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经历三年疫情防控,我出门第一站,获得的竟是佛山才俊盛慧先生新著——《大湾的乡愁》!</p><p class="ql-block">盛慧四十不惑,身材单挑,鸭舌帽遮盖的谈吐与酒量恰到好处,看着人如其文,轻盈又灵性。他曾选入2017年度广东省特支计划文化英才。《大湾的乡愁》则是佛山2020年度文化精品扶持项目,2022年付梓。</p><p class="ql-block">但凡酒席间赠书,赠者出于真诚分享,受赠者虚以为蛇的居多,回家往书架一塞了事。而我认为,字里行间不仅是赠者的心血凝结,深入期间更是与作者的脑波对接,脑髓交融;况且大湾区的精英们都在趁势大手笔地重整资源,那独辟蹊径的乡愁是啥滋味又将何处安放?触动好奇心的我,一回客栈便迫不及待拜读。</p><p class="ql-block">全书共分十章,以“山环水绕必有炁”的古村落开篇,到“一味小吃解乡愁”都市余韵杀青,将各地互不关联的风情揉为“此处安心是吾乡”的大湾区乡愁,花团锦簇,令人留恋。作者的视觉如同俯瞰大湾区的鹰眼,穿越时空,精准定格,再以细致柔美的文笔娓娓道来,令人爱不释卷。</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突破了意识形态乃至社会体制的藩篱,着眼点在于经济战略大布局。它以珠三角五个发达城市为腹地,东扩惠州,西纳肇庆,囊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乡情万千,乡愁各异。譬如,张明敏的中国心代表香港人的乡愁,他唱出了心声,却被主流港媒集体封杀N年。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是澳门人的乡愁,借以消愁的却是落地生根的妈祖庙。若给大湾区印一张共享名片,还真棘手!</p><p class="ql-block">盛慧先生以诗人的情怀、背包客的执拗、考古人的严谨、吃货的味蕾、国学的探究、新锐的视觉、散文诗的笔触,包丁解牛般地供奉了一道细分全牛宴。</p><p class="ql-block">他说,(保存至今的)古村落大多风景如画,山绕水环,是人(先民)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声。它们是历史的肌理,文明的载体,是乡愁最温暖的居所。</p><p class="ql-block">大湾区地处北回归线,雨水充沛,气温湿热,时有台风登录肆虐。因南岭阻隔开发较晚,能保留至今规模较大又具特色的古村落,除了始祖地位显赫财力雄厚,还得世代兴隆常年修缮扩建,故而屈指可数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堪称典范的当属佛山三水的长岐村 。</p><p class="ql-block">珠江有支流小九曲河,流入江北之前分岔流向西江。所谓“水见三弯,福寿安问;屈曲来潮,茶丰物饶。”长岐村便建在这曲水流觞的分岔处。它该是大湾区较为古老的村庄了,南宋诗人杨万里行径此地有诗为证:芦荻叶深蒲叶浅,荔枝花暗棣花明,船行两岸山都动,水入诸村海旋成。足见最迟也是宋代村落,至今亦是著名的长寿村。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建于宋理宗时期的南海“松塘村”,晚清时期的佛山三水“大旗头村”,各有精彩纷呈的传奇故事,在村前池塘、砖墙青苔、村巷青石板轻弹岁月余韵。</p><p class="ql-block">另一典范当属客家人围屋,以建于清乾隆时期的深圳“大万世居”、同治时期的惠州龙门“鹤湖围”为代表。尽管与广府民居风格迥异,但有着同一条因地制宜移植的根——中原文化。</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大湾区自古便是岭南文化的中心。自广东纳入华夏版图,秦始皇便在南海设郡;影响岭南文化第一人的赵佗建南越国,定都番禺;广州开阜,独占南部进出海商贸鳌头千年;改开以来,深圳又作为排头兵从中国窗口挺近世界舞台中心!</p><p class="ql-block">梳理历史经纬,离不开中原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南宋之前,岭南长期作为贬谪官员落脚地而存在。这一批批学富五车的贬谪命官,是中原文化的主要薪火传递者。他们有励精图治以待奉旨归朝的,也有看淡功名乐享天伦的,形成独特的“贬谪文化”,在民间生根。体现在建筑上,便是融中原美学、伦理、风水于一炉,因地制宜营造区域特色。</p><p class="ql-block">所谓美学,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便是民居的灵魂所在。“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唯有天、地、人,和谐并处的建筑,才能美到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所谓伦理,便是“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后汉书、王扶传》有言,“所指聚落化其德”,意指聚落空间要具有道德整合的精神功能。从汉代始,伦理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体现在建筑中便是极其注重礼仪制度的整体秩序,比如说村落中的宗祠,作为地标至高无上。</p><p class="ql-block">所谓风水,核心在气。气分“生气”和“煞气”。山为阳,水为阴,阴阳和,则万物生;人伦和,则百事兴。万物负阴而抱阳,故村落选址得“前有照,后有靠”,北山御寒,南门迎风,坐北朝南的居多。</p><p class="ql-block">盛慧先生将气写为“炁”,更具仙风道骨的神采。炁是道家修为,强调的是气场。这一说法涉及周天伦理。大自然中山环水抱形成的气的运行,可称之为大周天;人体内气血的运行可称之为小周天。若让人体置身于大周天始终感觉到身心舒泰,便涉及到风水的营造,具有代表性的要数建于南宋迷宫一样的肇庆黎搓村。</p><p class="ql-block">如上所叙,大抵是奠基古村落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不仅因人而异,更要因地制宜。较之中原故土,大湾区最不缺的是水,所以有关水的文章大有作为。如果说南宋之前是以贬谪文化为主导,多少带有殖民意味,那么自南宋发端,亡国文化便取而代之了。目前保存较为完整又最古老的村落,大抵始兴建于此。</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靖康之耻后,赵家偏安江南,大批士大夫混迹难民迁徙大湾区,成为岭南文化分水岭。去国怀乡,空谈复国之志;异域风物,亦生故土之情。特别在崖山之后蒙元入驻华夏,夜望北斗无归途,天涯海角无出处,纠结于心的乡愁只能委身于建筑和民俗,在大湾区生根成乡情,让中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血脉传承。</p><p class="ql-block">体现在建筑上便是依附于村落的民居和宗祠。</p><p class="ql-block">族群聚居是村落的架构,广夏连房,四邻和睦;青砖黛瓦是民居的本色,水磨青砖像一本本线装书,带上了时光的包浆。寻常人家,以三间两廊最为普遍。天井两侧是行廊及厨房,正房三间,中间厅堂为由屏风分割为卧房和厅堂。</p><p class="ql-block">厅堂的屏风前设有神龛,供祀先祖,烛光长明,油盏不熄,照亮乡愁缠身的漫漫长夜。厅堂以木趟栊与天井相连。</p><p class="ql-block">天井墙面装饰有雕砖,以拜天官之用。山墙顶为镬耳式封火墙,立面开窗较小,下有草尾装饰,入户框门上有门罩,大石板墙裙至少40厘米高,是为防潮。天井是相对私密的空间,是乡愁的另类表达。中原降雨稀罕,天井有四水归田一说,意思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然而大湾区时有暴雨来袭,排水才是基础工程,所以设置天井,象征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它是一宅之要,与财源悠关,须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槽,不可潮湿污秽。大厅两边有衖,二墙门常闭,用以养气。藏蓄之所,确保阴阳交合。内植花草,摆设盆景,主人每当锄禾晚归,夜风轻送,独坐石墩摇扇煮茶,听雨打芭蕉,望井空繁星,吹一曲短笛,乡愁便在夜空中弥散,引天涯沦落人和鸣。</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大湾区的乡愁,自古便是家国情怀,而非小资笔下为赋新词强说愁。</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这种乡愁在宗祠体现得犹为浓烈醇厚!</p><p class="ql-block">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大戴礼记》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祠堂者,祖宗英灵所由栖,子孙昭穆所由序,尊祖敬德之道,报本追源之情所由达也……足见宗祠的神圣地位!</p><p class="ql-block">先民们经过最初数代异域磨砺,逐渐有了本土意识的萌芽。首先是对中原树图腾的松柏改为榕树。榕树扩枝散叶独木成林,根须倒垂再落地生根,很吻合沦落者的心理期待,故被奉为神树。其次是对水性有了新的解读。认为山管人丁水管财,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水积如山脉之佳,水环流则气脉凝聚,后有所兜,荣华之宅,前逢沼池,富贵之象。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气。白虎照塘,四代同堂!因而村前池塘辉映、榕树环抱的区域景色,在大湾区遍地开花……</p><p class="ql-block">池塘通常位于占据村落C位的宗祠前。</p><p class="ql-block">大湾区宗祠勃兴于大明王朝。亡国乡愁在蒙元时期受到令人窒息的压抑和发酵,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终成大业的喜讯传来,村落已初成雏形且星罗棋布的大湾区先民,是如何纵情狂欢?两百载坚守,数代人翘首,万花顿时遍地开,珠江欢浪逐海来。狂欢之后是如释重负的沉思。“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何以让先祖在中原大地安眠,寄望后辈在南国世代文昌。因此由程朱理学推动的中原文化王者归来,乡愁一扫抑郁沉闷的灰色基调,变身大红大紫的庆典仪式,在大兴祠堂中得以井喷。</p><p class="ql-block">然,喜庆基调形成的大湾区宗祠文化,虽影响至今却难以再续。</p><p class="ql-block">起初,宗祠只不过是用来与祖先隔世灵魂交流的场所,随着礼仪制度的完善,后辈便萌生了恳求先祖显灵,庇佑子孙发达的愿景。有了愿景就得有格局。朱熹在《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祠堂里的一牌、一碑、一匾、一柱、一础、一墙,都具有神圣的意味,成为宗族的图腾。</p><p class="ql-block">然而修建祠堂的愿景基本由主事人的身份地位、学识志趣设定;格局又因各宗族人力物力财力环境量体裁衣,故而建筑风格百花齐放,呈现的宗族文化又百家争鸣。</p> <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在经历最初的野蛮生长期后,佛山石头村出了个对全国宗祠文化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的人物——霍韬!他是正德九年(1514年)会试第一得主,嘉靖十八年(1539年)官至吏部尚书,在前后延续十余年的“大礼议”事件中,作为领军人物废除了关于建祠及追祭时代的限制,从而使兴建祠堂在全国遍地开花。由他主修的霍氏宗祠,包含家庙、公祠和书院,整体气势恢宏,庄重规整;结构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青史台基、中堂高大雄伟、两厢平缓舒展,祠前广场更衬托出建筑群的宽大宏阔。这格局与“霍邑传旌,俊彦鸿儒立德兴仁荣梓里;仪曹显达,齐家治国高风大略激云天”的愿景融为一体,是宗祠文化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霍氏宗祠的横空出世,在大湾区发生了蝴蝶效应。</p><p class="ql-block">譬如说,陈氏在广东人丁最旺,便集全省72县宗族,于现在的广州中山八路兴建合族祠堂,相传自奠基始,每日近千人开工,五年才竣工,不仅是宗祠建筑的扛鼎之作,也是岭南文化的镇域之宝,至今亦是广州古城的金字名片。</p><p class="ql-block">为争取生存空间和资源,宗祠文化也体现出宗族之间互相博弈的软实力。现有格局上比不过,便寄望后辈金榜题名代有人才出。由士大夫发起的这场造祠运动,秉承程朱理学宗旨,以“礼”为抓手,立家训来传输,修族谱来传世,拿族规来管束,以激励举措凝聚血脉关系的合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宗族势力,剑指“积德读书”。所谓“古来数百年世家唯有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无非读书”。</p><p class="ql-block">佛山素有“气标两广的人文之邦”称谓,在诸多族谱中皆有“给族贤膏火与生童应试卷金,举人会试路金”的记载,便是举全族之力培养人才的体现。故在广东科举史上所中状元九人,佛山占其五,更留下一井两状元的佳话。而在禅城南庄的孔家之后,沐先祖阴德,传“拜文昌”习俗,视藏书为家珍,不仅代有人才出,还助长了周边的耕读风气。</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大湾区在中国史上暗藏先知先觉的玄机。</p><p class="ql-block">在士大夫主导的造祠运动中,有新兴力量异军突起,传入平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先民涌入之初的南宋时期,大湾区还是河网密布的一片滩涂,白鸟齐飞的王国,衙门鼓励筑堤为田增加赋税。有何氏先祖来到番禺沙湾,购下三百顷滩涂定居。世代耕耘拓荒,继而改造成纵横交错的一片片鱼塘,栽种出清脆欲滴的一畦畦桑树、亚热带瓜果,穿梭在碧绿河涌的一船船新丝、甘蔗、香蕉,汇聚成大湾区水乡最动人的田园诗——桑基鱼塘。何氏不断购置廉价滩涂,收入丰厚,成为岭南巨族。由富而贵,便修五开五进规模宏大的宗祠,取名留耕堂,鼓励后人读书,考取功名。族内每年的公尝收纳巨大,如宗族中有考取生员者,可得荫(一荫合七亩田租之值)两份、举人四份、进士八份且终身享用,可谓开农耕资本运作国考之先河。由贵而雅,其后辈创作的《雨打芭蕉》等名曲,使留耕堂成为广东音乐的圣地。</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闭关禁海,广州成唯一对外通商口岸,引无数商人趋之若鹜。</p><p class="ql-block">有经商致富的南海黄氏大宗祠,其梁柱木雕巧思精工堪称绝品,价值取向却从功名转为长寿,暗示了地位低下的商人在财富支撑下的自信,其实是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主流文化变相叛逆。</p><p class="ql-block">耀前裕后的宗祠文化精彩纷呈,不一一赘述,但整体来说还是各有区域特色的。</p><p class="ql-block">与广府祠堂相比,客家祠堂比较朴实。重本溯源是它的基本特点。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将祖先骸骨当最重要的宝物如影随形,每到新的定居点予以厚葬,祠堂为祖先灵魂栖息之所。“巨家寒族,莫不有家祠,以其先祀,旷不举者,则人以匪类以摈之”。此外,还在祠堂兴办族学,以致人才辈出。现存较为典型的是惠州市区的黄氏书室和位于博罗的车氏宗祠。</p><p class="ql-block">香港虽被殖民百余载,祠堂文化也十分兴盛。</p><p class="ql-block">澳门却将对先人的追思,集中在一个出生于福建莆田的女人身上——妈祖庙!</p><p class="ql-block">据乾隆三年的《粤东闻见录》记载:粤多聚族而居,宗祠、祭田家家有之,如大族则祠凡数十所,小姓亦有数所。有资料显示,全盛时期,仅顺德一地便有一万多间家庙和宗祠。延申到民国,再推至整个大湾区,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盛慧先生认为,祠堂如同西方教堂,兼具教化功能。诚然,在尊孝道、守伦理、塑人品、树家风、培志趣、建功业诸方面,宗祠确实曾一度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学和国粹的共栖地。</p><p class="ql-block">然而大湾区宗祠是多功能的,小到每个人丁从呱呱坠地到驾鹤西去,大到事关全族祭祀、庆典、重大决策,皆是受沐洗礼的殿堂。它兴起于大明王朝光复中原之际,奠基即庆典,仪式皆欢庆。</p><p class="ql-block">持续数世纪的造祠运动,使得大湾区的砖瓦烧制、陶瓷工艺、土木工程、木雕石刻日臻完善,不仅积淀众多非遗财富,还造就一代代能工巧匠,为华侨先民早期开发南洋、赴美务工提供了求生技能,使之传播全球。</p><p class="ql-block">日渐增多的宗祠庆典活动,在宗族之间的互相攀比中,对欢庆内容和形式也在逐渐提高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粤剧粤曲、佛山醒狮、澳门醉龙、广州花市、珠海鹤舞、激流竞渡、江门荷塘舞沙桥等,先后跨越宗祠的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成为民众至今喜闻乐见并涌入参与的传统项目,为各宗族提供了彼此交融的大舞台,并给大湾区染上吉祥文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在热闹非凡的庆典活动中,少不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色诱人的小吃。从《大湾的乡愁》一书中,可见作者是位资深吃货。他说一味小吃解乡愁,能对中山银杏饼、佛山盲公饼、西樵饼、顺德鸡仔饼、广州喜饼、香港糖饼、澳门紫茶肉松蛋卷、中山小榄茶徽蛋卷、以及陈村粉、河粉、濑粉等等如数家珍,并对其风味渊源娓娓道来,令人垂涎。常言说食在广州,大抵源起这各类小吃,然而相对于制作精美的茶楼早点,已沦为街边守望者了。</p><p class="ql-block">而经过持久经营,宗族实体经济也成为大湾区的一大特色,乃至在改开之初,成为不可忽视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凡此种种,使早期乡愁蜕变为扎根大湾区的魅力乡情,也塑造了大湾人溯源求真、乐观平和、能守候敢破茧、善创新却务实、勇闯天涯又心系桑梓的基本属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历史是一条奔向未知的河,难以预测在哪躺成滩涂或跌为飞瀑。</p><p class="ql-block">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时,他们想起了能修万里长城的中国人,于是在大湾区引渡了大批移民去修铁路。其中有被蛇头骗上船的,称为“卖猪仔”,作为术语沿用至今。植根于大湾的乡情,便成为侨民的另一番乡愁,栖息于异国唐人街。</p><p class="ql-block">侨民最初远渡重洋,无外乎去异域讨生活,能解乡愁的便是源源不断地往家里寄钱,改善生活之余,便是择地建中西合璧的楼宇,以显荣华。作为华侨之乡,大湾区留下的此类建筑遍地皆是,宣告宗族聚居的村落时代已近黄昏。这倒与当今各地去大湾区的打工仔类似,不过是在重复先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然而即便是侨民,乡愁也打上家国情怀的烙印。近在咫尺的澳门、香港被割让,是他们心目中的“靖康之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后病入膏肓,忍无可忍的侨民们再次喷发出“恢复中华”的呼声,在孙中山的旗帜下一呼百应,广大侨民成为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坚强经济支撑。</p><p class="ql-block">大湾乡愁,总在历史刀口留下厚重辙痕。在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只剩百米冲刺之际,大湾区的宏伟架构再次抓住历史性机遇。我想,盛慧先生在此时推出《大湾的乡愁》力作,表达的不仅是“此处安心是吾乡”的眷眷之情……</p><p class="ql-block">2023年3月27日,于耒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