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生涯(17)前沿追踪

望江雪

<p class="ql-block">军校生涯之十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前 沿 追 综</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9年,我当了十多年系主任后,主动辞职到基础部训练管理教研室任教。该室设在一个独立的二层楼内,军事教育训练学科点就设在该室,我从此可以摆脱繁琐的日常行政事务,安心带研究生、做学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军校教员研究的是作战训练问题,事关国家安危,必须求真求实求新,充当时代的弄潮儿,这样才能向学员传播鲜活的军事前沿知识。因此,我在训管教研室任教的六年里,主要围绕三个前沿性课题开展了不懈的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是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我当军事指挥系主任时,就多次布置所属教研室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课题研究、案例编写、教材讲义编写,工程兵战术教研室、工程兵指挥教研室分别开设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网站;学院还开设了非战争军事行动短训班;我还指导硕士研究生陈矗亚撰写了学位论文《应急管理视角下的工程兵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到训管教研室任教时,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冲击波未消,报刋上关于我军抗震救援行动的报道连篇累牍,促使我们又掀起新一轮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研究热潮,深化了对我军特别是对工程兵使命任务的认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过研究我得出结论:工程兵部队是我军开展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主力军,抗洪抢险有舟桥团,抗震救援有工兵团,排雷排爆有地爆营或工兵连,国际维和部队也以工程兵力量为主组建,承担了全军80%的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学院也有许多官兵投身到非战争军事行动之中,如厉新光院长率队奔赴汶川抗震一线开展心理救援行动,李汉海、周通等参加国际维和行动等,他们带回来的实践经验,深化了大家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規律的认识,我据此发表了《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等学术文章,有的还获了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09年冬,我和作战工程保障教研室教员唐振宇受学院委派,到解放军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参加非战争军事行动研讨活动,活动由中国军事管理学会秘书长严芳田秘书长主持。这次研讨活动范围较小,只有上海三所军校的领导参加,主要研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规律等理论问题,研讨持续了一周,我与严秘书长就一些学术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时迸发一些争鸣的火花,武警部队上海政院训练部的一位女副部长,倒很欣赏我们的观点,热情邀请到她们学院作客。后来,严秘书长主编出版了一本非战争军事行动论文集,把我写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列为首篇,在各军校广为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约一年后,我突然接到北京某军校的电话,说他们正在编写非战争军事行动教材,其中概论部分他们搜集了好几个版本,认为我写的文章立论鲜明,论述严谨,拟采用当教材第一章,这有个知识产权问题,看我是否同意?我说,这是我的荣幸!打电话者快言快语,我也爽快地答应了,毕竟研究成果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认可,是令人高兴的。人家也挺讲究,用你的文章还知会一声,这样的讲究人不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经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参与研究的《工程兵非战争军事行动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课题,2009年获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二是开展“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研究。继2000年全军深入开展“一体化训练”探索后,2012年又掀起“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探索的热潮。我受工程兵指挥教研室鲍根生主任之邀,参加了“工程兵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课题研究,初次接触了这套新理论。当时,许多同志发表论文,探索工程兵独立开展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之路,总参兵种部也在南方某训练基地开展训练改革观摩活动,把工兵团所属各营的协同训练,称之为“作战体系融合训练”,改革思路似己形成了。</p><p class="ql-block"> 2013年上半年,秦伯凯院长在国防大学参加了全军院校长关于“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的集训活动,回院后送给我一套集训材料复印件,有十多份,让我认真研究,吃透精神,以备为他起草讲话稿用。反复研读了这些集训材料后,改变了我的认知,对当时盛行的“工程兵能够独立开展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的说法产生了质疑。我认识到,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包含了跨兵种的合同作战训练与跨军种的联合作战训练,这个训练的本质,是以信息系统为融合剂,打破诸军兵种条块分割的一体化训练,是“狼群战术”。全军只有一个作战体系,工程兵作为单一兵种,不可能独立开展“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否则又便成“各自为战”了,反不利于全军作战力量的触合。</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到教室跟课,听完某教员讲的“工程兵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课后,感到问题较大,必须纠偏了。回到教研室后,我向周通主任及有关教员谈了我的看法:认为工程兵能独立开展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的观点,是“万事不求人”的小农意识在作崇,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懒汉思维在作祟,迴避了战法训法改革等深层次问题,将导致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的“碎片化”,不符合该训练的初衷。周通等同志听了,深以为然。</p><p class="ql-block"> 又过几天,我应邀到徐州空军学院,担任教员优质课竞赛的评委。其间接到周通主任的电话,说学院正在召开“工程兵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研讨会,他在会上介绍了我的观点,否定了工程兵能独立开展集成训练的认识,引起很大的争议,多数同志仍坚持原先的观点。徐志明副院长让我回院参加研讨活动,作出详尽的说明。我马上向空院的同志请假,他们领导说,明天讲课比赛就结束了,中途换评委不好,我去跟徐副院长说。结果,就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 回到学院后,听周通讲,徐副院长总结时说了,从总部的角度看,张主任的观点是对的,至少工程兵不存在作战体系融合训练,至于工程兵有无作战系统集成训练、作战单元合成训练,要深化研究,现在不作定论。</p><p class="ql-block"> 我说,既然院领导有明确的指示,我们就要认真落实,搞好深化研究。于是,由我主笔撰写了《工程兵应积极融入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努力创建以工程兵作战力量为主体的作战单元》等三篇文章,发表在学院的学报上,呼吁不要搞“新瓶装旧酒”,不要在现成理论上贴新名词新标签,要深入开展工程兵战法训法改革,以适应集成训练的需要。这些文章是集体研讨形成的,当时在教研室交流任职的第十四集团军工兵团副参谋长罗林中校,多次参加了研讨活动,从部队训练角度提供了许多佐证,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最后,秦伯凯院在全院会议讲话中采纳了我的观点,这场学术争论才趋于平息。不过仍有固执己见的,说“不管搞什么研究,把自己研究没了,就是不对的”,我听了无语,可见,“要么全搞,要么不搞”的绝对思维方式,“以工程兵为中心”的自我膨胀意识,仍存在一定的市场。</p><p class="ql-block"> 部队学员倒很认同我的观点。有一次,我到工程兵团职指挥班听课,有个学员看到我胸前的姓名牌,小声与同学议论:“这个教授很厉害,在学报上发表的文章有说服力,不随波逐流,在部队很受欢迎。”在课堂上,也有学员对工程兵部队没有“作战单元合成训练”不理解,说那么多的工程兵部队,怎么没有作战单元?我耐心解释:作战单元有大有小,一个战车,一个班都是作战单元,但“合成训练”只能跨兵种开展,工程兵有合成训练吗?作战体系全军只有一个,作战单元会小了吗?要理解这个理论,必须有大格局,要跳出工程兵的小圈子看待集成训练问题。</p><p class="ql-block"> 后来,周通主任又组织教研室开展专题研究,在《中国军事教育》杂志上发表了“兵种部队推进基于信息系统集成训练——以工程兵为例”的八篇系列论文,这些观点渐成主流,被普遍接受。</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主席强调开展实战化训练,我们转而探索工程兵的实战化训练之路,又取得了新成果。2014年,教研室组织大家从不同角度探讨实战化训练问题,形成八篇文章初稿,然后把大家召集在学科点会议室,把初稿打到大屏幕上,由我主持审稿,逐段字酙句酌,集思广益,反复推敲把关。后来,这八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军事教育》上,该杂志主编称赞文章质量高,专家把关好。年底,教研室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并荣立集体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三是开展“互动式”教法改革研究。2000年以后,总部大力推行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课教学,以深化教法改革,克服“满堂灌”现象。学院还设置了案例分析室、专题研讨室,我曾受机关委托,为专题研讨室拟了“思辨激活争鸣,争鸣孕育创新”等口号,挂在墙上以营造研讨氛围;还参与了训管教研室组织的《工程兵军事训练课群“全程互动”教学方法探索与应用》课题,该课题2014年获全军优秀教学成果奖。学院多批次组织编写军事案例,我参与完成的军事案例《对抗中谁出轨》、《标兵连队评选之争》等,投入教学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回顾在训管教研室任教的六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在学科点会议室(基础部一楼东侧)昼夜加班,与一群教员对着大屏幕推稿子的情景。 那是高强度的智力拚博,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向着军事前沿发起一波波冲击,展开思辨、争鸣与创新的过程,是为夺占军事理论制高点而集智攻关的过程,七嘴八舌的研讨声,传遍了整个楼层,不时引来兄弟教研室同志的驻足观看。教研室发表的学术文章,研究课题,军事案例,比赛课讲稿等,大都是在这里锤练成形的,这一情景,永远定格在我对军校生涯的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向八一建军节献礼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1日于徐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