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六年八月, 在彩旗飘飘、锣鼓喧天的欢送气氛中,卡车载着我们驶出市区,开往枝江县瑶华公社崭新大队知青林场。</p> <p class="ql-block"> 一路颠簸,汽车发动机的翁翁声时而低沉、时而高亢,行驶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23个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和送行的亲友坐在车上放置的几张条椅上。</p> <p class="ql-block"> 八月中旬的太阳就像一个火球,毫不留情地烤着大地,晒的让人无处躲藏。少有人说话,饥饿和炎热裹挟着车上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 大约走了2个多小时,下午1时许,我们乘坐的卡车停了,听见驾驶室开门的声音,有人大声喊:“到了,都下车去吃饭吧。”</p> <p class="ql-block"> 卡车和行李车依次停在大队机站旁的土路上,大队干部招呼知青和随行亲友走进设在机站里的欢迎午餐。</p> <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一阵忙碌,几个林场驻场农民帮忙卸完行李。一个面色黝黑的中年农民走到我们中间:“我是林场的队长叫张永生,大家拿着行李跟着我们一起到住地吧。”</p> <p class="ql-block"> 跟着队长沿着连绵起伏的山丘地形,经过林场场部,来到山丘脚下。一憧陈旧的土墙瓦屋呈现在我们眼前,屋前的稻场被太阳晒的干裂。</p><p class="ql-block"> 老屋显的简朴而宁静,岁月斑斓的土墙上,留下年迈的痕迹,真有些穷乡僻壤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知青议论纷纷,有人问:“不是说知青安置房已经建好了?”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临时住房,国家给知青的安置费到位后,大队再做安排。12个姑们住堂屋里的房间,11个男娃们住偏房里的房间”。队长用浓厚的方言一边说话一边张罗着把大家领进屋。</p> <p class="ql-block"> 土墙屋一主一偏房格局,是用稻田泥土制成的土砖垒成的。时间久了墙壁凸凹不平,房与房之间能看到缝隙。屋里没有窗,白天单靠房顶的几片透明瓦采光,晚上用煤油灯照亮。主房的堂屋两边分布4间正房,偏房被隔成3间房。</p> <p class="ql-block"> 按照队长的嘱咐放下行李,支好铺位挂上蚊帐,找来土砖把木箱支在床旁,摆上一盏煤油灯。书桌有了,一下子有了生气,有了集体寝室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佛晓,寂静的山乡传来此起彼伏的鸡、狗叫声。也许是新鲜和兴奋感,当红彤彤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已经洗漱完毕,在山丘顶上的场部食堂吃完早饭。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饭后闲暇之余站在高处位置,瞭望四周。近看炊烟凫凫,远看薄雾缭绕,好一副从没有见过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林场场部配有晒谷场、仓库、厨房,还有猪圈、牛圈。屋里屋外总是弥漫着一股味道,后来知道那是猪圈、牛圈里干稻草夹杂着猪、牛粪便和泥土通过踩踏发酵后用于旱田的肥料。那味道初闻不习惯,时间长了就无所谓了。</p> <p class="ql-block"> 来林场第一次出工是集中开会,队长首先向大家一一介绍了林场会计、食堂事务长及各位驻场农民。</p> <font color="#ed2308"><b>(晚年的张永生队长)</b></font>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仔细端详队长,四十余岁,中等偏上的个子不胖也不瘦;饱经风霜的脸庞黑里透红,露出勤劳、健康的本色;流利的讲话和富有韵味的顺口溜很让人映象深刻。 </p> <font color="#ed2308"><b>(知青2011年元月2日第一次重返知青林场)</b></font>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队长接着向知青介绍了林场共有田地240余亩,其中旱田200亩、水田38亩、菜田2亩。提出来年要达到年收稻谷4万斤、油料2万斤、完成种植桔树2万珠、梨树1万珠、茶树100亩的目标任务。并对林场23个知青和8个驻场农民做了分工安排: </p><p class="ql-block">“一人养猪带养鱼。</p><p class="ql-block">二人烧火多样化。</p><p class="ql-block">三人种菜带瓜杂。</p><p class="ql-block">五人管林不动它。</p><p class="ql-block">其他二十人粮棉一起抓。”</p> <font color="#ed2308"><b>(知青2012年4月7日返乡时与队长合影)</b></font> <p class="ql-block"> 满怀豪情、信心十足的队长提出林场来年的生产任务和分工安排。思路清晰、表达简洁条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稍有文化的庄家人队长,也让我们对林场充满希望。特别是他善言随和的性格给我们留下好映像,时间长了我们都亲切的称呼他“生哥”。</p> <p class="ql-block"> 可是,面对一群刚走出家庭,涉世不深的知青,队长的一个安排却引发一件惊动整个大队乃至公社的花边新闻。 </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直八月收获花生季节,队长通知晚餐后每人一钵水煮花生。“吃完花生要多喝水。”队长不忘提醒大家多喝水。</p> <p class="ql-block"> 当天夜晚,女生寝室传来哭声,继而哭声连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这是轰儿回事啊”。队长在山上隐隐听到哭声后,来到山下知青住地询问。</p><p class="ql-block"> “有女生吃了水煮花生喝水后拉肚子,引发和感染一些女生想家而哭”。我把情况和自己的判断告诉了队长,队长惊诧的目光里流露出担心的表情 </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令人啼笑皆非的笑料传遍全大队,都知道队长是为了防止知青偷吃花生使出了歪点子,违背了吃花生喝开水会引起腹泻的禁忌。</p> <p class="ql-block"> 一连几天队长寡言少语,陷入了沉思,不知道是自责还是担心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最敏感、最担心的还是破坏毛主席的上山下乡运动。虽然,仅仅只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但处理方法的确欠妥。</p> <font color="#ed2308"><b>(知青2016年8月20日返乡时与现任村书记合影)</b></font> <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ed2308"><b>(知青2016年8月20日返乡时在胡家畈水库合影)</b></font> <p class="ql-block"> 不久后,我们从临时住房搬迁到大队为知青改建的住房。不知什么原因,队长被大队党支部撤换,由八队队长刘大娘接替林场工作。</p> <p class="ql-block"> 在这块十分贫穷而又令人特别难忘的的土地上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复着自食其力的知青生活。但是,无论时间如何叠加、生活劳动如何变幻、那段土墙屋的初始记忆,却永远那么清晰地记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