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隧道口,一行人又来到队部旧址。原来的房屋已踪迹全无,依次由低到高的三层台地上,全部开垦成了耕地,齐腰深的玉米苗在迎风招展,田埂及山坡上的树木已长成绿帐,真是苍海桑田啊′。</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队部住地全景。近处房屋为办公区,中间为生活区,远排为工班宿舍区)。</p> <p class="ql-block"> 拨开玉米苗,踏着麦茬地,我们几人都分散开来,各自寻找着自己的"故居"。当时根据三层台地的地形,下台设计成工班和家属房;中间台地设计成球场、食堂、招待所、女工班以及锅炉房、澡堂、理发室、洗衣房和小卖部;上台设计为办公室、卫生所等。沿着中台阶北向,一条便道直通隧道洞口儿。其两侧又设置了材料库、木工和钢筋棚、水泥库以及混凝土拌合站。</p> <p class="ql-block">(图为卫生所大夫柳正青正在给职工看病)</p> <p class="ql-block"> 对此,职工戏称三台阶的驻地为"三层楼"。一位青工回贵州家乡相亲,对姑娘自吹说他在单位住的是三层楼,开的是"起道机"(修整钢轨线路用的器具),吃的是白面大米饭。姑娘一听非常满意,待结了婚,带她来到工地,姑娘一看就大哭一场,觉得受骗了。虽然说骗人不对,但对此的大、小临设计确是非常科学合理,为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这都是吴成福同志的亲手杰作,一时成为二处各单位大、小临设计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上台下到中台阶。球场上的硬化地面也成了耕地,环顾四周,已找不到当年半点所熟悉的参照物。我们来到食堂的大致位置,这里是当时全队职工的活动中心。晚上灯光球场亮如白昼,休班的职工在球场上龙腾虎跃。餐厅里放着大电视机,一到晚上,许多职工和当地村民便挤的满满当当,引颈住足观看心仪的节目。</p> <p class="ql-block"> 说到职工食堂,更是可圈可点。四百多名的职工配了十几名炊事员。由于隧道施工是弹性作业性质,上下班时间不固定,因此,职工24小时随时都可以吃到热饭菜,每餐基本上都有六、七种菜肴任大家挑选。每到周末,食堂会有一个窗口专卖卤菜和烤制的点心,稍去晚点儿,就会一扫而空。此外还有生日饭和病号饭制度。每当食堂外的黑板一点名,过生日的同志不但会受到大伙儿的祝福,还能到食堂专门窗口免费领取一份五元的饭菜。总算起来虽然花费不少,但食堂每月仍有结余。主要是养猪十几头,月均宰一到两头,既改善了生活,又降低了伙食成本。还有就是办了小卖部,三间大瓦房摆满了百货,配两名女工做售货员,以低于市场价服务于内部职工,其盈利也补贴给了食堂。因此在宝中线的四年多,职工食堂一直保持着花色品种多样,价格低廉公道而深受职工的欢迎。可惜的是优秀炊事班长李佑民同志积劳成疾,在宝中线壮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图为职工食堂,正准备开饭)</p> <p class="ql-block"> 距食堂近在咫尺的就是职工澡堂。当时的华亭煤炭质高价低,五六十元一吨,用起来很方便。自造的向日葵一般大的十几只花洒靠墙而立。不管何时,只要拧开水龙头就会喷出热水。所以职工在劳动中无论身上流过多少汗水,出了澡堂,个个都是红光满面,浑身通泰。特别是在西北水贵如油,冬季漫长而又寒冷的条件下,每天能洗上个热水澡,更是让人倍觉珍贵。</p> <p class="ql-block">(图为铁道部总工会冯祖春主席视察宝中线二处二队,高度评价职工的生活和福利设施)</p> <p class="ql-block"> "生活搞得好,全靠队领导",职工的评价一点儿不假。负责生活及思政工作的杨振坤和刘建国二位同志,对此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深受职工欢迎。</p> <p class="ql-block"> 精神文明之花,必然会结出丰硕的物质文明之果。我们管理者的辛勤劳动,自然也得到了职工的丰厚回报。那时全队上下,心和气顺,士气高昂,战斗力强悍,连续多月突破百米成洞,并创造了黄土隧道单口单线单工作面、人机混合作业135成洞米的全国纪录。我们不但抢回了因大塌方耽误的半年时间,而且提前掘进到了上级划定的两个施工单位的会师点。在此期间的1993年的3月1号,我队又分出力量,支援兄弟单位施工的老爷岭隧道出口,取得了七个月完成839成洞米的成绩,受到局工指的嘉奖。</p> <p class="ql-block">(图为当班工人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图为时任铁四局局长的张玉昆同志巡视二处二队大寨岭隧道进囗塌方现场。左一为张玉昆局长,左二为宝中线局工指指挥长石麟同志,左三为作者本人,右一为局工会主席姜𤤾昌同志,右二为二队工会主席刘建国同志)</p> <p class="ql-block"> 全队职工的辛勤劳动,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全队连续三年被评为铁道部的"双文明单位"及铁道部总工会命名的"职工之家"等部、局、处的诸多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当时作为技术和生产副队长的吴成福、生活副队长(后提任队长)的杨振坤和工会主席(后提任为队党委书记)的刘建国同志和我四人,我们虽然性格相异,年龄不等,习惯不同,但由于工作作风相似,思想一致,性格互补,工作严谨等共同的特点,在各自分管的工作范围内,敢作敢为,齐心协力,奋力点燃并持续保持了二处二队的这团熊熊烈火。自宝中线一别,大家天各一方,可我们在宝中建立起来的友谊却不因距离而疏远,也不因岁月的激流冲刷而淡簿,而是历经了30多年的风雨考验,就象存放多年的老酒,始终美味醇香,越放越浓。</p> <p class="ql-block">(图为杨振坤和吴成福同志在工地雪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图为二处二队正在召开大会场面。左一为付队长杨振坤,中间为作者本人,右一为工会主席刘建国同志)。</p> <p class="ql-block"> 此时夕阳低垂,暮色渐起,返程的时间到了。待刚一坐上汽车,我却不由自主的愁绪泛起。想想也是,我们几人已近或已是耄耋之年,对这块青春驻留和洒落汗水的地方,今生今世很可能也不会再来了。我们只能默默地祝愿大寨岭隧道,能永远为祖国撑起自己的钢铁脊梁,而我们也有责任把在大寨岭孕育的艰苦奋斗基因永远世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别了,大寨岭!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处刻骨铭心的驿站。</p> <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10日于合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