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非遗集锦

雪润清韵 梁大智

国家级非遗(两项) 1、岳村鈲子<br>文水鈲子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音乐艺术,因表演中使用一种当地人俗称鈲子的特制打击乐器铜质小钹而得名,又因起源于文水县凤城镇岳村,当地民众习惯上称之为岳村鈲子。古代祈雨仪式中演奏岳村鈲子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乐器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与音响效果,与自然界中的风、雨、雷、电浑然天成,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无限想象。<br>岳村鈲子的艺术特色是在演奏的声效中,以锤猛击大鼓表示惊雷,以锤轻击鼓面表示闷雷。大铙大钹的“擦击”声模拟风的回响效果,大钹的“抛击”模拟闪电的视觉效果,从而使整个打击乐在演奏中给人以风雨到来之际的各种自然变化及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艺术感觉。鈲子音乐使用的乐器有小钹、大钹、大铙、大鼓(雷公鼓),因其乐器的不同组合、独特的敲击方法和演奏姿势等呈现出独特的音响效果。<br>在演奏中还将铙向上抛击2、3米,最高可达5、6米。落下来其声仍在点子上,不误节拍继续演奏。抛击分“单抛击”与“双抛击”两种。“单抛击”是在演奏中将一扇镲垂直向上“抛击”。“双抛击”即双镲同时脱手,这需要有过硬功夫和熟练的技巧方可掌握。还有一种是“闷击”,“闷击”也叫捂音,演奏时两镲相对,然后轻轻一合,使击镲后的余音即刻消失。<br>岳村鈲子经过不断创新,大大丰富了鼓点节奏,充实了鼓曲内涵,更加生动的表现了风、雨、雷、电自然景象和庄稼汉喜庆丰收的欢乐心情。表现形式也由原来列队演奏变为布阵字画式的手法。随着乐章内容的变化,演员们组成“方阵”“圆阵”“鲜花阵”“四角阵”“菱形阵”“八字阵”“天门阵”等多种画面阵图。为了丰富乐章的内涵和发挥鈲子的特长,演奏技巧在原来“擦击”“错击”“挽击”“抛击”等几种技法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磨击”“敲击”“刮击”“对击”等几种特殊的演奏方式,编排出《电闪雷鸣》《乌云翻滚》《普降甘霖》《喜庆丰收》等四部乐章。2006年5月,文水鈲子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 2、吴村葫芦<br>葫芦制作是文水最具典型代表的非遗项目之一。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是中国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寄寓吉祥、赐福、祝寿、镇宅的含义。清朝时期,康熙皇帝非常喜爱葫芦艺术,他经常让宫廷艺师,刻画出各种精美的艺术品,供自己把玩欣赏。文水葫芦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葫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br>葫芦产业是文水吴村一带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包括种植、加工、销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烙画葫芦,是流传于文水县的民间工艺,这一技艺以葫芦为载体,以烙刻为手段,辅以针刻、彩绘、镂空、浮雕等工艺,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突出“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的艺术特征。应运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可以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达到艺术和自然生物的完美结合。凭借纯朴的感情和直觉创作,形成了葫芦工艺品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有“绿色工艺”之称。<br>吴村葫芦依托农户种植葫芦进行艺术加工,主要以针刻、烙画、彩绘、掐丝、堆彩、镂空、浮雕、推光漆等工艺技术,在葫芦上雕刻出八仙、罗汉、菩萨、八骏、五牛、花鸟、山水风光等吉祥艺术图案。产品有的雕成人物,玲珑剔透,惟妙惟肖;有的刻上书法,雄健洒脱,典雅别致;有的颈系念珠,如佛再现,憨态可掬;有的雕成玩具,新颖可爱,活灵活现,有的雕成罗汉,裙衫飘逸,神情逼真。作为旅游产品,远销北京、辽宁、天津、山东、甘肃,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省市地区,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2022年,文水葫芦制作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br> 省级非遗(十项) 1、桥头大鼓<br>桥头大鼓是流传于文水县桥头村的一种传统民间锣鼓音乐,来源于当地祭祀风俗并与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血脉相连,是当地传统文化祈雨民俗的缩影,对研究文水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主要特点是:鼓大,声大,阵势大。因其鼓音声似滚雷轰鸣,被称“九龙浑天雷公鼓”。《中国舞蹈史话》记载:“秧歌鼓中最大,山西有些地方的新年社火行列,有鼓大如屋”,该鼓起即指桥头大鼓。据传,该鼓被唐末时期桥头村关帝庙中一道士所造,意在弘扬道法、振兴庙宇。大鼓外壁雕有二龙戏珠金色花纹,并装饰其它花纹图案,古朴而又庄重。<br>鼓的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闷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发音低沉而雄厚,一经演奏,鼓似雷鸣,铙如电闪,钹像霹雳,人如游龙。桥头大鼓乐谱共分四个乐章,分别是《浑天惊雷》《锦绣田园》《万众一心》《祥龙狂舞》,按照四个乐章分别排有四种队形阵势。当地盛传着“点着灯,添上油,要看大鼓到桥头”的说法,可见当时的桥头大鼓已闻名遐迩。<br> 2、武皇群锣<br>武皇群锣是流传在女皇武则天故里文水县南徐村的民间文化艺术,相传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和武则天有关。民间传说,武则天当了皇后荣归故里,全村父老十分高兴,每逢听到开道锣声尤其感到荣幸。一致认为响亮的锣声就是吉祥的福音,是村里永享太平的象征。<br>从此南徐村里传统的混秧歌乐器中增添了筛锣、马锣等民乐。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据说南徐人还敲着锣打着鼓到长安参加了庆典活动,并受到女皇的接见。打那以后,人们对乐器中的各种锣都产生了兴趣,有了特殊的感情,也逐步形成了南徐村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武皇群锣”。 它最得意的乐器是:云锣、筛锣(又称开道锣)、马锣、京锣、武锣、手锣、小锣70余面,故名叫群锣。同时还配有大鼓、大镲;小鼓、小镲以及旋子等民乐。武皇群锣演奏时将大锣小锣,大小鼓,大小镲及旋子等乐器融为一体,队形、乐器声变化不断,美观好听。<br>演奏人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群锣队,一部分是锣鼓队,统称武皇群锣队,两队人员需分则分,需合则合,威武动听,令人喜爱。表演风格充分展现了华夏文明,是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3、福胜锣鼓<br>福胜锣鼓是流传于山西省文水县闫家社一带的一种传统打击乐,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最初借用敲击锣鼓惊吓野兽防止糟蹋庄稼,之后婚丧嫁娶时也以此方式表达内心情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原始的打击乐。<br>据传,唐朝佛教盛行,唐代开元时期,闫家堡一带建起了一座寺庙,取名福胜寺。福胜寺的印度梵音与当地土生土长的民乐相互交融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福胜锣鼓”。 采用的乐器有:大鼓、小鼓、铙、钹锣等。表演时讲究单击、双击、滚击、边击等技巧。福胜锣鼓最初由“狗咬狗、刹朝令、将军令、步星斗”四部分组成,或模仿人呼狗吠,或虚拟风雨雷电,或渲染欢庆场面,或表现宗教活动,再配以四方阵、半月阵、圆月阵、井字阵等令人眼花缭乱的阵势变化,达到乐与舞的完美结合,痛快酣畅地渲泄着内心或豪放或婉约或热烈或庄严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示着或粗犷或细腻或肃穆或诙谐的风格特色。<br>福胜锣鼓是宗教文化与农耕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是当地悠久历史、风情民俗的见证。它对研究古代文水地区宗教、文化、音乐、舞蹈、美术、民俗、铸造具有重要价值。<br> 4、马西铙<br>马西铙是流传于文水县马西一带古老独特的汉族民间音乐。演奏时,以铙为中心,钹、镞、鼓陪衬,故称“马西铙”。流传至今的“嘡咣咣”乐谱就是“马西铙”的雏形。“嘡”是打锣发出的声音,“咣”是拍“铙”发出的声音,一锣一铙有节奏拍打演奏,形成“嘡咣咣”这一表演形式。“嘡咣咣”起源于祈雨,祈雨祭祀最初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到唐、元已成为一项完整的并承载着当时社会各种功能于一身的祭祀形式,后被封建统治者定之谓“国之重事”,因所为之,祈雨祭祀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古代特有的一项文化活动内容,学术界称之为“祭祀文化”。<br>据考,唐朝时期文水的打击乐相当盛行。“马西铙”更加扩大充实,逐渐配有大鼓、大铙、大钹、小铙、小镞等。主要在迎送宾客,祈雨、庆功、驱瘟除邪、逢年过节时演奏。由于影响大,马西铙和岳村鈲子齐名文水。马西铙是文水迄今为止在古乐传承上鼓谱保存完整、传承脉络清晰、影响范围广泛,且以古代军列为阵的别具一格的汉族民间音乐。其基本内容可分《天地人之和》、《吵鸡会》、《狗相咬》三部曲。它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风格雄浑、粗犷、古朴、厚重,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祭祀祈雨文化的缩影,传承着华夏农耕文化的精髓,凝聚着世代汉族劳动人民坚定的信仰和美好的追求。<br> 5、文水长拳<br>文水长拳,又称“左家拳”、“左家长拳”,是北方武术拳种的一种。因此拳种创始于清朝著名镖师左昌德而定名,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左昌德之父左文法,通晓武术,尤其精于十路弹腿,曾得到少林武僧的指点。左老先生为人厚道,教子严格,所生三子,昌德排行老二,生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自幼喜武,悟性最好,深得家父的真传。因其武艺超群,膂力过人,拳把式闻名四方,故人送他雅号:左二把。在近半世纪的保镖生涯中,足迹踏遍“南七、北六”13省,从未失手。<br>“左家弹腿天下走”之说就是对左家拳威力的写照。左家拳在历代子孙的传承中,已形成体系完整、结构严谨的“左家拳”。其中,“面掌”、“弹腿”和“虎头双钩”堪称“左家三绝”。山西、陕西、北京、江苏等地至今还广为流传,习者甚众,是中华武术之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br>左家拳总的要求是:凤凰展翅的手法,金鸡独立的势法,闪展腾挪的身法,进退转返的步法,沉肩坠肘中塌腰,挺胸抬头目平视。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见招不进先用顾手,横来顺取,顺来横取,高撑低压中裹掩。手眼身法步,五行归一处。其中功法、手法、步法、腿法、脚法、劲法、顾法、追法、截法、进法和上法,及五靠、六肘、七锤、八掌这些势法是左氏长拳的基本功和必修课。纵观左家武学,经过历代左氏传人的创造和锤炼而成,在健身养生、历史研究、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br> 6、贤美牛肉<br>文水县刘胡兰镇保贤村是有名的养牛基地和屠宰基地,有着经营牛肉的悠久历史,早在明末清初时就有经营牛肉的作坊,其加工工艺源远流长。保贤牛肉煮制、腌制工艺考究,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牛肉中的营养成份,且味道鲜美,浓香扑鼻,绵软酥烂,深受群众喜爱,誉满晋阳大地。韩维义创办了贤美食业有限公司,继承了保贤咸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吸收了传统腌煮之精髓,结合现代科技,刨造了独特的熟牛肉加工技艺。<br>贤美公司在煮制的过程加入多种香料,形成了贤美五香牛肉配方。同时还适当调整了煮肉时急锅和焖锅的比率,初煮火大,逐次减弱,使之慢慢熟化,肉锅不加盖,漂浮在肉汤上的牛油形成了自然的“锅盖”,使牛肉中的腥味和杂质自然挥发。肉煮好后将肉表面的油、皮、筋去掉,然后按照规格进行切块称重,进行真空包装,高压灭菌,静置观察,检验合格,出场上市。贤美食业有限公司以其良好的加工和储藏手段,独特的加工工艺,熟练的加工技巧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尤其是考虑到穆斯林的宗教习惯,贤美牛肉就以传统技艺为基础,在清真产品上文章。 7、古建壁画<br>文水古建壁画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文水古建壁画主要采用工笔淡彩画法,线条粗犷、变化丰富,造型严谨,画面淡雅、朴素,祥云流畅。基本上以使用透明颜料,以固有色为主。在长期的研究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面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审美意趣。<br>文水古建壁画及彩绘现存遗址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庙宇壁画彩绘,二是民间炕围画,三是祠堂、庭院、照壁彩绘壁画等。古建文物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它展示地方文化底蕴,见证地方历史变迁。壁画及彩绘是古建筑里重要组成部分,古建壁画及彩绘不仅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生活面貌,还展现了当地文化的发展。<br>据考察,文水遗存的古建壁画较为丰富。苍儿会东岩寺残垣断壁上的壁画和麻家堡关帝庙壁画,线条简约粗犷,造型精美;武午村戏台壁画和彩绘,花鸟人物丰富,构图饱满;武午村关帝庙壁画,简约大方;郑家庄九天圣母庙壁画,人物形象绘制精细,精神焕发;武陵村狐神庙和观音庙壁画保留比较完整,且绘画独具特色……纵观文水壁画及彩绘特征,风格独特,技艺精湛,这一技艺有较高的传承价值。尤其是东岩寺现有遗存壁画,据碑文中记载,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应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之一,具有更高的保护价值。在古建壁画及彩绘技艺传承与保护中,要坚持修缮古建壁画尽可能保持壁画原貌,尽可能不重新绘画原则;并把古建壁画纳入文物保护范畴,坚持科学的保护方法;还可以采取壁画搬迁的博物馆式保护。让文水的古建壁画及彩绘所具有独特风格和历史价值得以传承。 8、田七刀具<br>文水田氏刀具是专门从事家用菜刀煅烧、古法打制的传统手工业,相传起源于宋朝。目前,田氏刀具在文水县及周边地域享有盛誉,特别是饭店酒店的厨房刀具几乎都是出自田氏之手。其刀以锋利、耐用为特点,产品款式多样,采用纯手工打制,使得这一精湛的传统技艺广泛流传。文水田氏刀具的生产地位于文水县西槽头乡西槽头村,地处县域西南,距离县城15公里,毗邻汾阳、平遥,因该村人多地少,故历来手工业发达,木匠、皮匠、铁匠、泥瓦匠等人才辈出。据当地的民间传说,田氏刀具和北宋名将狄青还有一段故事。千百年来,田氏刀具制做技术千锤百炼,与时俱进,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清朝传承人田继业因技艺精湛,人称“田一刀”。新中国成立后,田家兄弟七人,一人一座锻炉,广收门徒。老七田生明天资聪颖,技艺炉火纯青、无人能及,“田七”刀具因此驰名。其子田永文子承父业,继往开来,田永文之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将祖传秘技发扬光大,实现产业化,开创了田氏刀具新纪元。<br>田七刀具独特的工艺流程:精心选料→精工制坯→劈铁夹钢→钢铁熔合→手工锻打→秘宗淬火→抛光磨刃→上把成品,成为现代社会难得一见的传统打铁工艺。而且田七刀具制做精良,美观耐用,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凝聚了劳动人民千年来的聪明才智,传承了多民族的铸造锻打工艺,是研究我国刀具生产工艺的重要依据。其制做技艺是民间手工生产活动的原生形态,饱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br> 9、宗酒技艺<br>文水酿酒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夏商时期,文水已进行白酒酿造。到东汉时期,已形成完整的蒸馏酿造工艺。上世纪80年代,从文水上贤村出土的汉代青铜扁壶内盛有白酒,这是全国仅有的几件出土白酒文物,也是文水酿酒历史的实证。到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已形成有一定规模的酿酒作坊。明清时期,文水就出现“广顺源”“涌泉长”等小有名气的品牌酒坊。文水境内流经吕梁山庞泉沟的文峪河,和位于子夏山下清澈甘冽的地下水系,与毗邻的汾阳杏花村的水系同属一脉,是天然酿酒水源。汾河流域特殊土质生长的高粱、玉米、大麦、豆类等作物是酿造美酒的优质原料。因此,境内世代相传的酿酒业,生生不息、源远流长。<br>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文水星罗棋布的大小酒坊达200余家,最高年产白酒达10吨。由来帝乡是酒乡,武则天与文水酒文化有着割舍不断渊源,女皇文化成为文水酒文化的主线。宗酒就是在女皇酒文化影响下,继承了文水的传统酿造工艺,发展起来的品牌白酒。“宗"酒系列,靠传统的酿造工艺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宗"酒以文水本地优质高梁为原料,用标准筛筛去杂质和蓖粮,然后进行粉碎、配料、润料和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加水堆积,入池发酵、出池蒸酒8个工序才能倾心酿成美酒。<br> 10、北关葫芦<br>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发现葫芦的对应名称,而烙压葫芦出现于清代,烙压也称火绘。祖上用火针和香两种工具在葫芦上作画。烙压葫芦用玛瑙刀压制葫芦以表现不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人们不仅在视觉上耳目一新,手感上也身临其境,大大提高了葫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br>北关的李晓斌从小热爱画画,从艺十年来潜心磨练,其葫芦艺术日臻成熟,凭着自身的美术基础学艺归来后自己成立了山西弘艺堂葫芦工作室,作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东北等各个旅游城市。在葫芦上烙画要有美术功底。画人物要有素描和工笔画的基础。画山水花鸟鱼虫还要有国画的基础,切忌心浮气燥,急于求成,要完全按照技法来烙画,才能做出意见完美的作品。<br>烙画工具,一般采用带有调压器的25W或35W的电烙铁,可以把烙铁头改造成需要的形状,此形状要适合于画点、线、面、就像毛笔一样,使用的时候能用出软硬度来,这样在葫芦上写字也可以,画画也可以。字的笔画、粗细、笔锋、技法都能体现出来,画画的各种技法如:皴、染等也能表现出来了。细节描绘应有自然而然画的层次、远近、透视关系。用玛瑙刀压制力度有大有小,轻重分清,这样烙压葫芦才得以完美。 每个图案的设计也是一种艺术,对于人们对工艺品越来越重视,形态多样难免会再有审美疲劳,所以一定要有创新的作品,让葫芦“活”起来,每幅图案都是精心设计,寓意广泛,适应不同的消费和收藏人群,不再是以前单一的钟馗、寿星等,所以创新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