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印证雍正帝 崇信祥瑞的粉彩美器

杨学生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印证雍正皇帝崇信祥瑞,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的实物美器。</p> <p class="ql-block">  此器高11公分、肚径13公分,小口微撇,圆唇描金,口径3.1公分;短颈,半球状腹,腹部错落描绘一幅《献瑞呈祥》图。二台圈足,底施白釉,双圈青花六字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款。器因形似唐代诗人酒仙李太白饮酒的酒坛,故称太白尊。 文房佳器,康熙朝始,成为御书房专用。</p><p class="ql-block"> 清代自雍正帝开始,崇信祥瑞,开献瑞、讲瑞之风气。《养吉斋余录》记载:本朝雍正三年二月二日庚午,日月合璧,五星连珠……这样的记载很多。究其因,还是与皇帝正统有关。</p> <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像</p> <p class="ql-block">  在雍正继位不久,社会上流传雍正擅改遗诏,弑君篡位的传闻。为了转移视线,并昭示自己继位是秉承天意,雍正三年二月二日上演了一出七星连珠的假戏。大肆宣扬"七星聚躍"为难逢之天瑞,并亲题"七躍会聚记"一篇。此后每逢祥瑞,即大肆宣扬。各级官僚则投其所好,纷纷上奏朝廷出现种种如"嘉禾"、"耆草"、"瑞谷"罕见祥瑞。雍正帝不仅高兴,还让人制成《嘉禾图》、《瑞谷图》亲自作跋,洋洋自得称道"盛世天降祥瑞。"</p><p class="ql-block">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看雍正瓷器一定看雍正历史,一定看雍正的爱好祟信,看雍正皇帝的艺术修养。雍正粉彩《献瑞呈祥》太白尊,刻划的就是当朝命官巡游,地方官员呈报祥瑞的场面。前面由旌旗、锣钹开道,紧跟着是仆从肩扛旌旗手牵白馬,朝廷命官安坐马上,好不得意。地方官员急匆匆前来秉报祥瑞,也许是"嘉禾",也许是"瑞谷",朝廷命官好生欢喜。最后是一组芭蕉山石,寓意江山大业永固。</p><p class="ql-block"> 中国瓷器有"清看雍正,明看成化"之说。这位勤勉的皇帝在位十三年,除推行诸多新政治理国家,奠定了康乾盛世的根基外,在陶瓷艺术史上也奠定了他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仅粉彩瓷来说,清末寂园叟撰《陶雅》曰:"粉彩以雍正朝为最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研夺目,工致殊常。"这段评品可谓贴切。眼前的这件太白尊能提供点参考,至少有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一.整器透出一股雍正粉彩隽秀之息,有种内蕴万方的美感气象。它呈色丰富多变,色泽明亮柔和,彩料浓淡自然丫,粉质感强,鲜嫩璀璨,清雅秀美。整件器物上用色达二十多种,同一种颜料又有浓淡、深浅、阴阳向背之分,富有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二.雍正帝喜爱的胭脂红作为太白尊的基础底色实属罕见。太白尊画了三组五个人物,匠师用的基本色是胭脂红,只是角色不同,色阶有所不同而己,这在宫廷瓷器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胭脂红是一种以微量金 (Au) 作着色剂、在炉内经 800℃ 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传入,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碑》中称之为 “西洋红色器皿” 。其釉中含万分之一、二的金,在清朝又名 “金红”,而西方多称之为 “蔷薇红”、“玫瑰红”。请看,五个人物的衣着纹饰、道具都是通过"玻璃白"打底,用油料调和干湿、浓淡、阴阳向背,人物、物象栩栩如生,深具艺术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三.通过一组丛植芭蕉山石强化了宫廷用具的神圣性。芭蕉作为人物画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时的敦煌壁画,莫高窟第431窟主室西壁(初唐)、榆林窟第25窟主室北壁(盛唐)、莫高窟第112窟主室南壁(中唐)都有芭蕉图案出现。这些芭蕉图案画法简单、色彩单一,往往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这种用芭蕉作为人物画背景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大量涌现,且分布在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人物绘画中。它在宫廷 绘画中出现,其內蕴寓意是坚韧不屈的文化品质和大业一统、江山永固的美好祝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