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我来到儿时曾居住的地方,经过那些让我留连忘返,带给我无穷乐趣的地方,来到]了“牡丹园”,漫步园中,引起我难忘的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1944年我出生于长春市,三四岁时妈妈带我和我的弟弟去沈阳的三伯父家,随之而至的是解放战争中长春被困,我们就留在了沈阳,这期间我的弟弟因饥饿和疾病失去了幼小的生命。直到长春解放后妈妈才能带我回到长春,与父亲团聚,</p><p class="ql-block">我家住在二马路的最西段,当时二马路已更新名“长春大街”,但当年人们仍习惯称之为二马路。长春大街从东大桥排来分“段”,记得爸爸让我牢记我家地址是长春大街4段20号,以防我走丢时如何找家。四段即长春大街的最西段,再经西就是“大庙”,道北即“般若寺”,道南即立有观世音铜像的属于般岩寺的院落,我们称这里为“大铜佛”,这是儿时我们经常玩耍的地方。遗憾的是高大的观世音铜像也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破四旧”了。</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省宾馆的位置还是一片垃圾场,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在垃圾堆中捡破烂。而工人文化宫的位置却是一片荒草地,荒草中有一条走人的小路到斯大林大街,指向崇智路。我见证了当年工人文化宫和省宾馆是建筑工人如何用独轮车推着砖瓦沙石一车车地建起来的。</p><p class="ql-block">与省宾馆与工人文化宫相望的是人民广场的苏军烈士纪念碑。人民广场,是解放后命名的,当初人们都习惯叫它老名“大同广场”,这也是我经常玩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当年穿过省宾馆没建时的垃圾场,即可到达人民公园(即现在的儿童公园,当时人们还习惯叫它大同公园),人民公园对过即是白山公园和牡丹公园两公园,这三公园我和小伙伴们也常去玩,大多是为了捉蚂蚱和逮蛐蛐。</p> <p class="ql-block">般若寺正门,我记得以前横额上是“护国般若寺”五个字,现在是三个字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立观世音大佛的地方,院落曾划归南关区园林处,现在建起了办公大楼</p> <p class="ql-block">吉林省宾馆</p> <p class="ql-block">工人文化宫五个字是郭沫若题写的,文化宫建成后于1958年元旦开业,当时二角钱可购一张“职工大联欢”门票,可参加各种活动,包括,看电影,看文艺节目,玩游戏,下棋,打乒乓球……</p> <p class="ql-block">人民广场是当时的长者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杏花邨,即当年的白山公园,当年在公园向北游玩,过了同志街还是一片园地,现在已是众多高楼了</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长春市体育馆,该馆位于白山公园和牡丹公园之间,未建馆前这里也是一片荒地,我们曾经在这里捉蚂蚱,记得我在这里曾经捉到一只大蚂蚱叫扁担勾,当时的儿歌是“扁担扁担勾,你挑水我馇粥”……</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牡丹公园与人民方回间们斯下林大街中间布一长春的著名景点——孝子坟,每人游人络泽不绝,在1958年被拆除了。记得当年我二伯舟曾带我在此照像留影,遗憾照片不翼而飞,二伯母也去世四十多年了。当前在朝阳沟重建之孝子坟已失去原有的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牡丹园的对过灵儿童公园,这是乡园正冂前跳广场舞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进了公园可见到公园的标</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些我熟知的地方,来到了牡丹园。在这里却另有一种亲切感,因为这不光是我儿时经常光顾玩耍的牡丹公园,它又是“鸣放宫”,我十多年早起晨练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75年我调入长春市文化局工作,81年,文化局在东中华路与同志街交会处建一宿舍,我有幸分到宿舍,和鸣放宫只隔一条马路,每天早起到呜放宫院内晨练,我或者做一遍第四套广播体操后打一遍初级拳(三路),或者和我夫人一起跟吉林大学的一位老师打太极拳。直到95年文化局宿舍拆除,我搬家了,也就离开了鸣放宫。</p> <p class="ql-block">牡丹园正门处</p> <p class="ql-block">牡丹园正门处的石刻园标</p> <p class="ql-block">位于正门两旁的牡丹花浮雕</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牡丹桥</p> <p class="ql-block">园内景观</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报春桥</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曾经是我晨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牡丹花期过,只见牡丹叶,来年春来时,再见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可见远处们鸣放宫</p> <p class="ql-block">鸣放宫坐落于牡丹园一角,在牡丹园命名之前,人们到公园来也曾俗称到鸣放宫。鸣放宫建于伪满时期,当时叫“神武堂”,1956年划归吉林大学,改建为吉林大学礼堂。1957年当时的政治气候是“大鸣大放”,于是吉林大学将礼堂定名“鸣放宫”,并由吉大一教授题写鸣放宫三字,制一横扁悬挂正门上方。</p><p class="ql-block">打倒四人帮后,带来了文化艺术新的繁荣,被四人帮封存的电影开始陆续放映,这时国内电视还没普及,看电影无疑是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活动。于是除了电影院门庭若市外,各厂矿,学校的俱乐部,礼堂都在申请放映电影,吉林大学礼堂也成了长春市一个电影放映单位。我到电影公司工作后,由于家到鸣放宫仅两三分钟,因此经常光顾。记得上映电影《少林寺》时,我去查看观众上座情况,不禁座无虚席,连过道,包括后门的出场通道上都挤着人,当时这部电影的放映,在全国都引起轰动。</p><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在长春市举办过几次“大学生电影节”,当时吉林大学学生组识的《吉林大学电影评论学会》话动很是活跃,我因工作与之接触较多,曾被该学会聘为“名誉会长”,并在鸣放宫礼堂的学生大会上向我颁发了聘书。好在聘书我还保存,那天的日子是1992年11月18日。</p> <p class="ql-block">鸣放宫正面</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鸣放宫后门</p> <p class="ql-block">我被吉林大学电影评论学会聘为名誉会长的聘书</p> <p class="ql-block">意外发现三株与我同龄之柳树(两株树龄80,一株60),愿我们都健康!长寿!</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