比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沙滩浴场很多,也都很大,沿海路的海岸线上都是。沙滩很平摊,往海里走上50米,海水才齐腰,而且都是细沙,没有一颗石子,更不要说很多突兀的礁石和火山岩了,这跟烟台的海滩真的是两种样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夫人很喜欢海,也喜欢在海水里泡,背着个大大的泳圈,手脚并用,一扭一扭,有时能前进几小步,有时一个劲地原地打圈,虽然这样,但她还是能玩上一个多小时。我看到她做事认真的样子和少女般纯真的可爱,也后悔自己一直没教会她游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女儿的游泳是我从小带出来的,那时借上海花园业主的名义办了张别墅泳池的暑期卡,学会了狗爬式的游泳、自由泳和仰泳,虽然动作不标准,但很实用,水性也很好,能潜水好多秒。后来在各大酒店泳池和各大天然湖塘里都留下了她狗爬式的姿势,包括以前舜耕公园的池塘里。现在她不游了,也看不到她踩水嬉水的样子了,喜欢在海滩上各种摆拍了。所以我们外出旅游,我是兼职司机加摄影。</p> <p class="ql-block"> 我呢,自小生活在曹娥江畔,自小就学会了土式游泳,水性也好,能双手拿着衣服踩水过曹娥江去那边偷桃子吃,还能下河潜水去摸鱼摸虾蟹,人称“浪里黑鱼”,本身肤色黑再加上日晒雨淋,所以就有了这个称号,反正这个称谓也是说水性好,白条黑鱼差不多价。也记得那时是我爷爷教会我们的,一开始就把我们丢到河里,吃几口水,挣扎几下,过二天就熟悉水性了,能不让身体沉下去了,能漂上一会儿了。然后就托住我们的下巴,让我们手脚并用的划水、蹬水、拍水,让身体不沉下去的同时获得前进的动力,二天后就放手我们在河塘的浅滩里自由搏击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建设,儿时大人、小孩一起去天然河塘里洗澡玩水的情景不复存在了,一则河塘基本被污染了,二则当时的大人都变老人了,现在的孩子都在游泳馆或游泳池玩水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夏天的海滨浴场是老少皆宜的好地方,海域大,海水的自净能力强。还有海滩水浅、沙细又平整,安全又热闹,天然的大浴场有太阳加温,有海风拂面,更可以在享受海浪冲击的同时欣赏晚霞的余晖。</p> <p class="ql-block"> 我很享受海边的游泳。我喜欢远离浅滩远离人群去更深的海里游,沿着浮球限制区的边缘,先狗爬式慢慢游上五十米热热身,然后自由泳几个来回,算是进入最激烈的运动了,然后仰泳几个来回算是练耐力,然后身体自由漂在海上,平复呼吸,再潜到海底贴着沙子游上一段,练练肺活量。</p> <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潜水和水上漂这两样。现在装备比小时候好多了,有泳衣、带近视度数的泳镜、有泳帽,贴着海底沙子,偶尔可以看到海带、贝类生物,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手划过后清澈的海水被扬起的细沙混浊。贴着海底的沙游动,要恰到好处的水深,我是在刚没过我头顶的海底游最惬意,不用克服身体的上浮,也不会耳朵受不了,可以自由自在的慢慢游弋,或腹部贴着爬行一段,只可惜现在憋气时间太短了,身体机能退化了,水中的我大不如小时候了。</p><p class="ql-block"> 水上漂,那就容易多了。现在身上的膘也厚,躺平后,水刚好没过耳孔,双脚不要刻意往上抬,两只手放在身体两侧,不时地往下划水来平衡身体,这样就妥妥得漂在水上了。我喜欢漂在海水里随波逐流的状态。望着纯净的蓝天白云,瞥一下一望无际深邃的大海,身体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浪起伏,心是那么地平静,又是那么地放松。</p> <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也开始随波逐浪了。人在小时候学到的东西最本能,记忆最深刻,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童子功。我海边游泳,为什么可以心无旁骛地享受,因为我从小就熟悉水性,能自由地在水中活动,它已经是植入我身体的本能。我浸在水里活动,脑海里会出现儿时的很多玩水的情境,潜水抓人,挖泥巴打泥仗,摸蟹被石缝夹手后如何镇定逃脱,洞里塞草抓河蟹等,现在觉得儿时学的东西让我特别受用。现在的社会生活条条框框太多,就业职场规则和路数又太多,人的心态和行为有太多的扭曲和虚伪,人生最好的时段就这样活在别人公认的世界里过去了。只有一旦触发儿时的身体记忆,才是最真实的,我感谢小时候那清澈大江小河和那时农民孩子自由生长的环境,练就了一身好水性,哪怕偶尔海边游泳也能最大限度的放松和享受。</p><p class="ql-block"> 享受狗爬式的游泳,不用换气,不用激烈的肢体运动,手划一下,脚蹬一下,就像人在岸上有节奏地伸腿摆手走一样,从从容容地缓缓地往前进;享受潜在水底,与世隔绝的味道,但总也脱离不了水的浮力和憋气时间的局限,人还是需要回到现实中来的;最享受还是漂在海水里,哪怕是面朝海水的那种漂,这样漂的时间比潜水长多了,身体不动,耗氧量少,可以更放松,也不用管肢体的状态,但就怕旁边游泳的人大喊:有人溺水了。看来要彻底地放松,在现实中是没有的,总会被打扰和惊扰。</p><p class="ql-block"> 希望生活回归儿时游泳时赤条条光溜溜的土式游泳的模样,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要长大后跟着别人要学标准的自由泳动作了,要学更多样式的泳姿了,如蛙泳,蝶泳。生活如果像竞技游泳者一样去统一,必然会让很多人失去本真,失去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