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记忆一一大兴安岭

带头闯

<p class="ql-block">前 言 一一</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29日将是浙江舟山知青支边大兴安岭电业局送变电工程处55周年的纪念日。</p><p class="ql-block"> 年龄在增加,时光在流失。一直来萌生着能在剩余的年月里再挖掘一些记忆中残留的东西。近期来再次重新收集、回忆、整理了有关大兴安岭时期那些已经淡忘了的资料,撰写编制成美篇。以致献给曾经为参加大兴安岭电力开发建设,敢于勇闯高寒禁区,傲霜斗雪;勇于顽强拼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的老一辈电力先躯们,所有的电力知青战友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抹不去的记忆一一大兴安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你找到北了吗?中国的最北边陲一一大兴安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8年9月,国家林业部命令东北林业总局电力总公司,以林电一处(送变电工程处)为根基抽调了一批专业送变电工程技术人员,开赴大兴安岭地区参加支援林区的电力建设。</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送变电工程处”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批电力技术及施工人员操着浓浓的各地地方口音,南腔北调来自祖国各地,有的甚至是从朝鲜战场结束后就被安排到这支送电队伍的志愿军老兵。进入大兴安岭林区后,在与林区的当地电力部门协调合作下,经几波周折,最终于1969年1月在大兴安岭特区首府加格达奇桥西正式组建挂牌:《大兴安岭地区电业局送变电工程处》,由此开启了总体规划开发大兴安岭林区输变电工程建设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送变电工程处下设线路一队、变电二队、机械修造所、机关后勤共四个基层单位和部门;当年的在册编制干部职工约300余人。为了顺应林区的大规模电力建设,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送变电工程的建设需要,于1970年的10月从浙江省首批招入193名舟山藉知青充实到工程处基层施工队伍。&nbsp;组建了以浙江舟山知青为主体的线路新兵连(后改编为线路三队),共设五个排:其中一排43人,二排59人,三排26人,四排35人,女子排30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相继于1972年的5月和1978年的8月又分別从浙江杭州和上海等地招入100余名知青加入送变电建设行业。这三批新生力量的注入,送变电工程处在册编制的干部职工将达到近600多人。不仅增编了线路三队,而且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装备了“138太脱拉”重型汽车,解放牌汽车、吊车,“50”集材拖拉机、推土机等一大批各类机械车辆与设施。同时机械修造所在知青队伍中抽调了精兵强将,添置了一大批新的机械维修设备,从而保障了前方施工队的各类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了送变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展。</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随着送变电工程处队伍的不断壮大,送变电工程处肩负着开发林区、建设边疆的神圣使命,勇担时代的重任,在这严寒冰封、风雪弥漫的艰苦岁月中茁壮成长。送变电工程建设的施工区域以加格达奇为轴心,逐步辐射到大兴安岭地区的三县、四区、十个林业局,总约8.46万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截止1996年7月,为顺应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需要,送变电工程处机构被解体撤并取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难忘的送变电工程建设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的70年代,送变电工程处的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近300余位浙江、上海知青的加入,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惧艰难险阻,不分前线后方,团结协作、浴血奋战,攻克了著名的“三座大山”,苍山、蒙克山等雄关天险的线路架设,圆满地完成了加林、林碧、林塔、塔樟、樟漠等线路的重大战役建设。贯穿了上千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架设,组建安装了新林、呼中、碧水、塔河、盘古、阿木尔、漠河等20余座供、变电所(站)。</p><p class="ql-block">主要三大线路大会战的概况:</p><p class="ql-block">第一大送电线路工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nbsp;1971年3月,三队抽调3排(26余名送电工)随东北林业设计院勘察队上林碧线段终勘,伐路形。其中一队在大乌苏扎营,下半年在雄关的原铁道兵营房建立施工大本营。三队进驻前进林场(宏图车站)新建施工大本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71年5月线路施工队承接了林海至碧水段的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线路总长为83公里,采用95m㎡钢芯铝质导线,电杆为就地取材,自行组装21米高的A型木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中一队承担林海至苍山段约43公里,三队承担其余的40公里送电工程的线路架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5月份在完成施工前期的一切准备工作以后,从6月份开始正式投入了线路工程建设。放炮挖杆坑,组装木杆,立杆放紧线,架设附件等等。由于工程延伸的需要,一队在苍山(翠峰林场),三队在呼中又分别建立临时施工驻地,这样有效方便了工人的通勤和工程材料的贮运。</p><p class="ql-block">&nbsp;&nbsp;林海至碧水段途径著名的三座大山,呼源28弯等地段,该段群山起伏、崇山峻岭、到处是悬崖峭壁,峰高坡陡、施工难度大。广大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团结奋斗、克服困难、历时施工周期将近三年时间,最终于1973年12月底全线竣工。</p><p class="ql-block">第二大送电线路工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1974年5月,线路工程队又承接了塔河至樟岭段的6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线路总长84公里,采用总高为21米的水泥电杆(9米十12米焊接),以及37米高度不等的铁塔组装。一、三队分别各承担42公里送电工程的线路架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同时随着林海至碧水输电工程建设的结束,线路工程队撤出林碧线施工驻地,按单位各自搬迁至塔樟线。其中一队的大本营迁入秀峰设点扎营,三队的大本营迁入瓦拉干设点扎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在完成大本营的驻营设施建设后,大约时年7月,各线路队将逐步进入大规模的输电线路工程建设。由于线路工程施工的延伸需要,一队又在盘古设立新的大本营,同样三队在蒙克山增设零时队部指挥所,这样既便于了各线路队的现场指挥以及工程材料的管理和运输。</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线路队的全体施工人员历经三年半时间的努力奋斗,截止1977年底,塔河至樟岭段输电线路工程全线竣工。</p><p class="ql-block">第三大送电线路工程:</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继塔河至樟岭段线路竣工结束后,1978年4月,线路工程队又将迎来大兴安岭电力建设的第三大送电工程战役,樟岭至西林吉(漠河)段为100公里的66千伏高压输电大线路的工程建设。塔杆仍然按照塔樟线的水泥电杆、铁塔组装。一、三队分別各承担50公里送电工程的线路架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队在盘古大本营的基础上,在凌云暂建临时工作点,三队从瓦拉干拨营迁至阿木尔建立新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当年6月,樟岭至西林吉段全线开工,三队由阿木尔向樟岭段方向施工,一队负责樟岭至盘古段施工。至1979年春,一队完成了樟岭至盘点段工程后,将撤迁至线路工程的终点站西林吉(漠河县),三队在图强建立施工临时驻地。此后,一、三队同时向线路中心方向作最后的协同大会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1980年8月,樟岭至西林吉(漠河)全线竣工,至此三大输变电工程建设的完成,它表示着大兴安岭送变电工程的建设将贯穿了大兴安岭林区的三县、四区、十个林业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1973年夏季,送变电工程处的政工干部李戊戌师傅在林碧线的雄关段施工中抓拍到的照片,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据李师傅回忆,杆上在作业挂附件的是许光法、石生玉俩位舟山知青。</p> <p class="ql-block">线路施工中的组装和立杆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送电工的岁月虽然已经逝去了半个世纪之多,可如今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的清晰明了、适到其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线路工程施工的开端是先进行“大运”,即把电杆通过车辆运输至线路外围公路边,再有“五0”拖拉机把电杆分别拖拉运至塔杆基坑位子,也称至为“小运”。在完成放炮挖坑(杆坑纵深为2.8米),在塔杆组装等工作全部完成的基础上,才能实施送电线路工程的最关健工序一一立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大兴安岭送电线路的前期工程刚开始时,我们的线路施工是从木杆做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忆中的木杆施工是就地取材,木杆设计全部使用A型杆,总高为21米。分别选上段为12米长,下段为9.8米长的笔直东北松圆木为电杆,其中0.8米段为上下二段捆绑处。0.8米的捆绑段採用直径M16镀锌铁锣杆和8#铁丝,分上下二处连接绑定。其中8#铁丝紧绕木杆连接段8圈为一道匝,即分上下安装二道8#铁丝匝。并用8#铁丝材料自制的阔约6公分,二侧脚钉长约4公分的扒钉分二枚为一组,分若小段固定钉牢8#铁丝匝道。</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小横担分别以小头直径18cm、16cm为标准,就地取材安装。其中大横担长为3.4米,小横担长为1.8米,地线支架为1.2米高(6㎝×6㎝)的镀锌角钢。</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立杆”是送电线路工程中的一项关键性的群体作业。它前有立杆牵引的机械绞盘设施,后有杆子根部落坑控制设备;左右二侧设有零时拉线以稳定电杆,经过“小抱杆”、“主抱杆”的预应牵引;中间一人指挥,是一项同步协调的一个整体配合的施工作业。</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忆中的立杆主抱杆为9米×2根(电杆地面总高度的1/2),二侧配置二根12米长的起吊钢丝绳;辐助小抱杆为3米长。基坑深为2.8米(电杆总高的14%左右,根开已模糊记不清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施工中,若遇上沼泽地或土质松软地段,杆子不仍要打上二侧拉线,而且杆子根部二侧,在基坑中间还需安装1米长左右的杆脚抱固,以加强杆子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水泥杆的立杆施工同木杆施工一样。杆子以上段12米与下段9米焊接成直线杆、A型耐张、转角杆,杆身拧装M16脚钉。最终的电杆大、小面校正由测工鉴定为准。</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接下来的施工工序是回填杆坑,放线、紧线、架设附件,如此算是输电线路工程建设工序的全部完成,然后进行验收合格后交付竣工。</p> <p class="ql-block">知青曾经和他们有缘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几度春秋、几经风雨。大兴安岭十年送变电工程建设的亲身经历,不仅铸就了我们知青这一代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更主要的是在老一代电力工人师傅们的言传身教下,凭着我们自身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施工、善管理的中层骨干队伍和基层领导干部;更多的是造就出了我们知青自己优秀的送电工、变电工、汽车、“五0”拖拉机驾驶员,工程勘察、机械维修以及医务、财务等诸多工种的专业人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十年的知青岁月,虽然是个漫长的年代间隔,可是这段时光的流逝却无论如何冲洗不了我们这些老知青对昔日的念想和追思,尤其是对老一代的电力前驱们一一</p> <p class="ql-block">孙文海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送变电工程处新兵连(后改为线路三队)首任连长,吉林省永吉县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1965年毕业于吉林省长春市水利电力学校,一直来从事电力安监技术专业工作。孙连长待人平易近人,关心职工、爱护知青,善于组织和领导工人们努力工作,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教育建设。由于能力强工作出色被升任送变电工程处主任、党总支书记。直至2000年退休,现定居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p> <p class="ql-block">李厚智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送变电工程处新兵连(后改为线路三队)首任指导员,山东省德洲市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95团工兵连付排长,是位老革命。1964年毕业于沈阳军区工程兵第二技术学校电力专业,一直从事部队工程设计任参谋&nbsp;工作。1966年转业到东北林业总局电力总公司,随之援疆到大兴安岭参加林区的电力开发建设。李指导员是位性情之人,性格坦荡、爱兵爱知青,山东人豪爽耿直的个性彰显在他的身上一点不为过。在他努力工作下,新兵连无论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建设,还是文娱体育等工作都是搞得生机勃勃、井然有条。1999年退休,现定居在山东省德洲老家。</p> <p class="ql-block">魏星岩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送变电工程处新兵连(后改为线路三队)首任付连长,线路三队付队长,黑龙江省哈尔滨人。&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魏付连长与我们年龄相仿,比我们也大不了几岁,知青们背地里爱称他为“小连长”。他工作扎实、精明能干、做事干练、说话直爽,他身先士卒、有一种不屈不挠的“拼命三郎”精神。他深入基层,和知青们和睦相处,在工人中有着良好的囗碑,是我们知青学习的楷模,是一位送变电工程建设队伍中的电力精英。2009年病逝于哈尔滨,享年64岁。</p> <p class="ql-block">张忠福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曾任送变电工程处线路一队、三队队长,黑龙江省海伦县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1964年毕业于东北林学院机械系电气化专业,一直担任电业系统工程技术员要职,基层施工队队长、支部书记、送变电工程处付主任等职务。张连长专业技术性强,善于在送变电线路施工建设中带领工人们一起克坚攻难,工作积极踏实,是位难得的送电老前辈。张连长立足于大兴安岭工作了一辈子,直至1996年退休,为林区的电力建设奉献了他的一生。现定居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p> <p class="ql-block">宋永心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曾在送变电工程处分别担任过线路三队、一队队长,辽宁省庄河市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nbsp;他出生于1928年,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民运支前工作,也算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是一位持有七级机械起重资质技术的老师傅。他没有文化是个大老粗,他却爱兵如子,视队如家,热衷于大兴安岭送变电工程建设事业。宋队长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惧苦不怕累、以身作则,与全队职工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努力工作,是位德高望重的电力系统老前辈。2016年1月病逝于哈尔滨市,享年89岁。</p> <p class="ql-block">李柏春一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送变电工程处线路三队书记,辽宁康平县人。在大兴安岭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一生辗转于林区的多条战线。79年离开电业系统,被调入加格达奇林业局林工产业总公司,由于他自身对工作和学习的严格要求与不懈的努力,一直来被局党委重用于宣教、组织、纪委部门任要职,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那林区的艰苦年代里,李书记重原则、讲党性、爱工人,他善于职工队伍的思想教育;他不仅有一手好文笔,而且更有一付语言表达的好口才;他热衷于党的党务政工工作事业,是一位难得的基层党政好干部。2020年12月病逝,享年76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还有更多的象脚踏实地、深入基层、心系施工现场的送变电工程处的汪孔才付主任;经常背着相机,上山下基层施工队为我们知青们拍照,为线路队投稿写新闻的工程处政工干部李戊戌师傅。在工程处的医务室,还有一位着装大方得体,待人温和、身上永远充满着北方女性美的肖淑华大夫;贯用大碗大口喝白酒的三队指导员蔡春喜。人称“卢大脑袋”的变电二队队长的卢福义师傅;说话嘚瑟、憨厚老实的刘美锁师傅;高大魁梧、绰号“许大马棒”的许永志师傅。烧上热坑,两个腋窝分别夾着干毛巾,一下子就能喝上一箱啤酒,人高马大的七级工,汽车机械班长吴洪达老师傅。喝点老白干,嘴上爱哼着小调:“白手套、大墨镜、开起车来一溜烟”的汽车驾驶员呂贤斌;全身污秽不堪、邋邋遢遢、身上全是冒着柴油味的“50”拖拉机司机邹继国、张延树等师傅。身高最多1米60吧,嗜酒如命的四川藉退伍老兵周礼堂食堂管理员;还有个子矮小但是长得结实,说话口齿不是很清楚,滿脸长着络腮胡子,可是他不仅身怀机械维修技能,而且能书写一手漂亮好字的机械技师王游仙老师傅。</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忆中还有诸如工程处的王电影(放映员),“妈嘞介巴子”的打更老黄头,食堂的嫩江刘,开138太脱拉汽车的王信祥师傅(山东藉退伍老兵)……等等。</p> <p class="ql-block">后 记 一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舟山知青从1970年10月29日支边去了大兴安岭,有幸当了一名送电工,这一干就是10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已经逝去,至今当年的知青们都已实实在在地老了,从昔日青涩无邪、懵懂无知的少年少女,到如今的步履蹣跚、白发苍颜。而当年曾经帮带过我们,传教过我们,与我们一起摸爬滾打共事过的这帮老一代电力师傅们,虽然已所乘无几,有的甚至永远地扎根在了大兴安岭。可是他们的音容笑貌,那种豁达豪爽、粗犷耿直、为人表率的品质和风范;一直回荡和影响着我们几十年耒的工作和生活中。</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老一代的电力工人师傅们,他们把自己的心智、汗水、和热血都洒在了大兴安岭,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大兴安岭电力开发的建设。他们为大兴安岭电力开发建设的那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拨的精神,同样奏响着一曲曲可歌可泣、感人之深的“送电工”时代之歌。</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老一辈大兴安岭人战天斗地、浴血奋斗的开拓创业精神,这其中不乏也有我们知青们难忘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9日整理撰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