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共同记忆……常路公社向阳大队北庄兜村学农记</p><p class="ql-block"> 近读湖州本土作家汪汪先生新作《湖州村庄》一书,跟随着书中一字一句,神游了湖州四十六个村镇一遍。从水乡到山村,从太湖边到下渚湖畔。汪汪先生笔下的村庄历史久远,民俗文化深厚,人文故事众多,当下与历史相结合的叙述,读之亲切,读之回味、读之受益。</p><p class="ql-block"> 但我心中惦记着的一座村庄他没收录,那是常路公社北庄兜村(现属八里店镇紫金桥村)。它座落在三里桥外,黄金水道頔塘南岸,三面环水,形似衣兜,典型的水乡村落。</p><p class="ql-block"> 时间退回到1971年4月上旬,在湖州一中读初一时,学校组织我们班去北庄兜村参加学农劳动。十公里路程我们走了两个多钟头,最后乘船摆渡到达北庄兜村。走近村庄,眼前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河两旁粉墙黛瓦平房一家连着一家,印象最深的是河岸旁、房前屋后空地上,一棵棵树冠硕大的柿子树点缀其中,片片绿茵,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东乡角廊种植柿子树有上千年历史,所结柿子叫铜盆柿,果大汁多,肉质软甜,属果中珍品,是湖州地区特有品种。可惜如今它的命运也如同太湖百合,双渎雪藕,庚村洋桃一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成为记忆中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我们被分成两个大组,分别落住各自生产队,女同学住农民家中,我们男同学住生产队仓库,一间砖瓦房泥地上铺一层干稻草,十几个同学睡统铺,第一天晚上吵闹非凡,有人大声说话,有人学猫叫、学狗叫,有人讲鬼故事,刚安静下来,“嘭”一声有人放了个响屁……呜呼!还让人睡觉不?</p><p class="ql-block"> 睡了几个晚上后发现,席底下的稻草湿透了,但我们还是照睡不误,不知翻晒,我们那时的学生一点不金贵。这种事放到今天的话,学生家长们一定会在微信群爆棚,也有家长会连夜送乳胶垫过去,学校若不改正,不道歉,恐怕很难过关。</p><p class="ql-block"> 吃饭是三人一组搭伙在农民家里,我与哪两位同学一道记不起了,只记得我们搭伙人家,男女主人对我们很客气,吃饭时常把好一点的菜挟给我们,堂屋前后有门,宽敞明亮。女主人勤快能干,除了参加生产队劳动,回家还洗衣烧饭忙个不停,男主人是位瘦高个,脸部俊朗,是生产队长。</p><p class="ql-block"> 说到当年在农民家搭伙吃饭,高小瑾同学回忆说:“当时我与朱惠新、费桂珠分在一户农民家,这户人家主人也很好客,他家人口较多,但对我们格外关照,在我们吃饭的碗里还藏着荷包蛋专给我们吃,他们自己的小孩都没有吃,备受感动,几十年过去了,这份情谊还记着,有机会真想去拜访一下”。</p><p class="ql-block"> 听说她们吃荷包蛋着实让我一惊,当年吃只荷包蛋远超如今吃只两头鲍啊!那时农民们自己是舍不得吃的。鸡蛋要调换油盐酱醋,鸡蛋要调换花布让女人做衣服,鸡蛋也是用作小孩们读书上学交学费。</p><p class="ql-block"> 这户农民淳朴,热情,善良,厚道,好客等等优良品格,体现在了接待三位城里小姑娘身上了。</p><p class="ql-block"> 4月份正是早稻栽种时节,我们参加拔秧、送秧,也做一些搬运打杂劳动。一天队长派我们去蚕房,把存放在屋里的蚕匾、放蚕匾木架搬到室外清洗,为养蚕前作准备工作。我们清洗好后,把蚕匾靠在墙边凉晒,木架也放空地上晒。</p><p class="ql-block"> 活干完本可坐下休息一会,然而我的“探索”开始了,把三只脚的蚕匾架当梯子爬,爬上爬下,突然一声“咔嚓”一看一档木头断了,旁边同学立刻说:“这个木挡被踏断要你赔了”。一听这话直冒汗,我可身无分文,拿什么赔偿?一看附近农民们没发现,我就与同学说我们赶快走吧,也希望不要告诉老师,同学也很哥们,答应了我。</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几天总想着这事,使我惶恐不安,直到我们劳动结束离开北庄兜村。</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说:“只要诚心忏悔,并且不再造作恶行,即能一念慈心、天下归仁”。多年后看到这段话,内疚之心稍稍有了一些宽慰。</p>