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渤海之滨,辽西走廊西部的葫芦岛有一个小镇——杨家杖子镇 。这是个古老的小镇,在明朝年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后来由山东迁来一杨姓贫民在此地落户,故得名“杨家杖子”。</p> 杨家杖子镇距葫芦岛32公里 , 占地9.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158人。东邻世界天然良港──葫芦岛港;西接历史名城──朝阳市;南眺中国旅游古城──兴城市。<div>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的大型采选企业——杨家杖子矿务局就坐落在这个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小镇。<br></div> 中国第一块钼矿石在杨家杖子发现 杨家杖子矿区是具有百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区,最早可追溯到1899年(光绪25年),这一年在杨家杖子地区发现了硫化铁矿。当时的矿商王泽民得到了清政府的允许,对这一地区的"硫化铁"矿进行采掘,炼制硫黄成功。 杨家杖子矿产资源丰富,先后发现了钼、铅、锌、铁、锰、铜。伴生有金、银、铼等多种元素。非金属矿主要有石灰石、铝土矿、煤矿等。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 矿商何湘云、曹兴权二人经北洋政府批准,在杨家杖子开采铅锌矿石。从1912~1931年一直由私人开矿开采铅锌和硫化铁矿。 <p class="ql-block">"9·18" 事变后,日本人侵占了矿山,开始对杨家杖子矿进行长达14年的掠夺式开采。1933年,日本侵略者建立“日满矿业株式会社”,1935年改组为“满洲铅锌株式会社”。(另于1937年5月,日本在葫芦岛马仗房成立满洲铅矿株式会葫芦岛制炼锌厂。即葫芦岛锌厂前身 )。</p> 1934年,钼矿在杨家杖子被发现,这是中国发现的第一块钼矿石。 日伪时期日本人建的日式建筑 这批建筑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占杨家杖子进行采矿期间修建,是日本采矿工作人员住宅场所。 被拆除的日式建筑 中国钼都 1948年秋,杨家杖子解放。东北人民政府决定恢复矿山生产。1949年3月成立杨家杖子矿务局,杨家杖子矿务局在当时是新中国的唯一的钼矿山。1953年被列入国家156项重点项目工程之一,当时规模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在偿还苏联外债、建立国家矿山系列标准、培养全国冶金和有色行业人才等方面做出了辉煌贡献,号称中国钼都。 杨家杖子矿务局选矿厂 156项工程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建设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当时,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经过多次谈判,商定由苏联方面分批分期,以帮助设计、提供成套设备和主要建设物资等形式,对我国扩建174个建设项目。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建设条件不具备等原因,取消18个,形成156个项目。其中,扣除两项重复计算和4项因厂址等问题没有建设,实际正式施工的项目为150个,但习惯上仍称为“156项工程”。 矿务局选矿厂全貌 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前辈们对于建设祖国都有着极大的热情,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新中国对于当时的计划和任务都不太清楚。正是靠着苏联近乎于手把手的教,才使得第1个5年计划正式确立。<div>“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摇篮。是新中国的工业基石。为我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br>1980年,时任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深情地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br></div> 矿务局选矿厂 <p class="ql-block">这些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老矿,静静地站在那里,目睹了这跨世纪的巨变。</p> 选矿厂的大钟和厂房 选矿厂的厂房 岭前矿全貌 <div>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再加上朝鲜战争如火如荼,美国的兵锋几乎直接抵达了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的家门口。因此,我们国家最先要发展的是煤炭、电力等能源企业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国防军工。<br></div><div>1953年, 岭前竖井被列为“一、五”期间全国156个新、改建重点工程之一。由前苏联专家指导设计、施工,建成于1958年。是原杨家杖子矿务局最大采钼竖井,核定生产能力钼出矿量日3500吨。</div> 岭前矿竖井1953—1958年建成 卷扬机天轮 岭前矿作为杨家杖子矿务局的主体矿山,自1950年成立到1999年末,累计采出矿石7000多万吨,生产钼精矿近15万吨,为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和杨家杖子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岭前采矿厂与选矿厂隔岭相望 卷扬机车间厂房院内 卷扬机车间 尾砂场 矿务局岭前矿索道,建于1941—1943年间,全长1.7公里,用以运输钼矿,日运输能力为4200吨。 运矿石的揽车(蚂蚁斗)曾经是矿务局最明显的标志 运矿石的索道缆车(人们习惯称为蚂蚁斗) 满载矿石的蚂蚁斗静静地停在这里、不知所措地等待生命的最后归缩。 寂静的旷野,两只小鸟唱着鸟的情歌。 几只鸡在曾经人来车往的索道前悠闲地逛着,没人打扰。 紧邻选矿厂的机修厂和铸造厂 老矿务局门前 原杨家杖子矿务局办公楼。建于1928年前后,当时为日伪时期办公楼。在苏联援建期间(约1950年-1955年间)进行了翻建。该楼的底座基本上保存了日式建筑,上面为俄式建筑。 办公楼依然古朴庄重,现为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 原矿务局办公楼。建于1928年前后,距今有近百年历史。曾是日伪时期办公楼。经过翻建后,底座保存了日式建筑,上面为俄式建筑。该楼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杨家杖子战役, 是杨家杖子战役的重要见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该楼同样建于1928年前后,是日伪时期的办公楼 。解放后作为杨家杖子矿务局办公楼。翻建后为典型的俄式建筑风格。 腾达亭对面的观井洞 寂静的小街两旁绿树成荫, 历史建筑保存很好, 有着很强的年代感。 1951年8月,为满足新中国矿产资源勘探需要,经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有色局批准,在辽宁杨家杖子组建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地质勘探公司105队。105队成立之初,就实施了杨家杖子地区钼矿综合勘查,该项目被列入国家“一五”期间156个建设项目之一,有力支持了新中国的发展。 原105地质队办公旧址,现为杨郊乡政府,对面是杨家杖子老火车站。 正在拆除的原105地质队食堂。 记忆中那火红的年代火热的生活 <p class="ql-block">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初期,“156项工程”也带动了新中国社区建设的新浪潮。在这里,老一辈规划者曾精心规划了一个个产城融合、邻里互助的理想国:班车、食堂、学校、公园,医院、体育场... ...各类设施一应俱全,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到此安居乐业,共同奋斗,变他乡为故乡。<br></p><p class="ql-block">在计划经济时期,生活在这些社区中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充分体会了当家作主人的幸福感,形成了集体为重和友爱互助的社区氛围。“156项工程”凝结了社会主义的生活记忆。<br></p> 前苏联援建的五楼“苏式楼”原矿务局职工宿舍楼。 被拆除的原局务局职工宿舍 在选矿厂附近被废弃的职工俱乐部,大部分已经坍塌。 这宽敞的屋子像是个大礼堂 原杨家杖子矿务局工人文化宫旧址 矿务局门前的灯光球场 57年建成的职工食堂(前苏联援建) 原矿务局一中,现为再就业培训中心 锈迹斑斑的南山公园休闲亭 原工会书店的牌子还在,屋子被改成它用了。 二十吨锅炉 据一位老师傅介绍 ,杨家杖子矿务局为居民取暖设计修建的锅炉, 一天24小时需要60吨煤,24小时三班倒,每个班组8小时要烧掉20吨煤,因此称为二十吨锅炉。 原杨家杖子矿务局尾矿坝(俗称北大坝)位于选矿厂东北2.1公里的黑鱼沟上游山谷中,三面环山,一面筑坝,属于山谷型尾矿库。该尾矿库最早是由前苏联列宁格勒给排水设计院初步设计,于1953年建成投产。 矿湖 1953年,辽宁省杨家杖子矿务局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尾矿库 矿湖—由于矿石经选矿后产生大量的废弃矿砂,这些矿砂被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日积月累形成了现在的尾砂湖(矿湖)。 杨家杖子钼矿历史馆藏品征集处 锦杨铁路 锦杨铁路线是日伪时期(1939年)日本人修建的铁路,归锦西铁道株式会社和大同洋灰株式会社共同管辖。从锦西车站起,经水泥厂,终到杨家杖子的专用铁路,正线全长34.74公里。运输原料、燃料,输出水泥,以及杨家杖子钼矿的运输。 大同洋灰株式会社成立于1933年12月。厂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城北的哈达湾。1939年8月在锦西县连山河南岸建立分厂,称大同洋灰株式会社锦州工场,即后来的锦西水泥厂的前身,年设计能力为20万吨,于1942年5月竣工投产。 解放战争期间,锦西地区成为辽沈战役的主战场,铁路专用线遭到严重破坏。战争结束后,锦西水泥厂与专用线同步进行恢复。1950年开办客、货运。为方便旅客集散,在水泥厂旁修建了锦西北站,在终点杨家杖子镇修建杨家杖子火车站。 原杨家杖子火车站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锦西北站成为往返于锦西县城和杨家杖子地区之间的主要客运线路。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趟旅客列车的全程票价为0.7元。<br><br> 运输原石的列车 杨家杖子机车转盘 杨家杖子火车站是尽头站,去富龙山石灰石矿的列车须在这里转换方向。 曾经的钼矿装车点 这里是杨家杖子铁路的尽头 杨家杖子革命烈士陵园 杨家杖子战役——辽西二次大捷 <p class="ql-block">革命烈士陵园</p> 1947年秋天,东北野战军发动了波澜壮阔的东北战场秋季攻势,冀察热辽军区第八纵队及独立第一师集结了4万兵力,为截断国民党东北与华北两大军事集团的生命线北宁铁路,向辽西发动攻势。 我冀察热辽军区在司令员程子华的率领下受命南下,发动秋季攻势,以第八纵和第九纵两个纵队三万多人的绝对优势,在杨家杖子地区拉开巨网,伺机歼敌。 程子华任冀察热辽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黄永胜任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 当时我军的装备极差 , 枪支弹药严重不足 , 但是我们的战士们都有着高昂的战斗意志和必胜的决心。有的战士赤脚从河北迁安一路强行军三百多公里 , 直奔杨家杖子。就在这窄窄的山沟里,就在这群山峻岭间,敌我双方的五万多人马,即将展开一场鏖战。 杨家杖子是解放战争时期辽西二次大捷的主战场,在辽沈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著名的“辽西二次大捷”战斗中,我军共歼敌16000余人,同时我军也有1400多名官兵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和热血。<div>为解放杨家杖子而牺牲的先烈们永垂不朽!<div><br></div></div> 1947年秋,东北野战军展开战略进攻 , 其中两次杨家杖子战斗,九天之中 , 东北野战军打了三次大胜仗,胜利地揭开了东野秋季攻势的序幕。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日志记载称:杨家杖子战役是我军进入东北后取得的第一场大胜利。此役直接导致国民党东北主帅易主,北宁路被阻断,为一年后的东北决战——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矿山历史文化园 钼都文化主题广场 在矿山历史文化园内,有8块醒目的红色牌匾记录了杨家杖子从1899年——2000年的历史沿革。 浮雕墙 浮雕小品 <font color="#333333">在杨家杖子拍摄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位老人,其中有二位同龄同姓,已经90高龄。还有徐大爷、刘大爷等, 也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他们当年都是从学校毕业被直接分配到这里的有知识有理想的年轻人,王大爷是东北地质学院的首届毕业生,毕业后主动要求来这里接受段练,一干就是一辈子。他们在新中国的建设中, 为杨家杖子矿的建设和发展奉献了青春和力量。他们经历过那个火热的年代,讲述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们习惯了这里的生活,</font>热爱这片充满深情的土地<font color="#333333">。</font> 葫芦岛市杨家杖子矿务局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主要生产钼精矿的老矿山。从建国到20世纪末的50年中,杨矿经历了由辉煌到衰退、最终关闭破产的大变革。 1999年,因资源枯竭等方面原因关闭破产,成为国内第一个破产大型国企。2000年3月,为承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杨家杖子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8月14日,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备案公告,升格为省级开发区。 <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中国第一块钼矿石在这里破土而出。杨家杖子矿务局是新中国唯一的钼矿山。当时的规模为亚洲第一。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建设项目。杨家杖子战役是我军进入东北后取得的第一场大胜利。杨家杖子矿务局是国内第一个破产的大型国企。</div><div>从1899年到1999年, 杨家杖子历经百年沧桑岁月。杨家杖子矿也从创始到辉煌再到衰落。</div><div>在新的世纪里真的希望这个古老的小镇,会有奇迹出现,追逐中国梦,实现家国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