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科研型教师

教育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争 做 科 研 型 教 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束 义 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为什么要做科研型的教师</b></p><p class="ql-block"><b> 1、教师的科研素养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需。</b></p><p class="ql-block"><b> 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课程的推进,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新的困惑、新的矛盾,而要真正解决这些矛盾或问题,仅仅依靠原有的老经验、老办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通过研究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因为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所改变的不只是学校的外在面貌,而是在呼唤着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催生着教师新的职业生存方式,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教师原有的角色定位,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学校的舞台上。</b></p><p class="ql-block"><b> 教师教书育人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遇到问题应通过教科研途径去解决,善于科研性教师思维敏捷,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大胆实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吸纳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学改革对教师的热切呼唤;教师的科研素养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必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科研素养是新时代教师应具有的素质</b></p><p class="ql-block"><b>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素质的一个必要内容。之所以如此,是由时代要求决定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教育实践研究者。丰富的研究机会,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从教师自身的发展来说,21世纪的新型教师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真正的教育专家,一个教学的研究者,他们必须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的研究和实验,才能在反思中发展,在研究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科研素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是新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科研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b></p><p class="ql-block"><b>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教师。而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他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其中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教育科研素质的优劣,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能不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具备科研素养的教师能够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创造性,能更快地、批判性地接受新的教育理论,迅速将其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活动中,并能避免简单的模仿性的模式化的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b></p> <p class="ql-block"><b>  4、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育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取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b></p><p class="ql-block"><b> 实践证明,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b></p><p class="ql-block"><b> 第一,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从而使教师自觉地认识教育的内涵,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地按教育规律办事。第二,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教师们通过各自的课题研究,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友好竞争,竞相摘取丰硕的科研成果,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第三,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助于激发教师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可以极大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意识和自信心,使教师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激励自己朝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前进。</b></p> <p class="ql-block"><b>  5、教师竞争上岗的需要。</b></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近年来教师这一职业已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与此同时教师之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在发达地区的部分公立学校,以及民办学校铁饭碗已被打破,对于一部分教师来说“铁饭碗”成了“金饭碗”,对于另一部分教师来说“铁饭碗”成了“泥饭碗”。一些地方实行全员聘任,推行人事改革,教师被试聘、落聘或下岗。又如某私新学校当年招聘教师 20名,实际应聘者达2000余人,类似上述事例很多。教师间的竞争从最初的学历层次、专业知识水平的竞争,发展到教科研能力的竞争这一更高要求上来。因此,从教师竞争上岗的角度来说, 教科研能力将增强您的竞争力。</p><p class="ql-block"><b> 总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走科研兴校的道路,既是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每位教师对此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给予高度的重视,争做实实在在的科研型教师,切切实实地把教育科研工作开展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如何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b></p><p class="ql-block"><b> 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做到如下几点:</b></p><p class="ql-block"><b> 1、首先必须敬业爱岗</b></p><p class="ql-block"><b> 对于每一个渴望事业成功的青年教师来说, 首先必须立足于“热爱”这块基石之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真正地做到热爱教师职业、熟爱所教专业、热爱所教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并不容易,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也会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厌教”与“乐教”的分水岭就在于是否敬业爱岗。</b></p><p class="ql-block"><b> 当教师对这一职业的社会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所以,他们对教育事业心存敬重,对制约教师的职业规章、制度、原则等能够自觉认同,并且内化于心。在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体现出主体性、自觉性,教育行为中表达出的是道德自律性。</b></p> <p class="ql-block"><b>  2、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b></p><p class="ql-block"><b> 教育改革约首要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任何改革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进行的。 教育是对未来负责,纵观近30年来,世界各国对人才的认识,经历过不同的阶段,由六十年代的“知识型”到七十年代的“智能型”,发发展到八十年代以后的“素质型”,各国都重视涪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且十分重视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b></p><p class="ql-block"><b> 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观,六十年代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偏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 科学性,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七十年代注重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八十年代之后,注重学生基本品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健康的个性。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 目的是让学生从“知识型”“智能型”向“素质型”转化。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 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 当前全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进展很快,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地方“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有些人认为学校增加了体育课、艺术课、 活动课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个框,什么东西都可以装”。由此可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仍是目前基础教育追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科研课题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仍是主渠道。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和相互关系,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带根本性的重大课题。早期教学论主要探讨教师如何教,近代教育家强调学生如何学,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二者如何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教师调动学生全部身心参与的整体活动,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问题,这也是当代教学论深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b></p><p class="ql-block"><b> 要更新教育观念,必须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中学教师教育理论功底薄是较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基础理论知识, 而且还应涉猎思维形态学、形式逻辑、三论、美育理论、创造教育、德育理论、哲学、 教育科研方法,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等多方面理论知识, 注意将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与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相融合,以形成自己理性思考的生长点。例如,要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两全”,就必须高度重视转化中差生的问题,其中就要研究学习心理学。目前学习心理学中有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心理学派二个派别,认知心理学派又以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为代表。70年代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又提出了“元认知”理论,这些重要的理论内容对指导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先进生和后进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即认知过程)是存在着差异的,后进生在认知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认知策略,认知结构的构建很困难,这就好比是给学生一堆砖头,后进生无法用砖头砌成房子,而先进生则能做到。另外,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反思,对于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并不清楚,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元认知的具体体现。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果既懂理论,又知方法,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策略,那么就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就是一位科研型的教师。</b></p><p class="ql-block"><b> 3、在教改中进行科研,在科研上促进教改。</b></p><p class="ql-block"><b> 中学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科研活动。 教科研包含教研与科研2个方面,教研与科研有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教研是科研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的教研活动, 主要是研究教材、大纲、教法、学法等内容,而开展科研活动则要选择科研课题,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去实施,直至得出结论。 教师的科研素质是各项基本素质的集中表现,包括四个要素:科研意识、 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品质,其中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中的关键要素,以科研品质进行调节,以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去从事科研实践,直至成功,这四个要素也是衡量一名教师科研素质的四项标准。 近年来在组织开展全校教师教科研活动中,以“教师科研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研究”为核心,将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科研意识的培养; 第二阶段,科研方法的学习;第三阶段,科研能力的形成和科研实践。针对教师长期忙于日常教学工作,教育信息闭塞, 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方法欠缺的状况,对全校教师开设教育科研讲座,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在此基础上鼓励、 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科研活动,申报课题。并按步进进行认真选题、查阅文献资料、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注资料、分析研究、形成论文,再具体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反思,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基本途径</b></p><p class="ql-block"><b> 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应根据教师素养形成的规律,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具体表现在:</b></p><p class="ql-block"><b> 1.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b></p><p class="ql-block"><b> 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自觉努力地学习教育理论,并把理论学习和日常教学实际及科研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有了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科研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2.在科研实践中锻炼</b></p><p class="ql-block"><b> 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任何人的能力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验,才能学会和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科研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提高科研素养。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的完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3.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b></p><p class="ql-block"><b> 学术交流能使自己的信息更丰富,拓宽思路,增长见识并且能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交流有助于吸收众人之长,或借鉴他人的教训。或受他人经验和方法的启发,达到增强科研素养的目的,而且通过合作研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带动。</b></p><p class="ql-block"><b> 教学无止境,教科研亦无穷期,难能可贵的在于不断地探索教学的的真谛。一线教师只有把教改和教科研结合起来,无论是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还是对教师自身教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束 义 福</b></p><p class="ql-block"> 2000.0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参考书目</span></p><p class="ql-block">1.新世纪教师素养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行涛 郭东岐 2003</p><p class="ql-block">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赵宏义 2002</p><p class="ql-block">3.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指导 陈境孔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69qndg?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22905024" target="_blank">微信.札记一一我的美篇电子书</a></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