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圆明园”,这个名字是康熙帝起的。康熙御书三字匾挂于圆明殿门上方。雍正皇帝对这个“圆明”有一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意思是:圆润通透,君子之时;光彩照人,人的智慧。“元”是指个人品德的完善,超越常人;“明”是指政绩的明灯,完美而通情达理。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清明贤德的理想标准。</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南门外的《百骏图》和电子显示屏(这个应该是新增的,几年前来没有)</p> <p class="ql-block">百骏图</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介绍。路过的人们都要看一看,这是科技发展方便快捷。</p> <p class="ql-block">正觉寺</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北郊,毗邻颐和园。此外,还有许多小花园,分布在东、西、南,四周星辰如月。</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150多处风景名胜。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帝每年盛夏来此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故又称“颐和园”。</p><p class="ql-block">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原为康熙帝赐给四子胤禛的园林。1722年雍正即位后,扩建元慈园,在园南增设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并增设内阁、六部、军机处等多处值班室。乾隆年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外,还在东边建长春园,东南与万春园合并。圆明三园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年间,蕲春园(万春园)主要修缮扩建,成为主要的园林住宅之一。道光帝在位时,国势衰弱,财力不足,宁愿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避热河避暑,寻木兰,但仍不放弃重建圆明三园的装饰。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洗劫文物,焚烧。同治皇帝想恢复它,但后来由于经济困难,他被迫停止重建其他建筑。八强联军之后,被土匪袭击,化为废墟。为避热河夏日酷暑寻找木兰,但依然没有放弃对圆明三园的改造和装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洗劫文物,焚烧。同治皇帝想恢复它,但后来由于经济困难,他被迫停止重建其他建筑。八强联军之后,被土匪袭击,化为废墟。为避热河夏日酷暑寻找木兰,但依然没有放弃对圆明三园的改造和装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洗劫文物,焚烧。同治皇帝想恢复它,但后来由于经济困难,他被迫停止重建其他建筑。八强联军之后,被土匪袭击,化为废墟。他被迫停止并重建其他建筑物。八强联军之后,被土匪袭击,化为废墟。他被迫停止并重建其他建筑物。八强联军之后,被土匪袭击,化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南门一侧的花坛</p> <p class="ql-block">南门正门</p> <p class="ql-block">鉴碧亭:原建于1811年(嘉庆十六年)前后,绮春园宫门内,碧湖之中,方亭高敞,为观景佳处。</p> <p class="ql-block">远观鉴碧亭</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别有洞天石舫</p><p class="ql-block">1985-1992年间,别有洞天遗址全面整修山形河道,绿化环境,先后修复石舫基座和西山四方亭。现今遗址处还留有石舫的基座。</p> <p class="ql-block">石舫遗迹</p><p class="ql-block">此处石舫原为一名叫活画舫的临水建筑的基座,用青石雕成船舫式样,所謂活,是指“其有流水窗前过,行云天上披”的意趣。该景点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添建,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之父。</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的银杏大道</p> <p class="ql-block">时光买卖街</p> <p class="ql-block">童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