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美风景在路上,这些年一直在路上欣赏风景!</p> <p class="ql-block">喜欢自驾游,喜欢自由自在的旅行,想停就停想走就走,</p> <p class="ql-block">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想去哪里就去哪里!</p> <p class="ql-block">醉美肇兴,千年侗寨!</p> <p class="ql-block">旅途第八站,走进肇兴侗寨,青山秀谷间的田园诗歌!</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个拥有吉尼斯世界之最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寨,</p> <p class="ql-block">2005年这里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同时还在2007年被《时尚旅游》和美国《国家地理》共同评选为“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地”之一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它就是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镇的肇兴侗寨。</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侗寨云雾缭绕,梯田、树木、田园、与错落有致的鼓楼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里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从吃穿住行到传统节日及民风民俗,都诉说着最古老最悠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阳光包裹着侗寨,一切似乎染上一层浓郁的古铜色…</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中,这里的鼓楼,花桥,风雨桥和吊脚楼都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在寨子里,遇见摆摊带娃的妇女和我们热情的打着招呼。</p> <p class="ql-block">遇见刺绣的阿婆们,向我们兜售着他们的绣品。</p> <p class="ql-block">游走其中,看着山涧中小溪汇成清澈的河水,欢悦地穿寨而过,</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人们仍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原始淳朴的风情依旧,</p> <p class="ql-block">寨中道不拾遗,夜不闭户。</p> <p class="ql-block">这家酸奶店开着门,守门的竟是一只猫人,店主不知去了哪里?</p> <p class="ql-block">在太阳下逛得口干舌燥的我们想买瓶酸奶喝,找了一圈店主未果,只得自己打开冰箱取货。</p> <p class="ql-block">喝完酸奶在店里小坐了一会儿,仍未见主人出现。只好按着柜台上的货品标价,扫微信码付款走人。</p> <p class="ql-block">这里古桥流水,寨中升起袅袅炊烟,烟火气十足,这就是肇兴侗寨,古朴恬淡。</p> <p class="ql-block">侗族女子很奇特,头发非常乌黑发亮,而且都是长长的,她们用一把梳子这么一挽,一个简单的发髻就盘在了头上。</p> <p class="ql-block">这个发髻可谓是万变不离其宗,在侗族妇女头上,有的略微有些歪着,但都是一丝不苟的盘在头上的。</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种挽发髻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侗族妇女,年轻的侗族姑娘几乎很少这么挽着了。</p> <p class="ql-block">不由地感叹,在这个美丽的小村寨我们静静享受这来自生活中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侗族美丽的风景在这里你都可以看得到,生活是这般平常而温馨地走着…</p> <p class="ql-block">偶遇寨佬</p><p class="ql-block">在游览的途中偶尔进了一家店铺与店主人攀谈起来,</p> <p class="ql-block">后得知他竟是侗寨的寨佬名叫陈刚。</p> <p class="ql-block">惊喜之余,诚请他为我们介绍起侗寨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侗寨建在山谷之间,四面环山,这座寨子最早建于南宋正隆五年,到现在已经有8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肇兴是一个乡级单位,有五个自然村寨,分别是“仁、义、礼、智、信”,</p> <p class="ql-block">寨佬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这五座鼓楼分别对应着5个族群,</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肇兴侗寨的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口中的团其实有些类似我们那边的村,小组或者片区。</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种按照姓氏来划分片区的模式,在贵州地区可谓是屡见不鲜,</p> <p class="ql-block">据统计全国目前有600多座鼓楼,其中肇兴所在的黎平地区就拥有超过一半。</p> <p class="ql-block">且肇兴一个村子拥有5座鼓楼,5座花楼和5座戏楼,数量之多一跃成为世界吉尼斯纪录。</p> <p class="ql-block">加上这里还拥有列入世界遗产的侗族大歌和五座鼓楼花桥戏楼。</p> <p class="ql-block">每个房族各自拥有一个鼓楼,鼓楼除了观赏之外,最大的用途就是祭祀、议事、家族聚会婚丧嫁娶等重大事用途。平时休闲娱乐。</p> <p class="ql-block">由于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民族,因此对于何时开始有鼓楼的时间并不确定。</p> <p class="ql-block">不过从清代雍正年间的记载“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从明末时期鼓楼就存在了,而这个记载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鼓楼本身建筑就是一种极其特别的构造,站在鼓楼下面可以看到整个鼓楼不用一钉一卯却能够让其屹立不倒,且能够保持数百年来不腐不斜。</p> <p class="ql-block">如果用心观察鼓楼的平面是偶数哟。侗寨建鼓楼,是吉祥兴旺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这些鼓楼虽然历史沧桑,经历过重建和重修,</p> <p class="ql-block">但直到如今这些鼓楼依然承载着众多侗族人对于生活的向往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除了鼓楼之外,侗族还是著名的歌舞之乡。</p> <p class="ql-block">每天上午寨门口都有迎宾表演,寨里面有歌舞节目。</p> <p class="ql-block">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p> <p class="ql-block">自然合声的侗族大歌应是演出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52岁的陈刚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自己也曾去过北京报考美术学院,</p> <p class="ql-block">虽然落榜而归,也算是见过世面,北漂过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侗寨人也开始突破传统,与外面的人通婚了,</p> <p class="ql-block">他的大女儿已经走出侗寨,在县城做教师,女婿在广西做公务员,一家人和谐美满幸福。</p> <p class="ql-block">特别需要介绍的是,那年胡锦涛总书记来侗寨视察工作时曾经到访过他的小店,让他感到十分荣幸。</p> <p class="ql-block">通过寨佬陈刚的介绍和我们自己的了解,让我们完整的领略了侗寨文化。</p> <p class="ql-block">堂安梯田</p><p class="ql-block">距离我们住的肇兴侗寨仅7公里,车程大约20分钟左右,它是中国与挪威合作建立的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梯田上的空气清新宜人, 空气中弥漫着田园的芬芳,微风中带着温柔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来到堂安梯田,清碧的水面荡漾起片片璘光!</p> <p class="ql-block">在田地里劳动的身影犹如一幅幅油画挂在山水之间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梯田像一座座巨大的台阶,一层一层地把山坡缠绕着,每一片田野都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梯田的每一层都有一条小沟,沟里潺潺流水,把梯田划分成田字格,沟里的水清澈见底,把梯田的绿色映衬得更加美丽。</p> <p class="ql-block">走在田埂上,路旁的稻田里禾苗透着新绿,只见禾苗下不时有鱼儿在水中穿梭…</p> <p class="ql-block">突然,小峰和杨建大叫起来,看~水蛇!</p> <p class="ql-block">顺着他们指的方向望去,水蛇在田里游动着不时的还翻着跟斗,鼓动出串串水泡,此时泥鳅也蹿过来凑起了热闹。</p> <p class="ql-block">两个孩子试图配合着下田去抓水蛇,但在我们这些阿姨的惊呼中,罢手放弃了,其实我们既是惊喜又是担心,真怕他们落入水中。</p> <p class="ql-block">走进梯田远观,金色的梯田从山脚盘绕着直至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祥云缭绕,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此时夕阳与远山相接,将金色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梯田上呈现出各种色彩,朱砂色、青绿色、金黄色在这里纵横交错。好似一块调色板。</p> <p class="ql-block">夕阳随着渐渐的下沉落山,梯田上的颜色渐渐褪去,慢慢的淹没在夜色之中,只留下一片宁静,令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旅途第九站~走进贵州深山岜沙苗寨,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p> <p class="ql-block">岜沙苗寨,坐落于贵州黔东南从江县面向都柳江一侧海拔550米的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它是一个神秘的原生态部落,民俗风情超浓厚,是一个深藏在山林中的古风村寨。我们翻山越岭来到村寨,站在观景台前,一眼望去,云雾缭绕,时影时现…</p> <p class="ql-block">极目远眺,苗寨的美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因地处偏远,至今仍保留了古老而原始的生活方式。寨内木楼古朴简单;四周密林环绕,环境幽雅,</p> <p class="ql-block">芭沙苗寨,以“最后的枪手部落”入选“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也是唯一用镰刀剃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为了探秘中国最后一个持枪部落,慕名来到这个古老而原始村寨,</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目睹了苗寨村民的迎客方式,</p> <p class="ql-block">他们吹起芦笙跳起舞,一鸣放火枪,欢迎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当你走进寨子,置身其中往往难辨方向。</p> <p class="ql-block">房屋皆为古老的吊脚楼,屋顶以杉树皮覆盖,保持了古老苗寨的原汁原味。</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当年九黎部落大迁徙时的先头部队。</p> <p class="ql-block">至今,岜沙的男人仍然以尚武为荣,平日里一身古代武士的装束,</p> <p class="ql-block">村民全系苗族,衣着方式原始,发式奇特,被称为:“秦时发式汉时装”</p> <p class="ql-block">他们身穿左衽右开圆铜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除了枪不离身以外,身上通常佩带着镰刀蒌子、腰刀、葫芦和牛角,牛角里面装满了火药,光着脚板爬山上树却如履平地。</p> <p class="ql-block">看到他们这身装容,让人不由想起远古时代的武士。</p> <p class="ql-block">当然,现在的芭沙男人们的火枪,已经不再是杀生狩猎的武器了,</p> <p class="ql-block">而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一种装束。</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到寨子边山腰的一个平坦之处,有半个篮球场大。此处是岜沙的神圣之地,寨上的重大祭祀活动也都在这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正巧赶上,枪手们列队在坪场上进行鸣枪表演。</p> <p class="ql-block">一阵硝烟,一排枪声,惊得树上的鸟雀噗噗楚楚地飞起…</p> <p class="ql-block">那枪声久久的回荡在山谷之中…</p> <p class="ql-block">该村落还有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生活习惯,为这个寨子又蒙上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这里最具特色的是,男子的妆容及发式。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p> <p class="ql-block">男孩三岁开始蓄发,到成年时,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间部分盘发为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p> <p class="ql-block">岜沙汉子把发型及装束看得极为重要,他们认为那是男子汉的一种重要标志,并一直保持这样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非常幸运,那天我们在一片古树环绕的祭祀场地,亲眼见到用镰刀为男子剃头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真是芭沙一绝,镰刀剃头,提刀的和被剃头的人都需要很大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一盆山泉里打来的清水,一把锋利的镰刀,庄重而神秘的仪式过后,又一个汉子成为了芭沙“活着的兵马俑”。</p> <p class="ql-block">只见师傅娴熟的动作,将他头上的"杂草"一一剃除干净。</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人敬树为神,与树同生共死!</p> <p class="ql-block">芭莎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他们百年之后,会将过世之人葬于一棵小树之下,以自身躯体灌溉未来。在现今社会,有如此虔诚的信仰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在岜沙树是十分神圣的。“生命树”是岜沙人生命的标志。“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p> <p class="ql-block">他们崇拜树神,过年过节要祭祀古树、生命树,并且实行树葬。</p> <p class="ql-block">在新生儿降临的时候,父母会为他种棵树,涵义着他生命的开始。在他去世后会将这棵树砍掉作为他的棺木,陪伴他一起走完一生。再在上面种上一颗小树。</p> <p class="ql-block">没有坟头,没有石碑,只有这么一颗长青的树,标志着生命的延续。这是我觉得十分有意义的一个民俗。</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一棵树便是一个魂灵,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神性。岜沙人敬畏这些魂灵,这些魂灵也保护着岜沙。</p> <p class="ql-block">世世代代,以示生命得到树神的延续。生命之树从此万古长青,庇护子孙万代安康。</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苗族除了保留着原始的习俗,还保留着他们的氏族,</p> <p class="ql-block">苗族以"鼓"为单位,一个"鼓"就是一个氏族,岜沙就是由一个"鼓"所组成的氏族。</p> <p class="ql-block">苗族以"鼓"为单位,现在的岜沙部落,除了有政府设立的行政机构和党的基层组织以外,</p> <p class="ql-block">还有从远古氏族部落沿续下来的社会组织形式,寨老——就是岜沙人的自然领袖。</p> <p class="ql-block">寨老是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掌管寨子里的大事。</p> <p class="ql-block">过去岜沙人是没有姓的,直到乾隆年间,清朝皇帝强令逼迫,岜沙人才有了汉姓,现在的岜沙部落主要有滚、王、贾、易和吴等姓氏,其中较多的是滚家和王家。</p> <p class="ql-block">芭沙人的组训!</p> <p class="ql-block">记得在侗寨时,寨老陈刚听说我们要去芭沙苗寨时,便热情的介绍说他和芭沙的大胡子苗王相熟,并告知他也当过兵,曾服役于铁道兵,更巧的是与我们同年入伍,去芭沙时可以找他深入了解芭沙苗族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寨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四处打听大胡子苗王家在何处?正巧碰上寨中一小帅哥带着我们前往,</p> <p class="ql-block">途中与他聊天时得知他也是名退伍军人,曾在卫戎区服过三年兵役,又遇小战友感到格外亲,</p> <p class="ql-block">当来到大胡子苗王家,遗憾的是老人家七十多岁了还上山劳作,未能见面。他的儿子接待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最后还相互留了联系方式加上了微信。他留我们在家吃午饭被我们婉言谢绝,欢迊我们有机会再来家中做客。</p> <p class="ql-block">我们互加了微信</p> <p class="ql-block">随后把他爸爸当兵时的相片,给我发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以及他两人个孩子的相片。</p> <p class="ql-block">随后又介绍了,他家人们的姓氏及名字。</p> <p class="ql-block">我爷爷叫滚望乡,我爸名滚拉望、我叫滚水拉、我儿子叫滚元水,大女儿叫滚丙水,都带爸爸一个背字。</p> <p class="ql-block">这是他儿子给我发来他父亲滚拉望,当兵时和现在的相片。</p> <p class="ql-block">突然想起在寨老陈刚那里见到过这张相片,苗王曾为寨老的老酒作代言。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p> <p class="ql-block">走在芭沙,可以随处看到头顶发髻,手持火枪的芭沙人,充满了野性…</p> <p class="ql-block">旅游发展了,孩子们也跟着大人们在寨里面扛着枪游走,感觉萌萌哒。</p> <p class="ql-block">苗族女人喜爱刺绣就像喜爱唱歌一样,几乎视若生命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苗族姑娘好刺绣是与传说里的苗民南迁联在一起的,说是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徒跋涉的路途经历,</p> <p class="ql-block">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p> <p class="ql-block">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p> <p class="ql-block">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p> <p class="ql-block">她们刺绣也不用先描画草图,全凭自己娴熟的技艺和非凡的记忆。数着底布上的经纬线挑绣。她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布局谋篇。</p> <p class="ql-block">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遇到的这个小姑娘是和祖母学习苗绣的,虽然她只有六岁多,</p> <p class="ql-block">据说今年九月份才该上小学一年级,可是绣起花来,娴熟老道,和她的年龄完全不符</p> <p class="ql-block">一针一线一丝不苟。以致惊讶之余,本想为她录段小视频都给忘记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六岁宝宝没有画图,全凭借着自己的想象绣制出来的彩带。</p> <p class="ql-block">岜沙姑娘则穿着自己挑绣自制的布衣裙,衣袖接绣着精美图案,耀人眼目。</p> <p class="ql-block">她们头上蓄留的发髻象征着自己土生土长的山、树。这是芭莎人的信仰,传承千年不变。</p> <p class="ql-block">继续一路黔行,走遍醉美贵州!</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