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形容的是江西。这句话出自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p><p class="ql-block"> 正如《江西是个好地方》中唱到:</p><p class="ql-block"> 江西是个好地方,好呀么好地方哟诶!山清水秀好风光,赣江流水浪涛涛,庐山难见真面貌。</p><p class="ql-block"> 鄱阳湖上渔船飘、渔船飘呀[得儿松哇呀呼嘿]井冈山峰比云高。</p><p class="ql-block"> 江西是个好地方,好呀么好地方哟诶!钨矿煤矿是宝藏,山产茶叶和米粮,还有夏布和蔗糖。</p><p class="ql-block"> 南丰桔子甜又香、甜又香呀[得儿松哇呀呼嘿]景德镇瓷器天下扬。</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暂且不去井冈山、庐山、山清山、龙虎山、明月山、武功山等等等等。我要带您走进上饶灵山山脉的望仙谷,这也是我作为摄影人最想达到的目的和希望了却的心愿,我曾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十多人,从灵山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望仙谷景区路上。当地“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保安人员已经在路口将进入景区的车辆导入不同的线路或大型停车场。我们的车也按照指挥人员的手势老老实实地进入停车位。但车内有人看到后续车辆又直接进入景区。我们也“随大流”吧!没想到,进入望仙谷终点区域确实是“车水马龙、水泻不通、无处歇脚”。好在疏导交通的保安非常认真负责,精心指挥,合理调配,车辆一辆接一辆往山里开。大约上山走了3-4公里才找到停车位,随后再坐景区旅游车下山到游客服务中心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 望仙大峡谷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望仙乡。景区属灵山山脉,规划面积约6.1平方千米,由九牛、岩铺、南山、圆山顶、芳村五区域大板块组成;是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探险、健身为一体的旅游之地。</p> <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要寻找最佳拍摄点确实不易。正在此时,一名保安告诉我:山上钢架桥旁边的平台经常有摄影人在那拍摄夕阳。得到这个消息,我顾不得收好三角架就绕道往山上冲!还要感谢这位保安,这个位子确实是最佳拍摄点,于是长焦、中焦、广角轮换着上。</p> <p class="ql-block"> 我从下午17:39分开始,一直在不停地选择不同的光圈、速度和感光度,不停地选择不同的地理位子和最佳的摄影角度拍摄,直到19:29分夜幕降临,才感觉衣服已经湿透,肚子开始叽里咕噜;正在疲惫不堪时手机铃声响起,我才不情愿地结束近2个小时的摄掠。</p><p class="ql-block"> 环顾四周,除了望仙谷美丽、迷人的夜景,所有山间小路上已经是人山人海,人挨着人方能挪步下山。尤其景区出口更是寸步难行。还希望景区从人流量最大化角度考虑将出口拓宽一些或再开辟一条出口,避免和杜绝不必要的踩踏等安全事故。</p> <p class="ql-block"> 在等侯景区公交车上山取自己的车辆时,负责维持交通秩序的保安告诉我们,每逢周六,当地或周边区域的游客大多数是晚上7-8点钟上山,有的要游玩到11-12点才善罢甘休!所以外地游客最好选择周一至周五之间前来观光。</p><p class="ql-block"> 另外,如果您的车停在景区终点站以上的公路上,也可以从上山方向直走,途经餐饮一条街,经乡村公路、县道和省道返回,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但盘山公路弯道较多。</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望仙大峡谷源于东汉,始于三国。景区峡谷、巨峰、巨岩、涧瀑、高山清流、山水美如画;古村、耕种、祈福、佛教、民俗、历史文化突出,融灵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古有“胡祖羽化登仙宫”之传说。</p> <p class="ql-block"> 南昌的后花园奉新县境内最具盛名的莫过于素有“天赐千年美人汤”之称的“九仙温泉”。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到这里。</p><p class="ql-block"> 传说古时有九仙女在此为民治病并沐浴温泉而得此名,又称“九仙汤”。九仙温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1200年前的北宋时期,众多名人都慕名而来,游历“九仙”据当地人传说有个男浴室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位皇上也曾在这里泡过温泉,现在也无法考证了。</p> <p class="ql-block"> 九仙温泉地处奉新、靖安、修水三县交界处,古时曾是扼守赣中腹地通往湘、鄂的交通要道,至今古驿道尚存。</p> <p class="ql-block"> 九仙温泉的历史可追溯北宋1200年前,后几经战火,于清代道光年间重建,至今重建时捐资碑文尚在。</p><p class="ql-block"> 九仙温泉分一阴一阳两个泉池,水温在46—52℃之间,水质为硅氟医疗矿水,富含硫磺,可治疗多种皮肤顽疾,对调节身体机能有很好的保健功效。</p> <p class="ql-block"> 该地年平均气温13.1度,盛夏酷暑时节平均气温为21度,是天然的“夏季避暑、冬季避寒”的休养胜地,是不可多得的一年四季可开发利用的高山温泉。</p><p class="ql-block"> 北宋诗人黄庭坚、王安石、苏东坡、名僧可迁禅师都曾历游九仙。</p> <p class="ql-block"> 天宝古村为什么号称“江西第一古村”?天宝古村不仅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独具特色名村”;还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并荣获“中国民族优秀建筑文化魅力名村”、“江西省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宜春市十佳乡村旅游点”;国家环保部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以及“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入选“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大家来到九仙温泉的“文书阁”花五元泡了一个脚。因第二天需要赶回去上班,我们夫妻俩告别了同学,踏上返渝的路程。途经宜丰县时早就听说有个天宝古村,一直想目睹真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天宝古村,亲眼目睹了这个大型的古建筑群落,据说已有1800年的历史,号称为“江西第一古村”。</p><p class="ql-block"> 查阅宜丰史料获悉,天宝古村,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境北,距县城23公里,所在地为天宝乡辛联村、辛会村部分范围,规划合称天宝古村,面积2.5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 天宝古村保存有明清房屋170多栋,古石板路7375米,古巷43条,长1490米古城墙一座,还有遍布村落的古井36眼。自天宝刘氏开基以来进士22名,留存皇家赐匾25块。</p><p class="ql-block"> 天宝村古建筑群属赣派建筑风格,建筑规模达8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从航拍的画面来看,天宝古村呈自然的船形地貌,东南有东水西流弯山绕城的护城河,西有藤江河,北面有古城城墙遗址。</p><p class="ql-block"> 古城有三街六市,六座城门,十三第宅,48条巷,48口井,四周设内外八景。</p> <p class="ql-block"> “进士第”原名溥亭翁祠,为莅堂公刘应葆之弟、纸商刘应俊所建。因其曾孙刘拱辰道光二十四年得中进士,1844年改名为进士第。横梁上挂有“进士”“拔贡”“兄弟同科”等牌匾,可谓人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应俊一脉出仕者多达十余人,曾连续五代分别官任按察、司狱、布政司都事、知县、知府等,有“世观察第”之美誉。他们于各自任上勤政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深受朝廷赞誉、百姓爱戴,而又以南阳知府刘拱辰最为卓越。</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原刘氏宗祠长100多米,宽30多米,有石柱三十六根,天井二十四处,结构为五栋一寝,左右祠堂,雕龙画凤。清朝太师太保、文化殿大学士朱轼亲赐“江省名宗”金匾。</p><p class="ql-block"> 祠堂曾六次毁兴,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最后重建,后又于1962年改建为粮仓,文革时又遭火灾,仅剩门楼。</p> <p class="ql-block"> “培根职业学校”始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为江西省第一所现代职业学校。</p><p class="ql-block"> 培根职业学校创办初年,聘请的是天宝名宿、留日学者刘天衢(刘师舜之父)担任校长,刘己达(1938年曾任赣州行署专员)任教务主任,有职业教员10余人。</p> <p class="ql-block"> “昭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5年),又叫四季公祠,昭公名季昭,乃墨庄始祖刘式的六代玄孙。季昭有兄弟四个,季铭、季昭、季华、季荣,名字中都有个季字,所以祠堂又叫四季公祠。</p><p class="ql-block"> 公祠三栋一寝回字楼,二拱一亭。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总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是天宝现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被誉为“江南民居建筑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南轩书舍》</p><p class="ql-block"> 在“五芳翁祠”大门斜对面,为五弟涧芳所建。涧芳毕生苦读而不得中,心有所憾,恰逢家中尚无私塾,为使后辈能自小接受优质教育,也为寄托他“累叶继起,以文耀祖”之期许,便出资设立该书舍,此后一直作为“五芳”一脉最主要的初级学堂直至民国年间,家中子嗣大多因其受益。民国五年,涧芳后人重修书舍,遍栽牡丹,亦有“富贵由功名、从学问”之意。</p> <p class="ql-block"> 《五芳折桂》</p><p class="ql-block"> 北有“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 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五芳”兄弟秉承“耕读传家”优良传统,自幼勤苦,饱读诗书。洪芳、泮芳、满芳三人相继高中为官,而洪芳敕封登士郎,官居宁波府司狱,尤为突出。据芳、涧芳则捐资办学多所,各自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给家族带来莫大荣耀。</p><p class="ql-block"> 家族崇文重教的励志成才故事,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激励天宝学子们发奋学习,金榜题名。祠内现存一组精致窗雕,生动讲述了兄弟五人“进京赶考”“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衣锦还乡”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据传说:明洪武年间一中秋夜,村人吃罢团圆酒,三三两两走出屋门到庭院赏月。忽见一道金光自天而降落于此处,众人走近观之,见一硕大金元宝插入地中,用手去挖不得出,又回屋拿锄头来挖,边挖金元宝边往下陷,就这样众人轮换着瞧准元宝往下挖,挖着挖着金元宝忽然不见了,这时从地下沽沽地往上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村人就在这里修建了一眼井,取名“元宝井”。</p> <p class="ql-block"> “元宝井”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600余年,是古村现存最古老的一口井。井水上乘,村人喝此井水后耳聪目明、神清气爽,读书郎学业优异,举人进士代代辈出,故又称“进士井”。</p><p class="ql-block"> 本地有句谚语“万载的爆竹,浏阳的伞,天宝的妹子不用拣(挑)”,是说天宝的女子不用挑选,个个都是美丽的。经检测,井水中“锌”和“偏硅酸”含量很高,锌元素是促进大脑发育的,偏硅酸具有美容养颜、抗衰老等作用,这也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 《八叶衍祥》</p><p class="ql-block"> 宋人言:“书者,舒也。辞义典雅,读之者悦然,不觉沉疴去体也。”讲的是读书对身体的益处。而重文重教的家风,正是“五芳”一脉兴盛和睦的钥匙。大概是由于常年以书为伴,身心舒畅,兄弟几人均健康长寿,子孙满堂。如洪芳享年八十六岁,亲见八代,五世同堂,清道光皇帝旌表其家,御赐“八叶衍祥”牌匾。据芳、满芳也分别享年八十四、九十岁,家里连续七代“五世同堂” 人丁最兴旺时,同时有上百人在家居住饮食。</p> <p class="ql-block"> 《五芳翁祠》</p><p class="ql-block"> 五芳翁祠是莅堂公刘应葆于清道光年间为其五个儿子修建的,共四栋一寝21间。因五子洪芳、据芳、满芳、泮芳、涧芳名中均有芳字,故称“五芳翁祠”。家族世代遵循“耕读传家”祖训,学习教育之风浓厚。其父刘应葆虽未应科举,然生平酷爱读书,又捐建学堂上十所,为子孙树立了良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五芳”及其后人秉承先祖遗风,个个勤勉为学,历代高中、为官者十余人,且均有学堂设立。</p> <p class="ql-block"> “兄弟义士”始建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道光皇帝闻刘应葆、刘芬兄弟为人孝义,行善事,义举颇多,七代五世同堂,钦命礼部尚书军机大臣汪廷珍奉旨题奏:旌表“兄弟义士”。现仅存门楼及门楼上的牌匾,题字、印章,字迹仍然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航拍天宝古村时,我发现远处的群山云雾缭绕、气势宏大,非常美丽壮观。妻从网上搜索到离此地不远有个“千年古树长廊”。带着好奇,我们驱车前往宜丰潭山镇洑溪村。</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树长廊始建于宋雍熙二年(985),迄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是省内现存最古老的村级防洪工程。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古树长廊进行复原,打造并增添附属设施,让千年古树长廊换发新的生机,成为游客纷沓至来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千年古堤上种有楠树、樟树、罗汉松、国槐等各类名贵古树82棵,其中有楠树34棵,500年以上的有13棵;楠树的特点有:千年不腐,千年不虹;还有“叶绿、色白、皮薄、木直、结少、心、纹顺”七个特性。有樟树20棵,800年以上的有13棵,围径最大的有8米。1100年以上的罗汉松1棵。600年以上的国槐1棵。</p> <p class="ql-block">《洑溪吴氏名人——“一门五科甲”》</p><p class="ql-block"> 吴之才,潭山镇洪溪村人,明万历二十年(1591)恩选廷试第一,曾任怀宁县令,对奸吏贪官绳之以法。宽税赋,恤民情,为地方称颂,后官至西安府同知。由于为官勤放政、廉洁奉公、处事为民,受封为奉政大夫。聚妻刘氏,生四子:长子吴泰来、次子吴甘来,明天天启七年(1627)吴泰来、吴甘来同中举人,后又分别中进士,兄弟同官京师。三子吴庆来(早逝)、四子吴元来,崇祯十四年贡士,官至广东按察使、正五品。吴家仪,吴之才长孙,崇祯末年举人。索有“一门五科甲”之美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